作為島國的英國最關心歐洲大陸勢力的平衡,最擔心歐洲大陸出現強主,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英國一直奉行離岸平衡和光榮孤立的政策,把均勢奉為圭臬,因此成為反法同盟的主要攛掇者,最終實現歐陸均勢。但是,英國在德國統一問題卻失了手。
普法戰爭時,英國選擇了坐壁上觀,但是讓英國沒有預料到的是,法國敗得那麼快,普魯士贏那麼輕鬆。英國還沒有反應過來,普法戰爭就以普魯士勝利而告結束。也沒預料到的是普魯士會乘勝建立了德國,更令英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德國崛起後,先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把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拽下了馬。
那麼,英國當時為什麼沒有幹涉普法戰爭,阻止德國統一呢?
對於英國來說,普魯士打贏普法戰爭絕對是意外事件。問題就出在了對形勢的判斷上。當時英國以為普魯士根本不是法國的對手。換言之,就是高看了法國而看低了普魯士。
其實,拿破崙之後的法國一直有點好高騖遠,做事喊得響,但問題是與其實力並不匹配,到了拿破崙三世也一樣是借伯父拿破崙的餘威在那裡鼓大泡。貌似強大其實是外強中乾。但也不能說法國一無是處,畢竟與英國一起在克裡米亞打敗了沙俄,又聯合撒丁王國將奧地利趕出義大利地區,推動義大利統一,還在世界上搶佔那麼多殖民地,依然保持著歐洲大陸霸主模樣。
而在普法戰爭之前,整個德意志的人口達到了4100萬,而法國卻已經不到4000萬,事實上,法國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普魯士一國,還有除奧地利之外的整個德意志的軍隊。這樣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在軍隊的人數上被對手超過,要知道路在易十四時代法國面對的可是全歐洲。
在經濟上,法國一直不那麼景氣,英國早就通過工業革命把法國落下,到了19世紀的中期,普魯士利用區位優勢,通過建立關稅同盟,使德意志地區的經濟也超過了法國。其實在戰前,法國的經濟與整個德意志地區並無優勢可言。
然而,英國卻被法國的「虛胖」遮住了雙眼,對普魯士及整個德意志的崛起視而不見,造成了誤判。戰爭一爆發,英國還在琢磨怎樣應對戰爭勝利後過度膨脹的法國,甚至曾一度想過聯合普魯士共同對付法國。
可是,戰爭結束得太快了,僅僅7個星期,普法戰爭就完事了。這在歐洲是極其罕見的。要知道歐洲打一場戰爭都是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的,而這一次法國在七個星期就投降了。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之時,英國、奧地利和沙俄還在猜測普魯士到底能在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對陣中能夠堅持多久!
事實上,拿破崙三世對自己的失敗和威廉一世、俾斯麥對贏得戰爭的勝利都沒有心理準備,然而,失敗和勝利就這樣勢不可擋的來了。
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太過輕敵了,根本沒把普魯士視為一個重量級的對手。所以,在法王決定進攻普魯士時,曾狂妄地說率領他的士兵到柏林遊覽一圈。其輕敵狂妄可見一斑。在戰前,法國根本沒把普魯士放在眼裡,也沒有把德意志地區看成是統一的,還指望拉攏的德意志的邦國對付普魯士,還想重演他伯父拿破崙解放南德意志的那一幕。
在法國人看來,普法戰爭就是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但實際上拿破崙三世面對的不僅僅是實力不如法國的普魯士,而是整個德意志地區和空前高漲的德意志民族意識,拿破崙三世已經不能向他伯父拿破崙那樣拉攏南德意志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普法戰爭就是德法戰爭。
而自大狂妄的拿破崙三世對此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不僅御駕親徵還輕敵冒進,致使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被以逸待勞人數佔優的德意志聯軍消滅,而在法國再次動員準備再戰之時,拿破崙三世已經挺不住投降了。
就這樣,普魯士在誰也沒有想到、誰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贏了普法戰爭,使歐洲列強們還沒有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就結束了戰爭。所以,不光是法國誤判,英國及其它列強都出現了誤判,都以為普魯士不是法國的對手,結果普魯士把普法戰爭打得乾淨利落,守株待兔,以逸待勞,迅速結束戰爭。
就算英國想要幹涉,當時法國政府倒臺,國內一片混亂,僅靠英國的陸軍也難以做到,加上僅七個星期戰爭就結束了,給英國反應的時間太短,招不到僱傭兵的英國陸軍根本與德意志的幾個軍團對抗。所以,奉均勢為圭臬的英國只能眼看著德意志的統一崛起。
現在看來,不管怎麼說在普魯士崛起、統一德國的問題上都是把均勢奉為圭臬英國的最大敗筆。因為畢竟是德國崛起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最終把英國這個世界霸主打回了原形,成為世界上的二流國家和美國的跟屁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