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均勢為圭臬的英國,為啥沒有幹涉普法戰爭和德國的統一?

2021-01-10 下午歷史茶

作為島國的英國最關心歐洲大陸勢力的平衡,最擔心歐洲大陸出現強主,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英國一直奉行離岸平衡和光榮孤立的政策,把均勢奉為圭臬,因此成為反法同盟的主要攛掇者,最終實現歐陸均勢。但是,英國在德國統一問題卻失了手。

普法戰爭時,英國選擇了坐壁上觀,但是讓英國沒有預料到的是,法國敗得那麼快,普魯士贏那麼輕鬆。英國還沒有反應過來,普法戰爭就以普魯士勝利而告結束。也沒預料到的是普魯士會乘勝建立了德國,更令英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德國崛起後,先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把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拽下了馬。

那麼,英國當時為什麼沒有幹涉普法戰爭,阻止德國統一呢?

對於英國來說,普魯士打贏普法戰爭絕對是意外事件。問題就出在了對形勢的判斷上。當時英國以為普魯士根本不是法國的對手。換言之,就是高看了法國而看低了普魯士。

其實,拿破崙之後的法國一直有點好高騖遠,做事喊得響,但問題是與其實力並不匹配,到了拿破崙三世也一樣是借伯父拿破崙的餘威在那裡鼓大泡。貌似強大其實是外強中乾。但也不能說法國一無是處,畢竟與英國一起在克裡米亞打敗了沙俄,又聯合撒丁王國將奧地利趕出義大利地區,推動義大利統一,還在世界上搶佔那麼多殖民地,依然保持著歐洲大陸霸主模樣。

而在普法戰爭之前,整個德意志的人口達到了4100萬,而法國卻已經不到4000萬,事實上,法國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普魯士一國,還有除奧地利之外的整個德意志的軍隊。這樣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在軍隊的人數上被對手超過,要知道路在易十四時代法國面對的可是全歐洲。

在經濟上,法國一直不那麼景氣,英國早就通過工業革命把法國落下,到了19世紀的中期,普魯士利用區位優勢,通過建立關稅同盟,使德意志地區的經濟也超過了法國。其實在戰前,法國的經濟與整個德意志地區並無優勢可言。

然而,英國卻被法國的「虛胖」遮住了雙眼,對普魯士及整個德意志的崛起視而不見,造成了誤判。戰爭一爆發,英國還在琢磨怎樣應對戰爭勝利後過度膨脹的法國,甚至曾一度想過聯合普魯士共同對付法國。

可是,戰爭結束得太快了,僅僅7個星期,普法戰爭就完事了。這在歐洲是極其罕見的。要知道歐洲打一場戰爭都是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的,而這一次法國在七個星期就投降了。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之時,英國、奧地利和沙俄還在猜測普魯士到底能在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對陣中能夠堅持多久!

事實上,拿破崙三世對自己的失敗和威廉一世、俾斯麥對贏得戰爭的勝利都沒有心理準備,然而,失敗和勝利就這樣勢不可擋的來了。

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太過輕敵了,根本沒把普魯士視為一個重量級的對手。所以,在法王決定進攻普魯士時,曾狂妄地說率領他的士兵到柏林遊覽一圈。其輕敵狂妄可見一斑。在戰前,法國根本沒把普魯士放在眼裡,也沒有把德意志地區看成是統一的,還指望拉攏的德意志的邦國對付普魯士,還想重演他伯父拿破崙解放南德意志的那一幕。

在法國人看來,普法戰爭就是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但實際上拿破崙三世面對的不僅僅是實力不如法國的普魯士,而是整個德意志地區和空前高漲的德意志民族意識,拿破崙三世已經不能向他伯父拿破崙那樣拉攏南德意志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普法戰爭就是德法戰爭。

而自大狂妄的拿破崙三世對此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不僅御駕親徵還輕敵冒進,致使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被以逸待勞人數佔優的德意志聯軍消滅,而在法國再次動員準備再戰之時,拿破崙三世已經挺不住投降了。

就這樣,普魯士在誰也沒有想到、誰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贏了普法戰爭,使歐洲列強們還沒有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就結束了戰爭。所以,不光是法國誤判,英國及其它列強都出現了誤判,都以為普魯士不是法國的對手,結果普魯士把普法戰爭打得乾淨利落,守株待兔,以逸待勞,迅速結束戰爭。

就算英國想要幹涉,當時法國政府倒臺,國內一片混亂,僅靠英國的陸軍也難以做到,加上僅七個星期戰爭就結束了,給英國反應的時間太短,招不到僱傭兵的英國陸軍根本與德意志的幾個軍團對抗。所以,奉均勢為圭臬的英國只能眼看著德意志的統一崛起。

現在看來,不管怎麼說在普魯士崛起、統一德國的問題上都是把均勢奉為圭臬英國的最大敗筆。因為畢竟是德國崛起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最終把英國這個世界霸主打回了原形,成為世界上的二流國家和美國的跟屁蟲。

相關焦點

  • 普法戰爭緣何而起,這場戰爭的爆發與法國有什麼關係
    普法戰爭是著名的「三次王朝戰爭」中的最後一場,這場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並且是以極低的代價取得了最大化的戰果。這場戰爭直接催生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這也標誌著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在此以後直到今天,德意志國家大體上都保持了統一,並且以歐洲核心國家自居。因此,當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19世紀英國孤立主義外交政策辨析
    戰爭對英國不利,即便與日本、法國和俄國籤訂了結盟協定,英國依然極力否認這是軍事結盟的舉動,在協定文字上非常謹慎,生怕因此迫使自己捲入歐洲大陸強國引發的戰爭,所以即使在結盟有助於歐洲均勢的時候,英國外交的孤立主義思想依然存在。19世紀的英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是:英帝國是重中之重,保持強大的海軍力量,維護歐洲均勢。
  • 英國為什麼被叫做歐洲攪屎棍?如果沒有英國,歐洲早就統一了
    如果沒有英國歐洲早就統一了,如果沒有英國當今世界不會有那麼多糾紛,那麼多戰爭。英國前首相帕麥斯頓有一句名言,國與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位首相在任期間發動了針對大清帝國的鴉片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政府「離岸制衡原則」詮釋得最淋漓盡致之人。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俾斯麥作為「德國統一的領航員」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善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團結盟友,孤立對手,讓普魯士可以集中全力攻擊一個敵人。 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普魯士打了三仗,第一戰是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曾經是北歐強國,但在當時已經沒落了,可沙俄帝國一直將北歐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普魯士進攻丹麥就不得不考慮沙俄的影響。
  • 揭秘法國梗的由來:普法戰爭中法國神一般的投降,遭到英國嘲笑!
    想必各位觀眾老爺有這種想法的都是因為當時身為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在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的妥協,向德國投降了,成為了千古的笑話!拖延這幾天,法國並沒有抵抗,我覺得就是法國為了避開這個法國梗,才拖延了這幾天!這個法國的投降梗是在普法戰爭後,英國率先提出來的,然後一直流傳至今!說白了就是英國對當時法國赤裸裸的嘲笑,但是當時的法國也是無能為力,不可能因為一個法國梗和英國撕破臉!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聯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那麼,普魯士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在德意志帝國帝國建立前,普魯士只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就如秦國曾經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一樣,但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後,並沒有廢掉德意志的名字,而是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這就要從德意志的歷史說起。
  • 兩德合併時,為何美蘇都同意了,英法卻極力反對,甚至想聯合出兵幹涉?
    從1989年開始,當東德和西德想要合併的時候,蘇聯和美國先後表示同意,英法卻跳出來極力反對。在英法的遊說下,義大利、荷蘭等都表示反對。此外,柴契爾夫人要求蘇聯在東德的15萬軍隊予以幹涉,即使不幹涉,也希望蘇聯能夠延長駐紮時間。在戈巴契夫表示拒絕後,英法兩國甚至想聯合出兵攻打聯邦德國,以徹底打消其統一的步伐。
  • 普法戰爭——第二帝國的傾覆
    引言普魯士和法蘭西兩國統治階級為普法戰爭進行了長期的準備。法國當權集團指望通過對普魯士的戰爭來阻止德國的統一。在他們看來德國一旦統一將直接威脅著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此外,他們還指望奪取那法國資產階級垂涎已人的萊茵河左岸地區。執政的波拿巴集團還想打一場勝仗來擺脫在60年代末威脅著帝國的深刻的內政危機。
  • 統一的德意志實力強大,為什麼不吞併自己的老冤家法國?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是個先有軍隊後建國的國家。其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在歐洲一直十分強悍,自從1701年建國後,與周邊國家打遍了都沒有遇到敵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面積不大,僅為3.2萬平方公裡,但卻是個資源豐富的寶地。法國的棉紡中心在阿爾薩斯,產量佔全國的30%;法國第一大煤炭產地在洛林,佔到全國的25%,鋼鐵產量佔全國90%。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誰有煤炭和鋼鐵,就意味是工業大國。可見,兩地的失去就是對法國經濟巨大削弱,加上戰爭的破壞,讓法國損失200億法郎,可以說法國大傷元氣。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對19世紀德國統一有著怎樣的軍事價值?
    德國的鐵路在英國的影響下得到建設,最初由私營公司進行承包建設,對德意志的統一沒有造成有效作用。普魯士政府加強了對鐵路建設的幹預,將鐵路和普魯士的政治及軍事融為一體,在德國的統一中,鐵路路有著重要作用,成為戰爭勝利的關鍵。
  • 東德和西德和平統一?不!當年要統一的德國舉世皆敵!
    東德和西德和平統一?不!當年要統一的德國舉世皆敵!文\老揚歷史說提起德國,大家對其的印象不一。有的人想起的是它曾經犯下的戰爭過錯,有的人則是感嘆德國高超的工業水平和德國人嚴謹的生活態度。分裂的德國因為長時間的分裂,東西德內部人民一直都渴望著統一。而西德的領導人們也一直渴望並努力的追求著統一,其中就以西德總理科爾為代表。
  •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德國統一的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
    雖然19世紀初以來的資產階級改革使普魯士逐步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普魯士國家政權已經踏上了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道路儘管普魯士通過關稅同盟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確立了在德意志的經濟領導權,但所有這些並不意味著普魯士就可以順利地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大業。
  • 德國和法國為何至今水火難容呢?根本原因只有六個字
    所以我們看到,無論在亞洲還是在歐洲,還是其他的地方,其實鄰國之間的關係才是最穩定和和諧的,這也是大部分的兄弟國家,都是鄰國的主要原因了。但是這個 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為何總是相互爭鬥,至今都是水火難容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六個字。德國和法國那是歐洲的大國,也是歐洲的最主要相互為鄰的國家。
  • 英國王室舉辦婚禮,讓德國非常羨慕,那麼為啥德國人沒有王室呢?
    英國王室舉辦婚禮,讓德國非常羨慕,那麼為啥德國人沒有王室呢?今年的五月十九日,英國王位第六順位繼承人哈裡王子在溫莎城堡內的聖喬治教堂與女友梅根完婚。雖然王位第二順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娶的也是平民王妃,但是梅根和凱特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 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會後,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組成了「四國同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擊敗拿破崙後建立的維也納國際體系,其目的是為了限制法國。二戰擊敗德國建立的聯合國,其目的是為了限制德國(還有日本),而美國的地位與當年的大英帝國如出一轍。只不過四強的成員由英、普、奧、俄變成了美、蘇、英、中。
  • 奉競賽為圭臬,必百害而無一利
    文/董志豪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提醒指出,近期,個別社會組織未經審批違規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競賽,個別校外培訓機構以競賽名次可以與升學掛鈎為「噱頭」,違規開展相關培訓。為此,提醒廣大家長和中小學生務必提高警惕,避免上當。
  • 英國跑了!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盟的"領導者"?
    說到當今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組織——歐盟,我們不得不體其中的「三駕馬車」(英國、法國和德國)。無論是從國際政治影響力還是從國際經濟實力來看,歐盟「三足鼎立」的形式是支撐歐州各國走向繁榮的保障。但如今,英國跑了!剩下的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盟真正上的「領導者」呢?
  • 同是四面迎敵,為何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
    19世紀西歐的普魯士也面臨著一個類似的情況,當時普魯士也就相當於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諸侯國,可是後來普魯士卻成功的統一了德國北部,多次發動普法戰爭侵佔法國比利時的國家的土地。兩個國家的性質相同,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