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緣何而起,這場戰爭的爆發與法國有什麼關係

2021-01-15 騰訊網

普法戰爭——即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場兩個帝國政權爭奪歐洲大陸利益的紛爭。但是如果站在普魯士或者法蘭西自身的角度看,雙方在下定決心開始這場戰爭之前,都會以為這是有利於自己的國家利益的。

普法戰爭是著名的「三次王朝戰爭」中的最後一場,這場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並且是以極低的代價取得了最大化的戰果。這場戰爭直接催生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這也標誌著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在此以後直到今天,德意志國家大體上都保持了統一,並且以歐洲核心國家自居。因此,當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探究普法戰爭爆發的背景與原因,首先必須了解王朝戰爭爆發以前,歐洲大陸的地緣戰略格局到底是什麼樣的。

上圖_ 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

維也納體系

叱吒風雲的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以後,反法同盟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了會議,商討確定了以後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

這場和會最重要的結果,是幾個歐洲君主國達成協議,相互扶持,確保歐洲君主國家的穩定。根據協定,這五大強國——俄國、奧地利帝國、英國、普魯士、法蘭西(此時為波旁王朝)將確保維也納和會所確定的疆域和政府體系。

所謂疆域,也就是各國的勢力範圍不改動;所謂政府體系,也就是各國君主封建利益集團維持不變。任何想要在國內推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或者改變現行疆域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體系的挑戰,都會招致其他和會成員的強烈幹涉。

粗略來說,這個體系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在歐洲日益衰朽的情況下,各國的封建君主集團的抱團取暖。

上圖_ 維也納會議前後的歐洲格局

法國又出了拿破崙

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通過一系列的權謀運作以及利用法蘭西民族對於國家強盛的渴望,實現了由平民(甚至是階下囚)到總統再到法蘭西帝國皇帝的躍遷。

這種躍遷離不開法蘭西民族主義力量的支持。在競選總統時期,拿破崙三世主打民族主義與強國夢,他成功地利用了自己「拿破崙」的名號,將無數渴望實現法蘭西再次偉大的法國民眾的選票籠絡到了自己的懷中。此外,因為這個來自科西嘉的家族沒有任何的政治基礎(除了民意),所以拿破崙三世非常善於遊走在政策的中間路線當中,能夠平衡法國國內各派利益集團的關係,所以法國統治階級對他也並無不滿。

上圖_ 囚禁期間的路易拿破崙

而從總統走向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更是利用了自己拿破崙的身份與民族主義。在他搖身一變成為皇帝以後,他就必須要開始面對這個曾經的宣傳目標——讓法國重現拿破崙一世時的風光。他必須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必須兌現他對臣民的諾言。

而要實現法蘭西帝國的重新強大,就必須考慮如何撼動、甚至瓦解維也納體系——只要這個體系穩如泰山,任何挑戰現有的政治格局的力量都會被消滅。強如拿破崙一世都被反法同盟打敗,如今的法國自然不可能有著那樣的實力。因此,拿破崙三世必須動用法國以外的力量,去瓦解這個體系。

上圖_ 拿破崙三世(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即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縱橫捭闔的普魯士

普魯士的崛起並不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忽然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從很早開始,普魯士就一直在實現從軍隊到工業的現代化,這當然是另一個更為宏大的問題。但是在王朝戰爭當中,普魯士最重要的手段還是外交。

在第一次王朝戰爭中——即普丹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帝國並肩作戰,共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隨後普魯士槍口調轉,對準了這個盟友兼上級。

但是奧地利遠比丹麥強大得多,彼時的奧地利帝國統治著中東歐廣大地區,在德意志邦聯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奧地利與俄羅斯被稱作「歐洲的憲兵」——即維也納體系的實際維護者。

但普魯士在德意志邦聯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實力也蒸蒸日上,奧地利反而逐漸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奧地利帝國顯然不會對冒尖的普魯士無動於衷,於是雙方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隨即訴諸於武力。

上圖_ 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

俾斯曼與拿破崙三世的算盤

此時,執掌普魯士外交的是普魯士三傑之一的俾斯曼。此公最著名的言論莫過於「鐵與血的統一」論,他與老毛奇、威廉一世此時正共同帶領著普魯士民族走向強大、而他們的目標與歐洲其他民族一樣——實現民族的統一。所以他們與拿破崙三世有著本質的區別,拿破崙三世是民族主義的利用者,而俾斯曼、老毛奇等人則是民族主義者本身,是踐行者。

理論上,普魯士的激進策略會遭遇到維也納體系五國的強烈反擊,而如果這五國真的武裝幹預,普魯士無論如何是招架不住的,但是時機站在了普魯士一側。

上圖_ 克裡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

第一個時機,是維也納體系內部的裂痕。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此地對於俄國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此舉招致了奧地利、英國、法國的反制,最終俄國被擊敗。俄國的元氣大傷,不僅意味著維也納體系的憲兵國家遭遇重創、更意味著奧地利帝國與俄國的決裂。

第二個時機,就是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為了實現他的法蘭西民族重新偉大的策略,對於維也納體系的瓦解當然樂見其成,因此大力支持普魯士對於奧地利帝國的挑戰。這樣的情況其實已經發生過一次,拿破崙三世就是這麼支持義大利民族走向統一的。

上圖_ 普魯士奧地利戰爭

在拿破崙三世選擇支持、丹麥已經打服的情況下,普魯士沒有了後顧之憂,放心大膽地與奧地利帝國開戰。與此同時,同樣渴望民族統一復興的義大利也向奧地利帝國開戰。精銳勇猛的普魯士大軍最終擊潰奧地利帝國。

拿破崙三世固然希望舊秩序的崩潰,但是這個秩序崩潰以後,並沒有出現法蘭西一家獨大無人制約的情況——恰恰相反,此時藉助戰爭完成民族統一的義大利與普魯士都成為了歐洲強國,遠比之前的奧地利帝國與俄國兇狠得多。尤其是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實力,令西邊的法國人瑟瑟發抖。

這時,拿破崙三世才知道自己的外交政策是多麼的失敗。

上圖_ 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

普法戰爭不可避免

普奧戰爭之後的普魯士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在同樣的水平之下,人口越多意味著國家實力越強大,這個定律幾乎從未被打破,普魯士之所以在先前被認為是一個弱小的國度,就是因為人口稀少。在戰前,普魯士為1900萬人,而法國為3500萬;戰後普魯士增加了七百萬人,已經超過了法國的三分之二。其次,普魯士擁有5000英裡的鐵路,並且還在不斷擴張。發達的交通網絡意味著發達的經濟周轉速度,在戰爭中也就意味著更高的運兵與物資投放效率。而且普魯士的煤炭與鋼鐵產量,是法國俄國奧地利的總和,在普奧戰爭結束後,這一優勢繼續擴大。此時法國面對著一個比奧地利帝國強大得多的國家,如果不加限制,別說重現拿破崙一世的榮光,法國自己也可能深受其影響。

不知道是「有賭的成分」、還是對普法雙方軍事實力有著深刻的認識,俾斯曼拒絕了法蘭西的補償請求,態度十分嚴厲。法蘭西終於發現自己為他人做了嫁衣,這頗像宋金同謀伐遼一樣。面對如此的奇恥大辱,法國上下對拿破崙三世已經頗有不滿,依靠民族主義上臺的拿破崙三世知道,如果再不做些什麼,自己的地位就會動搖。

上圖_ 普法戰爭

而且,法國社會的各個利益集團也深刻認識到了普魯士的威脅,各派人士都向皇帝建議對普魯士宣戰。拿破崙三世此前曾對普魯士武臣開玩笑道:「你們(指普魯士大軍)行動迅速、幹勁十足,與你們這樣的國家做鄰居是十分危險的」,他也對英國外交官說過,如果普魯士不尊重歐洲現狀,法國的槍炮「會自己說話」。

因此可以說,在普法戰爭開始前,法國中上層對於戰爭的選擇是一致的,他們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法軍與普軍的實力差距,但是如果回到1866年,只要普魯士繼續走向強大,法國無論是誰執政,都會對普魯士宣戰的,因為歐洲的政治格局,就是要維持均勢。

作者:左光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傑弗裡瓦夫羅 《普法戰爭》

【2】弗裡茨斯特恩 《俾斯曼、布萊希羅德與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3】瑪麗帕米利 《德國簡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揭秘法國梗的由來:普法戰爭中法國神一般的投降,遭到英國嘲笑!
    法軍投降普法戰爭是1870年至1871年法蘭西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戰爭!普法兩個高層談話面對這場戰爭,法國可是信心十足,拿破崙三世親自指揮,率領數十萬大軍迎戰普魯士!但是誰能想到,戰爭剛開始打,法軍就節節敗北!持續了兩個月的戰爭,法軍堅持不下去了,於是當時的指揮官拿破崙三世率領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在色當向普魯士的軍隊投降!
  • 埃姆斯密電:普法戰爭的源頭,法蘭西帝國覆滅的初始
    公元1870年,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王國公開宣戰,從而拉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在戰爭開始後不久,拿破崙三世就因指揮不當而在色當地區宣布投降,戰爭便以法國戰敗而匆匆告終。但是普魯士的進軍腳步卻並沒有因拿破崙三世的投降而宣告結束,相反,普魯士軍隊反而開進了巴黎城周邊地區。
  •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何又被稱為是「不敗而敗」的戰爭?
    首先我們看中法戰爭為何爆發? 就在19世紀上半葉時,清朝與法國還是兩個不相鄰的國家,在利益上也沒有什麼瓜葛。但自從拿破崙三世上臺以來,法國在海外加大了擴張步伐,在中南半島地區的擴張也不例外。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中部,它長時間陷入諸國林立的分裂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邊國家的幹涉,各國頻頻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統德意志,從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國大約60%的人口被消滅,戰後德意志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 普法戰爭——第二帝國的傾覆
    引言普魯士和法蘭西兩國統治階級為普法戰爭進行了長期的準備。法國當權集團指望通過對普魯士的戰爭來阻止德國的統一。在他們看來德國一旦統一將直接威脅著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此外,他們還指望奪取那法國資產階級垂涎已人的萊茵河左岸地區。執政的波拿巴集團還想打一場勝仗來擺脫在60年代末威脅著帝國的深刻的內政危機。
  • 洛林到底屬於法國還是德國?法國和德國為何在洛林起爭端?
    從這段歷史中,可以看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法國、德國算是同根同源,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法德兩國曾經還相互認為對方是自己的屬地。而關於洛林的歸屬實際上就是個糊塗帳,由於祖先分家規則不清導致了這場財產之爭。1618年,最終德意志境內爆發了"宗教戰爭",因持續了三十年,又叫三十年戰爭。戰爭席捲了大半個歐洲,丹麥、西班牙、法國等國為了爭奪利益紛紛加入,最後,德意志內戰演變成了一場國際性的戰爭。
  • 正式這場戰爭確定了法國的大國的地位!
    英法矛盾是布汶戰役的關鍵,當時在法國有一個出名的人,威廉公爵,他在自己的徵戰過程當中,成功的徵服了英格蘭,因而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而這次戰爭也讓威廉公爵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他被稱為了徵服者,但是這個稱號在之前一直是法國皇帝的象徵,現在一個公爵竟然和國王擁有一樣的名號,這引發了法國統治者的不滿。
  • 一戰爆發之際的馬克斯·韋伯:我天生熱衷於戰爭
    受此啟發,我們將用37篇短文介紹那段時間裡,一些歐美乃至亞洲的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在做些什麼,以及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持什麼態度。  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馬克斯·韋伯,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曾代表德國前往凡爾賽會議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是公認的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 奉均勢為圭臬的英國,為啥沒有幹涉普法戰爭和德國的統一?
    然而,英國卻被法國的「虛胖」遮住了雙眼,對普魯士及整個德意志的崛起視而不見,造成了誤判。戰爭一爆發,英國還在琢磨怎樣應對戰爭勝利後過度膨脹的法國,甚至曾一度想過聯合普魯士共同對付法國。可是,戰爭結束得太快了,僅僅7個星期,普法戰爭就完事了。這在歐洲是極其罕見的。要知道歐洲打一場戰爭都是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的,而這一次法國在七個星期就投降了。
  • 法國戰爭紀錄片《一戰啟示錄》,豆瓣9.5分,慘烈程度超過二戰
    法國戰爭紀錄片《一戰啟示錄》,豆瓣9.5分,慘烈程度超過二戰在上個世紀初,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 法國戰爭紀錄片《一戰啟示錄》,豆瓣9.5分,慘烈程度超過二戰及其對整個歐洲的破壞,甚至超過了我們熟知的二戰。但如果你穿越回1914前夕,你會發現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安詳: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
  • 近代戰爭8 七年戰爭:英法全球爭霸巔峰對決,英國完勝法國完敗
    而且列強之間的海外殖民地爭奪同樣是比以往來的更加慘烈,因此,這場幾乎遍布五大洲的超級大戰前前後後共導致了全球上百萬人的死亡。所以,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是「第零次世界大戰」。 在這場戰爭正式爆發之前,由於英國政治家老皮特和奧地利國務大臣考尼茨之間的外交交鋒,導致歐洲大部分國家都被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中來。
  • 英法為扇貝爆發衝突,網友:別忘了百年戰爭
    最近英法兩國漁民因為扇貝捕撈爆發的大規模衝突讓世人大為驚訝,不少人感嘆到:沒想到這兩個國家也有矛盾衝突啊!英法兩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兩個國家,不僅同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在眾多國際事務中,兩國多保持一致性,當然這與美國的存在有很大關係。
  • 威廉一世給法國發電報妥協!因為此人,內容卻被私改成:來打我啊
    但毛奇沒有,他反而在管理鐵路的過程中,這位軍事天才卻思考到了一件事,鐵路線對未來戰爭會起到什麼作用?這一思考不得了,直接影響了這次普奧戰爭的成敗。普奧戰爭爆發前,當時57歲的毛奇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說服了普魯士高層,放棄了修建要塞的執念,而修建了更多的鐵路線。
  • 不僅是1848年革命的掘墓人,同時也是這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
    普魯士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國思想,是後來為實現德意志統一而爆發的1848年革命被鎮壓的劊子手,也是最終促成德意志統一的有力武器,更是把德意志變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所以,功過是非,有誰能說得清楚?
  • 「這場戰爭,可能會要了臺灣的命」
    RCEP的成功籤署已經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臺灣地區因為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這場籤署中並沒有臺灣地區的身影還不是東協國家和大陸,現在臺灣地區的商品沒有零關稅的優惠,在未來的競爭中又有什麼優勢?蔡英文提倡的所謂「新南向政策」,到最後還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在20世紀初,德國和法國已經在為1914年爆發的戰爭做準備!
    在20世紀初,德國和法國已經為1914年爆發的戰爭做準備。在法國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失敗之後,這兩個大國花費了44年的時間去準備減少普魯士戰爭。但在分析了他們的第一次遭遇後,每個人都得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結論,即如何最好地對抗下一個。潛在戰鬥人員面臨的問題是可用的空間和力量。另一個太少而另一個太多了。
  • 馬克斯·韋伯:我天生熱衷於戰爭
    [摘要]那天韋伯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和當時的時局發表了什麼看法?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測,他是站在戰爭這一邊的,50歲的他依然受到6歲時普法戰爭的鼓舞。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遇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中越戰爭爆發真正原因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後來兩國官方都不再提了
    就連大篇幅描述近代戰爭的教科書裡,也很難尋到這場戰爭的蹤影。而這場戰爭發生的真實原因,似乎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今日,小編就跟大家聊聊:中越戰爭爆發真正原因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後來兩國官方都不再提了!   對於這場戰爭,不同國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便產生了不同的叫法。
  • 法國歷史上為什麼有五個共和國?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憤怒的巴黎市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推翻波旁王朝。後來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誕生。 (拿破崙本來有一名獨子受封羅馬王,又稱拿破崙二世,但不幸夭折) 1870年,普法戰爭的爆發,拿破崙三世戰敗被俘,先是被囚禁在德意志西部的卡塞爾,釋放後不敢回國,流亡英國。 普法戰爭後,第三共和國建立,抗過了一戰,一直到二戰時期。
  • 法國大革命爆發230年:道德理想國緣何走向恐怖統治?
    作者:新京報記者 徐悅東230年前的法國,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開始了。這場革命對整個西方文明史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儘管已經過去了230年,這場大革命至今仍然吸引著無數後人去想像。因為法國大革命孕育的現代政治思想塑造了整個當今世界,它是現代政治革命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