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訓:20所著名大學校訓,看見中國文化精神!

2020-12-05 美文悅讀秀

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

1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君子應當效法天地,奮發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載物」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包容萬物。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2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3

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

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5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由校長張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語首助詞,這種用法源自《詩經》。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賢王商湯的座右銘,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6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樸實,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這則校訓。

7

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學」,不僅要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更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110年校慶時改為「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價值取向更明確,更符合音韻平仄要求,讀來更朗朗上口。

8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9

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秋水》,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0

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著名學說,《傳習錄》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現實實踐中運用道理,兩者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12

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經》;「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樹立法治觀念,依法治國。「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意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此處「至」與「致」通),意為要大公無私、公平公正,有仁愛親民、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

13

北京郵電大學

厚德博學 敬業樂群

「厚德」與「博學」分別出自《周易》和《禮記·中庸》。後半部分「敬業樂群」出自《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意為對自己的事業盡職盡責,與朋友相處和樂融洽。

14

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中有言:「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出自《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盡己為人;恕,即推己及人。

15

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禮《大鑑禪師殿記》中有「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體現出常懷感恩的精神。愛國榮校,主要來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長唐文治曾在《人格·學生格》中的格言:「有愛情於學校,乃能有愛情於社會,有愛情於社會,乃能有愛情於國家。」深含著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內涵。

16

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

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最終戰勝困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開闊胸襟與包容氣度。

17

中央民族大學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諧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1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出自《周易·繫辭上》,是指通曉萬物演化的規律並按規律行事而最終成就功業。指聖人可以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天道),成就天下功業。

19

西南大學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作,「大」是無所不備.「繼往開來」,語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張載也有名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闢未來的道路,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0

黑龍江大學

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由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書寫。「博學慎思」仍出於《禮記·中庸》第20章。「參天盡物」出於《禮記·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之人,能完成天賦的使命,幫他人完成天賦的使命,進而替上天化育萬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相關焦點

  • 中國十所著名大學校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南大八字校訓,「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盤點中國二十所名校校訓
    盤點中國二十所名校校訓 http://gaokao.eol.cn/  來源:  作者:紅網  2011-10-18  字體:大 中 小   盤點中國二十所名校校訓。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此外,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籍文獻中有太多絕佳的成語或詞彙,其中的一些詞彙非常適合用於校訓,比如: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等。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近一二十年來中國的大學,或恢復,或繼承,或新定,普立校訓,作為大學文化建設和實現育人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西方歷史名校的校訓思想內容大都來源於基督宗教的經典《聖經》,如美國的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比利時的魯汶大學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臘羅馬先賢、詩人的話語或詩句,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
  • 各大學醍醐灌頂的百年校訓,看一遍激勵一遍,名校的靈魂和風骨!
    咱們的同學們在初高中期間努力的學習,就是為了能夠在高考中考一個好分數,這樣才能選擇自己滿意的大學和專業,我國知名的大學有很多,每一所大學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校訓,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百年名校的訓言,激勵著一代代人走向成功,
  • 中國百所大學校訓調查:192所是四詞八字式
    踏進嚮往已久的大學校園,學子們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校園裡刻在石碑上的校訓。有公開資料顯示,現代各校校訓中,「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等是常被用到的詞語。記者選取北京市內54所大學的校訓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學校的校訓也未脫此藩籬,「勤奮」與「創新」兩詞出現率最高,均為20%。
  • 世界十所著名大學,以及他們的校訓,倫敦大學最霸氣
    牛津大學,簡稱「牛津」,位於英國牛津,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a (上主乃吾光)英國劍橋大學,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
  • 這20所名校校訓原來大有來頭,你都知道嗎?
    它是一所大學過去與現在, 也是所有師生的精神寄託與人生目標, 無數人以它為志,奉獻了一生,自勉了一生,也踐行了一生。 來看看,這些名校的校訓的出處,你都知道嗎?他在講話中說:「我很希望諸君,要堅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學,全國學者都能如此,則中國自強矣。」 自此後,「自強不息、知行合一」便成為東北大學師生薪火相傳的精神信念與人生理想。
  • 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關鍵詞:博學   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校訓出處:《論語·子夏》   背後的故事:   復旦大學校訓的故事要追溯到1913年,時任校長李登輝是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教育家。
  • 「恢復校訓是回歸老武大精神」
    —— 劉道玉長江商報消息 武大三名師生網上發公開信倡議恢復使用老校徽、校訓和校歌,校長李曉紅深夜發帖贊其愛校之情(詳見本報12月2日報導)。昨日,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表示,完全支持恢復「國立武漢大學」時期(1928-1950年)校徽、校訓和校歌的倡議,並稱這種恢復是大學精神的回歸。
  • 校訓是大學熔爐的精髓所在
    當時學校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數量,遠遠少於諸多名校,甚至連同城的安徽大學都不如。但在科學春天的大環境下,校園裡充滿了崇尚學術、追求知識、向科學進軍的激情,科大人以首創少年班、研究生院,在高校中建設第一個大科學工程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可以說,創新在科大50多年辦學歷程中無處不在,它已成為科大文化中最為顯著的一個標籤。
  • 中國各家知名大學的校訓是什麼?由誰提出來的?
    根據教育部的信息顯示,到2019年6月15日,中國大學的數量總數為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包含獨立學院266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內涵,產生了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因此,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校訓。
  • 全國39所985大學校訓,清華大學儒雅,南京大學復古,北大沒有?
    在我國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每一所學校屬於自己的校訓,特別是大學校訓,每一個校訓都有著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學風,更是一所學辦學理念及整個校園文化背景和分為的體現,可以說每一個大學的靈魂和精神支柱。
  • 校訓的故事
    這便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誕生於救亡圖存的洪流中,匡時濟世、奮鬥不止的「自強」精神,成為武大精神的不竭源泉。五四運動前夕,國立武昌高師校長張渲制定並親筆題寫「樸誠勇」校訓,激勵師生無偽、無妄、無畏,具有「質樸無華」的美德、誠信實幹的品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請看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是什麼內容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之大,不在於建築,而在於大師。精神與導師永遠都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可圈可點。牛津大學:上帝賜予我們知識。4.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rom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劍橋大學: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中國大學校訓分析:9個關鍵詞最常用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思考  調查人:王洪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大學校訓是大學針對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制定的具有導向、激勵作用的語彙,是大學培養專業人才、探索高深知識、進行社會服務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是一所大學對自身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價值認同。
  • 【薦讀】中國名校校訓,詩意十足,勵志世人
    校訓往往是一所學校歷史的高度凝結,象徵著該校的精神追求。在選定校訓初,許多高校都喜歡從古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四書五經」與史學經典更是眾多校訓的原始出處。究竟哪些書目在校訓裡更受青睞?「自強不息」為蘭州大學師生即使歷經磨難仍然生生不息之的精神,而「獨樹一幟」則是蘭州大學辦校以來所堅持之宗旨,辦學之機制。《禮記》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中國大學校訓文化想說經典不容易
    中國有不少百年大學,卻缺乏百年校訓,中國的大學校訓追求真理的色彩不濃,有的時代性太強,有的政治色彩太濃,有的缺乏理念,有的人文精神過淡,有的沒有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代表,校訓應該是集中體現一所大學的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同時也集中體現其精神風貌和精神追求的載體!
  • 42所雙一流大學校訓,你最喜歡哪所大學的校訓?
    中國各大學的校訓是什麼?各個大學的校訓分別有哪些含義?校訓就像是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是要講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圍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德禮儀」「科學創新」為主的。志力與培養德才兼備,開拓進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