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曰「練其拳,必先明其理」。
詠春拳練習過程中,對「馬」的掌握至關重要,詠春拳的」馬「有「鉗羊馬「和」二字鉗 羊馬」。我們所說的「馬」是「扎馬」、」坐馬」,可是許多習練者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依樣畫葫蘆而成」跪馬「,一字之差其義相差千裡,而且不正確的練習方法不僅不能練成拳術,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詠春拳鉗羊馬
何謂」跪馬「?
跪馬,就是在行拳過程中膝關節超過腳尖,身體重心往腳尖方向移。當膝關節超過腳尖越多,跪馬越多,根據膝關節的生理結構可知,股四頭肌、臏韌帶和前後交叉韌帶等受力加大,它們的拉伸會因此加長,對膝關節將產生損害:
1. 髕骨軟骨軟化病
髕骨軟骨軟化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軟骨的退行性變,主要是由運動不當軟骨細微磨損長期積累所致。跪馬所導致膝關節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原因有很多。首先,拳術練習過程中如果膝關節始終保持在屈曲狀態,此時膝關節韌帶鬆弛,穩定性下降。而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髕骨和股四頭肌來維持,膝關節屈曲時身體上部重心偏離脛股關節的瞬時中心,股四頭肌需要產生更大的張力來對抗身體的傾覆,因而髕骨自身張力及髕股關節面間的壓力增大,這種情況下如出現動作錯誤,將很容易導致髕骨軟骨的磨損。其次,髕骨的關節面高低不平,由於膝關節在伸屈過程中還有輕度的旋轉(屈膝時內旋,伸膝時外旋), 與此相應,髕骨在股骨滑車上的滑行軌跡也呈外上至內下的「S」形,以使髕骨與髕腱的軸線在一條直線上。正常情況下,髕骨的這種形態和運動特點與膝關節的屈伸功能是很協調的,但拳術初學者 ,由於股四頭肌力量不強,對髕骨的控制能力較弱,加上動作僵硬不協調,破壞了膝關節各方的均衡拉力,使髕骨不能按正常軌跡活動,從而導致髕骨和股骨關節面相互異常錯動和撞擊,形成磨損。
膝關節正面觀
2.半月板損傷
當膝關節伸屈時,半月板的上面沿股骨髁的半月板區滑動;屈曲時半月板向後,伸直時半月板向前方滑動。旋轉時則不同,其活動面在半月板的下面與脛骨平臺之間,半月板隨股骨髁的旋轉而移動(如股骨內旋,則內側半月板後移,外側半月板前移).因此,如果膝關節在屈伸的同時又突然旋轉,在半月板的前后角之間就存在矛盾著的方向不同的力量,甚至可將半月板撕裂.這也是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典型機制。另外,跪馬越多,半月板受力時扇形角增大。半月板的受力就越不均勻;膝蓋前面半月板的受力減小,厚度增加;而膝蓋後面半月板的受力則大幅度增加,厚度明顯減薄,因此,半月板的變形會大大增加,從面造成膝關節損傷。
3. 脂肪墊損傷
當股四頭肌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支撐腿的搖晃,甚至跌倒,其間如脂肪墊嵌入脛股關節,就出現急性脂肪墊損傷.另一方面,膝關節過度疲勞髕骨勞損半月板損傷等均能使正常的運動平衡失調,改變膝關節的屈伸動作,往往能誘發慢性脂肪墊損傷。
詠春拳鉗羊馬 DR
拳架有高、中、低之分。詠春拳是以高姿馬步站立,這種馬步是詠春拳所特有的,詠春拳的」馬「有「鉗羊馬「和」二字鉗 羊馬」。依據《人體解剖學》理論,膝關節能繞冠狀軸和垂直軸做屈伸、旋轉和迴旋運動.繞冠狀軸屈伸是膝關節最主要的功能,正常的範圍是 - 10〬~135〬。當膝關節屈曲時,半月板受力時扇形角增大,半月板的受力就越不均勻;膝蓋前面半月板的受力減小,厚度增加;而膝蓋後面半月板的受力則大幅度增加,厚度明顯減薄,因此,半月板的變形會大大增加,從而造成膝關節損傷。而詠春拳扎馬或坐馬,膝不過足尖,這樣,使膝關節繞冠狀軸屈伸不超過135〬。客觀上保護了膝關節免於受損。
詠春拳二字鉗羊馬 DR
這,再一次印證了詠春拳是最符合人體生理和運動力學的一門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