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如丹鳳,眉似臥蠶;滴溜溜兩耳懸珠,明皎皎雙睛點漆......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這是宋江初次出場時施耐庵的描述,當時宋江不過鄆城縣一個小小押司,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日後會成了梁山老大。
《水滸傳》中,好漢們上梁山的方式主要有這麼幾種:一種被官府逼上梁山,一種被梁山逼上梁山,一種被梁山合併,一種慕梁山之名找門路加盟,還有一種是犯了事兒尋求梁山的庇護。宋江的情況要特殊一點,屬於前面兩種的結合,所以宋江的反抗精神明顯沒有林衝、武松等人強。
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後,宋江一直「初心不改」,夢想沙場建功,博得個封妻蔭子,洗脫賊寇之名,衣錦還鄉。其實除了招安這件事宋江的心思表現得很明顯外,其他心思宋江都捂得很深,整部《水滸傳》裡,宋江只有一個情節最具明顯的叛逆精神,那就是「潯陽樓吟反詩」。
這個情節看起來好像是為宋江被冤枉、繼而進大牢、被梁山人馬解救,再順理成章上梁山做鋪墊,但實際上宋江從頭到尾大醉失態過幾次?說過幾次掏心掏肺的真心話?「潯陽樓題反詩」是一次集中爆發,宋江平時表現得很厲害,四方好漢都真心服他,但心底深處,他卻一直非常不自信!
「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吏出身,結識了多少江湖好漢,雖留得一個虛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配來在這裡!」很多人難以理解宋江執意招安的思維模式,其實按宋江的經歷、個性、所處環境,他不選招安才叫奇怪。招安的結局是非常悲慘的,宋江就此成為了梁山上挨罵最多的一任老大。
但宋江臨死前,未必沒有半點後悔的心思。都說人死之前的神智最清明,梁山泊這個「先起者亡、繼起者強、後起者王」的地方,陸續產生了王倫、晁蓋、晁蓋加宋江、宋江加吳用四種管理模式,宋江怎麼會不明白,在梁山走向招安的路上,有一個人的作用比他還關鍵,那就是吳用。
吳用上應天機星,負責了梁山所有大事小事的安排策劃,包括梁山上的人事調動、每次出兵的布置、尋訪招安門路等。攻打大名府期間,宋江偶然生病,不能理事,所有兄弟即刻默認由軍師吳用代宋江行令,另外,吳用還是唯一一個可以跟宋江共同看九天玄女天書的人。
宋江上山之後,這「天書」已經把宋江和吳用牢牢綁在一起了。不管吳用出於什麼心理逐漸遠離晁蓋,他當初一力促使晁蓋取生辰綱、又打官兵、糾合一群人上梁山是真的;上梁山後看著宋江一步步取代晁蓋的位置,擠掉晁蓋的存在感也是真的;以至於晁蓋打曾頭市的時候都沒有帶上吳用。
從某種程度上講吳用比宋江還像梁山老大。都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宋江運籌帷幄的能力遠不如吳用;而盧俊義看似出身名門人設完美,實際卻是個很難聽進勸告、容易衝動行事的人,唯有一個吳用時時刻刻保持著冷靜,指揮梁山兩敗童貫,三勝高俅,集體招安,最後又在宋江墓前自縊而死!
晁蓋只是個鋪墊,宋江是梁山「替天行道(忠於朝廷)」精神的核心人物,只有吳用是真正掌管了梁山命脈的人。吳用站在宋江墓前的時候,難道一點都沒為自己過去的謀劃後悔過嗎?原本想建功,卻害兄弟們死傷無數,梁山泊基業散盡,連宋江都被逼死,吳用深知,自己也不會長久。
宋江死後託夢吳用:「今朝廷賜飲藥酒,我死無辜......現已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深處。軍師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從這一刻起,吳用花榮雙雙自縊便幾乎是必然結局了,讓人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