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水滸傳》中,對於吳用應該是並不陌生,這個人算是軍師。畢竟在梁山好漢當中,大部分都是草莽一樣人物,大多數都是有勇無謀,而在這些人當中,他顯得比較特殊。而梁山若是要想要正常運轉,甚至一步步發展,都離不開這個人。一直以來世人公認的梁山老大是宋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真正「一把手」是吳用。
吳用在梁山好漢當中,有一個外號叫「智多星」,就是讚賞他智慧。他平時讀的書比較多,擁有廣博知識。有時候在大家束手無策之時,能夠突發奇想,想出什麼計劃。梁山好漢每次攻打城池,若是制定計劃,或者出現什麼困難時,好多計策,都是出自他的計劃。由此可見這個人,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無論是梁山一把手是晁蓋,還是宋江,他在梁山地位基本上不可撼動。
很多人不明白,既然他這麼有能力,為什麼當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這種說起來,都是淚水,大家翻閱《水滸傳》中,他最開始是在財主家當家庭老師,教幾個周邊村裡孩子讀書。書中第一次出現,就是秀才打扮,看著就是文弱書生,其實他略懂武功,手中拿著羽扇就是武器。在北宋那個朝代,比較講究重文輕武,在那個時代讀書人本身很受追捧。為什麼吳用,就淪為一個造反之人呢?
吳用祖籍位於鄆城,父親在當地知名度頗高,學識特別高。早年他也有報國志向,曾經參加科學考試,以他的才華,成績很不錯,哪怕是出身貧寒,應該也無大礙。明代詩人楊基有《感懷》詩: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原本大宋朝應該多了一個叫吳用狀元,誰料蔡京嫌棄他沒有給自己送禮,於是大筆一揮,直接將此人免了。皇上開了金口,此人永不錄用,無疑算是斷絕他的科舉之路。於是轉而學習別的知識,跟隨一位高人學周易和兵法,並且廣結各路草莽人士。
無疑這段期間,為他日後起兵反朝打好基礎。吳用畢竟是個文人,只能做「二把手」,真正上陣殺敵還是指望別人。而晁蓋算是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兩人合作第一件事情就是「截取生辰綱」,算是正式走上造反之路,其實這個故事很多人應該是聽說過,幕後之人就是吳用出主意,而晁蓋,阮氏三兄弟等人動手,算是一個群體行動。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說是將自己神機妙算,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後他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晉書·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智激林衝殺王倫,大破祝家莊等,都離不開他的手筆。雖然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個沒有多少戰鬥值的書生,不過能力可不小看。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在梁山穩坐第三把交椅。
吳衝之所以這麼做,也有自己想法,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反心。畢竟宋朝這一朝,奸臣當道,而自己無法在官場有所作為,若是想要改變這個境況,只能靠起兵反朝。而智取生辰綱以後,更是有了充足資本,於是選擇揭竿起義。後面事情發展,無疑是按照他事先預料一樣,一步步走到今天成就,梁山好漢事業能夠發展這麼大,離不開吳用的嘔心瀝血,若是沒有他的努力,哪裡會有今天的梁山泊。吳用自盡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老大,並非宋江,也不是盧俊義
後來他及時察覺到宋江和晁蓋之間矛盾,於是選擇靠邊站,保證梁山泊整體穩定。難的是吳用雖然是讀書人,不過並不是愚忠,這點要比諸葛亮要好很多,最起碼不會死保一個人。這點讓他在梁山好漢中,權利比較大。其實梁山好漢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用計招來的,以至於發展到後來,很多人感覺他就是「幕後一把手」。無疑這也讓他,引起統治者忌憚。
有時候英雄要是碰到一個昏庸的君主,無疑就是一個人間悲劇,畢竟這時就是奸臣當道。哪怕吳用能力這麼強,依然改變不了這個趨勢。雖然他不是一把手,依然不被統治者所容納,選擇自盡算是一個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明代詩人楊基有《感懷》
《晉書·姚襄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