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直到自盡前一刻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2020-12-21 茹文歷史說

前言

「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之中寫下的一句話。日月乾坤用一壺濁酒就可以囊括,這樣的格局可以說是非常有魄力的了。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每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都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一個英雄人物都讓人念念不忘。

作為一部長篇英雄傳奇,《水滸傳》描述了一個古代人民反對剝削和壓迫,與統治階級頑強鬥爭的悲劇故事。在故事中以藝術創作塑造了108個英雄好漢,這108人各個都是快意恩仇的,敢愛敢恨的角色,儘管他們身上的傳奇色彩不少都來自於藝術加工,但這絲毫不妨礙人們對於他們的喜愛與崇拜。

在這其中,坐在第三把交椅上的智多星吳用也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叛亂失敗之後,選擇以自盡的方式追隨宋江而去。直到最後一刻他才明白,整個梁山真正意義上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可惜的是,此時才想明白這一點已經晚了。

計謀多端智多星

在108位梁山好漢之中,吳用無疑就是他們當中的智囊擔當。他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文韜武略都有所涉獵。從少時起他就智慧過人,曾博覽群書,常以諸葛孔明來自比,道號「加亮先生」。由於他足智多謀,江湖上就以「智多星」這一名號來稱呼他。

吳用籍貫鄆城,他的父親在當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才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四書五經。在上梁山之前,吳用在一個財主家做門館教授為生,平日裡的工作就是教幾個東溪村的孩子讀書識字,差不多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鄉村教師。

吳用的出場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一身秀才的打扮,帶著抹眉梁頭巾,穿著一身麻布的寬衫,面白須長,長得很是眉清目秀,一副白面書生的模樣。不過,吳用也並不是一個完全的文弱書生,除了頗有才學之外,他還會一些武術,雖然不及武松林衝那樣的高手,卻也有些本領在身,使用的武器是八門玄機鏈和羽扇。

北宋時期,重文輕武,吳用作為一個讀書人,本應該是大有作為,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候,卻為何只能夠待在一個小小的村子裡面靠教小童識字為生呢?這並非是因為吳用的才學不足。當初,吳用受父親之命,也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吳用才識過人,自然而然的就在眾多學子之中脫穎而出了,當時的主考官原本想要點他為狀元。然而,那時候的考生大多都會去丞相蔡京的府上拜訪,並且封上厚禮,而吳用卻這種伎倆不屑一顧,沒有去這樣做。

不料,蔡京竟然對此懷恨在心,從吳用的才學裡挑不出錯,就把矛頭指向了吳用的名字上面。吳用諧音「無用」,蔡京稱,若是要讓一個「無用」的人成為了狀元,實在是有損大宋的形象。就這樣,吳用原本離成為狀元只有一步之遙,卻因為蔡京的一句話落了榜,甚至皇帝還決定要對他永不錄用。從這之後,吳用不得已打消了入朝為官的念頭,他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高人,並且跟隨他學習周易和兵法,並且在後來遇到了晁蓋,偶爾會為百姓排憂解難。

在《水滸傳》的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之中,對於吳用落草為寇的原因做出了解釋。而這段故事也是吳用這一角色極富代表性的一段經歷。當年,楊志奉命押送生辰綱,途中走到黃泥崗一帶的時候,被吳用使計,晁蓋等人動手奪取走了生辰綱。

這一回的故事體現了廣大的勞苦百姓和以蔡京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之間不可協調的矛盾,字裡行間之中,都是施耐庵對起義英雄的足智多謀和策劃得當的熱情歌頌。這一回的內容在全書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書的前十五回,著重表現的都是魯智深、林衝等一些個別的英雄對於世道的不滿和不屈的抗爭,而在這一回的故事之中,起義農民的群體行動才算是正式拉開了帷幕。這段劇情可以說是梁山泊一眾英雄好漢起義的一個開端,也是之後與統治階級長久抗爭的序幕。

在梁山泊中,吳用無疑擔任著軍師的作用,而在他的這一「職業生涯」中,他的表現也稱得上是神機妙算。不管是大破祝家莊和曾頭市還是激將林衝取代王倫,他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重要。由此可見,他能夠坐上梁山泊的第三把交椅完全是有資格的。吳用在梁山泊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了他的存在,梁山泊一眾好漢面臨的許多難關才得以順利度過。

主導梁山泊的起義

很多人喜歡拿吳用與《三國》之中的諸葛亮相比,從表面上來看,這兩人之間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一樣才高八鬥,足智多謀,在亂世孩子中輔佐明主,留下了不少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不過,與諸葛亮那樣的愚忠不同,吳用是一個十分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在智取生辰綱之前,他其實就已經起了反心。他覺得既然已經有了資本作為依靠,要麼就自己揭竿而起,不然就另找一處靠山。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選擇了上梁山。

在生辰綱的那些金銀珠寶就是他上梁山的一份見面禮和投名狀。吳用上梁山並不是想要簡簡單單地成為一個匪寇,而是能夠藉此成就一番大事。當時,阮氏三兄弟依靠不與謀生,但是在梁山一帶卻遭到了白衣衣秀士王倫的欺壓,根本就得不到什麼好處。阮小七無奈之下,甚至說出了「一腔熱血只賣與識貨的」這樣的話。

吳用略施小計,輕鬆地把阮氏三兄弟收入麾下。他審時度勢上了梁山,並且察覺了王倫並沒有能夠容人的胸襟。於是,他再次使出了計謀,引起了林衝和王倫之間的矛盾,再適當地進行了一些挑唆,使他們的矛盾更加激化,從而給自家兄弟劃出來了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位置。吳用的這一舉動基本上算是奠定了梁山泊的基礎,使之後的梁山泊初具雛形。

之後吳用繼續招兵買馬,進一步擴大了梁山的規模,並且逐漸籠絡了不少人心。在宋江上山之後,他立即看清了晁蓋和宋江之間的差距,有不少人都是奔著宋江「及時雨」的名號才上梁山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護他支持他。按照這樣的勢頭,再不做出什麼行動的話,梁山一定會因此而分裂。

吳用此人並沒有什麼「忠臣不事二主」的原則,他雖然讀過萬卷書,但是對於這樣不必要的固定思維並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擅長審時度勢,知道哪一種形式對於自己來說更為有利。於是,在權衡之下,他放棄了自己的舊友晁蓋,轉而擁護新主宋江。不少人都認為,吳用這樣做是一個十分心機的表現,但其實這也是當時對於他來說最好的一個選擇。

之後,宋江順利的在梁山站穩了腳跟。在《水滸傳》之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節:梁山泊組建之初,急切需要儘快的招募有志之士和身懷本領的人,每當宋江聽聞了何處出現了英雄人物的時候,都會想著怎麼把對方給拉入夥,而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吳用來謀劃如何讓這個人對朝廷產生反抗之心,從而走上梁山。梁山泊的二把手盧俊義、霹靂火秦明、美髯公朱仝等人都是吳用使用計謀招手而來的,可以說,吳用其實就相當於是梁山好漢聚義的一個背後推動者,等同於一個暗地裡的首領。

即使是盧俊義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在名義上的排名比吳用要靠前一位,但實際上,盧俊義在梁山泊的話語權仍舊沒有吳用那麼大。盧俊義會坐上第二把交椅,主要是因為宋江看重他顯赫的地位和聲望,以及他梁山第一人的武藝。在《水滸傳》之中,梁山泊的一切大事基本上都是由宋江和吳用兩個人在最後決定的,盧俊義雖然坐在第二把交椅上,實際的權力卻並沒有那麼大。

在楊柳先生的《水滸人物論》中還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梁山泊,除了宋江,吳用是唯一可以發號施令,同時他的話能獲得眾弟兄服從和擁護的一人。盧俊義雖身為副頭領,但他的話卻沒有像吳用那樣具有威權和實際約束力。」

吳用不僅掌握了梁山泊的話語權,在之後的招安中,他的功勞也是非常大的,此後的多次戰鬥都依靠著他的出謀劃策和錦囊妙計,由此可見,吳用對於整個梁山泊來說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宋江對他也是極為依賴。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吳用其實就相當於梁山實際上的領導者,可惜的是,這個道理直到吳用死前的最後一刻才得以想明白,可謂是當局者迷。

你們怎麼看呢?在評論區內與小編一起交流吧!

相關焦點

  • 吳用直到自盡前一刻,他才想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根本不是宋江
    吳用直到自盡前一刻,他才想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並非宋江,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梁山共有兩代頭領。第一代是晁蓋吳用等劫生辰綱的幾人為主體,他們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所以他們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甚至可以推翻北宋朝廷,從未想過要受到朝廷的招安。
  • 直到吳用自盡的前一刻,他才覺悟,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然而直到吳用自盡的前一刻,他才覺悟,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原著還是後市改編的影視劇中,當之無愧的主角都是宋江。
  • 直到吳用自盡前,他才明白,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在很多讀者看來,吳用是一個腦袋靈光、老奸巨猾的人,他飽讀詩書卻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雖有宋江的智謀,但沒有足夠強大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梁山這個大梁挑起的人物。事實證明,這樣的想法是比較片面的,也是讀者未深入了解吳用所得出的結論。包括吳用自己也沒有想到,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直到吳用自盡前,他才明白這個道理。
  • 水滸傳:吳用臨死前才明白,梁山真正的頭把交椅,從來都不是宋江
    在宋江的墓前,吳用選擇了自縊,直到臨死前的那一刻,他才幡然醒悟,原來梁山真正的頭把交椅,從來都不是宋江!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正是吳用他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直到宋江上梁山之後,吳用才終於看到了希望,雖然他飽讀詩書,但是心中卻並沒有什麼&34;概念,吳用從來都不會選擇愚忠
  • 直到吳用自殺前,他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吳用更是不能接受,於是便在宋江的墳前自盡,希望在黃泉路上能與之為伴……然而也是直到吳用自盡時,他才猛然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很多人都認為梁山真正的老大是吳用自己。咱們來分析一下吳用是幕後真正的老大,是有跡可循的,吳用是一位關鍵人物,是他推動了梁山的發展之路:梁山是忠義之士聚集之地,雖然有不少好漢是走投無路才來投奔的,但是都有替天行道的夙願。
  • 直到吳用自盡前一刻,他才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並非宋江
    顯然不是。可以看出梁山好漢中有不少是曾在朝中做官的,比如林衝,盧俊義,宋江等,然而呢?但可能真正帶領108將走向湮滅的是吳用,或者說是吳用利用了宋江來達到自己的理想——學而優則仕,這也是當時作為讀書人的終極理想。事實果真如此嗎?
  • 直到吳用自殺前一刻,才幡然醒悟,梁山真正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結局的最後,就如開頭一樣,非常的讓人唏噓,不僅大部分好漢都分崩離析,所剩無幾,甚至有些還因為各種原因自盡。我們都知道梁山是晁蓋跟林衝建立的,只不過因為林衝對於功名並不感興趣的原因,因此早期梁山的各種權力都是掌握在晁蓋以及吳用的手中。吳用作為一個常常將自己比喻成諸葛亮的人物,怎麼忍心看著梁山上的人每天都過著吃吃喝喝、不求上進的日子呢?
  • 吳用臨死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但是即使像吳用這麼聰明,直到死的時候,才知道水泊梁山真正的老大到底是誰。要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明白吳用經歷過怎樣的事情。後來宋江加入梁山,吳用參加了宋江主導的對祝家莊的戰鬥,獲得勝利。後來在晁蓋死後,宋江成為了梁山之主,攻打曾頭市,青州等地方,都是吳用在出謀劃策。即使是後來水泊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前往杭州等地平定方臘的起義,吳用也是在戰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直到宋江喝下毒酒,吳用自殺時才明白,梁山真正老大從來不是宋江
    直到宋江喝下毒酒,吳用才明白,原來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不是宋江引言:梁山一百零八英雄好漢,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稱之為「梁山好漢」的,他們都是因為落難流落到梁山,來自五湖四海,所以梁山也是魚龍混雜。直到後來宋江已經失去人心了,只有吳用這個軍師一直跟隨他左右,一直為他出謀劃策,畢竟吳用原來是一名私塾先生,作為一個私塾先生,難免心高氣傲,選宋江當老大是最好不過了。在宋江當上老大之後,他也手握重權,果然是有先見之明。
  • 吳用自盡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老大,並非宋江,也不是盧俊義
    一直以來世人公認的梁山老大是宋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真正「一把手」是吳用。梁山好漢每次攻打城池,若是制定計劃,或者出現什麼困難時,好多計策,都是出自他的計劃。由此可見這個人,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無論是梁山一把手是晁蓋,還是宋江,他在梁山地位基本上不可撼動。
  • 吳用自盡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並非宋江,也不是盧俊義
    一直以來世人公認的梁山老大是宋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真正「一把手」是吳用。梁山好漢每次攻打城池,若是制定計劃,或者出現什麼困難時,好多計策,都是出自他的計劃。由此可見這個人,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無論是梁山一把手是晁蓋,還是宋江,他在梁山地位基本上不可撼動。
  • 吳用自盡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老大,不是宋江,不是盧俊義
    吳用在去世之前才明白,梁山上的老大既不是宋江,也不是盧俊義。那麼,誰才是真正的老大呢?一、吳用才是梁山真正老大晁蓋是梁山的舉旗第1人,也是寨子裡的第1位核心領導人。在他去世以後,宋江順利地接下接力棒,成為梁山影響力最深遠的一位領導。到後期,盧聚義成為了最有可能接手領導梁山的人。不過,無論是三人的發跡,或是走到人生的末年,他們的身邊都有一個人出現,那就是軍師吳用。
  • 吳用自殺的前一刻,他才恍然大悟,梁山真正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其實不然,在吳用自殺的前一刻,他才幡然醒悟,梁山真正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在《水滸傳》裡,吳用和宋江的思想理念應該是最為一致的,因為他們都想入朝為官,封妻蔭子,哪怕在梁山上也時時刻刻想著能夠招安。二、 扶持宋江由於吳用發現自己與宋江的觀念一致,為了將來能夠有招安的機會吳用大力扶持宋江來制衡晁蓋,宋江後來之所以可以在梁山發號施令,吳用可謂是功不可沒的。
  • 直到宋江喝下毒酒後,吳用終於明白,梁山真正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自從宋江上了梁山之後,他一步步坐上梁山老大,後率領眾多好漢接受朝廷招安,成為朝廷平叛各地叛亂的棋子。徵伐方臘時,梁山好漢死傷慘重,除了先前離開、病死的好漢,剩下只有27人了。宋江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皇帝一杯毒酒賜死。很多人在看了《水滸傳》後,越發覺得宋江太虛偽了,是他把梁山眾多好漢送上不歸路。
  • 直到吳用上吊自殺之前,他才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很多人都只知道宋江是一百零八將的領導和大哥,卻不知道從梁山的創立、崛起到最後衰落,一共經歷了三任領導。最初的領導人是王倫,王倫帶領一些下屬來到梁山發展,並創立了水泊梁山寨。但那時,梁山寨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寨,沒多少人馬,也沒什麼實力。後王倫被殺,晁蓋繼任了寨主,這時晁蓋已經籠絡了不少人才,比如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赤發鬼劉唐,還有阮氏三雄等。
  • 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說起梁山好漢,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水泊梁山108將,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直到今日仍然令眾人稱羨。而說起梁山的老大,很多人自然反應那必是宋江,及時雨宋公明的名聲,那可是人人盡知啊,招安的這條路,基本都是宋江帶領著走出來的。不過事實上,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這個答案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
  • 吳用直到自殺前才明白,真正掌管梁山的老大,其實不是宋江
    無論何時文人的位置相對來說都是比較高的,所以吳用在整個梁山的位置毋庸置疑。軍隊上的所有策略都要徵集他的意見,可以說梁山的建立和覆滅,都與他有著脫不了的關係,堪稱軍師。官逼民反的年代,宋江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促成歷史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
  • 吳用自盡前才明白,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另有其人
    自盡前才明白,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另有其人!在梁山裡有一個人叫吳用,他被人稱作是智多星,可見他的想法,計謀之多。他為宋江提供了很多計策,幫助梁山度過很多次險情,是有功之臣。宋江之所以會接受朝廷的招安,除了梁山自身供給不足之外,他本人也一直有一個當官夢,哪怕大多數梁山好漢反對,他也要去執行。吳用作為智多星,他自然能夠看穿朝廷的目的,但他卻沒有阻止宋江招安,根本原因便是吳用和宋江一樣都希望在朝廷發光發熱,上梁山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 直到上吊前一刻,吳用才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並不是宋江
    有人認為直到上吊前一刻,吳用才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並不是宋江,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但大家一定會知道宋江、晁蓋、和吳用這三個人,作為故事高潮矛盾點的主要人物,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缺少誰這個故事都不能構成一代名著《水滸傳》。而這三個人裡,作為將人物緊密串聯的軍師吳用,他與晁蓋和宋江之間分別發生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他真正的面目。
  • 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其實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其中吳用也是梁山的重要人物,但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其實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的領頭者明明是宋江,但為什麼我們要說,宋江並非是梁山真正意義上的老大?無奈之下的林衝才反抗,當上了土匪,最終走上了投奔梁山的道路。晁蓋與林衝不同,他本就是一個江湖中人。晁蓋性情豪爽,並且結交了很多朋友,當時有著極好的人緣。吳用又與晁蓋與林衝都不相同,他被人稱為智多星。小的時候吳用就苦讀詩書,並且非常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