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之中寫下的一句話。日月乾坤用一壺濁酒就可以囊括,這樣的格局可以說是非常有魄力的了。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每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都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一個英雄人物都讓人念念不忘。
作為一部長篇英雄傳奇,《水滸傳》描述了一個古代人民反對剝削和壓迫,與統治階級頑強鬥爭的悲劇故事。在故事中以藝術創作塑造了108個英雄好漢,這108人各個都是快意恩仇的,敢愛敢恨的角色,儘管他們身上的傳奇色彩不少都來自於藝術加工,但這絲毫不妨礙人們對於他們的喜愛與崇拜。
在這其中,坐在第三把交椅上的智多星吳用也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叛亂失敗之後,選擇以自盡的方式追隨宋江而去。直到最後一刻他才明白,整個梁山真正意義上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可惜的是,此時才想明白這一點已經晚了。
計謀多端智多星
在108位梁山好漢之中,吳用無疑就是他們當中的智囊擔當。他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文韜武略都有所涉獵。從少時起他就智慧過人,曾博覽群書,常以諸葛孔明來自比,道號「加亮先生」。由於他足智多謀,江湖上就以「智多星」這一名號來稱呼他。
吳用籍貫鄆城,他的父親在當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才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四書五經。在上梁山之前,吳用在一個財主家做門館教授為生,平日裡的工作就是教幾個東溪村的孩子讀書識字,差不多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鄉村教師。
吳用的出場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一身秀才的打扮,帶著抹眉梁頭巾,穿著一身麻布的寬衫,面白須長,長得很是眉清目秀,一副白面書生的模樣。不過,吳用也並不是一個完全的文弱書生,除了頗有才學之外,他還會一些武術,雖然不及武松林衝那樣的高手,卻也有些本領在身,使用的武器是八門玄機鏈和羽扇。
北宋時期,重文輕武,吳用作為一個讀書人,本應該是大有作為,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候,卻為何只能夠待在一個小小的村子裡面靠教小童識字為生呢?這並非是因為吳用的才學不足。當初,吳用受父親之命,也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吳用才識過人,自然而然的就在眾多學子之中脫穎而出了,當時的主考官原本想要點他為狀元。然而,那時候的考生大多都會去丞相蔡京的府上拜訪,並且封上厚禮,而吳用卻這種伎倆不屑一顧,沒有去這樣做。
不料,蔡京竟然對此懷恨在心,從吳用的才學裡挑不出錯,就把矛頭指向了吳用的名字上面。吳用諧音「無用」,蔡京稱,若是要讓一個「無用」的人成為了狀元,實在是有損大宋的形象。就這樣,吳用原本離成為狀元只有一步之遙,卻因為蔡京的一句話落了榜,甚至皇帝還決定要對他永不錄用。從這之後,吳用不得已打消了入朝為官的念頭,他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高人,並且跟隨他學習周易和兵法,並且在後來遇到了晁蓋,偶爾會為百姓排憂解難。
在《水滸傳》的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之中,對於吳用落草為寇的原因做出了解釋。而這段故事也是吳用這一角色極富代表性的一段經歷。當年,楊志奉命押送生辰綱,途中走到黃泥崗一帶的時候,被吳用使計,晁蓋等人動手奪取走了生辰綱。
這一回的故事體現了廣大的勞苦百姓和以蔡京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之間不可協調的矛盾,字裡行間之中,都是施耐庵對起義英雄的足智多謀和策劃得當的熱情歌頌。這一回的內容在全書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書的前十五回,著重表現的都是魯智深、林衝等一些個別的英雄對於世道的不滿和不屈的抗爭,而在這一回的故事之中,起義農民的群體行動才算是正式拉開了帷幕。這段劇情可以說是梁山泊一眾英雄好漢起義的一個開端,也是之後與統治階級長久抗爭的序幕。
在梁山泊中,吳用無疑擔任著軍師的作用,而在他的這一「職業生涯」中,他的表現也稱得上是神機妙算。不管是大破祝家莊和曾頭市還是激將林衝取代王倫,他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重要。由此可見,他能夠坐上梁山泊的第三把交椅完全是有資格的。吳用在梁山泊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了他的存在,梁山泊一眾好漢面臨的許多難關才得以順利度過。
主導梁山泊的起義
很多人喜歡拿吳用與《三國》之中的諸葛亮相比,從表面上來看,這兩人之間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一樣才高八鬥,足智多謀,在亂世孩子中輔佐明主,留下了不少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不過,與諸葛亮那樣的愚忠不同,吳用是一個十分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在智取生辰綱之前,他其實就已經起了反心。他覺得既然已經有了資本作為依靠,要麼就自己揭竿而起,不然就另找一處靠山。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選擇了上梁山。
在生辰綱的那些金銀珠寶就是他上梁山的一份見面禮和投名狀。吳用上梁山並不是想要簡簡單單地成為一個匪寇,而是能夠藉此成就一番大事。當時,阮氏三兄弟依靠不與謀生,但是在梁山一帶卻遭到了白衣衣秀士王倫的欺壓,根本就得不到什麼好處。阮小七無奈之下,甚至說出了「一腔熱血只賣與識貨的」這樣的話。
吳用略施小計,輕鬆地把阮氏三兄弟收入麾下。他審時度勢上了梁山,並且察覺了王倫並沒有能夠容人的胸襟。於是,他再次使出了計謀,引起了林衝和王倫之間的矛盾,再適當地進行了一些挑唆,使他們的矛盾更加激化,從而給自家兄弟劃出來了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位置。吳用的這一舉動基本上算是奠定了梁山泊的基礎,使之後的梁山泊初具雛形。
之後吳用繼續招兵買馬,進一步擴大了梁山的規模,並且逐漸籠絡了不少人心。在宋江上山之後,他立即看清了晁蓋和宋江之間的差距,有不少人都是奔著宋江「及時雨」的名號才上梁山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護他支持他。按照這樣的勢頭,再不做出什麼行動的話,梁山一定會因此而分裂。
吳用此人並沒有什麼「忠臣不事二主」的原則,他雖然讀過萬卷書,但是對於這樣不必要的固定思維並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擅長審時度勢,知道哪一種形式對於自己來說更為有利。於是,在權衡之下,他放棄了自己的舊友晁蓋,轉而擁護新主宋江。不少人都認為,吳用這樣做是一個十分心機的表現,但其實這也是當時對於他來說最好的一個選擇。
之後,宋江順利的在梁山站穩了腳跟。在《水滸傳》之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節:梁山泊組建之初,急切需要儘快的招募有志之士和身懷本領的人,每當宋江聽聞了何處出現了英雄人物的時候,都會想著怎麼把對方給拉入夥,而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吳用來謀劃如何讓這個人對朝廷產生反抗之心,從而走上梁山。梁山泊的二把手盧俊義、霹靂火秦明、美髯公朱仝等人都是吳用使用計謀招手而來的,可以說,吳用其實就相當於是梁山好漢聚義的一個背後推動者,等同於一個暗地裡的首領。
即使是盧俊義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在名義上的排名比吳用要靠前一位,但實際上,盧俊義在梁山泊的話語權仍舊沒有吳用那麼大。盧俊義會坐上第二把交椅,主要是因為宋江看重他顯赫的地位和聲望,以及他梁山第一人的武藝。在《水滸傳》之中,梁山泊的一切大事基本上都是由宋江和吳用兩個人在最後決定的,盧俊義雖然坐在第二把交椅上,實際的權力卻並沒有那麼大。
在楊柳先生的《水滸人物論》中還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梁山泊,除了宋江,吳用是唯一可以發號施令,同時他的話能獲得眾弟兄服從和擁護的一人。盧俊義雖身為副頭領,但他的話卻沒有像吳用那樣具有威權和實際約束力。」
吳用不僅掌握了梁山泊的話語權,在之後的招安中,他的功勞也是非常大的,此後的多次戰鬥都依靠著他的出謀劃策和錦囊妙計,由此可見,吳用對於整個梁山泊來說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宋江對他也是極為依賴。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吳用其實就相當於梁山實際上的領導者,可惜的是,這個道理直到吳用死前的最後一刻才得以想明白,可謂是當局者迷。
你們怎麼看呢?在評論區內與小編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