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曬秋節。
「九月採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
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九九重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就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那時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而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菊花舒時,並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西京雜記
古人喜歡在重陽節釀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前一年釀造,第二年重陽時節,喝菊花酒,吟菊花詩,別具情趣。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古人們採摘新鮮飽滿的菊花,將少許枝葉洗淨,和黃米及酒麴混合裝壇,封藏發酵,等到第二年九月九,菊花酒便如甘泉一般汩汩而出。據說菊花酒清涼甜美,清熱解毒,延緩衰老,淡淡的菊花酒,像清涼的月光,被打撈起來,盛進藍花白瓷碗中,成為重陽時節必飲的「長壽酒」。
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雜事眾多,釀造一杯菊花酒怕是力不從心,但良辰佳節,衝飲一杯簡單的菊花茶也可以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因感秋英、餉我菊共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古人食重陽糕,最初的起源是對美好願望的表達,除了祭祀天地,祭拜祖先,祈求子嗣,也有歡慶豐收,品嘗新糧的喜悅。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它與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一樣,家家戶戶都要吃。重陽糕的製作,歷代均有所改進。漢代以蓬草和粘黍米攪拌蒸煮為糕,名「蓬餌」;唐代以麻葛和糯米攪碎為糕,稱「麻葛糕」和「米錦糕」;宋代以糖、面和菊花蒸糕,上以豬羊肉、雞子為簇汀,蒸熟之後,上插小彩旗,稱「重陽糕」或「菊糕」;明代則以糜粟粉和糯米拌蜜,再加菊花蒸糕,上鋪肉絲,標以彩旗,仍稱「重陽糕」;到了清代,重陽糕又稱「花糕」;到了近現代,重陽糕的製作更為精細,品種也更多,有糖面的、糯米蜜糖的,也有慄粉的、肉絲的、花果的,含有菊花香味,十分可口。
古人食糕一般2~3層不等,當然也有五層,九層之多。大戶人家比較講究,每層中間會夾有蜜餞果脯花瓣之類,個頭小,精緻養眼。小戶人家多半以江米黃米製成兩層花糕,上面點綴大棗或慄子,圖個好吃。
江浙人喜歡把米粉染成五色,蒸製成糕,分送給親朋好友。老北京人的重陽糕花樣就多了,有皇家流傳下來的吃法,有點心鋪子裡的做法,也有民間的吃法,各有千秋。關中地區的花糕多用麵粉和大棗做出精美造型,美觀營養。現在的重陽糕則沒有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南京諺語云:「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標示著夏日已然遠去。舊時,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陽盒」,盒內盛的是秋令鮮果,盒上插一面大重陽旗代替茱萸,藉以表示登高避災之意。重陽旗的製作很有講究,一般剪成近似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紅綠紙,切出牙邊,旗面刻出水浪雲絲等各色花樣,中央粘一圓形金紙片,以竹篾製作旗杆。一塊糕上插一桿小旗,一板幾十塊重陽糕插上幾十面小旗,招人眼目。
據民國潘宗鼎的傳世名著《金陵歲時記》說,此風起自唐代,重陽旗本來是皇家令旗。當年,南京城南的紙店和香燭店也有做好的重陽旗賣,大小不等。小的是細竹竿上端貼著紙套,紙套上貼著六面小旗連綴成的大三角形,每邊三個小旗;也有每邊五面、七面小旗的,最正宗的是每邊九面小旗,共四十五個小旗糊成,每邊九個象徵九九重陽。這些旗子中間鑲一個令字,人家買回常常插在門楣上。如今,南京城內會製作重陽糕的店家已經不多,只有幾家老字號的糕團店每逢重陽節才有售賣,而因為小小的重陽旗製作起來很為不易,現在重陽糕上面幾乎都沒有了那面標誌性的「小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