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物裝飾畫的藝術特點,可以分別從構成要素和造型要素入手。人物裝飾畫的構成核心是程式化和理想化。在畫面所有構成因素裡都必須體現這一點。對程式化和理想化的追求,首先要求我們把感覺凝聚起來,不僅僅滿足於即興的或者表面的形、色感覺,而是寧靜地去尋求使形、色強化的特徵;重新去組織畫面,創造新的不止是感覺到的而是想像到的形象。在構成畫面的骨架中,要有鮮明的形式感,可以打破焦點透視法
去創造不同於自然的空間,自由地運用傳統的平視構圖與立視構圖法,使畫面每一種形式因素都是一定立意的體現。只有認真研究形式規律,重視形式美對整個畫面結構的重要關係,才可能安排出美妙動人的畫面來。人物裝飾畫還要求畫面有鮮明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通過條理、重複、比例、均衡等關係的最好組合,產生理想的富於節奏的畫面。線在畫面裡賦予形以生命,形在節奏的約束下有了運動的趨勢,以此組成畫面的情調和韻律的美感。
人物裝飾畫的又一特點是工藝性強。它作為工藝美術基礎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落實到具體材料、材質的造型活動研究中,因此,它也要受到一定的工藝製作條件、工具材料、質地、肌理的影響和制約。人物裝飾畫造型要素的最大特點也是程式化和理想化。它是把形象高度概括和提煉之後,用誇張變形的手段表現出來,為的是突出形象,強調形象的最大特徵。合理誇張是變形的基礎,高爾基曾說過:真正的藝術有誇張的權力。
通過誇張變形,把自然生態的生動性,變成相對定型的規律性,把即興地描摹,變為刻意求工的製作。畫面強調特徵,抓住結構,注意整體的形體美和動勢美,並不著意精細刻畫顏面的明暗起伏,而是善於發現局部美,抓住和處理好局部美,並加以誇張,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自然要服從整個畫面的意念。此外,常常為了表現和強調對象,對畫面中的空間、時間、人物、景物等比例關係作藝術的變更,以增強藝術魅力,產生理想的藝術效果。
所謂裝飾風往往畫面是平面的,只注意形體的表現,不強調空間的深度,這常常能更便於發揮形、色、線的力度。當然這與畫面中對對象的空間表現和體積感並不對立。形的對比,線的動勢,色的推移和變幻,都有助於推出應有的空間和體積。不少現代畫家就是追求這種平面的裝飾美感。這種平面結構使構圖上一切美的法則都可以自由地理想地在畫面上運用,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想像力,這種經過想像提煉而升華的形式美
往往更便於帶來作者的情意,使畫面意境強烈清新,人物裝飾畫在色彩上,也要求有相應的裝飾處理。要突破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和對對象淡漠的描幕。不要把固有色環境色看得太死,色彩的置換要服從畫面的需要。色彩是富於感情的,它還可以寄託個人的幻想。按感受和激情來使用顏色,這也是裝飾色彩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點在中國傳統藝術裡是有獨到成就的,它用色大膽、強烈、概括,以簡練的色彩達到飽滿豐富的藝術效果
同時又具有濃鬱的裝飾趣味,人物裝飾畫離不開線條的運用。史前繪畫是以線開始的,兒童繪畫也是以線開始。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是以線為基礎,作為造型手段的線不僅有表現對象塑造對象的能力,同時線條本身存在的裝飾性,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具有裝飾性的傳統人物畫,總是以簡練的線條,通過對比、誇張的手段,對形象作程式化的處理。如永樂宮壁畫中人物用線道勁有神,在莫高窟壁畫中,北魏時期用線粗獷有力
隋唐以後線條走向嚴謹,到元代的《千手佛》時,線條就很精細工整了。在中國古代人物畫中,東晉顧愷之在《女史箴圖》中所用的遊絲描,被稱為堅勁聯綿猶如「春蠶吐絲」,唐代吳道子的衣紋用線,筆勢圓轉磊落,飄逸灑脫,北朝曹仲達用線稠迭緊湊富於彈性,這就是後人贊之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明代陳老蓮用線」以圓易方,方中見圓」,具裝飾味。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反覆錘鍊,所創造的千變萬化的線條
對於現代的人物裝飾畫用線會有很大的啟發,將不同風格的用線揉為一體,更增加線的表現力。線在歐洲繪畫史中也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近代歐洲繪畫,不少大師在表現形式上從東方藝術中獲得營養,把東西方線描運用融合併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擴大了線描表現的領域,同時也注意了線描本身的審美功能。我們從凡高、高更、馬蒂斯、莫迪裡安尼、克裡姆特、斯契爾和畢卡索等人的作品中
可以看到線的表現力和裝飾美,綜上所述我認為人物裝飾畫的構成過程就是藝術設計過程。因此人物裝飾畫要求我們把構成畫面的一切可視因素,反覆推敲到最佳地步,懂得形的節奏、線的旋律、色的音響及組織畫面整體的意象在裝飾畫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