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常用剪紙的結構特點和表現手法
王建華
一.剪紙的結構特點
1.千刀不斷、萬剪相連的結構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否則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的結構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臺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裡,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準、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裡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這裡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二.主要表現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諧音法:即以同音或相近的音借喻某一吉祥事物,在民間創造出了不少諧音的裝飾圖案。
四季花卉或月季花安放於花瓶之中即是「四季平安」。
其他類似的如佛手(福)、鹿(祿)、芙蓉桂花(夫榮妻貴)、十錢(全)十梅(美)、獾(歡)天喜(喜鵲)地、楓樹或蜜蜂(封)猴(侯)掛印等等。
這種形式與內容巧妙結合的手法,既悅目又悅耳,為中國裝飾藝術中——個趣味盎然的特色。
2、借喻法:藉助可視的有寓意或象徵性的事物來比喻吉祥。
佛教的八吉祥圖案:寓意消災滅禍。法螺——妙音吉祥。法輪——圓轉不息。寶傘——張弛自如,保護眾生。華蓋——解脫眾生病苦之象徵。蓮花——聖潔、出汙泥而不染,生命之本.靈魂安息處。寶瓶——福智圓滿不漏。雙魚——避邪、解脫壞劫。盤長(吉祥結)——迴環貫通,連綿不絕。
暗八仙:鐵拐李的葫蘆能煉丹藥救眾生,呂洞賓的寶劍能鎮邪驅魔,漢鍾離的扇能起死回生,韓湘子的笛子妙音令萬物生長,曹國舅的陰陽板一鳴驚人、萬籟無聲,藍採和花籃中的花果能廣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潔淨不汙、修身養性。其他類似的如花蝶象徵融融春意,元寶、錢幣象徵富有,天地象徵長久,蘭花象徵高潔,鴛鴦象徵恩愛,仙桃、松相象徵長壽等等。
3、變形法:是將適當的漢字直接變化成圖案,再陪襯其他借喻的動、植物圖案,如「福」、「壽」、「萬字圖」等。
五福捧壽:用蝙蝠諧音「福」,將「壽」字變形,然後用五隻蝙蝠加上壽桃組成。蝙蝠的造型在我國傳統裝飾藝術中是一個創造,中國人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變形手法,把原本醜陋的形象變得翅卷祥雲、風度翩翩。
把「喜喜」拉長為長雙喜,寓意新婚誌喜,天長地久。
4、比擬法:託事於物。如清代鄭板橋以梅、蘭、竹、菊自比,以牧童表示昇平,以南極仙翁和麻姑比擬長壽,連小白菜在齊白石的筆下也寓意清清白白做人等等。
5、綜合概括法:各種方法並用。
作為華夏圖騰崇拜的龍,其造型融許多吉祥動物的特徵於一體:鹿角、牛頭、蟒身、魚鱗、鷹爪,口角旁有須髯,頜下有珠,在民間是神聖吉祥之物,以它尊貴、英勇、威武的形象存在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中。
鳳凰在華夏民族的遠古時代被視為神烏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會人們想像中的保護神,其形象頭似錦雞、身如鴛鴦、翅如大鵬、腿如仙鶴、嘴似鸚鵡、尾如孔雀,居百鳥之首,象徵美好與和平。
在民間,以龍代表男性,風代表女子,兩者相配為郎才女貌之意,用來祝福新婚夫婦幸福美滿。
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著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國的吉祥圖案經過許多代畫家、工藝美術家和民間藝人的描繪、提煉、雕琢、修飾和創造。至今品種繁多、形象生動、實用性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願這些古老的文化在今天能煥發出新的光彩。(作者投稿,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簡介
王建華,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肅省高臺縣人。中小學一級美術教師。民間剪紙藝人,甘肅省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高臺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大樂園」出訪美國教師,北京「長城長書畫院」理事。張掖市非物質文化剪紙傳承代表人,高臺縣縣管拔尖人才,高臺縣能工巧匠。擅長剪紙、摺紙、扎花、紙雕、核雕、葫蘆雕、玻璃畫等手工藝和水彩畫、油畫、國畫等繪畫技藝。
他自幼耳濡目染,深受當地有名的剪紙、繡花能手(外婆)的啟蒙薰陶,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她的親傳口授加上本人好學上進,小時候就深得當地群眾的喜愛和誇讚。七、八歲操剪,十多歲掌握剪紙藝術基本技法,從藝剪紙三、四十年來,作品不斷創新、美不勝收並多次獲獎。自學並潛心研究剪紙藝術,把所學知識、技巧與美術教育教學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多次參加省、市、縣美術優質課評選活動並且獲獎。榮獲「全國基礎教育明星」、「優秀輔導員」、「藝術教育園丁」,海外華文教育「優秀教師」等稱號。
其剪紙汲取古剪紙精萃,傳承民俗風情,力創新時代風格。尤其是與時代氣息相吻合的紅色主題性剪紙,把扇面、書法、繪畫巧妙地融為一體,獨創出新時代剪紙模式,以獨特的剪紙語言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形成他特有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及其全國書畫攝影詩文藝術大賽,全國剪紙藝術作品徵集展評活動榮獲金獎、特等獎。先後被授予「中國夢文化強國時代先鋒人物」、「中國廉政文化時代尖兵」、「中華愛國文學藝術家」、「甘肅省科普系列競賽活動優秀輔導員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