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此岸尷尬人生

2020-09-14 秋雨舞春風

彼岸此岸尷尬人生

——電視劇《彼岸1945》觀後感

《彼岸1945》是一部戰爭/歷史/情感電視劇,共34集。2012年於浙江衛視首播;之後在臺灣播出,更名為《回家》。

該劇的出品公司為恆大影視(北京)、唐德國際(浙江)、星勢力(臺灣),由潘樸(內地)編劇,夢繼(內地)執導,周渝民(臺灣)飾演男一號蘇臺英,王學圻(內地)飾演男二號蔣景星,閻娜(內地)飾演女一號蔣雯,張鈞甯(臺灣)飾演女二號雪子。


該劇以小人物蘇臺英被迫上戰場到返鄉的過程為主線,展現了歷史背景中的臺灣和臺灣人民的離亂歲月。

甲午戰爭後,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從1895年至1945年之間,長達五十年之久。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這一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臺灣日據時期充滿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導向及活動形態,日本統治的目的是最終把臺灣與日本同化。臺灣民眾在此期間曾經多次武裝反抗日本統治。

二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在戰局的節節惡化下,日本在臺灣實施全面徵兵,宣布臺灣民眾任何人都要為日本侵略戰爭付出。臺籍日本兵,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2年-1945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行徵召去服兵役的臺灣人。日本在臺灣的全面徵兵制度於1945年年初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即宣布投降。據說,總計臺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人之多,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戰後,據知有26名臺籍日本兵因於戰俘營虐待戰俘被盟軍國際審判庭判決死刑。


蘇臺英——臺灣醫生。

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5年,蘇臺英被迫受日軍徵召成為軍醫。他萬萬沒有想到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卻是作為日本兵來與自己的同胞廝殺。

蘇臺英外表儒雅,書生情懷,仁愛孝悌,堅毅內斂,氣質憂鬱,他還醫術高超。蘇臺英作為軍醫目睹了戰場上的生生死死,血腥而又殘酷,精神也瀕臨崩潰。蘇臺英作為戰地醫生盡力搶救每一位傷員。他面對日軍軍官持槍逼迫,堅持著只救人不殺人的原則,在猙獰的戰火中試圖挽救他人生命。他說:我的工作是救人,不是讓人再去死,軍醫的手槍槍裡從來不裝子彈。戰爭臨近結束時,蘇臺英全力救治身負重傷的國軍師長蔣景星,並協助蔣師長在日軍的炮火追擊中返回國軍陣營。

日本投降後,蘇臺英歷盡千辛萬苦回到臺灣,面對的卻是失去手足、戰爭傷痕、家族危機等重重磨難。在情感上,一邊是自己追求的愛情(蔣雯),一邊是難以割捨的親情(雪子),蘇臺英左右為難。與此同時,隨著國軍接管臺灣,正直的蘇臺英因為那段戰場的經歷及與蔣師長家的淵源而捲入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的漩渦,蘇臺英因此幾經瀕臨死亡而又僥倖逃生。蘇臺英的內心多麼悲苦多麼沉重,但是他仍然從彷徨到堅強,直面這一切。

多年後,大難不死的蘇臺英站在往來臺灣海峽兩岸的輪船上,放眼大海,回首半個世紀曆經的風風雨雨,蘇臺英有些恍惚:這一切都真實地發生過嗎?如果沒有,那些戰場經歷的槍林彈雨,生生死死,那些孤獨、迷茫、絕望、傷悲,怎麼會清晰如昨日?他無法想像,也無從選擇,畢竟,他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蘇臺英依舊感激上蒼,讓他生命裡有了最絢爛的一抹陽光,那就是親情和愛情。讓那些苦難的記憶都隨海風逝去吧,命運最終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海隔不斷思念,兩岸終有團圓的一天。


蔣景星——國軍師長。

蔣景星身為國軍高級將領,愛國抗日心極強,有責任感。他既有軍人的果斷剛毅,&34;,對女兒蔣雯也不乏關愛柔情。

從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湖南雪峰山,一場惡戰正在中日雙方間展開。中日雪峰山會戰,又稱&34;或&34;,是中國抗戰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也是國軍二十二次大型會戰中少有的中日對攻戰。雙方投入自己的精銳部隊以強碰強,激烈廄殺兩個月之久。其中武岡之戰,國軍一營兵力與擁有坦克重炮的十倍之敵血戰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武岡不失,創造了抗戰史上的一個奇蹟。會戰最終以十萬日軍全線潰敗且損失三分之一兵力為結束。雪峰山會戰的勝利標誌著日軍在中國戰場攻勢的結束,從此日軍轉入戰略收縮防禦階段,中國正面戰場則從此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此次戰役可稱為中日最後一戰。

國軍某師師長蔣景星的隊伍在&34;中損失慘重,兵力所剩無幾,他卻仍堅守陣地,甚至親自拿起衝鋒鎗上戰場奮勇衝殺,以致身負重傷,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當他甦醒過來,發現自己身陷敵營,毅然拒絕救治,並拔槍自殺,寧死不屈。經過蘇臺英的全力搶救和幫助,蔣師長得以生還。

然而,就在如此一個大的殘酷的戰爭背景下,蔣景星卻被爾虞我詐的內部政治鬥爭、殘忍的暗殺諜戰所困擾。就在他奮戰前線時,妻子和女兒卻遭到軍統特務的迫害,被保密局軟禁,以至於母女二人不得不藏身於上海的貧民窟裡 ,靠乞討為生,艱難地生活著。

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淮海戰役結束。蔣景星秘密會見了生平好友、共產黨代表林克敏,固執地堅守著當初的誓言,不肯陣前率軍起義。他說:除了勸我當叛徒,別的什麼事情都可以商量。景星怎能是見風使舵、隨波逐流之徒啊?我畢竟是在青天白日旗下發過誓的,一生追隨黨國,追隨三民主義,要我做呂布萬萬不可!我能做到的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得起良心,與多年的信仰共存。

蔣景星不愧是一位心裡有家有國有整個天下的英雄,他相信:不管姓共還是姓國,兄弟總歸是兄弟,脫去軍裝都是中國人。戰爭,無論誰贏誰輸,流的都是中國人的血,都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幸。但願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咱們不怕死,也不怕別人忘記,咱們圖的就是打出一個大同世界、富強中國。

可是,國民黨那群爪牙們並不想輕易放過他。最終,這位忠肝烈膽的抗日英雄還是死在了自己一生追隨的黨國的槍下。實際上,多少抗日英傑為國捐軀,卻得不到公正評價,甚至背負罵名、無辜枉死。

這正是:人生在世豈能盡如人意呀?但求無愧於心。


電視劇《彼岸1945》相比其他戰爭劇,其實是一部反戰劇,著重點在反思,而不是民族情緒宣洩和政治宣傳需要,光這點就已經非常難得。

據說,兩岸都曾經一度禁播電視劇《彼岸1945》。這也難怪。國共鬥爭問題,抗日戰爭問題,臺灣問題,還有臺籍日本兵問題,這些一直都是敏感話題,而《彼岸1945》卻不得不都涉及到了。

該劇將國軍高級將領蔣景星作為正面人物隆重推出,用大量鏡頭渲染他至死效忠黨國和三民主義,在戰場上指揮軍隊視死如歸英勇殺敵,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然而對於在抗日前線浴血奮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抗日民眾的英勇事跡,卻隻字未提。如此演繹,此岸會不介意嗎?

與此相反,該劇將軍統特務馬上校作為反面人物突出描寫,此人陰險狡詐、窮兇極惡,它不僅對共產黨大開殺戒,鎮壓抗日民眾,而且殘酷無情地迫害、暗殺國軍中的抗日英雄及其家屬。馬上校分明就是國民黨的代表啊,彼岸看到這些能不介意嗎?

還有臺籍日兵問題,蘇臺英就是日軍的軍醫,雖然說他們是被日本統治者強迫徵召入伍的,但是畢竟也曾助紂為虐、燒殺搶掠自己的大陸同胞,犯下罪行。而該劇卻把蘇臺英表述的仁厚善良,是個受日本迫害、受國民黨迫害、受戰爭迫害的無辜者,完全是個正面形象。此岸的民眾能接受嗎?反過來,如果把蘇臺英描寫成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十惡不赦,罪該萬死,那麼彼岸的民眾能承認嗎?

多少年過去了,海峽還是那灣海峽,但一切已不同從前。俱往矣!時代前進了,世界改變了。

&34;。臺灣海峽能將兩岸隔開,卻不能分開中華同胞的血脈親情。他們曾經為民族氣節感動,被理想激勵,他們曾經被貧窮所迫,被禁慾所壓,他們被帶往戰場,不眠於荒野,那烽火倖存的,萬裡飄零,一生都在追尋祖國的摯愛,也正因為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傷悲,最終證明了溫暖的生活已然存在,因為家仍然在那裡。讓隔海相望的同胞們心靈的傷口漸漸癒合,親情的紐帶得以續接。親密的是同宗同族的同胞親情,彌補的是讓人唏噓的曾經,告慰的是讓人難以忘懷的愛與永恆。戰火紛飛,骨肉離別,不可磨滅的是對家的渴望,讓歲月蕩滌屈辱傷痛和苦難,讓親情與溫暖的血脈永遠相連,渴望已不是夢想,一個完整的民族終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相關焦點

  • 【現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
    現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       從懵懂的孩童到青春昂揚的少年,從幼稚的樂園到成熟的教堂,從無知的天真到年少輕狂的學識,從迷茫的人生到夢想成真的瘋狂然而,現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現在,問問自己,你想要的,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生,還是你當初期望成為的那個你?
  • 此岸葉落,彼岸花開
    從此,我在此岸,你在彼岸,生生相惜,卻生生分離。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野外看到一種紅豔豔的花,非常漂亮。我說:這花真美!你說:如果你喜歡,將來我離開了就變成這朵花。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個就叫彼岸花,我竟然高興地說,好啊,我們約好,誰先離開,誰就變成這朵花。真沒有想到,這朵花是開在黃泉路上,開花時不長葉,長葉時花不開,生生世世花葉兩不相見。
  • 佛教的「此岸」與「彼岸」到底身在何處?
    這句偈語,是佛陀告誡人們,不要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即使是佛陀說的法,就像坐船一樣,渡河之後,到達彼岸,佛法就如竹筏一樣也要丟棄。只是,佛家的這個彼岸,到底在哪裡呢?況且,有彼岸,就會有此岸?所以,有讀者在問,此岸在哪裡?彼岸又在哪裡?為了能更深刻的認識,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的此岸與彼岸到底身在何處?
  • 修行:不住於相,此岸即彼岸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如果能夠奉持這部經典,就可以領悟無上的大智慧,從迷失的此岸去到明悟的彼岸。不過釋迦摩尼佛也特別強調,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也就是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只是假名為般若波羅蜜,為了渡化迷失的眾生而假名為去到明悟的彼岸。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不能夠執著於「去彼岸」的相中。如果心中有「去彼岸」的相,那就仍然沒有在彼岸。當下內心不住於相,此岸也就是彼岸。為此,釋迦摩尼佛繼續講解。如來似有所說法,但並無實有的佛法,佛法是去彼岸的船筏,如來本性並非佛法,去彼岸最終要捨棄船筏,故如來實無所說法。
  • 藝術的此岸與彼岸
    原標題:藝術的此岸與彼岸今日上午9時,旅居北美的書畫家鴻石的中國書畫展暨新書發布會在亮寶樓開幕,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月11日14時,將展出鴻石近8年的力作,包括花鳥畫、山水畫、書法以及寫生作品一百七十餘幅。
  • 鹽設計 · 是追逐彼岸的生活還是享受此岸的小幸福?
    從「此岸」出發,掠過「浮生」,跨過「山海」,抵達「彼岸」。再一次遇到「莫吉託」,是在五一假期後的一個下午。「莫吉託」,瀋陽中式服裝設計師張彥張突然是也。正如張彥自己所說的那樣,因為這段時間的沉澱,讓他對「彼岸」這個主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對彼岸的描述裡,那邊的人都穿著顏色鮮豔的衣服,到處都盛開著鮮花,遍布著大樹綠蔭、高山河流、古寺晚鐘……而此岸卻只有黑白二色,沒有路標,沒有道路,沒有工具,甚至沒有燈光。白色只是為了將人們區別開才長在眼睛裡,黑色則是一片沙漠。
  • 禪心:迷時有彼岸,悟時無此岸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生死都是人生至關重要的大事,從生到死的過程就像一口箱子,在有限的時間裡,不管是追逐富貴,還是沉迷名聲,亦或者迷戀情慾,無論擁有多少,還是遺憾多少,臨死之際最終都會歸零。「家」在生死之內,是生死之間的各種慾念,執念。每個人都恐懼死亡,因為死亡意味著今生我們所留戀不舍的一切都會隨之消散 ,心有掛礙,便有恐怖,掛礙越多,恐懼越多。
  • 「此岸有愛是彼岸」——王乙帆
    【此岸有愛是彼岸】王乙帆突然發現我有心了,其實是心一直在等我發現。曾經我想變成女俠來拯救我和我命運相似的人,當顧影自憐的時候,我的眼神裡似乎全是深深的寂寞和怨愁,在現實的世界裡我想掩飾,以表現自己其實與常人無異,所以我可恥的扮演著別人……圈一塊地,那就是一個世界,給一句臺詞,那就是一個故事,穿件衣裳,那就是背景與身份……這是專業,也叫信仰,他們分裂著不同的人生和故事的同時,在認真的做著自己。
  • 旅美華僑作家章珺《此岸,彼岸》《電影之外的美國》發布會舉辦
    她終於在她的故土,在此岸的祖國安頓下來。她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安放她的夢想、情懷和生活方式的位置。很多中國人有彼岸情結,容易被彼岸的東西所吸引,也會對彼岸的生活寄予很高的期望。「出國」和「海歸」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美國在「彼岸」中又是一個最具話題的國家。隨著中國與世界越來越接軌,成千上萬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跟國外(「彼岸」)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程度的牽連。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幸福最暖。歲月裡,知足就是幸福,開心就是收穫。不用奢求太多,惟願時光不老,你我安好,足矣!
  • 郝景芳:人在此岸,AI 在彼岸
    曾出版長篇小說《流 浪 蒼 穹》《生於一九八四》,短篇小說集《去遠方》《孤獨深處》,文化散文集《時光裡的歐洲》,最新科幻作品《人之彼岸》。創立兒童通識教育項目「童行計劃」。   郝景芳說話時,尾音上揚,有點像 Siri 或者科幻電影裡機器人的聲調,可愛的未來感。似乎伴隨著她的思考和寫作,AI 也在她身上投下了自己的影子。
  • 歷史的此岸與彼岸
    歷史的此岸與彼岸——從《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創作談逼近歷史真實來源:國防參考微信公眾號作者:高建國責任編輯:湯傳飛2017-01站在灑滿夕照餘暉的人生驛站,吳恩灼回首自己毅然同給過她優渥生活的家庭決裂而投身革命的叛逆之旅,禁不住心潮起伏,但想到自己為革命所付出的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犧牲,又免不了憂思悱惻,傷心感懷。她不斷給「江抗」老戰友張鏖寫信,敘說自己的人生際遇,排遣鬱積心中的塊壘。這一無可複製的人生跌宕,無疑是個值得深入挖掘的看點!怎樣才能窺知吳恩灼的真實內心世界?斯人已逝,隱情成謎。
  • 橋的彼岸,總是讓人神往,仿佛可以逃避此岸生活的壓抑與絕望
    回到現實,到橋的彼岸,總是讓人神往,仿佛可以逃避此岸生活中的壓抑與絕望,彼岸就是希望,就是改變。但走到彼岸,卻發現以前想擺脫的此岸又變成了新的彼岸。因為在彼岸時,你擺脫了「身在其中」的束縛,看到了讓你氣餒的曾經的此岸真實的樣子,它其實和彼岸並沒有不同,真正的彼岸並不在遠方,而是在自己的內心。
  • 耐人尋味的小小說:此岸花開,彼岸等待
    文/王豔芳(河南 新密)一、此岸花開,彼岸等待雨婷沿著鋪滿鮮花的路前行,心輕舞飛揚。她唇邊微漾笑意:他,就在前方等她,從未食言過。路邊,油菜花金黃,泡桐花淺紫,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手機微信提示音猛地響起,他發來的一行字躍入她的眼帘:此岸花開,彼岸等待。這,是一個夢。二、象牙塔內雨婷託著下巴,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景色,思緒又回到了青春飛揚的時代,一切皆美好。
  • 在此岸與彼岸間掙扎:日本隱逸文學先驅西行法師的一生
    但是深究西行法師的生平和詩歌,我們可以發現這「自由」的背後,是他在此岸與彼岸之間長達50多年的掙扎。出身武家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西行法師出生在一個武士家庭,俗名佐藤義清。祖父曾擔任負責京都治安兼審判的官職,有非常大的權力,甚至可以影響當時的朝政決策。
  • 在此岸與彼岸間掙扎:日本隱逸文學先驅西行法師的一生
    但是深究西行法師的生平和詩歌,我們可以發現這「自由」的背後,是他在此岸與彼岸之間長達50多年的掙扎。 望向彼岸的西行 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此岸世界是穢土,彼岸世界是淨土。 此岸世界承載自己的身體,彼岸世界是心。此岸世界有風花雪月和人情,彼岸世界有涅槃極樂。在煩惱掙扎中,他決定用歌道來承載自己的佛道。 平安時代的人喜歡「雪月花」,經常把這些景物放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西行選擇了「月」和「花」來作為自己的歌頌對象,後人又將他稱之為「花月詩人」。
  • 此岸花開,彼岸花落
    簡單的幾句話,道出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意蘊豐富而又朦朧。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無意間點綴了別人的風景;你可以見明月裝飾自己的窗子,也可能不覺間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世間有很多東西,都是如此,沒有絕對。泰戈爾在一首詩,《錯覺》中這樣寫道:河的此岸暗自嘆息:「我相信,一切歡樂都在對岸。」河的彼岸一聲長嘆:「哎,也許,幸福盡在對岸。」
  • 情到深處亦醉人一一一一一一潘全耀散文集《此岸彼岸》賞析
    》召開一次研討會,囑我為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在會上作一番評論。全耀的散文集《此岸彼岸》,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旬陽籍作家,陝西省文化廳《文化藝術志》總編吳建華為該書作序,全書20餘萬字。收錄了全耀從2007年到如今創作的散文作品92篇。
  • 迷則地獄,悟則天堂,此岸和彼岸並沒有差別
    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在此岸苦海無邊,經歷過種種的地獄之苦,也有人活在天堂裡,卻並不知道。人們心心念念要到達彼岸,到了彼岸其實無有所得。迷則地獄,悟則天堂。開悟的人,地獄和天堂沒有差別,本來就沒有天堂地獄。心有則一切有,你所看到的美妙境界,原來都是心念變現出來的。你沒有那樣的心念,心無則一切無,都是唯心造。
  • 彼岸的你,請記住:今生今世,此岸永遠有我暖暖的祝福!
    此岸彼岸,祝福依然;塞北江南,相思綿綿!就算,我只能站在你的天涯河畔,孤孤單單守望千萬年,我也要為你花開嫣然,我也要為愛傾城而暖!彼岸的你,請記住:今生今世,此岸永遠有我暖暖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