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上半部分的內容中
我們一同探秘了「達·文西筆下的女性」
《蒙娜麗莎》
作為達·文西筆下最為著名的女性畫作
更是成為了「羅浮宮三寶」之一
無數的現代藝術家
對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
進行了諸多解析
想知道這幅世界名畫
有哪些故事?
快來跟著我們一同探索吧
《蒙娜麗莎》
上圖便是達·文西聞名遐爾的畫作《蒙娜麗莎》,她的微笑是人們在觀賞這幅畫時探討最多的話題,為了讓模特呈現似笑非笑的表情,達·文西讓蒙娜麗莎在整個繪畫過程中保持嚴肅,同時他又請人當著蒙娜麗莎的面做滑稽表演,所以模特全程處於憋笑的狀態,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微笑。
達·文西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以《蒙娜麗莎》為伴,用了16年的時間去不斷完善這件作品。為了達到顏色色差漸變的效果,達·文西使用極細的畫筆疊層添加,比如蒙娜麗莎的頭髮上的薄紗,這些效果用現代技術手段是無法實現的。
這幅作品將遠景透視理論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幅畫作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蒙娜麗莎肩膀背後的部分,顏色偏重,呈紅色,邊界清晰;第二層是中景部分,顏色漸漸往藍色過渡,層次逐漸模糊;第三層是最遠處,沒有任何邊界,全部顏色向更深的藍色漸變,與第一層差異最大。通過顏色和邊界清晰度的變化,來表現近景、遠景與風景的不同層次。
這幅畫的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100多年前的一天,一直收藏在法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突然失蹤了。經過兩年的苦苦尋覓,發現原來是博物館的一名清潔工偷了這幅畫,這個清潔工是義大利人,他認為這幅畫是義大利人的,便要把它帶回義大利。他把《蒙娜麗莎》交給了佛羅倫斯一個博物館,最後博物館的主管又選擇將它歸還給了羅浮宮。這幅畫的回歸之路也充滿榮耀,為使義大利人民能一睹蒙娜麗莎的真容,拉著這幅畫的火車在義大利的各個車站停靠,並在法國總統的迎接下才回到羅浮宮。
「藝術是無國界的,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屬於所有人的,而偉大的達·文西不僅帶給義大利人也帶給了在座每一位觀眾藝術財富。」易諾晨教授如是說。
「
作為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仿製品有60多幅,收藏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其中一些也不乏出自名家之手。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的《蒙娜麗莎》出自達·文西的兩名學生,這幅畫與流傳至今的原作相比,顏色更加鮮豔,並且在細節處理上有所不同:畫中蒙娜麗莎的姿勢不變,但有兩根明顯的石柱,原作中只能看到柱基的邊緣一角。
」
著名畫家拉斐爾也模仿過《蒙娜麗莎》,他的作品中石柱更加明顯,因此這也引發了達·文西《蒙娜麗莎》是否被裁剪過的猜測。雖然經技術證實這種可能性很低,但仿作中不約而同出現的柱子為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關於這幅作品的另外一個有趣的猜想來自《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因此有人推測,在那段時間,達·文西一邊去完善、修改他最著名的《蒙娜麗莎》,一邊又在以相同的背景創作另一版本的《蒙娜麗莎》。
除了我們常見的端莊優雅的《蒙娜麗莎》,還有一幅裸體版。這個版本帶有濃烈的達·文西式風格:蒙娜麗莎的身體、姿勢都具有女性色彩,但面容介於男女之間,而且這種男女並不清晰界定,這也為畫作增添了別樣魅力。
工程師的文藝情懷
達·文西不僅是位畫家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工程師,他的手稿既是充滿藝術感的畫作,又有著非凡的想像力和工程繪圖的嚴謹。
雖然很多人是通過畫作認識的達·文西,但他本人並不滿足於畫家這個稱號,他更願意大家稱他為工程師。在500年前那個沒有工程設計概念的年代,達·文西用全手繪的方式畫出了類似現代工程設計圖的作品。在這些圖紙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機械裝置以及拆分開來獨立的零件,而且這些畫作具有透視效果,他把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同樣運用到了工程方面。嚴謹的工學態度、精準的繪測能力,讓人很難相信圖紙的繪製者和《蒙娜麗莎》的創作者是同一個人。
時至今日
我們仍然很難想像
當時的達·文西是何其的博學多才
文藝復興時期
湧現了一大批達·文西般卓越的人才
他們是
藝術界的瑰寶,更是人類永恆的不朽之花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探秘文藝復興巨匠丨達·文西500周年系列講座在西安創新設計中心舉
對話藝術丨達·文西500周年系列講座嘉賓專訪
原標題:《解讀達·文西的畫作世界(下)丨名畫背後故事—《蒙娜麗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