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文
70後美女畫家畫自己,很多部位留白,卻成世界畫壇焦點,咋回事?
秋深10月,很多大型美術館似乎熱鬧了起來,各種等級、規格的畫展不斷。我們看到,在畫展中心,觀眾的口味似乎在變。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似乎對寫真描摹的寫實畫,不太感興趣,相反一些抽象的、超寫實的個性的畫風更吸引其注意。
說到油畫,我們很多人會想到徐悲鴻,也會想到吳冠中,當下更多的人,會想到冷軍。油畫真正在中國的發展,也就在這一二百年間。中國油畫家應該畫什麼樣的油畫,中國人更喜歡什麼樣的油畫作品,一直是一個多方關注的話題。
徐悲鴻想要用西方的方法,改良中國的繪畫,吳冠中則要打通中西文化,冷軍卻要畫出當代中國人肉眼看到的美。再看張曉剛、嶽敏君、何多苓、方力鈞、劉虹等知名畫家的作品,又是一種視角。
這個視角強調個性與取捨,更大程度地表達了現代人對自由的嚮往。
文章進入正題。這一年,也是一個秋末冬初的天氣,有一位女畫家,看完畫展歸來,感到很累,很孤獨。丈夫不在家,她脫光衣服,在碩大的鏡子前,凝視自己。
此時年輕的她,結婚不久,丈夫對她特別好,還處在蜜月期,可是她感覺自己,怎麼就這麼的孤獨呢?她對自己說,我再美,我再幸福,可是在內心,卻是異常孤獨的。她思考,人與人之間,無論誰,還是誰,誰也代替不了誰。人個體而言,內視自己,總歸是孤獨的。
她想到畫展上的畫,男畫家畫自己,畫美女模特,女畫家也畫自己,也畫別人,可是多數很自戀,總把自己或別人,畫得比現實中的人美麗些。當然也有把人物畫醜的。看這些畫,好像離現實中的自己有些遠。
作為畫家,不應該這樣,審美是一方面,畫出內心才是關鍵。她站在鏡子前,死死地看著自己,跟鏡中的人物交流。自問,鏡前鏡後,那個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呢。內心的自己呢。她確定,以後的畫中,她不再畫美醜,而只畫內心。
自畫像大師倫勃朗,畫自己時,作品最能打動人的,應該也是內心部分。她覺得,一個畫家,作畫時,只顧畫面表面,而不知取捨,一定是不能打動人的。要講整體氛圍,要講畫面布局,要講視角衝擊。畫出精神與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在這一刻,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女畫家,就這樣誕生了。當然,思考和方向,只是一方面。寫實造型的基本功,長期以來鍥而不捨努力探索,向各種藝術的借鑑,整合,修正,甚至是不斷的顛覆自己,也是必要的。
她叫Cristina Troufa,是葡萄牙70後年輕的女畫家,她的作品多次獲國際大獎。她的畫,充滿著情緒力。她筆下的自己,冷漠自負,甚或有些許的自虐傾向。人性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敢與自己深度對話,正是其成功之處。
她認為真正繪畫的審美,應源於自身的內在美。
外在的美,不能成為它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