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手藝,一抹鄉愁!潮陽區金灶鎮蘆塘村代代傳承柿餅加工傳統

2020-12-17 騰訊網

每年的農曆九月半至臘月半,是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蘆塘村柿餅加工繁忙期,一排排竹架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柿子,從高處俯瞰,遍地黃橙橙。村民穿行在竹架之間忙碌著,一輛輛滿載柿餅的貨車從山谷開往城市,遠銷各地。

柿餅加工這一傳統手藝在蘆塘村傳承已久,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長,是一抹顏色鮮豔的鄉愁。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早已不再種植柿子,加上原來很多開闊地蓋起了樓房,不少村民做起了其他生意,曬制柿子的規模正在縮小。村民說,柿餅加工的「黃金時期」已過,很難再見到昔日一派繁忙的情景了。

傳統手工製作銷往全國

月初,記者驅車到蘆塘村一睹柿餅加工技藝。只見,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擺在數百桌竹架上的柿餅愈加金燦燦,與一路之隔的一灣碧水交相輝映,形成蘆塘村一道特有的風景線。

「今年的天氣非常好,很少遇到這麼多晴天,特別適合曬柿子。」村民劉裕說,每年農曆九月半一到,他們就開始忙活,清洗、削皮、晾曬、壓捏、出霜、包裝,年年如是。

劉裕今年57歲,經營柿餅加工作坊約有10年,作坊就搭建在曬場裡。他說,柿子多的時候,要僱10個人幫忙,年齡大多在55至65歲,甚至更年長的都有。他的作坊就僱了兩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做翻曬、壓捏這一類力所能及的輕活。

「都是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在堅持,大家賺個工錢。」劉裕介紹,今年他計劃加工8萬斤生柿子,估計能夠賺兩三萬元。其他臨時兼職的,如幫忙削皮的村民則按筐計算工錢,打發閒暇時光,增加點微薄收入。

在這片曬場裡,像劉裕一樣經營作坊的還有10餘戶。「多的十來萬斤,少的六七萬斤,主要看產量多少、價格行情,還有天氣狀況,並不固定。」劉裕說,蘆塘村並不產柿子,都是從福建和廣西運進來,經過加工製作後,再銷往全國各地。「我們這邊的氣候好,柿子曬得好,加上傳統手工製作,做成的柿餅軟儒香甜,口味上佳。」劉裕笑著打起了廣告。

當天,來自揭陽榕城區的餘先生走進劉裕的作坊,買了16斤柿餅。他告訴記者,最近他前後已經買過5次,「多的幾十斤,少的十來斤。除了自己吃一點,主要是送親戚朋友,這次準備帶去給深圳的朋友。」

茶話閒談柿餅加工前景

在劉裕的作坊棚內,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益發和村民劉秀興正在喝茶閒談。

當談到蘆塘村曬制柿餅的歷史時,3人開始爭論起來。有說幾百年,也有說起碼上百年,還有說至少可以確定父輩們就有在做。

3人中,最年長的要屬劉秀興,他說:「我今年70歲了,很小的時候就看過父親在削皮(柿子),印象特別深刻。以前很多村民都參與過。」

事實上,蘆塘村有過大批種植紅柿和官塘柿的歷史。「以前山上大面積種植,起碼種有幾百畝。後來逐漸改種其他水果,如楊梅、橄欖、油柑、桑葚等。」劉益發說,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農民只要看到哪個好種好賣,就會跟著種。」

他們說,高峰時,全村有七八十戶從事柿餅加工。而如今,只剩下十來戶在堅持。這既是延續傳統、留住鄉愁,也是為一些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提供再創業、再就業的機會。

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裡的空地陸續建起了新樓房,以及一些公共設施,留給村民曬柿子的場地不多了。「粗略算了一下,現在曬場的面積大概還有近十畝。滿打滿算,大概擺了550桌竹架,用來曬柿子。」劉裕笑說,雖然規模小了,但是美景還在。

對於蘆塘村柿餅加工的前景,除了場地受限之外,還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問題。劉益發告訴記者,今年廣西、福建的柿子產量相對少了一些,價格從去年1.1元/斤左右,漲到近2元/斤,成本越來越高,「有的加工作坊已準備收工。」

時值上午,作坊棚外,頭戴草帽的村民穿行在曬場中,嫻熟地翻曬、壓捏柿子;棚內,村民一邊削皮一邊有說有笑。談話間,不時有人上門來購買柿餅,劉裕熱情地前去招待。

【文】黃嘉鋒

【圖】楊立軒

【作者】 黃嘉鋒 楊立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成效明顯
    中國經濟導報網 石培璋 聶金秀 林少麗 記者羅勉   從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了解到,作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新農村示範片的創建點之一,該鎮柳東片區經過一年多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已投入1200萬元對村容村貌、環境衛生進行整治,農村整體形象大為提升。
  • 汕頭潮陽區金灶鎮有企業採購農副產品,致敬抗疫人員
    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少農產品都出現銷路受阻問題,潮陽區金灶鎮橋陳村也面臨這個問題。為此,村裡的精準扶貧幫扶企業及時出手,收購農副產品,捐給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繼此前的助銷潮州柑活動之後,近日,集團又在金灶鎮採購了2.7萬粒雞蛋、5噸桑葚和3.6噸胡蘿蔔,幫助金灶鎮農戶解決產品銷售難題。他們過來載去,雞蛋不但沒有積存,數量還怕不夠,非常高興,不然就是一塊大石頭壓在我心頭,超過時間雞蛋全部得扔掉。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歐洲時報網】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斷的摒棄糟粕,保留精髓,一部分傳統技藝在時間發展的長河中,不斷的進化演變,小小的手藝凝聚了致富的大能量,帶動民眾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的生活。
  • 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 風箏江湖門派之爭:一代代匠人的手藝,傳承千年,造就「中國第五大發明」
    一代代風箏匠人的手藝,傳承千年,造就"中國第五大發明"。風箏在中國存在已有兩千年的歷史,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對風箏的記憶應該都不少。美國國家博物館將中國風箏評價為"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大英博物館稱風箏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永春青年導演拍攝紀錄片《匠村》,傳承老手藝牽掛那一抹鄉愁
    黃世平現場送花燈據了解,《匠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拍攝完成,以福建芷溪花燈為主線,通過龍巖芷溪村的5位手藝人來呈現閩西客家人的手藝自信和人情美好。短短30分鐘濃縮了拍攝團隊一年多的成果,引起了在場200多名觀眾的共鳴,牽掛起心中那一抹鄉愁。
  • 新農人代倩:富平柿子紅了,日子好了
    而在農村做農業其實非常缺乏電商方面的人才,傳統的產業從包裝、海報、文案、營銷、管理等方面都非常粗陋。因此代倩希望通過用藝術跨界農業的方式來宣傳推廣藏在深山的好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富平,了解中國柿鄉,了解富平柿餅。2016年代倩正式啟動柿子紅了品牌,她的初心是想讓柿子紅了,農民日子好了。
  • 山哈文化薪火代代傳——福鼎畲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側記
    ①原生態畲歌演唱是山哈人必備節目(資料圖片)福鼎畲族群眾現仍保留有畲族語言、歌言、傳說、民俗、服飾、刺繡、畲藥、飲食、體育等許多民間傳統特色文化,豐富而多彩,這些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代代相傳,孕育出畲族獨特的民族精神。這些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福鼎長期以來加強對畲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
  • 讓尊老愛幼傳統美德代代傳承
    ——記婺城區「好婆媳」於菊娟、朱麗群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年40歲的她,文化程度不高,卻始終牢記著這句話。從1996年嫁給丈夫後,她一心一意照顧著整個家庭:婆婆身體不好,她攬下所有的家務活;公公突發腦溢血,她守在床邊悉心照顧,再苦再累也沒有一句怨言。對於自己的兒子,她總是教導他要學會做人做事,要懂得尊敬長輩。
  • 新疆「刀王」熱合曼傳承打刀手藝 苦尋第三代傳人
    他們手中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信念。  手藝是一種榮耀  沙雅小刀俗稱塔什汗寶刀,在當地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半個世紀前,一名叫塔什·塔力甫的匠人因手藝精湛,被譽為「塔什汗刀王」,也使得塔什汗寶刀聲名遠播。至今,在阿克蘇地區還流傳著「不帶塔什汗小刀的男人,就不是好男人」的說法。
  • 「匠心」傳承老手藝
    習斌(右)、劉怡(左)分別來自山西大同和四川成都,"樂器張"在張俊國的努力開拓下,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桃李滿天下。天津北方網訊: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這些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手藝人",他們中有很多人擇一事終一生,用漫長歲月書寫自己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堅守與傳承。他們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 2020大型人文記錄片《手藝·守藝》第三季即將上線
    手藝·守藝   2018年,《手藝·守藝》第一季以《執守技藝·不忘初心》為主題,推出10集系列。   2019年,《手藝·守藝》第二季以《耕讀傳家久·手藝寫匠心》為主題,在全市尋找手藝憶鄉愁的遂寧故事,記錄舉手間薪火的傳承,展現春耕望秋收的家國情懷。
  • 手藝AB面:新生與傳統
    手藝從歷史中來,也將從歷史中去。可能一門手藝流傳千百年而不絕;可能時間的縫隙中只剩下積灰的工具訴說過去的精彩。有些別出心裁,在當下煥發新的活力;有些僅靠最後的手藝人無奈存活。4月新刊,將從多角度展示手藝的新生和傳統,向我們訴說一門手藝經歷多少才能稱之為手藝。
  • 2020大型人文記錄片《手藝·守藝》第三季即將上線
    節目採取季播方式,以「關注傳統文化、探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在遂寧尋找矢志傳承、獨具匠心的手藝人,講述其學藝的故事、守藝的艱辛、授藝的欣喜。通過採用光、影、樂的配合,真實記錄手藝人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 東家「傳家節」之「手藝傳家」:年輕「匠N代」,擁抱網際網路
    「手藝傳家」是傳家節的題中之義。「傳」為傳承,「家」既指東方文化之大家,也指千萬個溫暖小家,文化和手藝代代相傳。據統計,目前在東家APP上,「匠N代」約佔全部手藝人的30%。這些90後、95後的新生代手藝人,在傳承傳統手藝的同時積極創新,擁抱網際網路及各種新玩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天,我們聚焦幾名代表性年輕匠人。
  • 祖孫三代傳承一門技藝只為把聊城東昌木版年畫傳下去
    祖孫三代傳承一門技藝55歲的黃振榮是東昌府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見到黃振榮的時候,黃振榮剛剛從銀行下班。回到家,黃振榮沒有休息,而是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著家裡收藏的用來製作木版年畫的刻板,刀具等。
  • 高振博:潛心鑽研 讓柿餅加工更輕鬆
    記者:榮榮 張陝 柿子打花是柿農朋友們在製作柿餅過程中必經的一道工序。陝西芭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振博立足實際,潛心鑽研,對柿餅加工器械不斷提升改造,讓柿餅加工更輕鬆高效。
  • 日本韓國人搶著要吃的富平柿餅
    富平柿餅,富平柿餅所在地作為世界聞名的柿子優生區,富平建有優質柿子基地10萬畝。在日本吉野市全球唯一的柿子博物館裡就有「世界上柿子的主產國為中國,柿子的優生區在富平」的記載。2001年,富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國柿鄉」。
  • 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選擇
    做了多年木雕匠人,對於這門傳統技藝,他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這就是黃福華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刻錯一刀沒法修補來到加工車間,陣陣拉鋸聲和敲擊聲傳出,這裡沒有現代化機器設備的蹤影,只有一張張排列有序的手工操作臺和正在低頭幹活的匠人,他們或挑或鑿,或琢或磨,對記者的到來全然不覺。
  • 紀錄片《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3位主創,歷時3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拜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下了陶器、銅像、英吉沙小刀、印藍花布、油紙傘等144項傳統手藝。《尋找手藝》拍攝了4個月,拍攝者記錄了太多傳統手藝,有陶器、銅像、青瓷等工藝品,有宣紙、印藍花布、繡花氈等日常用品,還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紙傘等已經鮮有人做的手藝,可謂是樣樣精彩,件件絕活……  關於「手藝」文化,去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展示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安靜的匠心世界而走紅,在豆瓣網獲得了9.3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