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九月半至臘月半,是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蘆塘村柿餅加工繁忙期,一排排竹架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柿子,從高處俯瞰,遍地黃橙橙。村民穿行在竹架之間忙碌著,一輛輛滿載柿餅的貨車從山谷開往城市,遠銷各地。
柿餅加工這一傳統手藝在蘆塘村傳承已久,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長,是一抹顏色鮮豔的鄉愁。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早已不再種植柿子,加上原來很多開闊地蓋起了樓房,不少村民做起了其他生意,曬制柿子的規模正在縮小。村民說,柿餅加工的「黃金時期」已過,很難再見到昔日一派繁忙的情景了。
傳統手工製作銷往全國
月初,記者驅車到蘆塘村一睹柿餅加工技藝。只見,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擺在數百桌竹架上的柿餅愈加金燦燦,與一路之隔的一灣碧水交相輝映,形成蘆塘村一道特有的風景線。
「今年的天氣非常好,很少遇到這麼多晴天,特別適合曬柿子。」村民劉裕說,每年農曆九月半一到,他們就開始忙活,清洗、削皮、晾曬、壓捏、出霜、包裝,年年如是。
劉裕今年57歲,經營柿餅加工作坊約有10年,作坊就搭建在曬場裡。他說,柿子多的時候,要僱10個人幫忙,年齡大多在55至65歲,甚至更年長的都有。他的作坊就僱了兩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做翻曬、壓捏這一類力所能及的輕活。
「都是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在堅持,大家賺個工錢。」劉裕介紹,今年他計劃加工8萬斤生柿子,估計能夠賺兩三萬元。其他臨時兼職的,如幫忙削皮的村民則按筐計算工錢,打發閒暇時光,增加點微薄收入。
在這片曬場裡,像劉裕一樣經營作坊的還有10餘戶。「多的十來萬斤,少的六七萬斤,主要看產量多少、價格行情,還有天氣狀況,並不固定。」劉裕說,蘆塘村並不產柿子,都是從福建和廣西運進來,經過加工製作後,再銷往全國各地。「我們這邊的氣候好,柿子曬得好,加上傳統手工製作,做成的柿餅軟儒香甜,口味上佳。」劉裕笑著打起了廣告。
當天,來自揭陽榕城區的餘先生走進劉裕的作坊,買了16斤柿餅。他告訴記者,最近他前後已經買過5次,「多的幾十斤,少的十來斤。除了自己吃一點,主要是送親戚朋友,這次準備帶去給深圳的朋友。」
茶話閒談柿餅加工前景
在劉裕的作坊棚內,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益發和村民劉秀興正在喝茶閒談。
當談到蘆塘村曬制柿餅的歷史時,3人開始爭論起來。有說幾百年,也有說起碼上百年,還有說至少可以確定父輩們就有在做。
3人中,最年長的要屬劉秀興,他說:「我今年70歲了,很小的時候就看過父親在削皮(柿子),印象特別深刻。以前很多村民都參與過。」
事實上,蘆塘村有過大批種植紅柿和官塘柿的歷史。「以前山上大面積種植,起碼種有幾百畝。後來逐漸改種其他水果,如楊梅、橄欖、油柑、桑葚等。」劉益發說,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農民只要看到哪個好種好賣,就會跟著種。」
他們說,高峰時,全村有七八十戶從事柿餅加工。而如今,只剩下十來戶在堅持。這既是延續傳統、留住鄉愁,也是為一些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提供再創業、再就業的機會。
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裡的空地陸續建起了新樓房,以及一些公共設施,留給村民曬柿子的場地不多了。「粗略算了一下,現在曬場的面積大概還有近十畝。滿打滿算,大概擺了550桌竹架,用來曬柿子。」劉裕笑說,雖然規模小了,但是美景還在。
對於蘆塘村柿餅加工的前景,除了場地受限之外,還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問題。劉益發告訴記者,今年廣西、福建的柿子產量相對少了一些,價格從去年1.1元/斤左右,漲到近2元/斤,成本越來越高,「有的加工作坊已準備收工。」
時值上午,作坊棚外,頭戴草帽的村民穿行在曬場中,嫻熟地翻曬、壓捏柿子;棚內,村民一邊削皮一邊有說有笑。談話間,不時有人上門來購買柿餅,劉裕熱情地前去招待。
【文】黃嘉鋒
【圖】楊立軒
【作者】 黃嘉鋒 楊立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