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刀王」熱合曼傳承打刀手藝 苦尋第三代傳人

2020-12-10 華夏經緯網

  年屆六旬的熱合曼·塔什,依然每天都守著狹小的工作間打刀。

  託乎提·阿布迪卡迪爾製作刀柄儘量選擇黃色黃羊角,再配上漂亮的紅藍裝飾。

  相對於工具的身份,新疆小刀,更多是一種飾品——一個好男人,須有一把小刀來配。剛性的材質屬性,柔性的鑲嵌與色彩,剛柔相濟的品質,是一把好刀,也是一個好男人。

  在新疆,人們喜歡佩戴小刀,亦會用來吃手抓肉、削水果。除了英吉沙小刀,沙雅的塔什汗寶刀、莎車的買買提折刀、葉城的吐古其小刀、焉耆的陳正套刀、伊犁的沙木薩克折刀、墨玉的奎雅折刀也頗為知名。

  維吾爾族朋友間喜歡互送小刀,一般為一對。若是請著名匠人定製打造的,那就尤為珍貴了,朋友用起好刀自會想起送刀人。如今,在機器工業化生產的大趨勢下,堅持手工製作的打刀匠人越來越少。他們手中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信念。

  手藝是一種榮耀

  沙雅小刀俗稱塔什汗寶刀,在當地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半個世紀前,一名叫塔什·塔力甫的匠人因手藝精湛,被譽為「塔什汗刀王」,也使得塔什汗寶刀聲名遠播。至今,在阿克蘇地區還流傳著「不帶塔什汗小刀的男人,就不是好男人」的說法。

  塔什·塔力甫的後人,年屆六旬的熱合曼·塔什每天守著狹小的工作間,繫著工作圍裙,戴著厚厚的老花鏡,在工具堆中隨手拿起一種,埋頭完成手中的小刀細節。往往天未大亮,他就鑽進了工作間,「叮叮噹噹」一幹就是十幾小時。

  他說,從一堆原材料,到一把塔什汗小刀,全部為手工製作,要經過200多道工序。即便每天全力趕製,至多做兩把,一個月做總產量四五十把,每把售價50元左右,利潤很低。隨著年紀漸長,手腳漸漸不靈光了,熱合曼製作的小刀越來越少。

  提及父親,熱合曼很是自豪。他說,父親曾拜三名鐵匠學藝,博採眾長,又善於創新,製作小刀選材考究,工藝精湛,無論外觀、色彩、紋飾和款型高人一籌。之前,沙雅小刀多為直刀,經父親改良,出現了摺疊款式,更加小巧容易攜帶。父親做的小刀總是供不應求,很快就遠近聞名,成為一代刀王。

  熱合曼10歲起正式跟父親學習,15歲便出師單獨開店。40多年間,他陸續收過20多個徒弟,在各地成為響噹噹的打刀匠。

  同樣,在喀什地區葉城縣吐古其鎮,有一位葉城縣唯一的手工小刀匠人託乎提·阿布迪卡迪爾,他製作的小刀鋒如彎月,橙黃的獸角刀柄鑲嵌著紅藍裝飾,古樸大方,很受歡迎。

  12歲時,託乎提拜當地有名的小刀匠人吐爾洪學藝。起初幾年,他的工作就是打下手,師傅並未教他打刀技藝。後來,又只是讓他磨刀。8年間,託乎提從未獨立打造過一把刀,但師傅手中的每個細小動作他都記在心裡。

  上世紀90年代初,同屬喀什地區的英吉沙小刀已名揚天下,連葉城的巴紮上也有。英吉沙小刀是機器製造,做工精美,批量加工價格便宜,葉城的刀匠感到沒啥發展了,紛紛改行或回家種地。

  27歲時,不甘心放棄打造小刀的手藝,託乎提把土地和果園包給了別人。當時,這在鄉村可是個大新聞,有人議論:一個農民不種地,跑去打刀子,能行嗎?關起大門,託乎提在小院裡慢慢嘗試著。其實,當年師傅的每道工序他都瞭然於心。一周後,他打出了第一把小刀,興奮得跳了起來,儘管外形還有些粗糙,刀鋒還是很利的。他嘗試著拿到巴紮上賣,竟有人買走了,這給了他信心。

  起初幾年,託乎提每周僅能做15把小刀,現在有了電動砂輪這樣的現代工具輔助,每周能做四五十把。一到巴扎天,他就去售賣,一把刀的利潤也就10來元。遇到熟人或欣賞他小刀的人,託乎提樂意對方給個本錢就拿走,似乎這是一種榮耀。

  傳承是一種堅守

  巴紮上,同樣尺寸,機器流水線做的刀15元,而託乎提的30元。在價高一倍的前提下,怎樣才能受歡迎呢?託乎提成天在小院裡琢磨,刀柄儘量選擇黃色黃羊角,如此握著透氣,再配上漂亮的紅藍裝飾。

  在刀頭外形上,他覺得不僅漂亮還要實用,便開始根據果樹剪的形狀把小刀改良,打制出內彎新月形刀頭,有個漂亮弧度。此外,刀柄和刀頭的連接處最易脫節。在託乎提這兒可從未出過問題,他儘量將二者打壓得更緊實些,再在連接處抹上油調整。

  最難的步驟是開鋒,託乎提常常為一把小刀開鋒花費半小時以上。除了用砂輪粗磨外,考驗功力的是接著用磨刀石、砂紙、氈子、棉布挨個磨,材質密度不同,手力巧勁和經驗及時間也不同。

  幾年前,託乎提的手工小刀越來越不好賣了,銷售並未因他是當地唯一的手工小刀匠人而紅火。老百姓用刀子也開始講牌子了,那些「機器刀」上都有精緻的商標和標誌。「無名刀」即便是純手工做的也沒人要。於是,託乎提也將自己名字鑿刻在了刀身上,不過他卻沒想過註冊商標。

  對於街上花裡胡哨的「機器小刀」,熱合曼也是嗤之以鼻——「光是樣子好看」。他研究發現,那種刀片和刀架間是用膠水粘的,很容易脫落,刀片是機器成批加工的,沾水用幾次就發黑生鏽。字也是機器刻的,不結實也很容易磨平。

  2009年,有人冒充熱合曼父親的名字,註冊了商標,還開了專賣店。為此,他在惱火之餘,申請註冊了商標「塔什汗烏斯堂」,意思為「塔什汗匠人」。在市場的緊逼下,出自熱合曼之手的刀有了標識。但由於產量低,他的刀基本在阿克蘇地區銷售,而假冒的憑藉機器加工產量大,竟賣到了庫爾勒和烏魯木齊。

  目前,塔什汗小刀僅憑熱合曼一人製作,光是定做就供不應求,一般沒有現貨。為了求刀,很多人不遠幾百公裡,從阿克蘇、阿拉爾、阿瓦提趕來,聽說誰要去沙雅定做塔什汗小刀,親友鄰居都會囑託捎帶。40年間,熱合曼做的刀成為無數朋友間友誼的見證。

  作為刀王第二代傳人,2008年,熱合曼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的3個孩子中,只有大兒子洛合曼·熱合曼曾學過打刀手藝,並在18歲開店。但自產自銷利潤太薄,他的小店裡還出售著各種雜牌小刀。

  而葉城的託乎提,年紀未過半百,但卻患上了職業病——眼睛嚴重勞損,年紀越大越甚。近幾年,他一直尋摸著為手藝找個接班人。他曾招收過兩個徒弟,都只幹了三四個月就走了,「年輕人靜不下心,長時間坐在一處叮叮噹噹,他們可不幹。」

  面對傳承困局,熱合曼留下的是孤獨的背影。而託乎提的心情有些複雜,鄉親們種石榴、核桃都發家致富了,他不曾後悔什麼,因為每天製作著自己喜愛的小刀,他惆悵的是,連自己的兩個兒子也不願接過手藝了。未來,誰還會用到真正的好刀呢——他用心打造的那些刀,到哪裡遇到一個懂得的人?

作者: 王素芬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探訪新疆沙雅小刀工藝傳人:純手工製作的才是工藝品
    探訪新疆沙雅小刀工藝傳人:純手工製作的才是工藝品 沙雅小刀工藝的傳承人熱合曼.塔西在作坊裡專心打造小刀。
  • 數百年山西洪洞通背拳陷傳承危機 老拳師苦尋傳人
    傳承數百年的洪洞通背拳因拳法豐富,較難入門,愛好者雖眾,卻無人能堅持苦練。數年來,其第九代傳人李果鎖苦尋傳人不得。由受訪者提供攝中新網臨汾2月22日電 題:數百年山西洪洞通背拳陷傳承危機 老拳師苦尋傳人作者 李娜數百名身穿練功服的洪洞通背拳愛好者,肩頂臂撞,瀟灑威武,進退間隱有風聲。
  • "打刀就是我的一口氣" 成都刀王 鐵匠鋪鍛出非遺項目
    17歲那年,周光興跟著父親開始學習打刀,19歲進入鎮上的鐵器廠,工廠倒閉後,他輾轉多地,最終在成都市天府新區太平鎮開起刀具廠。眼看它鬧熱,又眼看它凋敝。曾經,打鐵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僅太平鎮就有十幾家鐵匠鋪,天還沒亮,鎮上就響起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如今,繁華的生活中,已經難以安放一爐燒得紅通通的熔爐。
  • 成都刀王的「冰與火之歌」
    鐵匠中領頭的叫周光興,今年56歲,打刀40年,被稱作「成都刀王」。40年,憑藉打刀他走上高峰,卻又跌落低谷,最終靠雙手和信念,借時代東風,讓周家刀煥發了新生。 他的故事,猶如一首冰與火之歌。 【爐與火】 這一錘下去就是40年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民間的一句俗語,道盡了行業的辛酸。
  • 戶撒刀王和他的兒子們:非遺傳承貴在創新
    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中新社德宏8月25日電 題:戶撒刀王和他的兒子們:非遺傳承貴在創新中新社記者 姚文暉二戰後期,在緬甸叢林中與中國遠徵軍並肩作戰的緬北克欽族項老賽出身於戶撒鄉鍛刀世家,8歲起拉風箱,14歲掄得動大錘時就跟著父親學打刀。2006年,在阿昌族傳統節日阿露窩羅節壓軸戲刀王大賽中,項老賽一舉奪魁,贏得「戶撒刀王」桂冠。當年,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老賽也成為首個戶撒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戶撒刀王」用40年鍛出最鋒利的刀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戶撒刀是全國四大名刀之一,其工藝祖輩相傳。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久享盛名。項老賽是正宗阿昌打刀世家的傳人。他家在戶撒鄉臘撒村新寨村民小組,新寨也是戶撒鄉打刀人最多的村寨,全村 30 戶中打刀的就有 20 多戶。
  • 「海寧三把刀」傳了165年 每月手工打刀300把
    創建於清代鹹豐元年(1851年)的周順興老刀鋪。 「周順興始創於鹹豐元年(1851年),到我已經是第六代,有164年歷史。」周明言語裡充滿自豪,第一代周順興還是個打鐵鋪,前店後坊,打制刀具、農具及日常生活所用鐵器,「直到第二代周富亭才興盛。」 1877年,13歲的周富亭被寡母送去學青刀爐手藝,學成後決心捨棄利薄價低的日用鐵器,打藥刀。
  • 仁王打刀和太刀有什麼不同 仁王打刀和太刀的區別介紹
    導 讀 《仁王》打刀和太刀有什麼不同?
  • 《仁王》打刀和太刀哪個好 打刀和太刀推薦介紹
    導 讀 仁王中打刀和太刀是常見的武器,很多玩家不知道兩把武器有什麼區別,今天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仁王打刀和太刀的區別
  • 傳承刀藝 精心打制
    □本報記者 彭程 攝 郟縣茨芭鎮齊村的鐵匠胡姓兄弟自清代晚期開始手工打制鋼刀和農具,這門手藝至今已傳承150如今,胡陽傑大學畢業後,繼承了祖傳打刀手藝,同時精心研究,用新材料和傳統材料相結合,獨創了高鉻鋼鍛打技藝,延續了胡二刀、創造出胡甲刀兩個刀具系列。 胡陽傑打制的刀具鋒利不捲刃、刀身不鏽、刀柄耐蟲蛀,受到客商喜愛,銷往十餘個省市。2015年,胡二刀具鍛造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尋傳人的老木匠「希望能夠找到真正熱愛這門手藝的人」
    魯網5月7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劉雲鶴 實習生 都亞男)68歲的徐光祥是濟南市明式柴木家具的第六代傳人,從小學做木匠的他掌握著30多種榫卯技藝,其中三碰肩、破頭榫、大接茬等技藝已經少有人會。在2013年,他的這手絕活還入選濟南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傳統手工技藝項目。  這些年來學習這門手藝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堅持下去的卻一個都沒有,這讓他感到惆悵和無奈,隨著年齡的增長,徐光祥做起木工活已經越來越吃力,但還是一直在堅持,他希望能夠找到真正熱愛這門手藝的人,不讓傳統手藝失傳。
  • 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 日本刀——打刀與太刀的區別 | 留刀 一座江湖
    在日本刀當中,最常見的兩種刀是打刀和太刀,它們外形比較接近,所以有時候區分起來會有點麻煩。當然我這裡指的是比較常規的太刀和打刀,如果是大太刀野太刀甚至巨型太刀的話,那就很好區分了。打刀則因為刀刃向上,拔出以後可以直接在空中劃一個弧線,用一個動作就一氣呵成地直接揮刀砍向對方。因此打刀速度上比太刀有優勢,使用起來更迅速敏捷一些。收刀時差距倒是細微,但也有區別。太刀插刀時,需要把刀鞘的口微微向下壓,刀鞘整體比較水平的狀態下,把刀插入刀鞘內。打刀插刀時,無需調整位置,刀鞘口依舊向上,刀鞘整體保持原本的傾斜狀態,從上往下插入刀鞘內。
  • 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去世,生前最擔心一件事,摹印第四代誰做
    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去世,年僅55歲。故宮摹印是「三代單傳」: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金禹民,是新中國故宮博物院摹印的開創者,金禹民只收了一個徒弟,就是沈偉的師傅劉玉。故宮摹印是三代單傳。沈偉曾談及自己最大的苦惱:「故宮的下一代摹印傳人,會在哪裡呢?」
  • 新疆漢子的刺繡情結
    在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駐陶家宮手繡工坊,卡德爾·熱合曼(中)將新的訂單交給與其合作的繡娘,並為繡娘講解製作要領(6月28日攝)。在新疆哈密市的一個小村莊, 有一位熱愛傳統刺繡的漢子卡德爾·熱合曼。從那時起,孝順的卡德爾決定替代姐姐,傳承家族刺繡技藝。如今,因為刺繡事業,卡德爾不僅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周圍村莊的上百名「繡娘」組成專業刺繡團隊,牽頭設計了抱枕、花帽、旗袍等超過300款的民族刺繡新產品。「我們哈密的刺繡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特色。我很想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哈密傳統刺繡。」卡德爾說。
  • 走進隴川佛祖後花園,拜訪戶撒刀王、工匠之星、非遺傳承人雷順才
    到了雲南隴川,韋部長說,去佛祖的後花園走一走,那裡不僅景色美麗,而是還是戶撒阿昌刀的寶地——三分之二的戶主都鍛造生產戶撒刀,每年都會評選刀王。於是,與攝影家協會的幾位老師走進戶撒尋找新一屆的刀王——雷順才被評為2019年度刀王,1976年出生的他是第七代刀王世家傳承人,從1990 就跟隨父親打刀,經過多年的技藝技法的傳承祖輩的手藝 ,1997年出師 ,交出來了幾十個徒弟 ,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年來自己獲得過很多榮譽,戶撒刀歷史第一次開錘儀式就在他的家裡開的 ,家裡有一個小廠房 ,目前第八代刀王也就是雷順才的長子學藝已成。
  • 淺談日本刀之「打刀」、「太刀」與「肋差」
    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弧度(「反」)較大。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戴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兵,太刀一般都是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戴,並吊在腰帶以下。而打刀或者說刀(Katana)專為步兵戰而設計,一般比太刀短,刀身的弧度也較平直。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都是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戴,刀鞘插在腰帶裡。
  • 仁王打刀和太刀的區別 兩把武器有什麼不同
    ­  仁王中打刀和太刀是常見的武器,很多玩家不知道兩把武器有什麼區別,今天遊戲堡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仁王打刀和太刀的區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打刀和太刀的區別:­  1.刀型上來看,太刀要比打刀長,戰國是太刀是主流用於作戰。打刀出現時間稍晚,強調個人勇武和技巧。
  • 絕對的好鋼 最合適的火 成都刀王鐵匠鋪鍛出非遺項目
    17歲那年,周光興跟著父親開始學習打刀,19歲進入鎮上的鐵器廠,工廠倒閉後,他輾轉多地,最終在成都市天府新區太平鎮開起刀具廠。眼看它鬧熱,又眼看它凋敝。曾經,打鐵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僅太平鎮就有十幾家鐵匠鋪,天還沒亮,鎮上就響起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如今,繁華的生活中,已經難以安放一爐燒得紅通通的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