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屆六旬的熱合曼·塔什,依然每天都守著狹小的工作間打刀。
託乎提·阿布迪卡迪爾製作刀柄儘量選擇黃色黃羊角,再配上漂亮的紅藍裝飾。
相對於工具的身份,新疆小刀,更多是一種飾品——一個好男人,須有一把小刀來配。剛性的材質屬性,柔性的鑲嵌與色彩,剛柔相濟的品質,是一把好刀,也是一個好男人。
在新疆,人們喜歡佩戴小刀,亦會用來吃手抓肉、削水果。除了英吉沙小刀,沙雅的塔什汗寶刀、莎車的買買提折刀、葉城的吐古其小刀、焉耆的陳正套刀、伊犁的沙木薩克折刀、墨玉的奎雅折刀也頗為知名。
維吾爾族朋友間喜歡互送小刀,一般為一對。若是請著名匠人定製打造的,那就尤為珍貴了,朋友用起好刀自會想起送刀人。如今,在機器工業化生產的大趨勢下,堅持手工製作的打刀匠人越來越少。他們手中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信念。
手藝是一種榮耀
沙雅小刀俗稱塔什汗寶刀,在當地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半個世紀前,一名叫塔什·塔力甫的匠人因手藝精湛,被譽為「塔什汗刀王」,也使得塔什汗寶刀聲名遠播。至今,在阿克蘇地區還流傳著「不帶塔什汗小刀的男人,就不是好男人」的說法。
塔什·塔力甫的後人,年屆六旬的熱合曼·塔什每天守著狹小的工作間,繫著工作圍裙,戴著厚厚的老花鏡,在工具堆中隨手拿起一種,埋頭完成手中的小刀細節。往往天未大亮,他就鑽進了工作間,「叮叮噹噹」一幹就是十幾小時。
他說,從一堆原材料,到一把塔什汗小刀,全部為手工製作,要經過200多道工序。即便每天全力趕製,至多做兩把,一個月做總產量四五十把,每把售價50元左右,利潤很低。隨著年紀漸長,手腳漸漸不靈光了,熱合曼製作的小刀越來越少。
提及父親,熱合曼很是自豪。他說,父親曾拜三名鐵匠學藝,博採眾長,又善於創新,製作小刀選材考究,工藝精湛,無論外觀、色彩、紋飾和款型高人一籌。之前,沙雅小刀多為直刀,經父親改良,出現了摺疊款式,更加小巧容易攜帶。父親做的小刀總是供不應求,很快就遠近聞名,成為一代刀王。
熱合曼10歲起正式跟父親學習,15歲便出師單獨開店。40多年間,他陸續收過20多個徒弟,在各地成為響噹噹的打刀匠。
同樣,在喀什地區葉城縣吐古其鎮,有一位葉城縣唯一的手工小刀匠人託乎提·阿布迪卡迪爾,他製作的小刀鋒如彎月,橙黃的獸角刀柄鑲嵌著紅藍裝飾,古樸大方,很受歡迎。
12歲時,託乎提拜當地有名的小刀匠人吐爾洪學藝。起初幾年,他的工作就是打下手,師傅並未教他打刀技藝。後來,又只是讓他磨刀。8年間,託乎提從未獨立打造過一把刀,但師傅手中的每個細小動作他都記在心裡。
上世紀90年代初,同屬喀什地區的英吉沙小刀已名揚天下,連葉城的巴紮上也有。英吉沙小刀是機器製造,做工精美,批量加工價格便宜,葉城的刀匠感到沒啥發展了,紛紛改行或回家種地。
27歲時,不甘心放棄打造小刀的手藝,託乎提把土地和果園包給了別人。當時,這在鄉村可是個大新聞,有人議論:一個農民不種地,跑去打刀子,能行嗎?關起大門,託乎提在小院裡慢慢嘗試著。其實,當年師傅的每道工序他都瞭然於心。一周後,他打出了第一把小刀,興奮得跳了起來,儘管外形還有些粗糙,刀鋒還是很利的。他嘗試著拿到巴紮上賣,竟有人買走了,這給了他信心。
起初幾年,託乎提每周僅能做15把小刀,現在有了電動砂輪這樣的現代工具輔助,每周能做四五十把。一到巴扎天,他就去售賣,一把刀的利潤也就10來元。遇到熟人或欣賞他小刀的人,託乎提樂意對方給個本錢就拿走,似乎這是一種榮耀。
傳承是一種堅守
巴紮上,同樣尺寸,機器流水線做的刀15元,而託乎提的30元。在價高一倍的前提下,怎樣才能受歡迎呢?託乎提成天在小院裡琢磨,刀柄儘量選擇黃色黃羊角,如此握著透氣,再配上漂亮的紅藍裝飾。
在刀頭外形上,他覺得不僅漂亮還要實用,便開始根據果樹剪的形狀把小刀改良,打制出內彎新月形刀頭,有個漂亮弧度。此外,刀柄和刀頭的連接處最易脫節。在託乎提這兒可從未出過問題,他儘量將二者打壓得更緊實些,再在連接處抹上油調整。
最難的步驟是開鋒,託乎提常常為一把小刀開鋒花費半小時以上。除了用砂輪粗磨外,考驗功力的是接著用磨刀石、砂紙、氈子、棉布挨個磨,材質密度不同,手力巧勁和經驗及時間也不同。
幾年前,託乎提的手工小刀越來越不好賣了,銷售並未因他是當地唯一的手工小刀匠人而紅火。老百姓用刀子也開始講牌子了,那些「機器刀」上都有精緻的商標和標誌。「無名刀」即便是純手工做的也沒人要。於是,託乎提也將自己名字鑿刻在了刀身上,不過他卻沒想過註冊商標。
對於街上花裡胡哨的「機器小刀」,熱合曼也是嗤之以鼻——「光是樣子好看」。他研究發現,那種刀片和刀架間是用膠水粘的,很容易脫落,刀片是機器成批加工的,沾水用幾次就發黑生鏽。字也是機器刻的,不結實也很容易磨平。
2009年,有人冒充熱合曼父親的名字,註冊了商標,還開了專賣店。為此,他在惱火之餘,申請註冊了商標「塔什汗烏斯堂」,意思為「塔什汗匠人」。在市場的緊逼下,出自熱合曼之手的刀有了標識。但由於產量低,他的刀基本在阿克蘇地區銷售,而假冒的憑藉機器加工產量大,竟賣到了庫爾勒和烏魯木齊。
目前,塔什汗小刀僅憑熱合曼一人製作,光是定做就供不應求,一般沒有現貨。為了求刀,很多人不遠幾百公裡,從阿克蘇、阿拉爾、阿瓦提趕來,聽說誰要去沙雅定做塔什汗小刀,親友鄰居都會囑託捎帶。40年間,熱合曼做的刀成為無數朋友間友誼的見證。
作為刀王第二代傳人,2008年,熱合曼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的3個孩子中,只有大兒子洛合曼·熱合曼曾學過打刀手藝,並在18歲開店。但自產自銷利潤太薄,他的小店裡還出售著各種雜牌小刀。
而葉城的託乎提,年紀未過半百,但卻患上了職業病——眼睛嚴重勞損,年紀越大越甚。近幾年,他一直尋摸著為手藝找個接班人。他曾招收過兩個徒弟,都只幹了三四個月就走了,「年輕人靜不下心,長時間坐在一處叮叮噹噹,他們可不幹。」
面對傳承困局,熱合曼留下的是孤獨的背影。而託乎提的心情有些複雜,鄉親們種石榴、核桃都發家致富了,他不曾後悔什麼,因為每天製作著自己喜愛的小刀,他惆悵的是,連自己的兩個兒子也不願接過手藝了。未來,誰還會用到真正的好刀呢——他用心打造的那些刀,到哪裡遇到一個懂得的人?
作者: 王素芬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