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六屆「全球治理·東湖論壇」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新冠疫情與全球治理中的中美關係、中非關係、中拉關係、中歐關係、中英關係、中印關係、中國-東協關係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教授、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Yoro教授出席會議並針對百年變局中的中非關係發展問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劉鴻武院長為大會作了題為《中非關係與非洲治理——對中國全球長時段大戰略布局的一點思考》的主題報告,系統地回顧了非洲傳統文明與政治演進的基本情況、非洲現代國家制度的形成與艱難進程以及中非關係的特殊影響與全球治理新局。
非洲國家制度建設與治理能力提升任重道遠
劉鴻武院長指出,非洲在面對西方的三次瓜分歷史中努力重建自己的文明形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非洲大陸表現得尤為困難,西方國家的全球擴張與瓜分行為造成了非洲國家內部觀念和意識形態、政府和民間的分裂,從而使得非洲國家未能形成國家與社會統一。非洲國家獨立以後,紛紛複製「華盛頓共識」,對非洲國家建構強有力的國家政治體制、形成有行動能力的國家現代制度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當代非洲國家只是形成了一個外部移植西方民主政治的軀殼,但從根本上強化了非洲原有分裂的格局,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受西方強大的政治勢力的推動,非洲國家向現代主權國家轉型的進程並沒有在根本上完成。
非洲國家政治發展的核心是要轉變成為現代的「內聚向心國家」
劉鴻武院長認為,非洲有著非常獨特的文明形態和生態環境,它深刻地影響著當今非洲政治經濟的發展態勢,非洲現代國家建構的方向,不是西方所主張的把「專制的」「獨裁的」「威權的」國家轉變為所謂的「民主的」「公民社會的」國家,而是應該將原來傳統的、分散的、部落的或部族的「沙聚之邦」,轉變為現代的「內聚向心之國」,這是非洲國家必須轉向的根本方向。
劉鴻武院長還指出,非洲需要經歷國家發展的三大歷史時段,第一,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第二,完成國家的建構和政權的建設;第三,推動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整合;最終,在此基礎上進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階段。而正處在現代國家建構關鍵時期的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經驗以及為非洲提供借鑑的可能性,因此中國和非洲之間需要不斷地推動官方與民間的互動以及中非經貿、中非智庫等經貿科技人文領域的合作。
中非關係對建構全球新型國際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劉鴻武院長認為,當下全球南北力量轉換處於關鍵相持階段,一方面,西方維持全球戰略的決心和力度空前增大,南方國家或新興國家、北非國家總體上尚未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非西方世界崛起與南方加速發展是歷史大勢,中國戰略需要超越美西方而有更高遠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中非關係是建構新型國際關係和命運共同體發展理念的最好實驗平臺和觀察窗口,同時現在普遍認為中國和非洲之間正在形成一種戰略上的相互推拉關係,這對觀察未來全球新型國際關係的建構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行走中做好當代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研究
劉鴻武院長認為,當代中國人做學問,還應該持有強烈的時空意識,將觀察視角放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中,要想理解世界必先進入外部的世界,並結合中國歷史上的巨大文明時空結構,更好地觀察多元的跨區域的文明形態。他表示應該在行走中做好當代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研究,首要應該總結中國百餘年來國家民族復興的經驗,尤其是觀察中非60年合作的大背景與當代中非關係發展的實踐,並沉入中非之間現實的問題之中,才能更好地更好地發揮中國幾千年所形成的政治智慧,這也將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際政治關係和比較政治理論的新路徑新選擇。
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裡籍學者Yoro DIALLO認為,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中非雙方在互相互助中不斷為促進各自的發展而努力,中國在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自己參與全球治理的水平與能力,非洲國家也期待著從中國的發展實踐中汲取有助於自己發展的經驗。他還表示,疫情讓中國和非洲更加重視在公共醫療衛生等方面的交流,也使得中非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密切,更使得中非關係有了新的發展。最後他指出,在合作抗擊疫情中,中非的合作領域得到進一步擴寬,只要加強中非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支持,鞏固中非合作事業的社會基礎,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據悉,來自馬來西亞、英國、摩洛哥、馬裡、葡萄牙等9個國家的嘉賓,以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代表共計150餘人參加。此次論壇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線上有一萬餘人次觀看了研討會直播。
作者:廖思傲
編輯:劉晴
【來源:浙師大非洲研究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