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史書永遠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然而對於每一位歷史人物,就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人們的評價也不盡相同,有稱讚,有貶低。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下,每個人做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
提起蔡元培,對他最深的印象應當是「教育家」「北大校長」,是當代無數青年學子甚至是學界泰鬥所敬佩的人物。可是就這樣一位散發著耀眼光芒的偉大人物,在耀眼的身份背後,也有著種種不完美。畢竟,在那個清末民初十分動蕩的年代,能夠獨善其身,必定是有鮮為人知的一面。
從守舊到民主革命
同治年間,蔡元培出生於浙江紹興山陰一個商賈世家。祖上曾做過生意,到了蔡元培這一輩還算不錯的家庭環境為他少時博覽群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幸的是,在蔡元培十一歲那年,父親蔡光因病去世,從此,家庭條件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之後的幾年中,蔡元培只得輾轉於幾個家塾中以求得知識。
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唐代中進士五十歲已然算是不錯的了,清朝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蔡元培天資聰穎,二十五歲考中進士,在清朝末年,出任了翰林院士。
彼時的蔡元培,一心想要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向其中投入了自己滿腔的熱血。但不久便發現,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不過是一場泡影。
1894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這個自詡強大的清政府沉重的打擊。最有戰鬥力的北洋水師被當時成為「倭寇」的日本打得全軍覆沒,清政府也被迫籤下了屈辱的《馬關條約》。這一切都讓這個懷有一腔熱血的青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信仰,他發現,這個清政府已經逐漸變得名存實亡。
思考清楚前路如何的蔡元培,決定放棄清政府,先前接觸到的新思想促使他不久便告假回家,開始聯絡一群有志之士,準備以民主革命的方法推翻這個腐朽的滿清政府。
出任校長,宣揚新思想
1916年,蔡元培受邀出任北大校長,同時聘請當時一眾知名學者來北大任教。在他擔任北大校長的這些年中,經歷了不少的坎坷,但仍帶領北大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即使聰明如蔡元培,在收到出任校長的邀請時也有過猶豫。那個時候即使已經進入民國時期,但封建的思想仍然籠罩在大多數人頭頂。即便是在北大校園,教員在教授學生上課時竟喊的也是「大人」。可想而知,蔡元培要頂著多大的壓力才能完成這份任務。
據記載,蔡元培來到北大任職的第一天,在面對校內工作人員的行禮,並沒有像以往的校長一樣不理不睬,而是認認真真的向每一位行禮的校役脫帽回禮,真正打破了身份帶來的限制。
在他來到北大之後,主張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為教學方針,提倡學術自由,宣揚平等的思想,同時還大力支持新文化運動,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也為後來北大高質量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國的學者?無情的殺手?
沒有人會否認蔡元培為新思想的宣傳、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在歷史上,蔡元培數次為了保護學生,以身犯險。五四運動爆發時,不少學生鋃鐺入獄,蔡元培每日奔波勞走,只為了營救被捕的學生。
然而在所有學生被釋放的第二天,蔡元培便主動請辭,執意離開北大。離開前他說「民亦勞止,汔可小休」。但最終,由於北大全體師生、執政政府包括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的挽留,最終他還是沒能離開北大校園。
但即使如此,也沒有人會僅僅因此就單方面的宣稱蔡元培是一位「徹頭徹尾完美的人」。
說起同盟會,大家都不陌生。孫總理曾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創立同盟會,然而在當時與同盟會政治立場一致但卻走向了不同道路的,還有以蔡元培為核心創立的光復會。
光復會以「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這和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在立場上是相近的,也曾短暫的加入過同盟會,但是後來由於孫總理除了支持推翻滿清政府,還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使得光復會與同盟會最終分道揚鑣,發展到後來,甚至以暗殺和暴動為主要革命手段。
蔡元培作為主要領導人,認為暗殺是革命最有效的手段。他認為女子比男子更容易實施暗殺,便專門培養了以女子為主要成員的暗殺團體,還與陳獨秀等人秘密學習製作炸藥,準備暗殺清朝高官及兩黨內反動分子,其中4.12大屠殺便是最血腥的一場行動。
蔡元培作為4.12大屠殺的主謀與執行者,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的原則,清殺了大批共產黨員。
此外,由於當時正值國共合作時期,不少國民黨內部人員拋棄了黨派之分,也遭到了清剿。其中,蔡元培的得意門生柳亞子也被列入了黑名單之中,不得已逃往日本。也因為這次行動,造成了國共合作的破滅。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行動中,國民黨內部便損失了近40萬人,比全部黨員的一半還要多。魯迅曾對這次清黨行動發出了嚴厲的譴責:我平生從未見過有人殺人殺成這樣的。就連一向尊重蔡元培的周總理,也發電報強烈反對這次清剿行動。
離世80年,孫女仍拒絕其歸葬北大
也許,真實的蔡元培就是如此矛盾。他會大肆清剿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但在民族危難面前,還是身先士卒。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蔡元培一改之前對共產黨的偏見,擁護國共合作,積極奔走營救包括共產黨員在內的愛國人士。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此時蔡元培已是72歲高齡,自知年邁已無法再為國效力,在一場大病後,南下湘江避難。
1940年3月5日,這位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偉大人物,在香港病逝。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所思所想也是國家:「世界上種種事故,都是由於人們各為己利。我們要以道德救國,學術救國。」
蔡元培先生病逝後,骨灰被葬在香江,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不少北大師生呼籲將蔡元培先生的骨灰歸葬燕園,落葉歸根。
然而北大校方卻以校園內文物過多,不宜隨便動工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現在蔡元培先生的親孫女,現任北大教師的蔡磊砢女士也代表蔡家公開表態:蔡元培先生的墓應當留在香江。自此,也無人再提議歸葬北大。
如今,提起蔡元培先生,說的最多的仍是他的愛國之心,也會有不少人專程到他的墓前祭拜。至於說他是一位有汙點的偉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