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蔡元培故居,曾被譽為是「學界泰鬥」

2020-12-12 百家號

蔡元培故居位於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是一個頗具紹興特色的明清臺門建築;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專門介紹蔡元培一生事跡的名人紀念館,紹興故居已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佔地18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

穿過弄堂不多時,便能看見了。

這窄窄小小的弄堂,曾經走出過多少的名人墨客。

故居主要建築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佔地18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門廳三間,坐西朝東,門楣匾額「蔡元培故居」系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書。

我最喜歡這裡的門窗,均是那個年代最典型的代表。

推開窗,庭內植被豐富,這一進一進的院落,彰顯著大戶人家的風格特徵。

蔡元培作為北大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毛澤東主席曾褒譽先生為「學界泰鬥」。

在這樣的明清建築群街道上,座落了非常多的名人故居。這8條老街區也成了紹興最有代表性的街區,紹興這座江南水鄉,也是靠著這樣的街區,獲得了遊人們的廣泛關注。

在這八條街上,不僅有王陽明、蔡元培,還有魯迅、周恩來的故居,真可謂是歷史悠久,歲月留長。

陽光天,這裡家家晾曬著白色的粉末。

好奇詢問下得知,這便是著名的藕粉。我們都知道杭州的西湖藕粉出名,而這裡其實也非常好,甚至更加的原生態。

這裡的王羲之故居如今已是寺廟,因為王羲之生平信佛,,所以這裡也被改造過。

歷史文化街區比較類似,走在其間,就逛逛便也是很好的了。

其實對於紹興這一帶來說,光是靠近就已經很有文化氣息了,畢竟從這裡走出過太多的名人,有著太多的故事了。

相關焦點

  • 北大第14任校長蔡元培書法不錯,譽為「書法泰鬥」是實力所致?
    提到蔡元培這個名號,想必很多朋友也只是停留在歷史課本中的認識,其實,他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位天才,完全可以這樣說,7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4歲得進士,仕途也是順水順風,尤其是他後來的校長身份,更是讓世人刮目相看,他是北京大學歷史上第14位校長,是我國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曾經出任過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有過留洋經歷的他,更是在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有驚人的成績,除此之外
  • 「北大校長」蔡元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開「學術與自由」新風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開啟「學術」與「自由」之風。 他是中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人和發起者,他是中國新式教育的奠基者,他就是蔡元培,學者黃炎培筆下的「有所不為,吾師之律己;無所不容,吾師之教人」的泰鬥與楷模。
  •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人們最尊敬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傳奇人生
    徐樹蘭讓蔡元培抄錄皇帝要求遵守舊禮教等上諭,掛於辦公室。蔡元培說:「我來這裡辦教育,如果還是你這一套我來幹什麼,我還待在翰林院好了。」這是蔡元培人生中第一次為了堅持原則而辭職。後接任北大校長、領導北大17年的蔣夢麟,就是學堂當時的小學生。蔣夢麟回憶:「這是我了解科學的開端」。
  • 畫說北大|蔡元培校長與北京大學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 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 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為北大成為 新文化運動中心創造的成就與改革的光輝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頒布總統令,「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 他十四次辭職北大校長,毛澤東評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民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校長,他一生曾經辭職無數次,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1919年6月 15日,這個校長再次宣布辭職,並且發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毫不客氣地質問北洋政府說:「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 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
  • 中國目前唯一專門介紹「學界泰鬥」 一生事跡的名人紀念館
    「學界泰鬥」蔡元培先生出身於科舉,歷任民國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並出任北京大學的校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是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導師,現代中國文化名人一面旗幟,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 「學界泰鬥」蔡元培在南京提倡「兼容並包」
    蔡元培先生曾被毛澤東同志稱為「學界泰鬥」。他與南京的情緣主要有:第一,他曾在南京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第二,他曾在南京就任長達13年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而他對我國近代教育最為突出的貢獻,莫過於提出了「德、智、體、美」的教育方針。
  • 致敬之旅|參觀蔡元培故居
    受蔡元培提攜,時年 29歲的林風眠負責籌建國立藝術院並從1928年春開始擔任長達10年之久的院長(校長)之職。8日到達上海後,一行人先行到上海瞻仰蔡元培先生故居。蔡元培(1868-1940),浙江浙江紹興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被毛澤東稱之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富有開創性的貢獻。
  • 蔡元培——學界泰鬥 人世楷模
    解說:他曾三顧茅廬,將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請進北大。他更海納百川,將眾多才子學者匯聚一堂。
  • 將北大校長故居串聯成線,推動北大學子遊紹興如何?
    紹興四位北大老校長 只有何燮侯故居尚未開放 北大首任校長何燮侯的故居長期被人居住,直到今天,還未得到有效保護,也無法向遊人開放。3月15日,記者在參加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的「三服務」活動時,再次探訪了何燮侯的故居。
  • 北大校長蔡元培、胡適紀念館建築設計方案解析
    北京大學建校至今,共27任校長,其中蔡元培、胡適在任期間,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影響深遠。為紀念蔡、胡兩位校長,他們的故鄉浙江紹興、安徽績溪將建紀念館,以下為兩館設計方案。蔡元培紀念館設計: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ACRC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紹興人。
  • 他七次請辭北大校長職務,五任總統無一批准,終成「北大之父」
    北大校長更是萬眾矚目,世人景仰,非常人所能勝任。然而,有這樣一位牛人,他擔任北大校長十年,七次請辭,五任民國總統均未批准。他,就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民主進步人士、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鬥」的蔡元培先生。從1917年1月至1927年7月,蔡元培執掌北大十年半的時間。
  • 陳平原:為什麼蔡元培是北大永遠的校長|逝世80周年
    「老北大」精神和學風的奠立自蔡元培始,此後北大曆任校長不乏傑出學者或教育家,但唯有蔡元培有至高無上之地位,被不斷追懷。2018年1月,我們曾於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推出紀念專題,此篇系當時邀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撰文。今日舊文重發,聽他為我們講述校長蔡元培的理想與現實。
  • 蔡元培逝世80周年:為什麼他是北大永遠的校長?
    1917年夏,北京大學文科英文學門第一次畢業合影,前排中坐者為蔡元培。1922年8月17日,因政府欠薪且侮辱校長,蔡元培領銜,與北京各國立學校校長一同發辭職通電。9月11日,教育經費依舊無著落,蔡刊發與北大脫離關係啟事。9月21日,政府撥給兩個月費用,答應月底前再給半個月,校長們於是復職。
  •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時為國立北京大學的校門口,所有校工畢恭畢敬,迎接新校長的到來。 一位風度翩翩的學者從車上下來,竟然先脫帽鞠躬,向校工致意。 這一舉動引起不小的轟動,要知道,彼時國立北京大學官僚氣息濃厚,校長是大總統直接任命的要員,進門時校役需行禮,校長大人自是不必側目。 這位儒雅的學者正是蔡元培,後來被北大學子們尊稱為「永遠的校長」。
  • 四位紹興籍北大校長故居有望串聯,成為北大學子研學遊線路
    北京大學四任浙江紹興籍校長的故居有望串連成線,成為北大學子常態化研學遊線路之一。「今年11月,紹興市將到北京舉行『紹興周』活動,其中一站會到北京大學,計劃與校方商議,將紹興市域內諸暨市的何燏時故居、越城區的蔡元培故居、嵊州市的馬寅初故居,以及現屬寧波餘姚的蔣夢麟故居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文旅線路,與校方合作,推動北大學子遊紹興活動,使一所高校與一座城市通過歷史人文的傳承延續得以更好地對接互動。」
  • 享讀|蔡元培:北大校長的人生哲學
    談到蔡元培的無所不容,人們首先會想到他在北京大學實行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蔡元培出任校長前,北京大學是個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專制色彩濃厚的舊式官僚機構。為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蔡元培任校長後,一方面對北大的舊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另一方面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邀請不同政治派別和學術觀點的教員來校任教,鼓勵他們自由研究,百家爭鳴,也允許學生自由選課。
  •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演說 告誡諸君三事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1917年1月   從京師大學堂孫家鼐算起,到1948年胡適離開,老北大共經歷了十九位負責人,或稱管學大臣,或稱總監督,或稱署理,從嚴復先生才稱之為校長。其後經何燏時先生、胡仁源先生、蔡元培先生、陳大齊先生、蔣夢麟先生、胡適先生等幾任校長。
  • 先驅版 學界泰鬥 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生活在鴉片戰爭後災難深重的年代,目睹西方列強以武力瓜分中國的殘酷現實,促使他較早地認識到,中國必須實行社會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以民為本的國家政權;必須變革傳統的儒學教育,大力興辦以培養現代國民素質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為目標的新式教育。辛亥革命後,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現代教育改造的漫長探索。
  • 北大校長蔡元培:愛國學者的另一面是鮮為人知的無情殺手
    提起蔡元培,對他最深的印象應當是「教育家」「北大校長」,是當代無數青年學子甚至是學界泰鬥所敬佩的人物。可是就這樣一位散發著耀眼光芒的偉大人物,在耀眼的身份背後,也有著種種不完美。畢竟,在那個清末民初十分動蕩的年代,能夠獨善其身,必定是有鮮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