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校長,他一生曾經辭職無數次,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1919年6月 15日,這個校長再次宣布辭職,並且發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毫不客氣地質問北洋政府說:「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 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兒風氣,請了幾個有點兒新思想的人,提倡點兒新的學理,發布點新的印刷 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現在教育部來幹涉了,國務院來幹涉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幹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 嗎?還要我去充當這種大學的校長嗎?」敢於這樣氣勢洶洶質問教育部、國務院的校長不是別人,他就是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蔡家相當富裕,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謨是當地著名的商人,他的長子也就是 蔡元培的父親蔡光普是錢莊的經理。蔡光普性格善良,待人溫和,他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蔡元培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教育,他6歲進入私塾,學習《百 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籍。11歲的時候,蔡元培的父親不幸去世,好在蔡氏家族很大,有很多人照顧他,其中六叔蔡銘恩負責指導他學習,蔡元培很快就熟讀 四書五經,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
1883年,15歲的蔡元培考取了清朝的秀才。第二年,蔡元培開館收徒教書,同時準備繼續進學。 1889年,21歲的蔡元培趕赴杭州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這一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第二年,他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再中進士,順利進入翰 林院擔任了庶吉士的官職。身居清要的職位,名聲又響徹京城,按說新任翰林應該對生活感到愜意,可身處一個腐敗無能的朝廷之中,滿腔愛國熱情的蔡元培深感報 國無門的苦惱。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腐敗的清王朝戰敗,於1895年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蔡元培對此悲憤交加,他逐漸擺脫傳統思想的束 縛,開始接觸西方的民主思想。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開始鼓動光緒帝變法維新,蔡元培對此也非常支持。可百日維新很快失敗,清政府還殺害了蔡元 培非常欽佩的維新志士譚嗣同。蔡元培看透了色厲內荏的清政府,他毅然辭官南下,回到紹興老家,擔任了紹興中西學堂的校長,創辦新式教育。然而該所學校中守 舊派勢力不小,他們對蔡元培的改革妄加幹涉,蔡元培對此無法忍受,憤然辭職。
1901年7月,蔡元培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的教師。這時蔡元培的妻子王昭已經 因病去世,很多人都勸剛剛33歲的蔡元培續弦,以照顧他的起居生活。不知為何,這個事情傳了出去,大批的媒人跑到蔡元培的住所,都想為聲名在外的蔡元培保 媒。不堪騷擾的蔡元培就在門口貼出了一個娶妻標準。這個標準一共包括五點: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 如果丈夫先死那麼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這五點在當時來說有些驚世駭俗,說媒的人幾乎全部嚇跑了。可上海畢竟不是一般的小城鎮,最不缺乏 有學識的女子,其中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仲玉就為這五點標準所吸引,兩人在朋友撮合下很快結婚。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的第二次婚禮。這 次婚禮不再是傳統的中國式婚禮,而是中西合璧,這也體現了蔡元培思想的轉變。
婚後不久,蔡元培去日本遊歷。目睹日本在新式教育以後, 全國已經出現銳意進取的勢頭,蔡元培大感震驚,他認為中日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教育上,更深感清政府愚民政策的毒害之大。他回國後開始公開談論革命,並和陶成 章一起在上海建立了光復會,被推為會長,密謀發動武裝起義。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蔡元培經人介紹又加入了同盟會。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蔡元培剪掉了辮子、脫下長袍,與年輕學生一起搞起了軍事訓練,甚至傳授給學生們暗殺的知識,希望用起義和暗殺來摧毀腐敗的政權。 1907年5月,在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幫助下,蔡元培前往德國留學,就讀於著名的萊比錫大學,前後學習了四年之久。蔡元培的此次留德是完全自費的行為,再加 上上海的妻兒也靠他養活,所以他留學期間打了多份零工,不但給人當家庭教育,還為國內的商務印書館編寫教材,翻譯德文著作,日子過得相當艱苦。可就是在這 樣緊張而忙碌的氛圍中,他從一個只讀四書五經的舊式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通曉西方教育精髓的教育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應同盟會同志、上海都督陳其美的邀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亞返回上海。 1912年1月,45歲的蔡元培被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此時蔡元培的主張改變傳統儒家教育,實行新式教育改革,將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 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作為基本內容。可以說,當時蔡元培是雄心勃勃的,他準備了一整套改革計劃,可遺憾的是,他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南京臨時政府 很快就宣布解散,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為了粉飾民主,北洋政府仍然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在任期間,蔡元培精簡人員,消除陋習,讓整個教育部成了 政府中最具生氣的部門。然而隨著袁世凱獨攬大權,內閣中的國民黨籍人員日益受到排擠,蔡元培就主動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袁世凱為了籠絡人心當面挽留他, 還假惺惺地說:「我代表四萬萬人堅留總長。」蔡元培則堅定地回應說:「元培也向四萬萬人之代表辭職」。袁世凱見其去意已決,只好同意。
1912年,蔡元培帶著家眷再次前往德國留學。第二年三月,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領袖人物宋教仁,蔡元培非常憤怒,全力支持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武力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蔡元培又前往法國考察。在法國期間,蔡元培和法國的進步人士組織了華法教育會,組織國內的有志青年前往法國以半工半讀的方 式留學。這個活動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很多青年正是通過這個活動才得以前往法國,在那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回國後又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 大革命浪潮之中,周恩來、鄧小平、陳毅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6年袁世凱病死,稱帝鬧劇結束,蔡元培接受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範源濂的邀請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當時他已經49歲了。北京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隨後改名為京師大學堂。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又改稱北京大學,學生數量增加到1500 人。在京師大學堂時代,受清王朝教育腐敗的影響,學校教育水平極差,很多老師是開後門進來的,就為拿一份國家給的薪水,上課時先發給學生一些印好的材料, 然後照著讀一遍就宣布下課,學生們根本學不到有用的知識。這還不算,學校風氣也很不堪,每當放學以後,都有大量學校老師直接「殺向」八大胡同,在裡面喝酒 鬧事,經常大打出手,這些都成為一時的笑談。當時妓女們都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這裡的兩院指的就是北洋政府的參、眾兩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師大 學堂。由於學校官僚習氣太重,腐敗問題難以解決,只能連續更換校長,蔡元培是作為「扛炸藥包的勇士」被派去的。
蔡元培赴任之前,一些 友人認為北大的問題難以解決,如赴任有礙名望,都勸他不要去。而孫中山卻勸蔡元培迎難而上,將民主思想帶到北洋軍閥的心臟。蔡元培聽從了孫中山的建議,毅 然前往北大上任。蔡元培到任的第一天,就用實際行動給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當時全校所有的校工們都在學校門口向新校長表示歡迎,蔡元培當場脫帽,鞠躬 向校工們還禮,這一舉動震驚了在場的師生,大家這才明白平等待人原來要從小事做起。此後,蔡元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改變了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 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認為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學生的求學觀念和老師的教育觀念。他讀過四書五經,知道傳統儒家讀書人求學就 是為了做官,做官以後好貪汙腐敗,名利雙收。而民國初年大部分學生讀書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做官。他努力改變學生們的這種舊觀念,教育學生應當以學術研究為 重,不能將神聖的大學視為升官發財的階梯。他還要求學生們要努力提高道德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個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有益的人,不能成為金錢和權力 的奴隸。
進行完思想道德方面的「軟體升級」後,蔡元培又開始提升北大的「硬體」。他認為學校水平如何,絕大部分取 決於老師的水平,因此必須將國內最好的教師引入北大。可問題又來了,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劇變的時代,各種思想、理論層出不窮,老師中既有傾向民主革命的新派 人物,也抱殘守缺的舊式文人,到底引進什麼傾向的人才在北大高層形成了爭論。最後還是蔡元培拍板:北大一切以學術為主,政治傾向沒有關係,不影響教學。只 要是具有真才實學,教學熱心,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的學者,則不管國籍、資格、年齡、思想傾向,全部加以聘任。這樣,諸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 劉半農、馬寅初、梁漱溟、辜鴻銘等人紛紛加入北大。其中梁漱溟進入北大,更能體現蔡元培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梁漱溟最初想考入北大學習,卻因為成績原因而 未被錄取,他在上海的《東方雜誌》發表了一篇討論佛教哲學的文章《究元決疑論》,蔡元培看完後認為雖是一家之言,但水平非常高,於是決定聘請梁漱溟來北大 任教,主講印度哲學。這一年,梁漱溟年僅24歲。後來,梁漱溟在北大這個舞臺上盡情施展,終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梁漱溟欲當北大學生而不得,卻一下子 就成了北大的老師。如此用人的魄力和慧眼,除蔡元培外,恐怕全中國也沒有第二人。經過蔡元培的大力整頓,北大教師團隊成為全國最年輕,也最具進取精神的隊 伍。當時的報紙就曾做過統計,北大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齡僅為30多歲,其中50歲以上者僅有6人,35歲以下者居然高達43人,像胡適、劉半農、梁漱溟 等人被聘為教授時僅有二十餘歲。
蔡元培在北大期間,還開成立了各科研究所,包括文科、理科、法科、地質學、國學等等。這些研究所都給 予相當的經費,以全國學術水平最高的人領導,所以獲得很豐厚的學術成功,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別的不說,北大圖書館也大大有名,在李大釗的精心經營下, 北大圖書館在有限經費下迅速擴展,特別購買了國外大量書籍,成為全國最有名的圖書館。連毛澤東也曾經在北大擔任過圖書管理員,在圖書館中獲得了豐富的精神 食糧。毛澤東晚年說,在北大圖書館那段時間,對他一生有著極大的意義。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學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中國數得著的高等學府,當時很多的西方記者也認為北大是最接近西方模式的大學,也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大學。而正是這種活力,讓北大的青年學生更加嚮往民主和科學,為後來「五四運動」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1919年5月2日,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錢能訓密電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令其在承認日本掠 奪中國山東權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當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得知後十分著急。5月3日凌晨,他乘馬車專程到東堂子胡同75號的蔡元培住處告知消 息並向他求援,蔡先生聽完後大為震驚。當日上午,蔡元培急招部分學生代表在東堂子胡同75號通告情況,之後各校學生召開了緊急會議,一致認為必須馬上採取 行動,決定第二天舉行遊行示威。當晚蔡元培家中燈光通明,人流不斷。蔡元培竭盡全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力促第二天的行動。5月4日下午,數千名學生在 天安門舉行示威大會,就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就在學生們上街遊行之時,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傅增湘打電話給蔡元培,讓其召回遊行的北大學生,蔡 元培斷然回答說:「我不會制止這種愛國行為!」很快,學生火燒趙家樓的消息傳來,北洋政府決定出動軍警鎮壓學生,將32名學生逮捕入獄。為了營救學生,蔡 元培邀集北京13所大專院校的校長在北大開會,並當場表示:為使學生出監獄,他願意「以一人抵罪」。隨後,他便帶著校長代表團前往警察廳、教育部等部門請 願,要求立即釋放被捕學生。在連續奔波了兩日後,被捕學生終於得到釋放。事後,北洋政府決定撤銷蔡元培的校長職務,但在北大師生的強烈抗議聲和社會賢達的 反對之下,又被迫收回命令,蔡元培得以返回北大任教。
1923年1月,擔任北大校長七年之久的蔡元培因抗議教育總長彭允彝提出辭職。在三年之前,蔡元培的妻子 黃仲玉在婚後第十三年因病去世,蔡元培再次成為獨身,當時他已經54歲了。在友人的勸說下,蔡元培和33歲的未婚女孩周峻結婚。當年7月,蔡元培和周峻在 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這次婚禮完全是西式的。當時,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賓館迎接周峻,之後兩人一起到蘇州留園,拍攝了結婚照片。蔡元培西裝革履,周 峻身披白色婚紗。婚後不久,兩人前往歐洲學習。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開始北伐,蔡元培緊急回國參加革命運動。
1927年,蔡元培 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當年11月,蔡元培和蕭友梅於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上海音樂 學院),這也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奔走呼籲,譴責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主張槍口一致對外,共赴國難。1932年,蔡 元培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還曾試圖營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 員,為抗日大業做了很多貢獻。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時蔡元培已經是古稀之年,他於當年11月移居香港。1940年3月3日,蔡元 培在寓所失足跌倒,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急救。3月5日,蔡元培病逝於醫院之中。蔡元培去世後,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公祭,延安也舉行了各界追悼大會。毛澤東在 唁電中稱頌蔡元培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這也是歷史對一代教育大家的公正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