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藝課堂」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2020-09-25 衢州抽屜

  作者:趙婷

  上個月眾多讀者打小兒就熟悉的「老朋友」葉永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許多人「認識」葉永烈源自60年前他20歲時的作品《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其中葉永烈寫了163個),其實,這位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寫作狂人始終筆耕不輟,勤奮且高產,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直至身後亦有新作問世——《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近日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

  來自歲月深處的「絕筆·絕響」

  數十年從事當代重大題材紀實文學創作,葉永烈著述頗豐、朋友遍地。從學界泰鬥華羅庚、蘇步青、夏鼐,到文壇名家冰心、徐遲、柯巖;從陳雲夫人于若木、方毅夫人殷森、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到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海因萊因、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克拉克……穿梭於名人之林的他,與眾多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有著書信交往和採訪經歷,積累了大量資料。

  葉永烈在第一次投稿的投稿箱前留念。

  華羅庚院士的信裡夾著文言,但是字東歪西倒,他自謙是「蟹爬字」。蘇步青的字則工工整整,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夏鼐院士的信用毛筆豎行寫在花箋上。秦瘦鷗先生在1983年長達三頁的回信中,不僅詳細回答了葉永烈的相關問題,而且還歡迎「小夥子」葉永烈去他家訪問,甚至特地自繪了一幅地圖,四縱四橫八條馬路都寫上路名,用箭頭指明他家的位置,其詳細不亞於今日谷歌地圖……2014年,葉老將其多年的資料收藏捐贈給上海圖書館,與這些「老友」告別之際,摩挲故紙,見字如面,他決定用散文筆調寫一本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

  2016年,《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以下簡稱《絕筆》)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初打算寫100篇名人書信故事,字數太多了,寫至82篇就收工了,總共75萬字。

  《絕筆》出版之後,受到各方關注,好評頗多。意猶未盡,葉老又續寫了54篇,成了姊妹篇《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以下簡稱《絕響》)。

  「絕筆·絕響」系列並非只作舊物呈現的書信集,書信只是記憶的引子,是歷史的證物,葉老將書信背後的來龍去脈、傳奇故事娓娓道來,時微笑,時帶淚,書寫者的人品性情歷歷在目,字裡行間深藏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悠然迴響。正如《絕響》封底上所寫的:「有些人名,有些歷史,已經被時光放入收納盒,不再示人。然而,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卻在葉永烈的細心收藏、記錄下,得以借書信留存。信紙泛黃,但記憶卻永不褪色。」

  葉永烈有個習慣:新作不斷,修訂也不斷。在患病之際,他還不忘對《絕筆》進行修改,更正了許多初版未發現的細節錯誤。遺憾的是,他未能看到《絕筆》最新修訂版與《絕響》的一同出版。

  家傳的細心與耐心

  寫作狂人葉永烈,還是收藏狂人、整理狂人。

  葉永烈收藏的最早的信件,信封上寫著「葉永烈小朋友收」。那是1951年,11歲的他第一次向報社投稿,收到編輯的回信,說是小詩被採用。這封「歷史性」的信,信末只是蓋著編輯部藍色的長方形圖章,沒有留下編輯的名字。在珍藏了30多年之後,葉永烈正是憑藉其筆跡,找到了責任編輯——啟蒙恩師、散文作家楊奔先生。

  這封信的初始收藏者是葉永烈的父親。這位書法很好、會寫詩詞的企業家,不僅給了葉永烈最初的文學薰陶,也遺傳給了他細心的基因和習慣。

  葉永烈中小學時的成績單,父親全部保存下來,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總共有39張,最古老的一張是1945年的,現在它們已成為學校的珍貴校史檔案。

  長大後的葉永烈明白了:「細心的基礎是耐心,有足夠耐心的人才會細心。」「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耐心地堅持下去。有耐心,資料才會保管好,有條有理。」

  在他走上創作之路以後,這種細心的習慣逐漸演化成檔案意識——

  在早期的採訪中,用的是錄音磁帶,他從不反覆使用,而是全部保存。要知道,當時磁帶需持上海作家協會的介紹信向廠家整箱購買。

  在1993年開始用電腦寫作前,他用原子筆寫作,為的是可以夾一張單面複寫紙,留一份底稿。複寫的手稿,一本本裝訂起來,堆滿了三個檔案鐵櫃。

  早年寫信,如果認為這封信需要保存,他也夾一張複寫紙留底;別人的來信,凡是有保存價值的,亦分類保存。2002年上海作家協會舉行作家手稿展時,找不到陳望道先生手稿,葉永烈就拿出陳望道先生1962年的親筆信,連同貼著梅蘭芳紀念郵票的信封,供展覽會展出。有趣的是,葉永烈原本以為在作家之中,寫信時夾一張單面複寫紙留底的大約只有自己,在拜訪稱之為「小友」的冰心老人時,得知她也如此。

  開始進行紀實文學創作後,葉永烈更是為一個個重要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留存了豐富而珍貴的「私家檔案」。

  比如,關於傅雷之死,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服毒自殺,但他從公安部門複製了傅雷死亡檔案全部文件,以鐵的事實證明傅雷夫婦是上吊自縊。那位冒著巨大風險保護了傅雷夫婦骨灰的「神秘姑娘」,從不在媒體前露面,但是葉永烈收藏了其20多封親筆信,還有她的畫作,以及題贈的條幅……

  在《絕筆》一書的序言,葉永烈深情地盤點著其書信收藏中的各種之「最」——

  收藏的書法最漂亮的信,要算兩位詩人(流沙河和汪國真)所寫。流沙河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寫信,而汪國真的草書信箋可以說體現了中國傳統書信之美。出人意料的是,桌球「三連冠」莊則棟給我的信,也是一手好毛筆字,而且用語富有古文韻味。

  論書信的文辭之美,當推柯靈。我讀柯靈散文,賓服其詞彙豐富。他寫給我的信,隨手拈來,便見用詞精美、文學功力之深……

  收藏的最認真的信,要算是魯迅之子周海嬰的信。他為了要更正我在香港《鏡報》發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話,寫了兩封信給我,甚至還向丁玲的丈夫陳明先生的妹妹求證,以表明他的意見是絕對可靠的。錢學森之子錢永剛也非常認真,在校對我的《錢學森》一書時,極其仔細,修改之處不是隨手畫一道線,而是用尺畫出筆直的線。他倆可謂得乃父之「真傳」。

  收藏的最「花哨」的信,是梁實秋夫人韓菁清寫來的。她喜歡在花花綠綠的卡片上寫信給我,而在信封上貼了五顏六色的卡通粘紙。當然,她也有「鄭重其事」的時候,那信是寫在印有她與梁實秋合影的專用信紙上,讀來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

  「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記憶凝作文字,印製成書;記錄則作為檔案捐贈國家。

  在《絕筆》一書的序言中,葉永烈自述「捐給上海圖書館的書信、手稿、檔案、錄音帶,已經達60箱,目前仍在繼續整理、捐贈之中。」

  他不是簡單地打包送走,而是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耐心、精心整理。

  他給每封書信寫上標題。有的寫信人,像冰心、柯靈、錢學森、華羅庚、賀綠汀,家喻戶曉。也有很多,他要在姓名前進行加注,如洪汛濤注「神筆馬良之父」、賀友直注「連環畫泰鬥」、江小燕注「冒著風險收藏傅雷夫婦骨灰的姑娘」……很多人寫信,只署月、日,沒有年份,葉永烈不厭其煩地對其年份進行考證。

  他捐給上海圖書館的1300多盤採訪錄音帶,每盒錄音帶上面都寫好被採訪者姓名、採訪地點、時間、第幾盤磁帶。上海圖書館花費兩年時間,已經把這批錄音帶全部轉換成數碼錄音。

  他捐給上海圖書館的著作手稿,也是裝訂成冊,貼好封面,寫好書名,整整齊齊。

  2014年4月,在上海圖書館「葉永烈專藏」(葉永烈創作檔案)捐贈儀式上,葉永烈說:「我原本設想,在我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寫著:『對不起,我不能再為您回答為什麼!』現在似乎可以改為:『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是的,葉永烈雖然離去了,但他留下的「絕筆·絕響」與「專藏」,在字裡行間,在上圖。(趙婷)


來源:光明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趙婷: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來自歲月深處的「絕筆·絕響」數十年從事當代重大題材紀實文學創作,葉永烈著述頗豐、朋友遍地。《絕筆》出版之後,受到各方關注,好評頗多。意猶未盡,葉老又續寫了54篇,成了姊妹篇《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以下簡稱《絕響》)。
  • 作家葉永烈《絕筆·絕響》出版 展現宏闊歷史視野
    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在上海病逝。葉永烈著《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兩部作品本月由新華文軒·天地出版社在第一時間出版。記者從出版方獲悉,葉永烈先生生前對兩部作品進行過精心編修。
  • 展現生前側影,葉永烈《絕筆·絕響》修訂再版
    葉永烈一生創作了《鄧小平改變中國》《他影響了中國:陳雲》《走近錢學森》《歷史在這裡沉思》等眾多優秀作品,記者從天地出版社獲悉,葉永烈生前還在對《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兩部作品進行精心的修訂修改。
  • 葉永烈遺作《絕筆·絕響》系列出版,140位名人書信再現時代情懷
    今年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近期,天地出版社出版葉永烈遺作《絕筆·絕響》系列,再現一個時代的情懷。葉永烈以高產著稱,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葉永烈晚年轉向從事當代重大題材紀實文學創作,也因此與眾多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乃至境外友人有著書信交往和採訪經歷,積累了大量歷史和書信資料。2014年,葉永烈將其多年收藏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同時,也整理出他與眾多名家多年的往來書信,編輯成《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一書,於201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一日一書 ‖《 歷史的絕筆、歷史的絕響( 正版兩套共5本 )》
    圖說:《 歷史的絕筆、歷史的絕響( 葉永烈籤章紀念版 正版兩套共5本 )》生前念念不忘之作,緬懷歷史,記憶人生精彩*傳記名家葉永烈獨家披露名人書信,回首時代波瀾中個人命運的絕響*生前精心修訂。傳記名家葉永烈嘔心瀝血之作,生前嚴格查證、精心修訂,更正許多出版未發現的細節錯誤*獨家披露名人書信,回首時代波瀾中個人命運的絕響* 以作者第一手書信資料寫成。不僅令讀者增廣見聞,領略名流賢達風採,也加深對社會與歷史的了解。
  • 紀實文學家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手稿等文獻
    中新網上海4月29日電(記者 鄒瑞玥)29日下午,當代著名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葉永烈手稿等文獻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向葉永烈頒發了收藏證書。  葉永烈在當天的捐贈儀式上幽默地表示,自己曾設想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寫著:「對不起,我不能再為您回答為什麼!」現在似乎可以改為:「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介紹,這批數量龐大的捐贈文獻將以「葉永烈專藏」的名義予以收藏。這是上海圖書館首次為在世的中國作家命名的文獻捐贈專藏。
  • 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
  • 追憶葉永烈——附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2017年9月30日,葉永烈先生伉儷攜手來館參觀「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我為他們拍攝了合影。葉先生回家之後立即寫了一篇《捐贈之後》,後來發表在《新民晚報》。他在文末寫道:「從上海圖書館回來後,趁國慶長假,我又整理了10箱創作檔案,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 《歷史的絕筆》丨葉永烈:用書信見證歷史
    文丨葉永烈我收藏的最早的信件,信封上寫著「葉永烈小朋友收」。那是1951年,11歲的我第一次向報社投稿,收到編輯的回信,說是採用我的小詩,將在下一期的副刊上發表。(《歷史的絕筆》 葉永烈著 天地出版社出版。本文為該書自序,有刪節。)
  • 在想像與紀實中穿梭寫了3500萬字的葉永烈 最讓後輩科幻人感動的...
    來信的小學生往往署名「愛科學」或者「小幻想」,他們用急不可耐的語氣詢問葉永烈:「當我100歲的時候,我們的祖國將是什麼樣子?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來的一切!親愛的編輯大朋友,請馬上回答我!」現在,回答了幾百個「為什麼」的「編輯大朋友」葉永烈,再也無法回答了。5月15日,葉永烈因病逝世,享年80歲。葉永烈以高產著稱。
  •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向別人打聽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別人告訴他說:「你可以把自己寫的稿子投進去,如果寫得好,報上就會登出來。」葉永烈一聽,就心血來潮地投了一首小詩進去。過了幾天,葉永烈收到《浙南日報》的回信,信裡面表揚了葉永烈寫的那首小詩,說下個星期就會刊登出來。
  •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向別人打聽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別人告訴他說:「你可以把自己寫的稿子投進去,如果寫得好,報上就會登出來。」葉永烈一聽,就心血來潮地投了一首小詩進去。過了幾天,葉永烈收到《浙南日報》的回信,信裡面表揚了葉永烈寫的那首小詩,說下個星期就會刊登出來。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73歲的作家葉永烈有一個特別的房間——頂樓遊泳池改建而成的書房。在這個書房裡,除了普通的書櫥,還有一箱箱裝滿手稿的鐵皮櫃,裝滿採訪錄音磁帶的塑料箱……半個世紀的寫作,葉永烈累積了數量驚人的寫作素材、參考文獻、名人信件、採訪筆記和錄音等,所有這些葉永烈私人檔案即將整體由上海圖書館收藏,檔案數量近一卡車。
  • 葉永烈:一位「去神秘化」的「神秘」寫作者
    葉永烈就是這樣。2020年5月15日,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從十幾歲開始發表作品到生命的最後階段,這個執拗的溫州人一生出版了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有人懷疑葉永烈是不是有一個寫作班子?不然怎麼會像變戲法一樣,一度一個月拿出一本新書?殊不知,如此浩繁的著作,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寫(敲)出來的。
  • 簡單迷人的父愛——琦君、林斤瀾、葉永烈等溫籍名家筆下的「父愛」
    ——引自《父親》,見《琦君散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二、林斤瀾與父親林丙坤林丙坤1914年創辦滄河小學,至1949年離任,其子女林華、林月和林人俠都曾在同校任教。我想他是抗日的,這些話在課堂上講不稀奇,在家裡,在他心愛的兒子出走上,從不反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貫穿在老百姓頭腦中的話,一樣貫穿他的骨氣,真做到「義不容辭」。兒子將有遠行。
  • 《懷念葉永烈先生》
    《葉永烈先生千古》——獨釣寒江雪於2020年5月15日忙碌了一周,拖著疲憊的身軀剛回到家裡,就被頭條裡蹦出的一則消息所震驚: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上午9時30分因前列腺癌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真的不敢相信消息是真的,趕緊又打開搜狐、鳳凰網,證實消息確是真的,葉先生真的逝世了!!!可能是太喜歡拜讀葉先生作品的緣故吧,所以才不相信這是真的。
  • 「寧波市民文化課堂」葉永烈走了,燃燒60多年文學之火常暖人間
    資深出版人劉佩英曾策劃出版過「葉永烈看世界系列」、葉永烈《走近錢學森》等著作,她感嘆:「葉先生有著源源不絕的創作力,在寫作題材的廣度與高度上噴湧出超凡激情。願您像筆下的小靈通一樣,穿越時光,一路走好!」
  • 溫籍著名作家葉永烈辭世
    ……一時間,網友紛紛在各大新聞媒體平臺上留言,悼念葉永烈。  「很震驚,太可惜了。」溫州學者金輝聽聞葉永烈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嘆,「葉永烈對溫州感情很深,對我們的地方文化很熟悉,與《溫州日報》關係尤為密切。」2006年,葉永烈曾同金輝講過這麼一句話:「到上海43年了,可我對溫州的眷戀確實是很深切的。因為那是我的故鄉,我的太太也是溫州人。
  • 作家葉永烈病逝 那個告訴我們「十萬個為什麼」答案的男神走了
    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
  • 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去世,他的作品曾指引我們進入科學的世界
    當代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葉永烈今天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漢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他於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是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葉永烈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