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2020-05-20 澎湃新聞

葉永烈去世了。他一生筆耕不輟,勤奮高產,共出版了180多部著作,總計超過3500萬字,文字體量大致相當於《魯迅全集》的5倍之多。從《十萬個為什麼》到中共黨政要人傳記,再到被收入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葉永烈的作品在大眾層面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乃至成為盜版書商們青睞的對象,各種冒用其名義出版的偽作充斥坊間,這也讓「葉永烈」的名字在舊書攤上出現的機率僅次於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作家……

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

葉永烈194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他的父親葉志超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總經理,後來擔任過溫州商業銀行行長、溫州甌海醫院院長。葉志超從小念私塾,後來到保定軍官學校上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據葉永烈回憶,「我父親曾經每天在開門營業前,把所有員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講《古文觀止》,當時這在我們溫州是絕無僅有的。我小時候似懂非懂地在旁邊聽,這其實是我最初的文學薰陶」。

小學五年級時,葉永烈11歲,他家附近有一家報社叫《浙南日報》(《溫州日報》的前身),報社門口立有一個大木箱,上面寫著「投稿箱」。葉永烈向別人打聽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別人告訴他說:「你可以把自己寫的稿子投進去,如果寫得好,報上就會登出來。」葉永烈一聽,就心血來潮地投了一首小詩進去。

過了幾天,葉永烈收到《浙南日報》的回信,信裡面表揚了葉永烈寫的那首小詩,說下個星期就會刊登出來。果然,1951年4月28日的《浙南日報》發表了葉永烈那首題為《短歌》的小詩:「全世界人民,個個都知道:/美國法西斯,武裝兩個賊;/要問它名字,日本與西德。/大家一聽到,憤怒象火海。/舉起大拳頭,憤怒變力量。/打敗美國佬,給他好教訓;/咱們的祖國,不能受威脅。」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浙南日報》副刊組給葉永烈的回信

這首帶有濃重時代烙印的詩歌,成為葉永烈寫作生涯的起點,點燃了他的文學夢想。由於這首小詩的發表,葉永烈從一個普通的少先隊員「連升三級」成了大隊宣傳委員,戴上「三道槓」臂章,甚至還在「六一」兒童節到來時收到《浙南日報》的約稿信。後來,葉永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時要填一張表,其中一項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發表作品」,葉永烈就把「1951年4月28日」填了上去。當年《浙南日報》編輯部的來信也被葉永烈珍藏畢生,可見初次發表給少年葉永烈帶來的鼓勵之大。

葉永烈成名後,憑藉自己珍藏的那封回信,拜託友人輾轉尋找到了當年給自己寫信的《浙南日報》副刊編輯楊奔。距離首次發表作品的36年後,也就是1987年的春節前夕,葉永烈才在溫州蒼南縣龍港鎮拜訪了「啟蒙恩師」楊奔,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左)拜訪楊奔時將新著送給啟蒙恩師

《十萬個為什麼》的主力作者

由於從小培養起來的寫作愛好,葉永烈高考時本來想要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新聞專業,將來當一名記者。可是新聞系招生人數少,葉永烈害怕自己考不上,就由姐姐幫忙填選志願,最後選擇了化學系。在北大化學系讀書期間,葉永烈始終沒有忘記他的文學夢想,在化學實驗室忙碌之餘,經常跑到文史樓去聽課,還寫作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但投稿後很少能夠發表。

到大三時,葉永烈開始給北京市科協主辦的《科學小報》投稿,用文學的筆法向大眾普及枯燥的化學知識,這類文章幾乎「百發百中」,每寫一篇都能發表。後來,葉永烈將這些科學小品匯集成冊,這就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碳的一家》。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碳的一家》,少年兒童出版社,1960年版

湊巧的是,《碳的一家》的編輯曹燕芳正好還是《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化學分冊的責任編輯。曹燕芳看到葉永烈的文筆活潑,非常適合寫科普讀物,就邀請他加入《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隊伍。結果,葉永烈一上手就迅速成為主力作者,不僅撰寫了化學分冊的絕大多數問題,還參與其他分冊的寫作。據他後來回憶說:「1961年出版的5個分冊中,共有971個問題,我寫了326個,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量最大的作者。」簡直就是那個年代的「知乎」大神。

《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出版後,葉永烈獲得了1600多元錢的稿費,在當時那個年代無疑是一筆巨款。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十萬個為什麼》1961年第一版。開始只出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本分冊,後應讀者要求,繼續出了地質礦物、動物、數學3本分冊,共計8本

《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本來是準備用於1959年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書名源自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同名圖書。伊林的這部著作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被譯成了中文,其中以董純才的譯本流行最廣。書名中的「十萬」取自英國作家吉卜林(舊譯「吉百齡」)的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伊林的俄語版《十萬個為什麼》,又名《室內旅行記》

從1961年首次出版以來,《十萬個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科普啟蒙讀物,到1999年發行的第5版為止,共發行了1000多萬套,累計超過1億冊。對葉永烈個人來說,這套書也見證了自己的婚姻,因為他向妻子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

中國第一代科幻小說作家

《十萬個為什麼》之後,葉永烈想嘗試寫長篇小說,他收集了許多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方向,寫成了在1980年代轟動一時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也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先驅之作。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葉永烈在1961年用一兩個月完成的,描述了未來世界裡許多新鮮事物,例如能在海上飛行的水翼船、原子能作動力的氣墊船、靠氣流推進的無輪飄行車、微型半導體電視電話機、電視手錶,還有家用機器人、人造器官、塑料鋼等等。儘管其中描述的很多事物現在已經被證明是帶有預言性質的,但在1960年代初的中國,無疑顯得太過超前,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嚴重脫節,因此這部小說一直沒有機會出版。

「文革」結束後,國家迎來「科學的春天」,少年兒童出版社向葉永烈約稿,請他展望祖國2000年時的美好情景,於是葉永烈想起了自己17年前的舊稿,這才把《小靈通漫遊未來》重新交給出版社,立即獲得了編輯的肯定,最終在1978年得以正式出版。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小靈通漫遊未來》,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年版

《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後,首印150萬冊迅速銷售一空,隨後又被改編為3種連環畫,甚至還被翻譯成維吾爾文,供新疆廣大的維吾爾族群眾閱讀欣賞。這部小說之所以廣受歡迎,一方面由於「文革」結束不久,正是中國擺脫思想桎梏、恢復想像力的年代,另一方面,小說本身也充滿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全景式地展現了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

如今看來,《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十分暢銷,但它的文學史地位一直受到忽視,長期以來只是被當作兒童讀物或科普讀物。實際上,這部小說全方位地構建了一座「未來市」,第一次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具備了明確的未來意識,堪稱首創之舉。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小靈通漫遊未來》連環畫

葉永烈去世後,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寫下《我們為什麼要記住科幻作家葉永烈》一文紀念,認為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並對其成就作出如下評價:「我覺得葉永烈,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師,他主張想像力無禁區,他對未來是樂觀的,相信科技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同時他又是深懷憂思的,他的作品浸染著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和思考,他是科幻現實主義的代表。」

保存記憶的「舊聞記者」

1983年後,葉永烈從科普科幻文學逐漸轉向紀實文學創作,採寫了大量社會知名人物和高層領導人物,自稱「舊聞記者」。

關於葉永烈的紀實文學作品,基本可以分為「紅色系列」和「黑色系列」(因其書封顏色不同而得名)。「紅色系列」主要聚焦中共黨史,包括《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1978:中國命運大轉》等等,而「黑色系列」則深入到「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包括《江青傳》《張春橋傳》《王洪文傳》《姚文元傳》《陳伯達傳》《反右派始末》等等。除了政治人物外,葉永烈還寫過梁實秋、馬思聰、傅雷與傅聰等文化名家。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紅色三部曲」

隨著葉永烈的紀實文學作品在圖書市場上的走俏,盜版書商們也打起了利用「葉永烈」之名賺錢的主意。在新世紀網際網路閱讀興起之前,葉永烈飽受盜版之苦,各種盜用其名義出版的偽作充斥在各大城市的舊書市場和車站書報亭中。難以計數的盜版圖書,讓葉永烈在大眾讀者裡名聲大噪,同時也對其名譽造成了損害。他自己講過一個例子:

記得,二00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傍晚,我忽然接到從山東濟南打來的電話,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有沒有寫過一本新書叫《楊X瑩紅樓醉高官》?」我當即否認:「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書!」經我詢問,對方是《濟南時報》的記者,名叫趙京橋。他告訴我,他今天從濟南豐橋書市路過時,見到那裡在賣一本新書,叫《楊X瑩紅樓醉高官》。這本書印刷粗糙,一看就知道十有八九是盜版書。可是,封面上印著「作者葉永烈」,而且勒口上印著葉永烈照片以及葉永烈簡介。這本書印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定價三十六元八角,可是店主說「給十五元就行」……我請趙京橋替我買了一本《楊X瑩紅樓醉高官》,用特快專遞寄來。我收到之後,非常氣憤,因為這本書冒用我的名字出版,而內容卻近乎黃色小說!

客觀地講,葉永烈的紀實文學雖然引人入勝、讀者眾多,但在「紀實」的同時畢竟還有「文學」的屬性,有些故事和觀點沒有經過嚴謹的考證,甚至只是來自採訪對象的一面之詞,不能全然當作信史看待,這一點是需要讀者明辨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憑藉科普科幻文學和紀實文學,葉永烈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到晚年再度改換方向,寫起了旅行散文和長篇都市小說,最終完成「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共21本,約500萬字)和 「上海三部曲」(包括《東方華爾街》《海峽柔情》《邂逅美麗》,約135萬字)。無需諱言的是,無論散文還是小說都是反響平平、讀者寥寥,仿佛屬於葉永烈的時代已經過去。

葉永烈文理兼通,做事心思縝密,為了獲取紀實文學的一手寫作資料,他曾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採訪有關歷史當事人,留下了珍貴的手稿、書信、採訪筆記、照片、錄音帶等檔案資料。2003年,葉永烈在上海購置了一套三層複式的大房子,還把頂層的遊泳池改造成書房,用來存放他的私家檔案。2014年,葉永烈與上海圖書館達成協議,開始向上圖捐贈他多年來收藏的檔案資料,為此,上圖專門設立「葉永烈專藏」,這也是上圖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第三個專藏,前兩個分別是晚清重臣盛宣懷專藏和瑞典藏書家羅聞達專藏。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的錄音帶

2018年,葉永烈做客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在主題分享的最後,他深情款款地說道:「我曾想在墓碑上寫: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改成: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這無疑是他留給世界最動人的墓志銘。

相關焦點

  •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從《十萬個為什麼》到中共黨政要人傳記,再到被收入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葉永烈的作品在大眾層面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乃至成為盜版書商們青睞的對象,各種冒用其名義出版的偽作充斥坊間,這也讓「葉永烈」的名字在舊書攤上出現的機率僅次於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作家……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葉永烈194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
  • 懷念我以前居住小區樓下的那個舊書攤
    懷念我以前居住小區樓下的那個舊書攤。每當天氣晴好的雙休日,小區的路面便擠滿了蜂擁而至的小商小販,各霸一方,擺攤設點。一時間,人來人往,吆喝吵嚷之聲喧囂塵上,場面勝於鬧市。舊書攤鬧中取靜,一方彩條塑料布鋪地,各種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舊書靜躺其上。不算起眼,卻自有個性。
  • 紀念|作為傳記作家葉永烈,搶救式還原歷史真相
    上世紀80年代初,葉永烈的長篇科幻小說《黑影》,成為「清除精神汙染運動」中被批判的標靶。似曾相識的境遇,讓不惑之年的葉永烈決心不再寫科幻、做科普。經過考核,他成為上海作家協會首批專業作家。他曾說從上海科協調往上海作協,標誌著自己從「科」轉「文」。
  • 潘家園舊書攤撿漏記
    我的業餘愛好,就是利用周六時間到潘家園舊書攤撿漏,潘家園舊書攤的「古玩市場」,這裡人山人海,眾多的讀書、藏書愛好者一大早就在這裡撿漏,潘家園舊書攤這裡因為舊書攤,吸引了較多的賣書者,來這裡賣書,所以市場規模較大,單單舊書攤就有100多個攤位。冬天雖然天氣冷,但仍吸引了不少購舊書的人,來這裡逛,買舊書是我平生的一大愛好。
  • 海河邊的舊書攤,消失的風景
    上一周,《藏書報》還對此做過報導,不僅如此,遠在菲律賓的《世界日報》在前不久還是以《海河邊的舊書攤》為題書寫天津之美。「天津取締舊書攤,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多位愛書人對此表示。天津海河邊舊書攤最早是位於古文化街,每周六固定擺攤,然後被有關方面趕到海河邊,繼續擺攤。
  • 特寫 | 又見舊書攤
    山上曰舊書攤的黃金年代隨著城市整改業已成為上個世紀的故事,三年前,經營慘澹的舊書攤,如今仍在現實中掙扎.近些年來,網上舊書交易越來越盛行,「孔夫子舊書網」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網上交易平臺,佔著中國古舊書網絡交易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舊書銷售渠道的銷售狀況。在西門擺舊書攤的一些攤主裡,就有很多人都開始在網上賣書了。但老許沒有,他認為自己不需要。他的書來源廣、數量多。
  • 難忘舊書攤
    □陸冠京讀書人總忘不了舊書攤。曾幾何時,在城市的街頭巷尾,舊書攤並不難覓。一摞摞各式各樣的舊書在地上擺開,吸引著愛書人的目光。記憶裡,最早接觸舊書攤,是上小學時。當時城市街邊有許多舊書攤位,擺放著四大名著的插圖本、小人書、舊雜誌、小說等。
  •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
    有人把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稱為小型古典圖書館和袖珍博物館,把書商稱作「歷史的教科書」  美麗的塞納河是令人難忘的,而更令人難忘的是河畔的舊書攤。我們傍晚來到塞納河畔時,看到齊腰高的欄杆上掛著一個個綠色的鐵皮箱,全都上了鎖。  我們猜想這種長方形的箱子一定是垃圾箱了。可是第二天上午我們再漫步塞納河邊時,卻發現這些剛剛打開蓋子的鐵皮箱原來是舊書攤。
  • 古城正在消失的舊書攤
    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 何處容身舊書攤?   在巴黎,沿著塞納河行走,你會看到一排綠色的書箱,每一個清晨,它們都會被打開,為全世界的舊書愛好者提供思想的盛宴。不知不覺中,塞納河的舊書攤已經歷了近百年歷史,成為巴黎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
  • 從日本舊書攤說起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匈牙利全國擁有圖書館過萬,人口才近一千萬,也就是每千人的社區即有一家圖書館;以色列更是人人好書不倦,全國五六百萬,居然也有上萬家圖書館。日本人好書也是舉世聞名的,圖書館比比皆是,東京的書攤更是街市一景,古今中外、各種各色書籍琳琅滿目;尤其是舊書攤鋪更有特色。
  • 北京舊書店和巴黎舊書攤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是愛書人的淘書天堂,書痴胡洪俠此行雖收穫不多,但已經夠他回味了。  【淘書樂】  八月的北京,熱鬧得驚心動魄。舊書業倒不見熱鬧:平常的日子,它沉淪;非常的日子,它沉寂。匆匆逛了一圈隆福寺中國書店,只見書架上的氣象比我兩年前造訪時更不堪了。勉強挑了三種老精裝,全當奧運紀念。  先入眼的是果戈理等著《文學的戰鬥傳統》,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版。暗紅色的布面精裝,未褪色的燙銀書名,1955年前的舊物了,依然精氣神十足。暗紅色和銀色搭配,沉靜而又閃光,讓人頓生敬重之情。
  • 著名溫籍作家葉永烈去世
    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溫籍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1940年7月生,浙江溫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葉永烈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 株洲舊書攤裡的民生情懷
    5月24日傍晚,太陽落山,微風漸涼,湘江邊的舊書攤開始熱鬧起來。49歲的胡前飛準時騎著三輪車,來到湘江邊。他將一本本年代不同、或新或舊的書本,熟練地擺好,開始了一天的營生。這天,他從手機裡讀到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心裡充滿喜悅。「總理提出,『要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 「神秘作家」葉永烈
    顧老師是浙江知名報人,曾是《浙江日報》副刊部主任,也是隨筆作家。本文回憶他到深圳開筆會時,巧遇「神秘作家」葉永烈,從而留下了葉永烈先生在人世間的另類剪影,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這些著名作家鮮活的生活細節。我接過一看,差點沒昏倒——這就是葉永烈?這就是我們曾經萬分崇拜的《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葉永烈?我當時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一疊聲地說:「葉老師,你好!你好,葉老師!能見到你真是太幸運了!」
  •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石劍峰 2020-05-15 16:18 來源:澎湃新聞
  • 天津海河邊的舊書攤
    周六,成都的瑪塞城有舊書攤,天津的海河邊也有舊書攤。舊書攤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檢驗一個城市閱讀力的高低的標準。舊書是知識的源泉,而通過知識的累積,讓我們看到了城市文化的厚度。在中國,有兩座城市的舊書攤均是位於水邊,一是株洲的湘江邊的舊書攤,每個周末固定擺攤,當地還為舊書攤分別建造了亭子,這樣的舉措讓他們少了風雨中擺攤的苦,那是湖南閱讀力的體現。而天津的海河邊舊書攤,是從古文化街趕了出來,不得已在這裡擺攤,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這幾年,去天津參加文化活動,少不得去逛逛舊書攤,第一次是在古文化街,那時書攤多,也鬧熱。
  • 舊書攤藏身古城各個角落 在煙火氣中為城市增添文化味道
    在舊書攤上挑選一本喜歡的書,是很多資深讀者難忘的購書記憶,其最吸引人的樂趣就在於閒逛和不經意間的發現。曲江新區新近推出的新·開門大集第三期增設的16家古舊書籍鋪位,吸引了眾多市民讀者到場淘書。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講,舊書攤作為文化活動多元樣態而存在,有利於城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有助於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特色和新亮點。
  • 堅守舊書攤的老人|沈向明
    W是我的老師,退休以後,就在街上擺了一個舊書攤,雖說生意清淡,但他卻一直默默地堅守著,一邊看攤,一邊讀書,倒也落了個悠閒自在。在街頭巷尾找一塊較為寬敞的空地,鋪上一張大塑料布,上面擺放著幾個盛滿舊書的用白鐵皮做的頗似燒烤爐的條狀鐵盒,然後再在空餘處,整齊地碼放一些過期的《十月》、《讀者》、《青年文摘》,就可以任人隨意翻閱、選購了。那種專門用於放書的條形鐵盒,是W老師的書攤區別於在鬧市路邊常見的舊書攤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資料著名作品介紹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舊書攤的樂趣
    因為疫情的原因,很久沒有逛舊書攤了。從大學畢業後不久就開始周末去逛書攤,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二十多年了。這兩年逛得有些稀疏了,因為網上淘舊書也很方便 ,雖然方便,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時不時的還會在周末起個大早去「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