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去世了。他一生筆耕不輟,勤奮高產,共出版了180多部著作,總計超過3500萬字,文字體量大致相當於《魯迅全集》的5倍之多。從《十萬個為什麼》到中共黨政要人傳記,再到被收入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葉永烈的作品在大眾層面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乃至成為盜版書商們青睞的對象,各種冒用其名義出版的偽作充斥坊間,這也讓「葉永烈」的名字在舊書攤上出現的機率僅次於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作家……
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
葉永烈194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他的父親葉志超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總經理,後來擔任過溫州商業銀行行長、溫州甌海醫院院長。葉志超從小念私塾,後來到保定軍官學校上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據葉永烈回憶,「我父親曾經每天在開門營業前,把所有員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講《古文觀止》,當時這在我們溫州是絕無僅有的。我小時候似懂非懂地在旁邊聽,這其實是我最初的文學薰陶」。
小學五年級時,葉永烈11歲,他家附近有一家報社叫《浙南日報》(《溫州日報》的前身),報社門口立有一個大木箱,上面寫著「投稿箱」。葉永烈向別人打聽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別人告訴他說:「你可以把自己寫的稿子投進去,如果寫得好,報上就會登出來。」葉永烈一聽,就心血來潮地投了一首小詩進去。
過了幾天,葉永烈收到《浙南日報》的回信,信裡面表揚了葉永烈寫的那首小詩,說下個星期就會刊登出來。果然,1951年4月28日的《浙南日報》發表了葉永烈那首題為《短歌》的小詩:「全世界人民,個個都知道:/美國法西斯,武裝兩個賊;/要問它名字,日本與西德。/大家一聽到,憤怒象火海。/舉起大拳頭,憤怒變力量。/打敗美國佬,給他好教訓;/咱們的祖國,不能受威脅。」
《浙南日報》副刊組給葉永烈的回信
這首帶有濃重時代烙印的詩歌,成為葉永烈寫作生涯的起點,點燃了他的文學夢想。由於這首小詩的發表,葉永烈從一個普通的少先隊員「連升三級」成了大隊宣傳委員,戴上「三道槓」臂章,甚至還在「六一」兒童節到來時收到《浙南日報》的約稿信。後來,葉永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時要填一張表,其中一項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發表作品」,葉永烈就把「1951年4月28日」填了上去。當年《浙南日報》編輯部的來信也被葉永烈珍藏畢生,可見初次發表給少年葉永烈帶來的鼓勵之大。
葉永烈成名後,憑藉自己珍藏的那封回信,拜託友人輾轉尋找到了當年給自己寫信的《浙南日報》副刊編輯楊奔。距離首次發表作品的36年後,也就是1987年的春節前夕,葉永烈才在溫州蒼南縣龍港鎮拜訪了「啟蒙恩師」楊奔,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葉永烈(左)拜訪楊奔時將新著送給啟蒙恩師
《十萬個為什麼》的主力作者
由於從小培養起來的寫作愛好,葉永烈高考時本來想要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新聞專業,將來當一名記者。可是新聞系招生人數少,葉永烈害怕自己考不上,就由姐姐幫忙填選志願,最後選擇了化學系。在北大化學系讀書期間,葉永烈始終沒有忘記他的文學夢想,在化學實驗室忙碌之餘,經常跑到文史樓去聽課,還寫作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但投稿後很少能夠發表。
到大三時,葉永烈開始給北京市科協主辦的《科學小報》投稿,用文學的筆法向大眾普及枯燥的化學知識,這類文章幾乎「百發百中」,每寫一篇都能發表。後來,葉永烈將這些科學小品匯集成冊,這就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碳的一家》。
《碳的一家》,少年兒童出版社,1960年版
湊巧的是,《碳的一家》的編輯曹燕芳正好還是《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化學分冊的責任編輯。曹燕芳看到葉永烈的文筆活潑,非常適合寫科普讀物,就邀請他加入《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隊伍。結果,葉永烈一上手就迅速成為主力作者,不僅撰寫了化學分冊的絕大多數問題,還參與其他分冊的寫作。據他後來回憶說:「1961年出版的5個分冊中,共有971個問題,我寫了326個,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量最大的作者。」簡直就是那個年代的「知乎」大神。
《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出版後,葉永烈獲得了1600多元錢的稿費,在當時那個年代無疑是一筆巨款。
《十萬個為什麼》1961年第一版。開始只出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本分冊,後應讀者要求,繼續出了地質礦物、動物、數學3本分冊,共計8本
《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本來是準備用於1959年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書名源自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同名圖書。伊林的這部著作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被譯成了中文,其中以董純才的譯本流行最廣。書名中的「十萬」取自英國作家吉卜林(舊譯「吉百齡」)的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伊林的俄語版《十萬個為什麼》,又名《室內旅行記》
從1961年首次出版以來,《十萬個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科普啟蒙讀物,到1999年發行的第5版為止,共發行了1000多萬套,累計超過1億冊。對葉永烈個人來說,這套書也見證了自己的婚姻,因為他向妻子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
中國第一代科幻小說作家
《十萬個為什麼》之後,葉永烈想嘗試寫長篇小說,他收集了許多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方向,寫成了在1980年代轟動一時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也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先驅之作。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葉永烈在1961年用一兩個月完成的,描述了未來世界裡許多新鮮事物,例如能在海上飛行的水翼船、原子能作動力的氣墊船、靠氣流推進的無輪飄行車、微型半導體電視電話機、電視手錶,還有家用機器人、人造器官、塑料鋼等等。儘管其中描述的很多事物現在已經被證明是帶有預言性質的,但在1960年代初的中國,無疑顯得太過超前,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嚴重脫節,因此這部小說一直沒有機會出版。
「文革」結束後,國家迎來「科學的春天」,少年兒童出版社向葉永烈約稿,請他展望祖國2000年時的美好情景,於是葉永烈想起了自己17年前的舊稿,這才把《小靈通漫遊未來》重新交給出版社,立即獲得了編輯的肯定,最終在1978年得以正式出版。
《小靈通漫遊未來》,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年版
《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後,首印150萬冊迅速銷售一空,隨後又被改編為3種連環畫,甚至還被翻譯成維吾爾文,供新疆廣大的維吾爾族群眾閱讀欣賞。這部小說之所以廣受歡迎,一方面由於「文革」結束不久,正是中國擺脫思想桎梏、恢復想像力的年代,另一方面,小說本身也充滿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全景式地展現了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
如今看來,《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十分暢銷,但它的文學史地位一直受到忽視,長期以來只是被當作兒童讀物或科普讀物。實際上,這部小說全方位地構建了一座「未來市」,第一次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具備了明確的未來意識,堪稱首創之舉。
《小靈通漫遊未來》連環畫
葉永烈去世後,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寫下《我們為什麼要記住科幻作家葉永烈》一文紀念,認為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並對其成就作出如下評價:「我覺得葉永烈,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師,他主張想像力無禁區,他對未來是樂觀的,相信科技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同時他又是深懷憂思的,他的作品浸染著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和思考,他是科幻現實主義的代表。」
保存記憶的「舊聞記者」
1983年後,葉永烈從科普科幻文學逐漸轉向紀實文學創作,採寫了大量社會知名人物和高層領導人物,自稱「舊聞記者」。
關於葉永烈的紀實文學作品,基本可以分為「紅色系列」和「黑色系列」(因其書封顏色不同而得名)。「紅色系列」主要聚焦中共黨史,包括《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1978:中國命運大轉》等等,而「黑色系列」則深入到「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包括《江青傳》《張春橋傳》《王洪文傳》《姚文元傳》《陳伯達傳》《反右派始末》等等。除了政治人物外,葉永烈還寫過梁實秋、馬思聰、傅雷與傅聰等文化名家。
葉永烈「紅色三部曲」
隨著葉永烈的紀實文學作品在圖書市場上的走俏,盜版書商們也打起了利用「葉永烈」之名賺錢的主意。在新世紀網際網路閱讀興起之前,葉永烈飽受盜版之苦,各種盜用其名義出版的偽作充斥在各大城市的舊書市場和車站書報亭中。難以計數的盜版圖書,讓葉永烈在大眾讀者裡名聲大噪,同時也對其名譽造成了損害。他自己講過一個例子:
記得,二00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傍晚,我忽然接到從山東濟南打來的電話,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有沒有寫過一本新書叫《楊X瑩紅樓醉高官》?」我當即否認:「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書!」經我詢問,對方是《濟南時報》的記者,名叫趙京橋。他告訴我,他今天從濟南豐橋書市路過時,見到那裡在賣一本新書,叫《楊X瑩紅樓醉高官》。這本書印刷粗糙,一看就知道十有八九是盜版書。可是,封面上印著「作者葉永烈」,而且勒口上印著葉永烈照片以及葉永烈簡介。這本書印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定價三十六元八角,可是店主說「給十五元就行」……我請趙京橋替我買了一本《楊X瑩紅樓醉高官》,用特快專遞寄來。我收到之後,非常氣憤,因為這本書冒用我的名字出版,而內容卻近乎黃色小說!
客觀地講,葉永烈的紀實文學雖然引人入勝、讀者眾多,但在「紀實」的同時畢竟還有「文學」的屬性,有些故事和觀點沒有經過嚴謹的考證,甚至只是來自採訪對象的一面之詞,不能全然當作信史看待,這一點是需要讀者明辨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憑藉科普科幻文學和紀實文學,葉永烈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到晚年再度改換方向,寫起了旅行散文和長篇都市小說,最終完成「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共21本,約500萬字)和 「上海三部曲」(包括《東方華爾街》《海峽柔情》《邂逅美麗》,約135萬字)。無需諱言的是,無論散文還是小說都是反響平平、讀者寥寥,仿佛屬於葉永烈的時代已經過去。
葉永烈文理兼通,做事心思縝密,為了獲取紀實文學的一手寫作資料,他曾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採訪有關歷史當事人,留下了珍貴的手稿、書信、採訪筆記、照片、錄音帶等檔案資料。2003年,葉永烈在上海購置了一套三層複式的大房子,還把頂層的遊泳池改造成書房,用來存放他的私家檔案。2014年,葉永烈與上海圖書館達成協議,開始向上圖捐贈他多年來收藏的檔案資料,為此,上圖專門設立「葉永烈專藏」,這也是上圖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第三個專藏,前兩個分別是晚清重臣盛宣懷專藏和瑞典藏書家羅聞達專藏。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的錄音帶
2018年,葉永烈做客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在主題分享的最後,他深情款款地說道:「我曾想在墓碑上寫: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改成: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這無疑是他留給世界最動人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