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攤藏身古城各個角落 在煙火氣中為城市增添文化味道

2020-12-17 西部網

在興善寺西街的舊書攤上,各種舊書、古書、舊雜誌、連環畫應有盡有,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淘書。 (記者 郝鍾毓 攝)

■記者 雷縣鴻

街邊的舊書攤,總是能吸引眾多市民的腳步和目光,在舊書攤淘到一本心儀的舊書,對愛書的讀者來講,是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在專家們看來,舊書攤由來已久,它是書店的重要補充,給市民讀者的生活平添了一份樂趣。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都西安,舊書攤無疑更加值得肯定與支持。

在舊書攤上挑選一本喜歡的書,是很多資深讀者難忘的購書記憶,其最吸引人的樂趣就在於閒逛和不經意間的發現。曲江新區新近推出的新·開門大集第三期增設的16家古舊書籍鋪位,吸引了眾多市民讀者到場淘書。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講,舊書攤作為文化活動多元樣態而存在,有利於城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有助於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特色和新亮點。

不經意間的收穫最吸引人

很多讀者都有舊書攤淘書、閱讀的經歷。

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李鵬飛告訴記者,當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學校門口的舊書攤上閱讀小人書,「《明英烈》《隋唐演義》《楊家將》《三國演義》……看一本只要兩分錢,經常是幾個人湊兩三毛錢,把一套十多本一起看完。30多年過去了,一直忘不了那個場景,我們幾個老同學說起來,都要感慨一番。」

曲江新區日前推出的新·開門大集在唐·新開門藝術街區火熱開啟,為古城市民提供了周末休閒生活消費的新場所。其中,新·開門大集第三期增設的西安出版社、臻品軒、寶藝閣等16家古舊書籍鋪位,吸引了眾多市民讀者到場淘書,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舊書籍,不僅滿足了廣大市民讀者淘書購書的願望,同時也展現了古城風貌。曲江新區也將依託唐·新開門藝術街區,打造古舊書籍聚集地,為市民讀者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和享受。

評論家劉寧表示:「在舊書攤買書,立馬讓我想起趙樹理這位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曾希望自己的作品擺在地攤上,很便宜地出售。言下之意,是他要為絕大多數老百姓寫作。舊書攤可以說由來已久,很多舊書就是通過舊書攤而銷售的。在我的記憶裡,就曾在舊書攤上買到了1993年版的《白鹿原》,當時是陪朋友準備逛大興善寺,結果我們看到了舊書攤,就開啟淘書模式,沒有進寺去逛。買到書的那份喜悅和收穫感,感覺很美好,到現在都難以忘記。」

文化學者周榮說:「我記得在我們單位旁邊,每年春節期間就會開放給舊書攤賣書,然後過了春節就會撤走。在去舊書攤淘書的時候,大家可能沒有辦法有目的地去挑,只是想著閒逛買一些各種各樣覺得有趣的書,更多的時候還是看機緣。很多舊書攤上賣的書一般都是二手的,所以很難說能夠在每一次逛舊書攤的時候都會買到自己心儀的書。當然了,現在也有網上的二手書交易市場,我的很多研究上的書都是在這種網上書攤買到的。」

賣什麼樣的書很重要

擺舊書攤賣書,也有一定的難度在裡面。有網友也在網上諮詢如何擺舊書攤賣書、該怎樣進貨、該怎樣吸引讀者關注等。在劉寧看來,擺舊書攤賣書,肯定有需要解決的困難,擺攤需要空間,需要有來買書的讀者。另外舊書攤上賣什麼樣的書很重要,盜版的書不能賣,如果靠賣盜版去掙錢,不僅擾亂正常的圖書市場秩序,也是對作者和讀者的不尊重。「賣書的舊書攤需要提供給老百姓好的精神食糧,因為我們大家需要更好、更美的生活。」

周榮認為,舊書攤賣書對於空間的要求比較高,同時設置的地點也需要有較大的人流量。所以在布設舊書攤的時候需要加強管理,同時做好規劃,保證道路的通行性,在合適的地方規劃布局舊書攤。如果能夠把這個活動組織和安排好,一方面有利於書籍的交流和傳播,另外一方面也能展示西安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舊書攤讓城市生活豐富多樣

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書店之都,有眾多品牌書店遍布城市的東西南北。與此同時,充滿煙火氣的舊書攤,同樣也能給市民讀者帶來難忘的閱讀享受,給古城西安平添一絲文化韻味。

劉寧認為,舊書攤不可能代替正規書店,但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的補充而存在。舊書攤不僅能為大眾提供生活之便,還能增加普通經營者的收入。無論是書店還是舊書攤,只要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都值得肯定和支持。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講,舊書攤會作為文化活動多元樣態而存在,有利於城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

周榮表示,舊書攤作為一種城市文化的載體,它還是一種小眾化的文化需求。舊書攤和實體書店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經營方向不一樣。雖然都是銷售書籍,實體書店主要售賣的是新書,所售圖書種類比較齊全,基本能夠滿足消費者有目的的購書需求。而舊書攤主要出售二手圖書,還有一些字畫,掛曆等二手文化產品,所以,它的經營不太可能滿足消費者有明確目的的消費需要,更適合讀者沒有直接目標的閒逛。這其實和大家去文物市場上轉悠是一樣的,在舊書攤淘書的樂趣就在於閒逛和不經意間的發現。同時,二手書從價格上來說就要低廉一些,有一些不再印刷的書籍還能夠滿足讀者的特定需要。所以從整個城市文化建設來說的話,如果能有一些特色舊書攤,還是很有意義的,一方面能夠讓大家買到一些價格較低的二手書,另外也有助於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特色和亮點。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陝西西安:舊書攤藏身古城各個角落 在煙火氣中為城市增添文化味道
    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講,舊書攤作為文化活動多元樣態而存在,有利於城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有助於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特色和新亮點。不經意間的收穫最吸引人很多讀者都有舊書攤淘書、閱讀的經歷。曲江新區也將依託唐·新開門藝術街區,打造古舊書籍聚集地,為市民讀者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和享受。評論家劉寧表示:「在舊書攤買書,立馬讓我想起趙樹理這位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曾希望自己的作品擺在地攤上,很便宜地出售。言下之意,是他要為絕大多數老百姓寫作。舊書攤可以說由來已久,很多舊書就是通過舊書攤而銷售的。
  • 古城正在消失的舊書攤
    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 何處容身舊書攤?   在巴黎,沿著塞納河行走,你會看到一排綠色的書箱,每一個清晨,它們都會被打開,為全世界的舊書愛好者提供思想的盛宴。不知不覺中,塞納河的舊書攤已經歷了近百年歷史,成為巴黎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
  • 舊書攤是這個城市文化的堅守者
    作者 | 齋竹書簡(孔網店鋪:陽萬強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城市有高樓,城市有KTV,城市有車水馬龍,城市有人潮湧動,城市更要有文化的支撐。固定舊書攤是這個城市文化的堅守者,它能讓人來到這裡駐足停留,渴望在書海裡找到一本真愛!向為我們城市文化的堅守著致敬!
  • 建設舊書攤文博文化場所 打造「書香莆田」
    莆田市政協委員陳春暉 東南網莆田1月14日訊(本網記者 李劍軍 陳玲玲 文/圖)2021年1月1日,《莆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城市
  • 湘江邊有條舊書攤
    在過去的9年時間,肖幸福的日子裡總飄著一股書香,在株洲湘江風光帶上,肖幸福經營著一個舊書攤,從一開始只在周末出攤,到如今每天擺攤,最近收了哪本好書,遇到懂書的書友,互相交流幾句,這是肖幸福一天之中最快樂愜意的時光。這條200多米長的舊書攤,藏著很多像肖幸福一樣的愛書人。
  • 特寫 | 又見舊書攤
    山上曰舊書攤的黃金年代隨著城市整改業已成為上個世紀的故事,三年前,經營慘澹的舊書攤,如今仍在現實中掙扎.他定價的方式簡單粗暴,與滿屋的書一比,倒有了份可愛的煙火氣。「營業執照根本沒用,我們這行要辦文化許可證。」老田語氣激動,把手機敲的砰砰響。「我從去年開始,跑了十來趟,還是沒辦下來,你永遠都達不到他的那個要求。」對於現代化城市建設來說,舊書無疑代表著破舊、落後。政府的態度也趨於打擊,一直讓老田等通知,但什麼時候有通知,沒有人能給他具體的答覆。
  • 記憶中的那個舊書攤
    那時我經常去的那家書攤是舊書攤,擺攤的是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他們為人和善,至少對我如此,因為我親眼見過老奶奶不客氣地趕走過別人。當然,我也不會只看不買,連續蹲了幾天,我也會買一本緩和一下自己愧疚的心情,以便於可以繼續「駐紮」下去。假期是最開心的時候,尤其是暑假。白天時間很長,有足足的時間可以讀書。
  • 舊書攤打開城市最美的黃昏
    舊書攤打開城市最美的黃昏2020.6.9時光在舊書中,漸漸泛黃華燈初上時它們躺在馬路邊吹著晚風,映著夕陽。傍晚,一天中最美的時光晚風不時翻開書頁悠閒,涼爽。一群人圍著舊書攤挑著自己的鐘愛。一群穿著像書一樣舊的人與此最是般配。
  • 潘家園舊書攤撿漏記
    我的業餘愛好,就是利用周六時間到潘家園舊書攤撿漏,潘家園舊書攤的「古玩市場」,這裡人山人海,眾多的讀書、藏書愛好者一大早就在這裡撿漏,潘家園舊書攤這裡因為舊書攤,吸引了較多的賣書者,來這裡賣書,所以市場規模較大,單單舊書攤就有100多個攤位。冬天雖然天氣冷,但仍吸引了不少購舊書的人,來這裡逛,買舊書是我平生的一大愛好。
  • 天津海河邊的舊書攤
    周六,成都的瑪塞城有舊書攤,天津的海河邊也有舊書攤。舊書攤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檢驗一個城市閱讀力的高低的標準。舊書是知識的源泉,而通過知識的累積,讓我們看到了城市文化的厚度。在中國,有兩座城市的舊書攤均是位於水邊,一是株洲的湘江邊的舊書攤,每個周末固定擺攤,當地還為舊書攤分別建造了亭子,這樣的舉措讓他們少了風雨中擺攤的苦,那是湖南閱讀力的體現。而天津的海河邊舊書攤,是從古文化街趕了出來,不得已在這裡擺攤,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這幾年,去天津參加文化活動,少不得去逛逛舊書攤,第一次是在古文化街,那時書攤多,也鬧熱。
  • 株洲舊書攤裡的民生情懷
    5月24日傍晚,太陽落山,微風漸涼,湘江邊的舊書攤開始熱鬧起來。49歲的胡前飛準時騎著三輪車,來到湘江邊。他將一本本年代不同、或新或舊的書本,熟練地擺好,開始了一天的營生。胡前飛說,他從中感受到了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也為自己的經歷感到慶幸。自企業下崗後,胡前飛只能自謀出路。愛書好書的他,從別人家收來舊書,簡單篩選後,放在臨街售賣。既沒有經營許可,也沒有固定攤位,他常常要和城管部門「打遊擊」「躲貓貓」,收入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 深圳一舊書攤攤主出家 愛書如命曾被趕出出租屋
    本報報導引各方關注  故事被書友概括為,「一個愛書如命的人,經營一個舊書攤;經營困難,他被趕出出租屋;數萬舊書堆在華僑城一棵大榕樹下,最後書的主人不堪壓力悄然棄書消失」。2010年11月19日深圳商報「文化廣場」C3版刊發報導《深圳能否容下這個舊書攤?》,引發各方關注,「舊書攤」一時成為熱點事件。
  • 舊書攤裡的城市治理故事,讀到滿滿溫情
    「打造湘江邊舊書攤,既為城市留下靚麗文化風景,又幫助一批低收入群眾就業增收。」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講述了株洲市改造湘江邊舊書攤的故事,認為城市管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科學治理促群眾樂業增收。
  • 難忘舊書攤
    □陸冠京讀書人總忘不了舊書攤。曾幾何時,在城市的街頭巷尾,舊書攤並不難覓。一摞摞各式各樣的舊書在地上擺開,吸引著愛書人的目光。記憶裡,最早接觸舊書攤,是上小學時。當時城市街邊有許多舊書攤位,擺放著四大名著的插圖本、小人書、舊雜誌、小說等。
  • 七夕會雅玩 | 舊書攤,舊書店
    印象最深的舊書攤世紀之交那幾年,我客居製造局路,每天大把時間不知如何打發,遂四處閒逛,在左近瞿溪路發現了那個舊書攤。書攤老闆高高瘦瘦,不論冬夏都喜歡抄著手,斜眼乜人。書攤上全是些舊書,品相極佳,價卻極卑,令人喜不自勝。簇新的舊書扉頁及內頁裡頭,往往還蓋著鮮紅的「上海某某工廠圖書室」的印章,在尾頁上粘著借書袋,有些還有記錄完整的借書卡片。
  •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
    有人把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稱為小型古典圖書館和袖珍博物館,把書商稱作「歷史的教科書」  美麗的塞納河是令人難忘的,而更令人難忘的是河畔的舊書攤。我們傍晚來到塞納河畔時,看到齊腰高的欄杆上掛著一個個綠色的鐵皮箱,全都上了鎖。  我們猜想這種長方形的箱子一定是垃圾箱了。可是第二天上午我們再漫步塞納河邊時,卻發現這些剛剛打開蓋子的鐵皮箱原來是舊書攤。
  • 從日本舊書攤說起
    元朝有一官家女讀了《牡丹亭》,非湯顯祖不嫁;江蘇一女子擇書而嫁,只為夫家《天一閣》藏書過萬卷。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匈牙利全國擁有圖書館過萬,人口才近一千萬,也就是每千人的社區即有一家圖書館;以色列更是人人好書不倦,全國五六百萬,居然也有上萬家圖書館。
  • 海河邊的舊書攤,消失的風景
    昨天(8月4日),天津愛書人抵達海河邊,獅子林的橋頭,密密麻麻的舊書攤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上一周,《藏書報》還對此做過報導,不僅如此,遠在菲律賓的《世界日報》在前不久還是以《海河邊的舊書攤》為題書寫天津之美。「天津取締舊書攤,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多位愛書人對此表示。天津海河邊舊書攤最早是位於古文化街,每周六固定擺攤,然後被有關方面趕到海河邊,繼續擺攤。
  • 解放碑的舊書市場 那些隱藏在角落裡的靜謐時光
    然而在城市發展迅速的今天,舊書市場變得更加難以尋找,但這兩處深藏在解放碑街巷裡的舊書市場,能夠讓人在繁華熱鬧的高樓大廈之中,找尋到難得的靜謐。臨江門舊書攤文藝復古風的打卡之地在解放碑臨江門公交車站的附近,一個幾平米的地方堆放著幾千本老舊的書籍,平常這裡人來人往,有不少人趕著去解放碑逛街,也有不少人被舊書攤吸引,駐足停留。
  • 巴黎的標誌——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正在走向死亡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與羅浮宮和巴黎聖母院同為巴黎標誌性風景線,許多人擔心可能迎來它們的最終章。1930年,這些舊書攤開始採用規格統一的綠色鐵皮箱:長不得超過2米,寬0.75米,靠河邊高0.6米,靠岸邊高0.35米,當書箱蓋打開時,上緣不能高過地面2.1米。綠色書箱與河景和城市建築都很搭,也很實用。攤主收攤時把箱板合攏,蓋上箱蓋,再上鎖,就可以回家了。這些舊書攤是巴黎一道重要風景線,也為巴黎構建了獨特的文化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