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會雅玩 | 舊書攤,舊書店

2020-10-12 新民晚報

我愛書,也得過那種「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病。我尤愛那種擺賣舊書的地攤。

印象最深的舊書攤,是在上海的瞿溪路。世紀之交那幾年,我客居製造局路,每天大把時間不知如何打發,遂四處閒逛,在左近瞿溪路發現了那個舊書攤。書攤老闆高高瘦瘦,不論冬夏都喜歡抄著手,斜眼乜人。書攤上全是些舊書,品相極佳,價卻極卑,令人喜不自勝。

簇新的舊書扉頁及內頁裡頭,往往還蓋著鮮紅的「上海某某工廠圖書室」的印章,在尾頁上粘著借書袋,有些還有記錄完整的借書卡片。這哪裡是舊書,活脫脫就是濃縮的歷史。

快離開上海時,特意抽時間去魯迅公園拜謁魯迅墓,出來時卻偶遇一排的舊書攤。非常幸運,我在書攤上找到了一本全新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以及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現代文學叢書,為我離開的行囊裡放上了最後的壓艙石。

這兩者,後都送給了去上海工作的弟弟,繞了一圈,書們又回到了當初的地方。可謂一飲一啄,自有天定。

後來到了合肥,有品位的舊書攤我沒見過幾個,舊書店倒是逛過不少。最早安徽大學北門龍河路上,有一家張俊舊書店,那是我的「老相識」。當年在安大成教院學習時,沒事就會去逛逛。後來我搬家到了大學城,本想著大約是緣分盡了,沒想到後來張俊舊書店跑來大學城開了一家。

要說最有情懷的舊書店,當屬增知舊書店。第一次去是朋友帶路,否則估計我絕難注意到窄窄的路邊那小小的門面。一走進增知舊書店,正常人就難免大皺眉頭——有些逼仄陰暗,一切角角落落都堆滿了書籍、畫冊、老物件,簡直讓人寸步難行。

但對愛書之人,只要能淘到好書,一切都不成問題。我每次去,基本都抱了滿懷的書帶走。一來二去,跟老闆老朱也算因書結緣,成了點頭之交,有次他還特意帶我去參觀了二樓的「藏書閣」:一間專門用來存放舊書的老房子。

老朱個子不高,黑瘦,看上去很樸實。但在他平淡的神情之下,總讓人覺得蘊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執拗和堅持。

2015年4月,老朱在微信中說他被查出患了癌症,由於治療費用高,打算關閉舊書店……消息傳開後,很多愛書人前往增知淘書以示支持,還有志願者在現場協助。我也去了。

因書結下的緣分,如同微小的火焰,溫暖著這座城市,也照亮了細小的角落。

「讀書是人類最直接、最廉價的獲得智慧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讀書時,我們才能感覺到我們身心如此輕鬆。」堅持了大半生「以書會友」的老朱,在他撰寫的《最後的舊書店》這本書裡如是說道。誠哉斯言。(汪立)

相關焦點

  • 特寫 | 又見舊書攤
    (詳情疇昔舊文 特寫 | 舊書攤,你慢些走)對於書攤老闆而言,無論是苦苦堅守或是沉淪現實,在他們的書攤像雨滴一樣被蒸發之前,淘書、出攤兒和吃飯一樣,仍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年過後,舊書攤的日子總還要過下去。
  • 海河邊的舊書攤,消失的風景
    昨天(8月4日),天津愛書人抵達海河邊,獅子林的橋頭,密密麻麻的舊書攤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上一周,《藏書報》還對此做過報導,不僅如此,遠在菲律賓的《世界日報》在前不久還是以《海河邊的舊書攤》為題書寫天津之美。「天津取締舊書攤,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多位愛書人對此表示。天津海河邊舊書攤最早是位於古文化街,每周六固定擺攤,然後被有關方面趕到海河邊,繼續擺攤。
  • 少了舊書店、舊書攤,也就少了很多淘書的樂趣
    作者 | 天明書店-店主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嗜書日常# 昨晚八九點,歸家途中,見一流動書攤,很是稀奇。攤主把一小貨車進行了改造,車廂裡焊造了一個金屬書架,從頭到尾立在中間。書架擺滿書後,可以從車左、右、尾三面觀看查閱。
  • 聞黴味識舊書 英國舊書店
    英國的新書便宜的在十幾鎊左右,貴的要20鎊到40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13.03元),要買書只能指望舊書店了。倫敦的查靈克羅斯街上從萊斯特廣場到特拉法格廣場的那一段路上集中了很多舊書店,一家挨一家,人氣頗旺。  別看是舊書店,它們的專業分工很細,有的店專門賣攝影書,有的專門賣繪畫書,有的專門賣建築書。
  • 成都送仙橋,發現有意思的舊書攤
    書友劉禎貴倒是在朋友圈曬了舊書攤和這裡的幾家舊書店照片,感覺淘書的人和舊書,數量不算豐富。這也算是少了點遺憾吧。幾位書友約著去送仙橋舊書攤閒逛。在過去的一年,去這裡淘書的頻次減少,今年還是看看淘書的運氣再說,不過,總的來說,自己淘書的面太窄,以至於每次收穫都不算豐富。這次,起個大早,到送仙橋去,路上遇見書友,說是前一天去成都博物館看展覽,看了五個小時。這精神真是難得。
  • 舊書店將成消失的風景? 專家:復建舊書交流區
    可如若不是二陶,我們可能很難將目光聚焦到這三兩間破矮的舊書店。在前天的採訪中,二陶的一位書友蔡定宏說,以二陶為代表的舊書古玩賣手是一幫很重要的人物,他嘔心瀝血只是為了生計,可是如果沒有他們這些人,古文化的傳承可能就要缺角了。  昨天,已經有不少聞訊的市民趕來打聽二陶的事兒,買走兩三本書、一件古玩或捐出點心意錢。
  • 北京舊書店和巴黎舊書攤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是愛書人的淘書天堂,書痴胡洪俠此行雖收穫不多,但已經夠他回味了。  【淘書樂】  八月的北京,熱鬧得驚心動魄。舊書業倒不見熱鬧:平常的日子,它沉淪;非常的日子,它沉寂。匆匆逛了一圈隆福寺中國書店,只見書架上的氣象比我兩年前造訪時更不堪了。勉強挑了三種老精裝,全當奧運紀念。  先入眼的是果戈理等著《文學的戰鬥傳統》,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版。暗紅色的布面精裝,未褪色的燙銀書名,1955年前的舊物了,依然精氣神十足。暗紅色和銀色搭配,沉靜而又閃光,讓人頓生敬重之情。
  • 舊書店「貓膩」不少 新書充作舊書賣
    舊書雖舊,但只要內容好,就像一壇壇陳年老酒,依然能得到讀者的喜愛。將舊書打折出售,店家既獲取了利潤,讀者也「變廢為寶」獲得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老城、西工的一些舊書店大都掛出了「舊書,打二至五折」的招牌,店內顧客盈門。
  • 書店尋蹤|蘇州的舊書店(補遺)
    (蘇州姑蘇區舊書店分布圖)粵海廣場舊書攤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喬司空巷20~26號粵海廣場舊書攤外景據悉,粵海廣場舊書攤每周六周日開放。非常值得一逛。隨著書店的競爭及貨源的更新,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變數,但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 難忘舊書攤
    □陸冠京讀書人總忘不了舊書攤。曾幾何時,在城市的街頭巷尾,舊書攤並不難覓。一摞摞各式各樣的舊書在地上擺開,吸引著愛書人的目光。記憶裡,最早接觸舊書攤,是上小學時。當時城市街邊有許多舊書攤位,擺放著四大名著的插圖本、小人書、舊雜誌、小說等。
  •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
    有人把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稱為小型古典圖書館和袖珍博物館,把書商稱作「歷史的教科書」  美麗的塞納河是令人難忘的,而更令人難忘的是河畔的舊書攤。我們傍晚來到塞納河畔時,看到齊腰高的欄杆上掛著一個個綠色的鐵皮箱,全都上了鎖。  我們猜想這種長方形的箱子一定是垃圾箱了。可是第二天上午我們再漫步塞納河邊時,卻發現這些剛剛打開蓋子的鐵皮箱原來是舊書攤。
  • 西安舊書店:愛書人的 「淘寶」樂園(圖)
    西安市文藝南路長安大學西門外的一家舊書店吸引了許多購書者。本報記者 沈謙實習生任婷攝眼下,隨著全社會對各類知識需求程度的提高,西安市內的舊書店迅速「繁衍」,使越來越多的舊書擺脫了化漿造紙和在地攤出售的命運,同時也讓更多愛讀書的人得到了實惠,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的路子。細心的人會發現,近年來迅速「繁衍」的舊書店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各高校周圍,幾乎每一所高校附近都分布著一家乃至數家舊書店。西北大學的劉同學說:「現在許多同學都喜歡到西安的舊書店『淘書』。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大大小小的舊書店、舊書攤散布在上海市的大街小巷,尤以上文提到的漢口路、福州路以及昭通路一帶為代表。很多古舊書店的從業人員中的佼佼者,在長年累月的覓書、購書、售書過程中,甚至成為了精通古籍目錄學、版本學的專家。新中國建立以後,據1956年的資料統計,當時上海共有私營古舊書店五十六家,私營或者個體舊書攤二百四十八個,街頭巷道,幾無處不在。
  • 曾讓作家茅盾津津樂道的重慶舊書店 如今都在何處?
    記者 趙迎昭 攝「當真不是誇大其詞,這些舊書鋪有時真有些『珍貴』的書本……有一位朋友甚至還找到了一冊有英文注釋的希臘古典名著,因此竟引起他學習希臘文的興趣。」抗戰時期,著名作家茅盾曾寫下《重慶的舊書鋪》,表達出他對舊書及舊書店的喜愛。逛舊書店,一向是藏書家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事。時過境遷,如今的市民又在哪裡購買和閱讀舊書呢?
  • 你的舊書怎麼處理:舊書攤、舊書網站的異同有哪些?
    二、半低廉的處置方式:賣給舊書攤   優點:處置快、必須比賣廢品收益高 缺點:有些地方舊書攤難找   舊雜誌還是有一定的價值,有些舊書攤會用兩本舊雜誌換你一本舊雜誌,實物換實物。舊書攤回收舊書也是給出的價格很有限,畢竟人家是做生意的嘛。
  • 舊書攤的樂趣
    因為疫情的原因,很久沒有逛舊書攤了。從大學畢業後不久就開始周末去逛書攤,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二十多年了。這兩年逛得有些稀疏了,因為網上淘舊書也很方便 ,雖然方便,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時不時的還會在周末起個大早去「趕集」
  • 潘家園舊書攤撿漏記
    我的業餘愛好,就是利用周六時間到潘家園舊書攤撿漏,潘家園舊書攤的「古玩市場」,這裡人山人海,眾多的讀書、藏書愛好者一大早就在這裡撿漏,潘家園舊書攤這裡因為舊書攤,吸引了較多的賣書者,來這裡賣書,所以市場規模較大,單單舊書攤就有100多個攤位。冬天雖然天氣冷,但仍吸引了不少購舊書的人,來這裡逛,買舊書是我平生的一大愛好。
  • 曾讓作家茅盾津津樂道的重慶舊書店,如今都在何處尋?
    抗戰時期,著名作家茅盾曾寫下《重慶的舊書鋪》,表達出他對舊書及舊書店的喜愛。逛舊書店,一向是藏書家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事。時過境遷,如今的市民又在哪裡購買和閱讀舊書呢?日前,重慶日報記者從軌道交通較場口4號口出站,步行不到200米來到中興路舊貨集郵收藏品交易市場,重慶規模最大的舊書市場——中興路舊書市場就位於其中。
  • 天津海河邊的舊書攤
    周六,成都的瑪塞城有舊書攤,天津的海河邊也有舊書攤。舊書攤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檢驗一個城市閱讀力的高低的標準。舊書是知識的源泉,而通過知識的累積,讓我們看到了城市文化的厚度。在中國,有兩座城市的舊書攤均是位於水邊,一是株洲的湘江邊的舊書攤,每個周末固定擺攤,當地還為舊書攤分別建造了亭子,這樣的舉措讓他們少了風雨中擺攤的苦,那是湖南閱讀力的體現。而天津的海河邊舊書攤,是從古文化街趕了出來,不得已在這裡擺攤,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這幾年,去天津參加文化活動,少不得去逛逛舊書攤,第一次是在古文化街,那時書攤多,也鬧熱。
  • 古城正在消失的舊書攤
    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 何處容身舊書攤?   在巴黎,沿著塞納河行走,你會看到一排綠色的書箱,每一個清晨,它們都會被打開,為全世界的舊書愛好者提供思想的盛宴。不知不覺中,塞納河的舊書攤已經歷了近百年歷史,成為巴黎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