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之多無法統計,許多農村山區,更是隔鄉不同音,對自己親人的稱呼,也是五花八門。五六十年代之前,還能保持傳統,70年代,開始分化,九十年代後,完全普通化了。大浪淘沙後的爹、大、爺這樣的稱呼,算是比較大眾化的了,但也是越來越被『』爸爸『』兩字代替了。
當然,學校教育是功不可沒的,小孩子最先學會的稱呼,一般都是爸爸媽媽。
六七十年代生的人,還基本可以保持方言的稱謂,再往後就被普通話了。當然越往後出生的人,因受到學校的教育越多,接受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因此語言進一步靠近標準化、普通化、實用化。
由此方言的稱謂語,逐漸統一,也就是說各種農村方言,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即使是一些大區域的方言,也是被越來越多的人,呼籲要求保護了。
當你的稱謂都普通話了,其它還有什麼小眾化的方言,不被同化呢?當我的父親,把我奶奶說的方言「撐杆」,說成普通話的「傘」時。
當我把我父親口中的」伢們「稱作」孩子「時,我們合肥當地的方言,將逐漸隨著我的」阿爺「(爸爸)」媽姨「(媽媽)輩們慢慢老去,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