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河潮湧新時代
12月21日,冬日的封丘縣陳橋東湖溼地,清澈的湖水與隨風搖曳的蘆葦相映生輝,繪就出一幅美麗的黃河流域生態畫卷。本報記者陳更生攝
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奔流,歲月悠悠。2019年,對於黃河的保護與發展,註定是值得銘記的一年。
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鄭州舉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標誌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河南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
曾幾何時,黃河由於自然災害頻發,「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為了黃河歲歲安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進入新時代,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專題研究黃河安瀾、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等重大問題,積極謀劃黃河國家公園建設、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提速行動、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這一年,河南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自身區位特點、生態格局、資源稟賦和民生需求,勇擔使命、服務大局,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
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黃河流域河南段,是歷史淵源最悠久、文化積澱最深厚、精神涵養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原文化、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的高度重視,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意義重大。今年以來,我省社會各界聚焦黃河,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擦亮黃河文化新名片。
——精彩講述黃河故事。今年以來,全省宣傳戰線舉辦多次集中採訪,通過鮮活的筆觸和鏡頭,記錄沿岸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9月3日,由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雄渾壯闊,見證由害到治的黃河生命形態;11月8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2019「走進黃河」集中採訪活動啟動,來自中央駐豫新聞單位和省會媒體的數十名記者,對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進行採訪,見證母親河奔騰向前、多姿多彩的獨特魅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新聞作品。
——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寒冬時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熱度」不減。這座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的博物館,自今年10月開館以來,人氣爆棚,成為遊客探索黃河文明的「網紅打卡地」;鄭州北郊,靜靜佇立的黃河博物館每天引來眾多遊客駐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隋唐洛陽城復原圖、北宋堤防管理文獻……步入黃河博物館,仿佛走進一條黃河文化的時光隧道。一年來,我省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建設黃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一批精品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出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圍繞「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這一主題,我省大力實施黃河文化旅遊精品工程,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鄭州黃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協作體」成立一年來,通過開展「黃河遊」精品線路短視頻創作等系列活動,全面發掘鞏義、滎陽、惠濟等沿黃地區文旅特色,進一步打造鄭州黃河文化旅遊品牌,實現鄭州沿黃區域旅遊一體化產業集聚發展;三門峽著力打造「天鵝之城」新形象,緊扣打造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定位,加快文化旅遊深度融合進程,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生態屏障築得更牢
黃河是中原最為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一年來,我省抓住歷史機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突出空間規劃引領。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是我省第一個跨市縣的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對於建設黃河生態廊道、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大意義。今年以來,我省組織召開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明確前期工作要點:由省國土資源調查規劃院牽頭,負責規劃編制的技術工作,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摸清黃河生態帶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的家底,梳理生態帶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問題,為相關市、縣、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指導。
——建設歲歲安瀾的平安河。我省加快推進黃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建設,構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根據國務院批覆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加快推進黃(沁)河防洪工程建設進度,積極推進黃河下遊貫孟堤擴建、黃河下遊引黃涵閘改建、黃河下遊河道綜合治理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河南黃河防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促進河南黃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河南水資源短缺,黃河是河南最大的客水資源,開發利用好黃河水資源,對我省來說意義重大。人民勝利渠利用黃河泥沙沉沙改土,使昔日低洼荒涼的鹽鹼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田,先後淤改土地6000公頃,「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在中原大地上改寫;沿黃城市供水區域及規模進一步擴大,利用現有引黃灌區四通八達的渠系引蓄調度,興建了鄭州龍湖等31處引黃調蓄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大中型引黃灌區26處,各類引黃取水工程71處,設計灌溉面積236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80萬畝,抗旱補源面積893萬畝。
發展質量提得更高
讓人民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年來,我省繼續大力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灘區生態、強化區域聯動協同,推動黃河治理行穩致遠。
——堅持民生優先。我省堅持以黃河灘區脫貧攻堅為重點,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切實做好民生答卷,把黃河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告別黃河灘,搬進「小洋樓」,封丘縣李莊鎮數萬群眾「搬」來了幸福新生活;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把生態農業和創意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為沿黃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蘭考東壩頭,昔日荒涼的景象不見了,黃河大米、黃河鯉魚成了蘭考的特色產品,不毛之地成為蘭考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實施「四水同治」。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我省堅持沿黃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汙染協同治理,實施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深入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加快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災害科學防治等體系,推動用水方式根本性轉變;以全面保障黃河水安全為目標,科學統籌推進流域治理,上下遊、幹支流、南北岸聯動,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和防洪工程體系,實施國家節水行動,落實「河長制」,推動「河長治」,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激發黃河治理的新動能。我省以協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為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激發活力動能。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聯防聯控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活生態文明活力。依託河南自貿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創區等平臺載體,引領沿黃區域開放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升級。強化區域聯動協同,充分發揮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等沿黃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上下遊協同、南北岸配合、幹支流聯動,打破行政區域分隔。
大河潮湧新時代,號角吹響新徵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之熱、一日之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黃河,必將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日報記者 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