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黃河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生態屏障築得更牢

2021-01-09 國際在線

  原標題: 大河潮湧新時代

12月21日,冬日的封丘縣陳橋東湖溼地,清澈的湖水與隨風搖曳的蘆葦相映生輝,繪就出一幅美麗的黃河流域生態畫卷。本報記者陳更生攝

  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奔流,歲月悠悠。2019年,對於黃河的保護與發展,註定是值得銘記的一年。

  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鄭州舉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標誌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河南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

  曾幾何時,黃河由於自然災害頻發,「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為了黃河歲歲安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進入新時代,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專題研究黃河安瀾、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等重大問題,積極謀劃黃河國家公園建設、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提速行動、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這一年,河南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自身區位特點、生態格局、資源稟賦和民生需求,勇擔使命、服務大局,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

  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黃河流域河南段,是歷史淵源最悠久、文化積澱最深厚、精神涵養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原文化、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的高度重視,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意義重大。今年以來,我省社會各界聚焦黃河,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擦亮黃河文化新名片。

  ——精彩講述黃河故事。今年以來,全省宣傳戰線舉辦多次集中採訪,通過鮮活的筆觸和鏡頭,記錄沿岸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9月3日,由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雄渾壯闊,見證由害到治的黃河生命形態;11月8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2019「走進黃河」集中採訪活動啟動,來自中央駐豫新聞單位和省會媒體的數十名記者,對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進行採訪,見證母親河奔騰向前、多姿多彩的獨特魅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新聞作品。

  ——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寒冬時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熱度」不減。這座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的博物館,自今年10月開館以來,人氣爆棚,成為遊客探索黃河文明的「網紅打卡地」;鄭州北郊,靜靜佇立的黃河博物館每天引來眾多遊客駐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隋唐洛陽城復原圖、北宋堤防管理文獻……步入黃河博物館,仿佛走進一條黃河文化的時光隧道。一年來,我省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建設黃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一批精品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出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圍繞「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這一主題,我省大力實施黃河文化旅遊精品工程,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鄭州黃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協作體」成立一年來,通過開展「黃河遊」精品線路短視頻創作等系列活動,全面發掘鞏義、滎陽、惠濟等沿黃地區文旅特色,進一步打造鄭州黃河文化旅遊品牌,實現鄭州沿黃區域旅遊一體化產業集聚發展;三門峽著力打造「天鵝之城」新形象,緊扣打造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定位,加快文化旅遊深度融合進程,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生態屏障築得更牢

  黃河是中原最為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一年來,我省抓住歷史機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突出空間規劃引領。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是我省第一個跨市縣的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對於建設黃河生態廊道、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大意義。今年以來,我省組織召開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明確前期工作要點:由省國土資源調查規劃院牽頭,負責規劃編制的技術工作,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摸清黃河生態帶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的家底,梳理生態帶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問題,為相關市、縣、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指導。

  ——建設歲歲安瀾的平安河。我省加快推進黃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建設,構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根據國務院批覆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加快推進黃(沁)河防洪工程建設進度,積極推進黃河下遊貫孟堤擴建、黃河下遊引黃涵閘改建、黃河下遊河道綜合治理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河南黃河防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促進河南黃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河南水資源短缺,黃河是河南最大的客水資源,開發利用好黃河水資源,對我省來說意義重大。人民勝利渠利用黃河泥沙沉沙改土,使昔日低洼荒涼的鹽鹼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田,先後淤改土地6000公頃,「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在中原大地上改寫;沿黃城市供水區域及規模進一步擴大,利用現有引黃灌區四通八達的渠系引蓄調度,興建了鄭州龍湖等31處引黃調蓄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大中型引黃灌區26處,各類引黃取水工程71處,設計灌溉面積236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80萬畝,抗旱補源面積893萬畝。

  發展質量提得更高

  讓人民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年來,我省繼續大力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灘區生態、強化區域聯動協同,推動黃河治理行穩致遠。

  ——堅持民生優先。我省堅持以黃河灘區脫貧攻堅為重點,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切實做好民生答卷,把黃河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告別黃河灘,搬進「小洋樓」,封丘縣李莊鎮數萬群眾「搬」來了幸福新生活;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把生態農業和創意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為沿黃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蘭考東壩頭,昔日荒涼的景象不見了,黃河大米、黃河鯉魚成了蘭考的特色產品,不毛之地成為蘭考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實施「四水同治」。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我省堅持沿黃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汙染協同治理,實施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深入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加快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災害科學防治等體系,推動用水方式根本性轉變;以全面保障黃河水安全為目標,科學統籌推進流域治理,上下遊、幹支流、南北岸聯動,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和防洪工程體系,實施國家節水行動,落實「河長制」,推動「河長治」,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激發黃河治理的新動能。我省以協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為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激發活力動能。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聯防聯控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活生態文明活力。依託河南自貿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創區等平臺載體,引領沿黃區域開放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升級。強化區域聯動協同,充分發揮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等沿黃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上下遊協同、南北岸配合、幹支流聯動,打破行政區域分隔。

  大河潮湧新時代,號角吹響新徵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之熱、一日之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黃河,必將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日報記者 曾鳴)

 

相關焦點

  • 把「大千故裡、文化內江」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餘先河指出,近年來,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充分發揮老同志書畫技藝優勢和特長,用翰墨丹青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關心下一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全面展示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精神風貌,為繁榮內江文化藝術、促進老幹部工作的開展、助推幸福美麗內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下一步,要乘勢而進、再接再厲,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把「大千故裡、文化內江」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昨日,《光明日報》頭條刊發《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文。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今日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 凝心聚力勇擔當 把「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凝心聚力勇擔當 把「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20-12-12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川:將清平日用玻璃製品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1995年,清平鎮獲重慶市政府「玻璃之鄉」命名;2014年1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予清平鎮「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稱號;同年12月,「清平十裡玻璃城」榮獲「重慶特色新名片」稱號。2018年8月,合川玻璃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清平鎮共有日用玻璃生產及配套企業46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發明專利授權量86件。
  • 把「黃馬旅遊」這塊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熊運浪書記赴黃馬鄉調研
    把「黃馬旅遊」這塊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10月21日下午,南昌縣委書記、小藍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熊運浪在黃馬鄉調研時強調,要充分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和厚重的人文底蘊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旅產業,努力把「黃馬旅遊」這塊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 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黃河生態文明...
    省委書記王國生多次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親自對這一國家戰略進行部署、安排、落實、推進,提出「要把沿黃地區生態屏障築得更牢、發展質量提得更高,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王清義致辭,代表校黨委和全校師生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學校發展的省委外辦、省委高校工委、省社科聯和兄弟高校表示衷心感謝,向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黃河古道一奇葩南召市村有文化
    ,市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民俗專家趙健剛,市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濮陽日報社編輯張西恆,著名記者李世秀,作家戶瑞紅,攝影家姜玉彬、劉敬偉等一行,慕名前往清豐縣大屯鄉南召市村考察黃河故道遺存並進行文化發掘。
  • 創新的名片越擦越亮
    過去的鄭州得益於交通和區位,紡織工業發展良好;如今,高科技產業集聚,推動城市有了新的發展,創新的名片越擦越亮。走進中原動力,雙足機器人迎賓,醫療機器人問診,保潔機器人順著玻璃外牆爬上爬下。在頗具未來感的辦公室裡,聯合創始人兼CEO林傑告訴記者:「鄭州有引才的決心。」決心,背後是對科創產業的傾囊支持。
  • 瞭望|問渠哪得清如許——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紀實
    尤其是四川藏區,溼地星羅棋布,千萬年庇護長江、黃河之源,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也是全球變暖趨勢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溼地乾涸、土壤裸露、草原沙化……種種生態挑戰疊加呈現。
  • 以河長之名 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
    作為長江、黃河上遊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千河之省」四川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兩大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讓每一條河流都有守護者和代言人!2017年,四川全面建立河長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長制。三年多來,四川大小河湖陸續迎來七萬多名守護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河(湖)長。
  • 「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研討會在黃河科技學院舉行
    9月14日上午,「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研討會在黃河科技學院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MAB)與黃河科技學院共同主辦、《人與生物圈》雜誌社與黃河科技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研討會在「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沿黃河河南段實地考察基礎上進行。
  • 把這張世界最大「網」織得更牢更密
    在人們看病費用中,藥費、耗材費用佔據了大頭,針對老百姓「吃不起藥」的現象,國家醫保持續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採購,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調整藥品目錄,共納入433種新藥、好藥;2018年至2019年,114個談判準入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0%,擠壓虛高水分,減負效果明顯,讓人民的「保命錢」用得好、花得值。   這張網,利防控,推動戰疫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
  • 專家學者齊聚鄭州 共話「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
    據了解,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MAB)與黃河科技學院共同主辦,研討會在「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沿黃河河南段實地考察基礎上進行。「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活動歷經鄭州、三門峽、開封等多地,從自然生態視角關注河南境內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
  • 山西:貧旱雁北築起京津生態屏障
    近年來,大同縣的森林覆蓋率由18.9%提高到28.6%,為貧瘠乾旱的雁北地區築起了一道京津生態屏障。夢想20多年前,大同縣麻峪口鄉境內的落鷹山還是一片荒涼景象。現今萬畝林場拔地而起。置身其間,林濤陣陣,鳥語歡歌,不時還可看見野兔野雞蹤影。趙德清把全部精力和大好年華,奉獻給了這個地方。
  • 守一片綠水青山 築一道綠色屏障
    守一片綠水青山 築一道綠色屏障 原標題:   圖①:矗立在黃河上的銀川濱河黃河大橋。溫利攝(人民視覺)  圖②:溼地公園候鳥雲集。人民視覺  圖③:賀蘭山風光。人民視覺  圖④:寧夏石嘴山市沙湖景區一瞥。
  • 走黃河 看生態|河南東北角演繹「黃河故事」
    濮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研員穆偉說,濮陽市正在組織科研人員進行攻關,科學處理泥沙,確保不出現生態問題。脫貧攻堅的「黃河故事」濮陽市在黃河灘區共有居民33萬多人,他們與黃河為鄰。因為黃河河道滾動,上世紀40年代末,範縣辛莊鎮蘇莊村與河南分離,成為黃河南岸山東省境內的一個「飛地」小村莊。
  •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 | 黃河落天 文鼎中原
    省委、省政府深切領悟黃河文化的千鈞分量,認真思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蘊含的時代價值,深刻認識到,處於黃河文化「心臟」地帶的河南,必須充分挖掘這條根脈之河巨大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努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黃河落天,澤潤中原。
  • 水更乾淨 草更綠 天空更藍.生態蘭州的美麗圖景正在展現
    近年來,我市在推進生態建設之初並沒有改變主意。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來宣傳黃河岸邊這座千年古城的藍天、碧水和綠草。從「黑帽」到「蘭州藍」的華麗轉變我市位於黃河上遊,享有「黃河之都、山水名城」的美譽。然而,由於該地區山巒起伏,地形複雜,植被覆蓋少,自然生態脆弱。
  • ...住在黃河邊之岸邊說 | 王潮歌:用《只有河南》證明黃河文化的璀璨
    9月1日,建業集團《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總導演王潮歌記者見面會在鄭州舉行,人民日報、央廣網、河南日報、鄭州日報、大象新聞等多家媒體對其進行了專訪。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 黃河大合唱的河南交響
    對於中原兒女而言,黃河既是生命之河,也是心靈之河,中原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蹟、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而同時,萬裡黃河,險在河南,歷史上三分之二的決口發生在這裡,河南人民對黃河始終懷有極為特殊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