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的河南交響

2020-12-15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黃河灘區新鄉段。記者聶冬晗攝

孟州市會昌街道中曹村幾名兒童在「黃河文化苑」景觀遊園玩耍。楊帆攝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炎黃廣場。新華社發

小浪底水庫。資料圖片

6月14日,俯瞰黃河三門峽段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美景如畫。目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孫猛攝

黃河吉利段資料圖片

  序曲

  這條大河,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內考察4次。2019年9月18日,註定要濃墨重彩地載入這條大河的治理史。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黃河命名的重大國家戰略橫空出世,千百年奔騰不息的黃河至此掀開嶄新一頁。

  千秋大計,念茲在茲。新年伊始,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今年5月,受疫情影響推遲兩個多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精簡凝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赫然在列。

  對於中原兒女而言,黃河既是生命之河,也是心靈之河,中原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蹟、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而同時,萬裡黃河,險在河南,歷史上三分之二的決口發生在這裡,河南人民對黃河始終懷有極為特殊和深沉的情感。作為黃河流域中下遊分界的戰略要地,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地,今日之河南,在總書記親自謀劃的治理和保護大江大河戰略大棋局中,責任尤其大,擔子尤其重。

  2019年11月底,中共河南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召開,響亮地提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擔當作為,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

  今年1月14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閉幕式上,省委書記王國生以「大力弘揚黃河文化,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為題作閉幕講話,新風撲面,別開生面,在全省上下引起強烈反響。6月18日,王國生走黃河灘地公園,看鄭東新區北龍湖,指出要以黃河文化為引領,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

  在省長尹弘所作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列出一個章節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要主動對接國家規劃綱要,高起點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

  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高質量發展反過來會更加促進生態保護。今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印發,提出要抓實抓細抓落地,把握沿黃地區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從過去的立足「要」向立足「幹」轉變、向先行先試轉變,引領沿黃生態文明建設,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杆。

  5月11日,河南召開文化旅遊大會,印發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強省的意見(討論稿)》,提出將打造文化自然融合、沿線全景貫通的沿黃生態廊道列為重點。

  想在前,謀在前,幹在前,才能走在前。衛生健康、縣域經濟、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文化旅遊……省委、省政府的樁樁部署、件件安排,一環緊著一環擰,一錘接著一錘敲,無不緊扣黃河大戰略謀篇布局,行穩致遠。如今的黃河流域河南段,到處都湧動著搶抓機遇拼上去的滾滾熱潮,到處都迴蕩著爭先進位謀出彩的聲聲號子。

  讓我們循著這些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動人的、別具一格的中原之聲,記錄現在,獻給未來。

  生態黃河奏鳴曲

  【青頭潛鴨的鳴叫聲,水潤如歌】

  清晨,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的封丘縣陳橋東湖溼地,蘆葦搖曳,水天一色。突然,一隻青頭潛鴨清脆地鳴叫著掠過水麵,飛向湛藍的天空。沉寂一夜的「鳥兒天堂」由此被喚醒,上百種、上萬隻鳥兒千啼百囀,翅膀扇動間起起落落,滿眼都是生命的律動。

  對於陳橋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恩來說,青頭潛鴨可是他「掌心裡的寶」:「這種鳥全世界數量不足1000隻,絕對稱得上是鳥類中的大熊貓。生活在東湖溼地的種群有40多隻,它們對生態環境尤其是水質要求極為苛刻,哪裡生態好,才會在哪裡安家。」

  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附近村民圍湖造田,甚至傾倒垃圾,蘆葦蕩銳減,魚蝦絕跡,鳥亦無蹤。擔任黨支部書記後,劉繼恩發動村民退耕還湖,自掏腰包100多萬元挖了7.5公裡長的「護湖河」,還種了4000多棵樹,形成了一道保護溼地的人工屏障。

  一泓碧水瀲灩再現,蘆葦青青蒲棒嫩黃,沙鷗翔集蝦跳魚肥的日子又回來了。村民們品過了破壞生態的苦頭,又嘗到生態恢復的甜頭,篤定地跟著劉繼恩吃上了「鄉村文旅飯」,圍繞東湖溼地這個大IP,種下萬畝油菜花,辦起油菜花節,打造房車營地,舉辦黃河廊道自行車公開賽……劉繼恩說:「希望能把這片溼地治理得越來越好,祖祖輩輩傳下去。」

  「黃河溼地綠生金,打造生態聚寶盆。端生態碗,吃生態飯,心裡更踏實。」封丘縣委書記李暉說。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十年前頂著巨大壓力,砍掉所有化工企業,當時全縣GDP和財政收入「腰斬」;如今卻接連把中國長壽之鄉、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等金字招牌捧回來,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騰出了綠色發展的空間。這筆帳,咋算都值。

  【河風穿過桃林的沙沙聲,透著香甜】

  從黃河吹來的風,輕輕拂過新鄉平原示範區鹽店莊萬畝桃林,沙沙作響,空氣中氤氳著即將成熟的桃子香味。

  「灘區窮,是因為種一季莊稼也就收入五六百元,加上政策有規定項目不進灘,老百姓想致富,要比灘外難太多。」平原示範區管委會主任王朝傑說,「灘區之困,也是生態之困。表象出在灘區,根子在於思想。種莊稼的老路走不通,我們就種經濟作物,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收入。這裡的桃樹已經成了灘區百姓的搖錢樹。」

  黃河大戰略提出,沿黃生態帶建設提速,王朝傑認為真正的機遇來了。今年年初,平原示範區委託黃委會設計院編制黃河灘區規劃,探索「洪水分級設防、泥沙分區落淤、三灘分區治理」的綜合治理新思路。

  在「高灘」打造宜居舒適的生活空間,在「二灘」營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在「嫩灘」塑造灘綠水清的生態空間。平原示範區正從試點紅紅火火地做起,在灘內灘外打造人水共生、藍綠交織、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國家級試驗區、樣板田。

  與平原示範區隔河相望的鄭州市同樣圍繞黃河做大文章,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北靜。根據這一功能定位,鄭州正在黃河右岸積極構建邙嶺森林生態、低灘溼地生態、中高灘休閒生態三大系統,「城市向東,生活向北」,以人為本、以文為魂、以水為脈的鄭州更加令人期待。

  千帆競逐,擁河圓夢。以《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為標誌,從實施沿黃生態廊道試點示範、規劃建設沿黃溼地公園群,到推進重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從加強黃河防洪安全防範治理,到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等標誌性項目,河南已經清晰地描繪出黃河流域河南段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的綠色發展路線圖。

  作為這張路線圖的起筆,3月12日,我省舉行沿黃生態廊道示範工程集中開工暨全省春季義務植樹活動,18個沿黃生態建設工程清單也隨之公布。從三門峽到濮陽,黃河流域河南段左右岸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幅披綠疊彩的「千裡江山圖」。

  平安黃河協奏曲

  【古村學堂裡,鐘聲繞梁】

  「保碧水,護藍天,植綠地,愛家園。勿等待,勿抱怨,眾公民,齊爭先……」

  每年9月,公西集的孔子學堂都會見證這樣一幕:來自城裡的學童們在這裡舉辦開蒙禮。開課鐘聲悠悠飄散,孩子們肅立在孔子像前,面朝黃河,吟誦環保三字經。

  禮畢,領隊研學的老師總不忘在學童們稚嫩的掌心,畫上一顆綠色的小水滴,期望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珍惜每一滴水的善念。

  緊鄰黃河的濮陽縣渠村鄉公西集村已歷千年,是「孔門七十二賢」公西華、閔子騫的故裡。史料有載,公西多災,水患頻仍,流血流汗,收穫零零。用村黨支部書記王善波的話說是,黃河上水吃的是蝦米小魚,黃河下水吃的是麩子粉皮。

  這樣的苦日子,到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被徹底扭轉。公西集人流轉近2000畝灘涂地,開發建設了黃河溼地生態園,用黃河水養黃河鯉魚,用黃河糧釀黃河酒,將黃河灘地種植的野菜,送到村辦食品廠,做成速凍餃子,舉辦黃河魚湯節、孝道文化節,成為熱門景點。從「看河吃飯」到「依河而興」,通過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黃河岸邊的小村就此華麗轉型。

  【曹崗險工處,濤聲陣陣】

  黃河河南之險,險在封丘;封丘之險,險在曹崗。黃河河道從這裡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之」字形,河風獵獵,濤聲陣陣,黃河之水直衝堤壩而來,猶如千軍呼嘯萬馬嘶鳴,人與黃河的相依相搏,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曹崗險工始建於1753年,工程長度5260米,是黃河左岸現存並發揮效益最早的險工之一,也是黃河臨背懸差最大的河段,號稱豆腐腰中的豆腐腰,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重大險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我們現在站的位置相當於開封鐵塔的塔尖高度。」封丘河務局局長魯成偉站在曹崗險工堤壩上介紹,「現在曹崗險工建設了控導工程,壩、垛、護堤都進行了加固,防洪標準提升為防禦花園口流量2.2萬立方米/秒時不漫頂、不垮壩,對防大汛將起到重要作用。」

  【調水調沙人工巨瀑,聲如雷鳴】

  每年6月底7月初,是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的時間。巨大的水流從洩洪洞群噴薄而出,3條白色水龍和3條黃色水龍,高低錯落,翻滾搏殺,匯成70多米長的巨瀑騰空而起,掀起排排巨浪,伴著磅礴的雷鳴之聲,遠播數十裡,形成世界上最壯觀的泥沙瀑布奇觀。

  九曲黃河十八彎,一碗河水半碗沙,水沙不平衡是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主要原因。調水調沙,就是凝聚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黃河濟源段只有58公裡,卻集中了兩個著名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庫和西霞院水庫,成為黃河上的「咽喉」地段。

  「目前黃委會已經在泥沙綜合利用上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並取得國家專利,下一步將對西霞院水庫的泥沙進行清理和利用。它將同小浪底水庫一起,為黃河繼續歲歲安瀾提供保障。」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安新代說。

  濮陽縣渠村分洪閘,被譽為亞洲最大的分洪閘,建成於1978年,寬達749米,共56孔。該閘是在黃河發生特大洪水時,向北金堤滯洪區分洪的大型工程。分洪閘管理處副主任逯偉說:「建成42年來,分洪閘還沒有使用過,但它卻時刻擔負著確保黃河下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使命。今年我們又將56孔閘門換成鋼閘門,對啟閉機機房實施重建。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

  距離這道護佑生民的大閘不遠,還有一道閘,黃河水經這個閘口入冀補澱,蜿蜒北上,汩汩流入沉沙池,將一渠清流送至雄安新區。濮陽河務局供水局局長王中友說,通水兩年多時間,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已經向雄安新區輸送了11億立方米黃河水。因水而結的這份緣,千裡長。

  相距僅百米,因黃河而生的兩道大閘並肩屹立,一「保」一「濟」間,訴說的都是山河更秀,歲月更美。

  下好「先手棋」,直切「要害處」。河南沿黃各地牢牢抓住看得準、幹得了、立得住的關鍵性事項,統籌抓好調沙固堤安瀾工程、健全防汛應急體系、溼地保護恢復、水土流失治理及汙染防治、河道灘區整治,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共同發力,正有序推進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一座座水庫、一條條灌渠,滋潤著萬頃沃野,託舉起「國人糧倉」,打造出一個個膏腴肥美的「米糧川」「花果灘」。

  尤其是進入6月中旬以來的大範圍降雨,讓河南面臨著由旱轉澇、防汛防洪的壓力。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抗大災」,我省發揚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淬鍊的好作風,抓早抓實抓細各項防汛準備工作,確保黃河安瀾。

  文脈黃河圓舞曲

  【音色綿遠的黃河泥壎,洞穿心靈】

  武陟縣嘉應觀,一陣渾厚悠遠、深沉蒼涼的樂聲自東側展廳飄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泥壎代表性傳承人王建,用泥壎吹奏一曲《黃土情》,令人不由得生發出思古幽情。

  王建手中的壎,依然是7000年前的樣子,選材自黃河邊的膠泥,這種泥細膩柔滑、可塑性強。黃河泥壎演奏的樂曲雖然古拙質樸,卻無比厚重,直抵人心。「我用黃河水和黃河泥,用黃河泥製作黃河泥壎,用黃河泥壎吹奏黃河音樂,用黃河音樂傳播黃河文化,就是希望能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王建說。

  作為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縣在黃河岸邊豎起12個字的大標牌,「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得天獨厚的黃河文化資源,在縣委書記秦迎軍眼裡是最大的寶藏:「上個月底,我們與陝西白鹿倉投資控股集團成功籤約,共同打造黃河文化國際旅遊度假區。我們把這個度假區定位為5A級、國際化,爭取創出黃河文化旅遊的核心品牌。」

  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當中處於中心地位,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河南責無旁貸。《河南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三年行動計劃暨2020年重點工作》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優勢特長,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實施中華文明探源、黃河文化研究闡釋、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行動,規劃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等標誌性文化設施,辦好「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等重大文化活動……尤其是籌辦中的2020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備受矚目,屆時,世界四個古代文明發祥地及輻射區、世界其他大河文明核心區及輻射區國家的專家學者,將共話大江大河與人類文明之間悠久綿長的關係和故事。這些引領性、標誌性的重大項目,必將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開封鐵塔上的鐵鑄風鈴,風中低唱】

  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的鐵塔,在開封東北隅,八角十三層,琉璃磚遍布雕刻,飛簷、鬥拱、勾頭、滴水、望獸,極盡精美之能事。風過處,簷角懸掛的104個鐵鑄風鈴丁零作響,仿佛流光一瞬,已越千年。

  鐵塔本來建在夷山之上,下有蓮花基座。千年以來黃河多次泛濫,開封城一次又一次被淹沒,夷山和蓮花基座都被埋藏於地下,而塔身卻始終屹立不倒。1938年6月5日,鐵塔遭侵華日軍飛機轟炸,塔身被打穿卻依然倔犟地挺立著。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開封,參觀鐵塔時說:「這開封鐵塔代表著我們中國人,日本人打不倒!」

  這是錚錚鐵骨的民族精神,是任誰也壓不垮的中國脊梁。

  位於開封鬧市區的州橋及汴河遺址發掘現場,履帶機傳送泥土的聲音在巨大的探方內迴蕩。1號探方西側剖面上一道道白色的地層線,清晰顯示著明清兩代不同時期運河的層層淤積,以及河道寬窄變遷的過程,一道黏土層,就是一次黃河灌城、城毀人亡留下的印記。

  幾千年來,中原兒女就這樣一邊喝著黃河水長大,一邊飽受水害之苦。但他們從來沒有屈服,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在這塊土地上頑強地生存和奮鬥,鍛造出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中原風骨。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擋不住中原兒女奮進的腳步,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響徹中原大地。今年前5個月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1%,高於全國總體增速11個百分點;5月份37戶省管企業經濟效益整體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1.2億元……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河南人民正以特別能吃苦、特別有韌勁的精神氣質書寫著中原出彩的新篇章。

  幸福黃河進行曲

  【重點項目工地的混響,鏗鏘有力】

  炎炎烈日之下,三門峽市寶武鋁業鋁合金鑄造及深加工項目工地繁忙有序,鋼架焊接的電流聲、幕牆裝配的敲擊聲、行車調試的警報聲、軋機牌坊施工的號令聲、推土機的轟鳴聲,一齊在3萬平方米的寬闊廠房內迴蕩。

  為降低疫情影響,加快建設進程,寶武鋁業正在舉行「戰疫情保工期,奮戰300天,全面實現工程節點」專項勞動競賽。「奪得勞動競賽冠亞軍的兩個班組和班組長,都有實打實真金白銀的獎勵。」寶武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智西巍說,「工人們都說,真不是衝著獎金去的,就是想千方百計多幹點,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投資70億元的寶武鋁業,預計年底全面建成投產,產品主要為高精度高性能的中厚板、汽車用鋁合金板,年產值可達60億元。

  滎陽市鄭州中車四方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的產品更加高精尖,這裡生產的地鐵列車在安全、環保、減震、降噪等方面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400多人滿負荷生產,訂單還是排到了明年年底。隔壁為之配套的中車高科園已入駐63家企業,實現引進一家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鏈、生態鏈。產業園內的華啟思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中車提供通信設備,雖然員工不到20人,但因為技術含量高,年產值卻超過6000萬元。

  奮進的腳步聲,託舉起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吹響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號角。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加出彩的引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建設農業強省,夯實更加出彩的基礎;強化生態保護,擦亮更加出彩的底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匯聚更加出彩的合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展現中原更加出彩的軟實力……河南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找準發展的支撐點、突破點、著力點,奮力開拓發展新境界。

  【敲擊鍵盤的嗒嗒聲,智慧閃光】

  位於洛陽大學科技園的中原智造工業共享雲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打造了一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力相關產業從單一傳統製造業產能向雲端共享產能轉型。

  總部位於濟源示範區的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了「雲水蹤」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用光感傳感器代替了傳統的化驗員和化驗室,具備24小時動態監控、故障預警、數據分析、智能處理等功能,實現了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也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商到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鯤鵬小鎮、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河南省能源大數據應用中心、中原大數據中心、河南移動2020年無線網新建工程、現代重工機器人產業園、上汽全球數據中心……今年3月,在河南公布的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對外推介項目以及雲籤約項目中,相當一部分都屬於前景光明、亮眼吸睛的「新基建」。

  【午後陽光裡孩子們的歡笑,最動人心】

  這發展,那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老百姓實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發展。

  夏日午後的開封東護城河碧波蕩漾,拱橋躍水而過,兩個學齡前的孩子正在城牆邊圍著媽媽吹泡泡,嬉戲追逐的歡笑聲在婆娑樹影中蕩漾。不遠處的樹蔭下,69歲的開封公交公司退休職工張根發坐在樹下吹笛子,一曲悠揚的《妝檯秋思》穿花拂葉,飄向遠方。「我在附近住了30年,原來這兒就是一條臭水溝,夏天都不敢開窗戶。現在你們看,美得像一幅畫。環境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好了。我每天都會來這裡吹吹笛子遛遛彎,生活都要唱著過。」

  與老張恰好同歲的朱騰進,原本住在範縣張莊鄉的黃河灘區腹地。「在我們這兒,十五六歲就開始壘臺子、蓋房子,洪水來了一淹,又得重新壘臺子、蓋房子,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面對曾經暴虐無常的洪水,灘區人很無奈,「吃乾花淨,河裡一蹦,只要淹不死,出來再掙。」

  2016年8月,朱騰進與周邊6個村的3893名村民一起,搬進了政府規劃的千安社區,「搬進新樓房,政府給補貼,俺家這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基本沒咋花錢。灘外掙錢的門路多,這日子一下子就變了樣。現在早上不想做飯,就下樓買倆包子,喝碗胡辣湯,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過上這麼舒坦的生活。」

  今年1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一場「2020年河南省重點民生實事」新聞發布會,面向社會一口氣公布了今年要辦的11件重點民生實事: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全年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質不少於50萬戶、新建8000套教師周轉宿舍……細心的群眾發現,今年的重點民生實事「清單」,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關注「有沒有」的少了,聚焦「優不優」的多了。民生訴求水漲船高,政府要辦的實事也同步銜接、同頻共振。

  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既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工作的落腳點。初心不改,信念永恆,交出的就一定是人民滿意的好答卷。

  尾聲

  黃河開封段黑崗口險工處,5月份突然多了一個公園,添了一座嶄新的觀景臺——黃河臺。站在臺上,雄渾壯闊的大河風光一覽無餘。而就在3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垃圾成山的荒地。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佳良說:「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讓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靠一件實事一件實事幹起來。春節剛過,我們就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晝夜不停搶工期,一個半月種下兩萬多棵樹。原來群眾路過都掩著鼻子,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

  站在高處鳥瞰,整個黃河臺公園酷似一把吉他。河風吹來,似要撥動琴弦,演奏一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公園中央,有一棵50多年樹齡的泡桐,根深葉茂,亭亭如蓋,遊客們親切地把它叫作「福桐」。

  300公裡外的三門峽焦家嶺下,5月20日那天,正在進行黃河溼地修復的錦陸路橋公司的建設者們,用金森女貞和黃楊,在黃河岸邊組成五個大字——黃河我愛您。

  這,也是億萬黃河兒女共同的心聲。(報導組成員 董林 劉雅鳴 孫德中 萬川明 張華軍 孫勇薛 世君)

責任編輯:張琳

相關焦點

  • 民族之音再現:大型山水交響實景演出《黃河大合唱》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寫一部題為《黃河》的詩篇。在這一年的除夕聯歡晚會上,光未然朗誦了這部組詩,音樂家冼星海聽了以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這部組詩譜曲,他說:「我一定要寫一部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氣概的大合唱。」他還說:「我要用民族的特色,新的技巧來寫。一定把它寫好。」
  • 我校《黃河大合唱》系列演出資料被冼星海紀念館收藏
    日前,由我校音樂學院組織排練演出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2019年正值《黃河大合唱》創作八十周年。由我校主辦,黨委宣傳部、音樂學院承辦,大學生至善交響樂團、至善合唱團聯袂演出的「黃河大合唱--河南大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交響合唱音樂會」於2019年6月6日19:30在校大禮堂首演。隨後於9月20日在河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成功上演。
  • 河南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 上演《黃河大合唱》交響音樂會
    2020年9月6日,河南三門峽,第二十六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本屆旅遊節活動為期四天,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本屆旅遊節主要活動有6項,分別是第十五屆豫商大會、旅遊節開幕式和「中流砥柱」《黃河大合唱》交響音樂會、「擁抱母親河」百裡黃河歡樂匯、第二屆河南海外僑團「一帶一路」創新合作發展大會、2020黃河文化旅遊品牌推廣大會、豫晉陝黃河金三角文化旅遊區域協作會議等。2020年9月6日,河南三門峽,第二十六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本屆旅遊節活動為期四天,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 《黃河大合唱》80年:一曲大合唱,頂十萬毛瑟槍
    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的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中華民族象徵,從延安窯洞傳遍全國,激勵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奮起抗爭、保衛祖國,在抗戰烽火中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硝煙散去,《黃河大合唱》依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鼓舞鬥志、凝聚人心的力量。▲光未然在延安(1939年4月)。
  • 《黃河大合唱》西安首演 么紅助陣唱響經典
    12月17日,全本《黃河大合唱》(簡稱 《黃河》)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將在西安音樂廳首演。70年前,這部史詩之作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是臉盆……這支原始的樂隊烘託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中國。
  • 中國交響樂團《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
    《黃河大合唱》 之「黃河船夫曲」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指揮:李心草 朗誦:瞿弦和 演奏:中國交響樂團
  • 中俄藝術家致敬中俄友誼 聯手在長沙音樂廳奏響《黃河大合唱》
    (雅韻三湘·音樂經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俄建交七十周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周年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視頻由朱寒冰/攝,星辰全媒體記者 劉佳/制)(7月18日晚,雅韻三湘·音樂經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俄建交七十周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周年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隆重上演。)
  • 北京日報社合唱團放歌《黃河大合唱》將在北展劇場上演
    今年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6月30日19時30分,北展劇場將上演一臺音樂會。兩支優秀的合唱團——經典合唱團和北京日報社合唱團,將與東方交響樂團聯袂,為觀眾獻上全本的《黃河大合唱》的八個樂章。與以往音樂會不同的是,著名作家楊浪將在幕間為觀眾講述「黃河的故事」,然後氣勢恢宏的交響合唱《黃河大合唱》以完整的八曲形式,呈現給現場觀眾。著名歌唱家李初建、黃越峰、嶽彩輪、王秀芬、劉春喜、張天甫、李朔、謝一曼等分別擔任獨唱、領唱,《黃河大合唱》中「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朗誦,特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劉笑梅擔任。
  • 誕生80周年的《黃河大合唱》今晚上演,92歲首唱郭淑珍、光未然之子...
    2019年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四川交響樂團再次把這部民族音樂史詩搬上舞臺,10月27日晚將在四川大劇院舉行一場名為《怒吼吧!黃河》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國家一級演員瞿弦和將登臺,王秀芬、馮國棟、葉琤、代濤、何雲天等歌唱藝術家參與,四川巴蜀合唱團和西南交大合唱團、玫影合唱團獻唱,一展《黃河大合唱》風採。
  • 雅韻三湘丨民族史詩恢弘重演 中俄首次合奏《黃河大合唱》
    7月18日晚,雅韻三湘·音樂經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上演。紅網時刻7月18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李佳蔚 攝影 朱寒冰)80年前,一部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史詩級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80年後,一支超過200人的合唱團隊在長沙音樂廳震撼發聲,這部砥礪人心的作品再次唱響。今晚,雅韻三湘·音樂經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在此舉行。
  • 發揮「出海口」作用 唱響「黃河大合唱」
    發揮「出海口」作用 唱響「黃河大合唱」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1.02 星期四     「習主席的新年賀詞既飽含深情,溫暖人心,又充滿力量,催人奮進。」
  • 《黃河大合唱》明晚奏響 92歲歌唱家郭淑珍來蓉給學生扎場子
    1939年4月13日,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這場簡陋的用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令「臺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發出了救亡圖存的最強音,唱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讚歌。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
  • 「黃河大合唱」群眾交響音樂會29日將在濱州大劇院上演
    黃河奔湧,渤海遼闊;交響共鳴,深情放歌。9月29日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黃河大合唱」群眾交響合唱音樂會將在濱州大劇院隆重上演!屆時,濱州群星合唱團與青島音樂廳交響樂團將攜手打造一場高質量的音樂盛宴,唱響慷慨激昂、震天撼地的民族史詩——《黃河大合唱》!
  • 原創H5「黃河大合唱」——九省區媒體聯動展現全景黃河
    點擊圖片觀看精彩原創H5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聯合大河報、西海都市報、封面新聞、掌上蘭州·蘭州晨報、寧夏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北方新報、山西晚報、三秦都市報、閃電新聞,共同唱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
  • 《黃河大合唱》80周年成都唱響92歲原唱郭淑珍親臨現場
    1938年,武漢淪陷,光未然跟隨抗日部門行至黃河,雄奇的山川以及戰士們英勇深深感染著他,一腔熱血化為詩篇,創作了《黃河吟》,後改為《黃河大合唱》歌詞。10月27日晚,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怒吼吧!黃河》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四川大劇院舉行。
  •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記者 趙晨攝「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4月13日,在《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紀念日,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演員們共聚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激情唱響《黃河大合唱》。
  • 《黃河大合唱》誕生記
    冼星海拿走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躲進了在「魯藝」山坡上的小窯洞。六天時間裡,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黃河大合唱》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 《黃河大合唱》誕生記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遊擊健兒逞英豪!」 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誕生,跨越80餘年傳唱至今,公眾最熟悉的是它的第七樂章《保衛黃河》。冼星海拿走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躲進了在「魯藝」山坡上的小窯洞。六天時間裡,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
  • 聆聽黃河文化產業生態大合唱 主流媒體沿黃看河南鄭州惠濟站啟動
    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河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姚自京,東方今報社社長胡楊,惠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健等多位領導蒞臨現場,並共同開啟了儀式。探訪鄭州「大花園」 聆聽惠濟生態、產業、文化「黃河大合唱」  惠濟區是黃河鄭州段的重要流經地,依山傍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建設的重點區域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成就這首不朽讚歌的是詩人光未然和音樂家冼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