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寧波街頭,隨處可以看見牆上刷著的城市形象口號「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後一句自然是描繪寧波港的地理區位特點,前一句則是指寧波這座城市的文化象徵:天一閣。於當今經濟社會,天一閣之名尚在寧波港之前,可見其在寧波人心中的位置。
最早聽說天一閣的大名,還是在二十多年前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這本散文集裡有一篇《風雨天一閣》的文章介紹了天一閣在文化屆的獨特地位,當時就留下深刻印象。這次,我終於親自走進了這座被譽為「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的神秘府邸,一探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近年先後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書閣為木構的二層硬山頂建築,通高8.5米。底層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後有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此外,還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閣的建築布局後來為其他藏書樓所效仿。
範欽最早的藏書樓名為「東明草堂」。辭官歸家之後,隨著藏書的增多,亟需興建新的藏書樓。範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並在建築格局中採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築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時,採用各種防蛀、驅蟲措施保護書籍。
範欽為了保護藏書而訂立了嚴格的族規,世代的子孫嚴格遵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教,但終因年代過於久遠,藏書還是有很多的失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閣內的藏書實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者掠去數十種古籍。鹹豐年間又有盜賊潛入閣內,偷去了許多的藏書,轉賣給法國的傳教士和造紙廠。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的變故,到1940年,閣內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天一閣,專門設置了管理機構,探訪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又增入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範欽的曾孫範光文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併名為天一閣,清康熙四年,範欽曾孫範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環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除了藏書豐富,天一閣在防火、通風、防潮方面也獨具特色。
天一閣現藏古籍達30餘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有《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志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
東園位於天一閣東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土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告竣並對外開放。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將緊鄰天一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雲莊、銀臺第、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納入天一閣統一管理,並在陳氏宗祠內增設《麻將起源地陳列》、白雲莊設置了《浙東學術文化陳列》、銀臺第開設官宅博物館;秦氏支祠、白雲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是當年陳政鑰先生家族宗祠,陳列了麻將史、與寧波關係史,並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將牌種類。
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時耗銀元二十餘萬。祠堂以照壁、臺門、戲臺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置有配殿、看樓,佔地二畝六分,建築面積一千四百餘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戲臺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鬥拱承託,為單簷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工藝一大特色。嵌在牆體上的磚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動逼真,刀法細膩圓潤,大面積的清水磨磚牆體,接縫嚴密,通體平滑,足見工藝之精。瓦頂廣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獸,皆栩栩如生,獨具風採。其富麗堂皇,較之前在廣東順德所見的碧江金樓有過之而無所不及。
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
司馬第為範欽住所,因範欽官職得名,內藏有範欽官服複製品和範家世系表。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
尊經閣原先位於寧波府學內,建於光緒年間,1935年天一閣重建時遷入天一閣內。建築格局為重簷歇山頂。內藏御賜書籍和儒家經典。尊經閣原為清光緒年重建,仍保持原來重簷歇山頂建築結構,氣勢磅礴肅穆。
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建築為重簷硬山頂二層建築,坐北朝南,建成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一間樓梯間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寶書樓的周邊設計中體現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細節。西側生活區與藏書樓利用防火牆隔開,保持一定距離,並使兩者的門錯開。藏書樓周邊擁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書樓前修築水池,蓄水備火災時需要。相傳,這一水池的水與月湖相通,從而水量源源不斷。以寶書樓為中心,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等構成天一閣藏書文化區。
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阮元說:「範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百年,海內藏書家,唯此巋然獨存。」 這就是說,自明至清數百年廣闊的中國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書籍文明,終於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歸攏的房子。明以前的漫長歷史,不去說它了,明以後沒有被歸攏的書籍,也不去說它了,我們只向這座房子叩個頭致謝吧,感謝它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餘秋雨《風雨天一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