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一閣:「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文化的力量

2021-01-09 浣花山房

走在寧波街頭,隨處可以看見牆上刷著的城市形象口號「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後一句自然是描繪寧波港的地理區位特點,前一句則是指寧波這座城市的文化象徵:天一閣。於當今經濟社會,天一閣之名尚在寧波港之前,可見其在寧波人心中的位置。

最早聽說天一閣的大名,還是在二十多年前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這本散文集裡有一篇《風雨天一閣》的文章介紹了天一閣在文化屆的獨特地位,當時就留下深刻印象。這次,我終於親自走進了這座被譽為「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的神秘府邸,一探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近年先後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書閣為木構的二層硬山頂建築,通高8.5米。底層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後有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此外,還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閣的建築布局後來為其他藏書樓所效仿。

範欽最早的藏書樓名為「東明草堂」。辭官歸家之後,隨著藏書的增多,亟需興建新的藏書樓。範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並在建築格局中採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築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時,採用各種防蛀、驅蟲措施保護書籍。

範欽為了保護藏書而訂立了嚴格的族規,世代的子孫嚴格遵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教,但終因年代過於久遠,藏書還是有很多的失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閣內的藏書實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者掠去數十種古籍。鹹豐年間又有盜賊潛入閣內,偷去了許多的藏書,轉賣給法國的傳教士和造紙廠。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的變故,到1940年,閣內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天一閣,專門設置了管理機構,探訪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又增入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範欽的曾孫範光文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併名為天一閣,清康熙四年,範欽曾孫範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環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除了藏書豐富,天一閣在防火、通風、防潮方面也獨具特色。

天一閣現藏古籍達30餘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有《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志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

東園位於天一閣東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土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告竣並對外開放。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將緊鄰天一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雲莊、銀臺第、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納入天一閣統一管理,並在陳氏宗祠內增設《麻將起源地陳列》、白雲莊設置了《浙東學術文化陳列》、銀臺第開設官宅博物館;秦氏支祠、白雲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是當年陳政鑰先生家族宗祠,陳列了麻將史、與寧波關係史,並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將牌種類。

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時耗銀元二十餘萬。祠堂以照壁、臺門、戲臺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置有配殿、看樓,佔地二畝六分,建築面積一千四百餘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戲臺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鬥拱承託,為單簷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工藝一大特色。嵌在牆體上的磚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動逼真,刀法細膩圓潤,大面積的清水磨磚牆體,接縫嚴密,通體平滑,足見工藝之精。瓦頂廣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獸,皆栩栩如生,獨具風採。其富麗堂皇,較之前在廣東順德所見的碧江金樓有過之而無所不及。

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

司馬第為範欽住所,因範欽官職得名,內藏有範欽官服複製品和範家世系表。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

尊經閣原先位於寧波府學內,建於光緒年間,1935年天一閣重建時遷入天一閣內。建築格局為重簷歇山頂。內藏御賜書籍和儒家經典。尊經閣原為清光緒年重建,仍保持原來重簷歇山頂建築結構,氣勢磅礴肅穆。

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建築為重簷硬山頂二層建築,坐北朝南,建成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一間樓梯間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寶書樓的周邊設計中體現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細節。西側生活區與藏書樓利用防火牆隔開,保持一定距離,並使兩者的門錯開。藏書樓周邊擁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書樓前修築水池,蓄水備火災時需要。相傳,這一水池的水與月湖相通,從而水量源源不斷。以寶書樓為中心,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等構成天一閣藏書文化區。

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阮元說:「範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百年,海內藏書家,唯此巋然獨存。」 這就是說,自明至清數百年廣闊的中國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書籍文明,終於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歸攏的房子。明以前的漫長歷史,不去說它了,明以後沒有被歸攏的書籍,也不去說它了,我們只向這座房子叩個頭致謝吧,感謝它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餘秋雨《風雨天一閣》

相關焦點

  • 寧波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天一閣,坐落於月湖西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書藏古今,數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聖地,卻又緊閉大門。自古以來,能登閣拜讀的不過寥寥數人,皆是盛有名望的學者大學。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
  • 除了天一閣 寧波歷史上著名藏書樓還有40餘處
    前天,寧波地方文化研究專家周達章在寧波書香文化園舉辦藏書文化講座時透露,寧波歷史上著名的藏書家有150餘位,著名藏書樓除了天一閣還有40餘處,有些至今還保存良好。周達章建議,深入挖掘寧波的藏書文化,為「名城名都」「書香之城」建設貢獻力量。  周達章長期從事寧波地方文化建設,出版有《寧波老事體》等著作。他與周嫻華主編的《寧波藏書文化》已於去年年初出版。
  • 寧波天一閣送藏書文化進校園
    近日,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推出針對青少年的巡迴特展「了不起的藏書樓——天一閣」,首站走進海曙區古林鎮中心小學,用卡通漫畫、趣味版面、實物觀察等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讀天一閣的歷史文化知識。該巡迴特展面向全市中小學生,以「了不起的藏書樓」為主題,從天一閣的歷史地位、名稱含義、建築特點、藏書特色、收藏管理和保護等方面入手,通過啟發式提問,讓孩子們追根溯源,引發自主思考,在獲取相關知識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並引導他們形成讀書、護書、愛書的良好習慣。
  • 浙江寧波天一閣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卉錦看天下,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城西。這是我國現存建築時間最早、保存又較好的一座藏書樓和金石圖書博物館。在這座藏書樓中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費的古代圖書資料,而且樓房的布局和建築對以後藏書樓的興修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 天一閣|寧波的書房
    又恰逢親見當時一處著名藏書之所毀於煙火,遂發願建藏書閣,盡藏天下名冊。閣名所得也早存乎冥冥中。「天一生水,地六存之」,或許是秉燭夜讀《易經》時的靈光乍現,這個幽樸的名號便由此刻下歷史的斧痕,四海聚攏的書冊也夜夜墊著高枕,在溫柔鄉裡安眠。
  • 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皇家書閣仿照它而建,一個家族守候四百多年
    據清代學者全祖望《天一閣碑目記》稱,由於建設之初,曾建一水池於下,後來又搜集石碑刻,得到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閣主認為與是建池不謀而合,於是便就以「天一」為此閣之名。而另一種說法是:既然是建藏書樓,書紙最怕的就是火,受漢代學者鄭玄註解《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啟發,於是把書樓題名為「天一閣」,是為「以水制火」的意思。後一種說法目前成為主流。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 圖為天一閣百年滄桑,鬥轉星移。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正門匾額上所題「天一閣」,蒼勁有力。簷下鐫刻的四字「南國書城」,是由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 圖為天一閣藏書範欽和其它藏書家不同的是,他的收藏主要是明刻本為主。
  • 四庫七閣專家齊聚寧波 熱議天一閣範式藏書樓
    央廣網寧波11月5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沈芳漪)11月5日,「北鬥錯落長庚明——四庫七閣與天一閣藏書樓研討會」在天一閣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從「四庫七閣」和天一閣的歷史淵源出發,圍繞各大藏書樓的功能價值研究、建築復原保護等話題進行交流,進一步提煉出「天一閣範式」的概念,共同探討其內涵與影響。
  • 黃文杰:月湖開中國風氣之先 天一閣為藏書文化代表
    11月13日,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副書記,寧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黃文杰在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寧波不僅盛產茶葉、絲綢和青瓷,同時還是書香之城。寧波信奉的是文化的力量,是一種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價值觀。而天一閣和月湖對寧波的影響,是人們對書籍和知識的敬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敬重。這也促使寧波成為了文獻大邦,對傳播思想、傳承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圖書館排前三,亞洲第一,說的就是寧波天一閣
    寧波用「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作為自己的城市宣傳語,為什麼是這八個字呢?熟悉寧波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寧波有個「天一閣」,而殊不知,書藏古今,說的就是它——天一閣。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間,佔地面積2.6萬平凡米。
  • 了解寧波的文化底蘊:走進月湖公園湖畔的天一閣
    天一閣位於寧波市中心月湖西岸,建於1561年至1566年,佔地2.6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同時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藏書館之一,與馬拉特斯塔圖書館、美第奇洛倫佐圖書館齊名。天一閣所屬寧波海曙區,是寧波著名的4A級景點也是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 寧波的城市名片:天一閣
    天一閣又名寶書樓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古老的家族圖書館,家族傳承450多年,歷代文人心中的聖地。因為天一閣寧波才文化底蘊厚重,因為天一閣寧波才人傑地靈。我的一個朋友是某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曾經心心念念的說要來寧波天一閣要好好研學蘭亭序的,後來他確實來了而且一呆就是三個月,我就是通過他在認知層面對天一閣有了一個初步認識的
  • 黃永順:南國書城天一閣
    20世紀50年代後,國內不少藏書家陸續將自己的藏書捐予天一閣,如張氏樵齋、朱氏別宥齋、孫氏蝸寄廬等,使天一閣的藏書日漸增多。天一閣現藏古籍30餘萬卷,還收藏有大量字畫、碑帖及精美的地方工藝美術品。  如今的天一閣已成為一座以藏書文化為主題,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以及社會教育、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博物館。
  • 天一閣明代木結構房屋為啥能完整保存至今
    範欽回到故鄉寧波之後,創建了天一閣藏書樓,時間大約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間(1561-1566)。這座傳統木結構房屋,地處潮溼的江南地區,受到風雨侵襲、蟲蛀鼠啃、建材老化等深刻影響。如果說,藏書文化是天一閣的不朽靈魂,那麼藏書樓就是其安魂之所。然而,藏書樓無法做到傳承千載而金身不壞。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當年馬廉先生捐贈千餘晉磚,開啟民間向天一閣捐贈之先河,此屋也正是為保存捐贈的晉磚而建。第二個展廳展示了寧波許多著名的藏書家捐獻給天一閣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馮真群、張季言等藏書家的獻書詞,表達了他們將辛勤積累的藏書與天一閣並存和造福於後人的良苦用心。
  • 「四庫七閣」與天一閣:皇家藏書樓為何建成江南民居模樣?
    寧波天一閣引起了他的注意。為纂修四庫,乾隆曾下詔欽點江浙藏書家獻書,以範懋柱為代表的天一閣範氏後人進呈書籍638種,為藏書家之冠。而範家的藏書樓天一閣,當時已經使用兩百多年,「並無損壞,其法甚精」,名聲在外。乾隆於是命杭州織造寅著前往寧波調查,收到了詳述天一閣形制的奏摺和圖紙。
  • 天一生水,寧波天一閣
    反正對於愛學習的小編來說,對於寧波來說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啦。那麼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天一閣一天 雲扶石扶雲」之名的天一閣。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說起天一閣的來歷,那可就是有講究啦。
  • 50方珍貴印章亮相天一閣 講述450餘年藏書故事
    9月11日起,「天一印語----名閣·名家·名印篆刻特展」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內展出。「名閣名家名印」項目,是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與唯一的國家級篆刻藝術院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手打造的文化品牌。該項目邀請海內外著名的書法篆刻家50人,創作50方篆刻作品,以方寸間的生動形式,展現天一閣450餘年的藏書故事。
  • 四庫七閣」與天一閣:皇家藏書樓為何建成江南民居模樣?
    寧波天一閣引起了他的注意。為纂修四庫,乾隆曾下詔欽點江浙藏書家獻書,以範懋柱為代表的天一閣範氏後人進呈書籍638種,為藏書家之冠。而範家的藏書樓天一閣,當時已經使用兩百多年,「並無損壞,其法甚精」,名聲在外。
  • 一個展覽,看盡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
    「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今天起在天一閣展出。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藏書家,今天(12月4日),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集中展出天一閣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書畫、碑帖等展品共計60餘件,展現了天一閣創始人範欽氣貫長虹的一生,從文士與藏書的關係這一視角帶你走近範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