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歌
我們中學時期學習朝代歌中就知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各個朝代的名字都和國君有著密切的關係,或來自于姓氏,比如夏朝的國君是「夏后氏」;或來自於封地,比如周朝的先祖居於岐山下的周原;當然了還有一些是封號等等。
春秋列國
只有這個「春秋」和「戰國」命名比較奇特,「戰國」還好說,那個時期是比較著名的戰亂時期嘛,就叫戰國。那麼「春秋」是什麼呢?為什麼把東周的前半段時期叫「春秋」 而不叫「冬夏」呢?
「春秋」這個詞,除了表示季節以外,在歷史上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四書五經》中的一部經書《春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朝代「春秋時期」。作為季節,春秋這兩個字或者這個詞出現的比較久遠了,基本可以說久遠到超過任何文字記載。但是作為圖書的《春秋》和作為歷史時期的「春秋」出現的比較晚,而且出現的時間也差不多。
四書五經之《春秋》
《春秋》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修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時期大約就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也就是說,《春秋》就是成書於春秋時期,而且《春秋》就是記錄的春秋時期的事。實際上,春秋時期的確也是因為《春秋》這本書而得名。說起來,《春秋》這本書也的確也夠牛的。
《春秋》這本書本來並不是孔子寫的,是孔子修訂的。原書是魯國的史官記錄的本國的歷史。也就是說《春秋》這本書比「春秋時期」所代表的空間地域範圍要小很多。其實在當時「春秋」兩個字作為書名的意思就是記錄呀歷史呀之類的意思,當時各個諸侯國都有史官在記錄本國的歷史,而且名字都叫《春秋》。後來各國的記錄的《春秋》都已經丟失找不到了,只有魯國記的《春秋》傳下來了,所以《春秋》作為歷史記錄就變成了特指,特指魯國史官記錄,孔子修訂的《春秋》。
那麼《春秋》有沒有記錄夏季和冬季的事情呢?當然記錄了!那明明記錄了四季的史事,為什麼叫春秋呢?怎麼不叫冬夏?
諸侯朝聘王室
這就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政治方面: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間,也是各諸侯國之間使者往來、會盟等活動的主要時間,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秋季節。另一個是經濟方面: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發生在春秋季節的農耕了,春種秋收嘛。於是用最能代表當時政治經濟活動的季節來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另外,還有說法是在古代季節劃分只有春秋兩季,沒有冬夏,後來人們對季節的認知更加全面之後,才劃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沒有查到歷史記錄。
還有人說,按照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春夏秋冬對應於五行的木火金水(一說一年可細分為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溼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另一說為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月屬土,為四方土),同時對應於五方的東南西北(中屬土)。所以表示歷史時間的就是季節春秋,表示空間物質的就是方位東西。
五行與季節和方位的對應關係
如此說來,春秋戰國也好,五經《春秋》也好,有著當時現實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更有著豐富的中國古典智慧,只可「春秋」,不可「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