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呢?

2020-12-11 南柯夢境

朝代歌

我們中學時期學習朝代歌中就知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各個朝代的名字都和國君有著密切的關係,或來自于姓氏,比如夏朝的國君是「夏后氏」;或來自於封地,比如周朝的先祖居於岐山下的周原;當然了還有一些是封號等等。

春秋列國

只有這個「春秋」和「戰國」命名比較奇特,「戰國」還好說,那個時期是比較著名的戰亂時期嘛,就叫戰國。那麼「春秋」是什麼呢?為什麼把東周的前半段時期叫「春秋」 而不叫「冬夏」呢?

「春秋」這個詞,除了表示季節以外,在歷史上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四書五經》中的一部經書《春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朝代「春秋時期」。作為季節,春秋這兩個字或者這個詞出現的比較久遠了,基本可以說久遠到超過任何文字記載。但是作為圖書的《春秋》和作為歷史時期的「春秋」出現的比較晚,而且出現的時間也差不多。

四書五經之《春秋》

《春秋》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修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時期大約就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也就是說,《春秋》就是成書於春秋時期,而且《春秋》就是記錄的春秋時期的事。實際上,春秋時期的確也是因為《春秋》這本書而得名。說起來,《春秋》這本書也的確也夠牛的。

《春秋》這本書本來並不是孔子寫的,是孔子修訂的。原書是魯國的史官記錄的本國的歷史。也就是說《春秋》這本書比「春秋時期」所代表的空間地域範圍要小很多。其實在當時「春秋」兩個字作為書名的意思就是記錄呀歷史呀之類的意思,當時各個諸侯國都有史官在記錄本國的歷史,而且名字都叫《春秋》。後來各國的記錄的《春秋》都已經丟失找不到了,只有魯國記的《春秋》傳下來了,所以《春秋》作為歷史記錄就變成了特指,特指魯國史官記錄,孔子修訂的《春秋》。

那麼《春秋》有沒有記錄夏季和冬季的事情呢?當然記錄了!那明明記錄了四季的史事,為什麼叫春秋呢?怎麼不叫冬夏?

諸侯朝聘王室

這就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政治方面: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間,也是各諸侯國之間使者往來、會盟等活動的主要時間,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秋季節。另一個是經濟方面: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發生在春秋季節的農耕了,春種秋收嘛。於是用最能代表當時政治經濟活動的季節來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另外,還有說法是在古代季節劃分只有春秋兩季,沒有冬夏,後來人們對季節的認知更加全面之後,才劃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沒有查到歷史記錄。

還有人說,按照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春夏秋冬對應於五行的木火金水(一說一年可細分為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溼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另一說為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月屬土,為四方土),同時對應於五方的東南西北(中屬土)。所以表示歷史時間的就是季節春秋,表示空間物質的就是方位東西。

五行與季節和方位的對應關係

如此說來,春秋戰國也好,五經《春秋》也好,有著當時現實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更有著豐富的中國古典智慧,只可「春秋」,不可「冬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叫春秋戰國而不是「冬夏戰國」?春秋有什麼特殊含義?
    我們平時所說的春秋時代,實際上就是指東周前半段的歷史。春秋一般被認為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有294年,直到三家分晉爆發,天下步入戰國時代後結束。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好奇,為什麼這段時期要叫春秋呢?春秋這個名字到底是誰取的?
  • 《春秋》為什麼叫春秋,不叫冬夏?
    孔子的《春秋》重在說道理、明是非、立禮儀。史實只是他傳達「觀念」的一種載體。2.那為什麼叫「春秋」,不叫「冬夏」呢?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史官負責記載各家的歷史。但魯國比較特別,他是周公的國,比較重視也擅長這一項工作,他們負有匯總各諸侯國歷史的「職責」。所以每年春季、秋季兩次,各諸侯國的史官都去魯國,匯報半年的情況,互相呼應修正。
  • 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不能叫冬夏戰國時代?8個理由,全面解析!
    春秋戰國,為什麼不能叫冬夏戰國?不管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後人起的名字,項少龍到了那個年代,如果直接說出「春秋戰國」時代這個名詞,是要被別人當做神經病的。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魯國的史書《春秋》,戰國之所以叫戰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彙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國策》。
  • 為什麼我們都叫「春秋戰國」而不叫「冬夏戰國」?一本書很重要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有兩個人在聊天,甲說:「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乙問:「究竟是春天還是秋天啊?」甲沒理他,接著說:「有這麼幾個諸侯……」乙又問:「那究竟是豬還是猴啊?」這是一個小笑話,博君一笑。但是我想很多朋友也都有一文,為什麼大家將這段時期的歷史叫做春秋而不是叫冬夏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 儒家經典之一的《春秋》,為什麼不叫《冬夏》?
    比如,《三國演義》裡的關羽,他走到那裡都有一個熱愛,就是「夜讀《春秋》」,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關羽的塑像畫像,也大多是讀《春秋》的樣子,足見,在東漢時期,《春秋》實在是忠義之士必讀的讀物。
  • 春秋戰國,「戰國」好理解,為什麼之前年代叫「春秋」?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是重要的一個年代,甚至可以說,那一時代奠定了我國整個封建時期的基礎。,但是,東周的前半段為何叫「春秋」?用「春秋」來表達這個時代,最早起源於「春秋」這個詞代表的一個意義。「寫史」是東周時期各國特別注重的,但在具體實施細節上,又各有小差別。魯國在命名上就和其它諸侯國略有不同,是按春、夏、秋、冬來記事。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夏、商、周是中國歷史上三個奴隸社會朝代。其中的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具體時間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經歷了春秋時期的群雄爭霸,我國的奴隸社會基本瓦解。春秋時期有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宋國等。當時魯國的史官按照年、季、月、日順序,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各國發生的大事,按照年記錄時又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季來記載。所以,史官為這部編年體史書命名為《春秋》,這正好與東周初期的整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想吻合,所以歷來史學家便以春秋作為這個時期的名稱。
  •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然後乾脆心一橫,公元前770 年在晉、秦、鄭等諸侯的護送之下東遷,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l 為啥叫春秋呢?其實原因挺簡單,這名字是後面起的,是因為記這段歷史的史書叫《春秋》。現存的《春秋》是魯國的歷史為線索,反映了整個周王朝的大事。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而不叫「夏冬」?原因如此!
    除了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還有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和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都是為了解讀《春秋》而作。那麼,記述魯國的歷史,為什麼要用《春秋》為名字,而不是用「夏冬」呢?我們看看《春秋》的記事方式。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極力倡導禮儀的大思想家,他所在的魯國,在西周時期,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禮儀之邦。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不叫夏冬時期,春秋:我也想可實力不允許啊
    譬如《春秋》所記錄的諸侯會盟一百九十八起,諸侯互相徵伐二百七十二起,後世因而把這一段歷史稱之為「春秋時期」。同時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例以一本書而命名的時代。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春秋》何以為《春秋》,是不是有什麼講究呢?為何不把這本書命名為「冬夏」呢?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有讀者肯定會問那麼為什麼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
  • 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年路藍縷的上古先民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歷史文獻中,通常把東部的民族叫「夷」,南部的民族叫「蠻」。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0年,市域歷經了夏、商、西周3個朝代,雖屬《禹貢》所劃「九州」的荊州之域,中原王朝勢力也不斷進入但大體仍處於「蠻夷」聚居地。
  • 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
    前770年,周王室衰落之後周平王遷都洛陽,他以前帶起的一幫小弟不在那麼聽話,諸侯立政,群雄並起,中原逐鹿。從此東周拉開序幕,這個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也是一個政治上有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方諸侯的戰亂所帶來思想上的活躍與自由引導了人們的 自覺與思想的解放。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說到中國古代經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力並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後,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裡卻已經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個空架子。
  • 常說春秋戰國,那麼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哪裡呢?
    《春秋》這部史書,後來經孔子的編撰整理,紀事終結於公元前481年。《春秋》雖是一部史書,對史事的記錄非常簡單,沒有細節,故而孔子的弟子左丘明在其基礎上,把歷史的細節給補充上去,叫《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紀事延長到公元前468年。《春秋》與《左傳》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後來就被稱為春秋時代。
  •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現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 春秋時期的劃分是因為孔子一句話?到底是春,還是秋?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關於這一時期的時間段,一般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外也有人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還有人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不過它為什麼叫春秋呢?無論怎麼算都不止一春一秋的長度。
  • 《春秋》這部經典,為什麼取春秋兩個季節為書名?
    比如,《三國演義》裡的關羽,他走到那裡都有一個熱愛,就是「夜讀《春秋》」,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關羽的塑像畫像,也大多是讀《春秋》的樣子,足見,在東漢時期,《春秋》實在是忠義之士必讀的讀物。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它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
  • 春秋戰國國君該叫「公」還是「王」
    首先要意識到的是,上古漢語裡對君王的稱謂本來就很複雜,一篇文章不可能把它完全講解清楚。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詞用於指代諸侯或天子,而且有些是天子專用,如大君;有的專指諸侯,如邦君、國君。春秋戰國更是周朝禮制衰微、崩壞的時代,各諸侯國君的稱呼比之先前就更複雜多變了。史書裡對諸侯國君的稱呼,可分為爵稱和非爵稱兩種。
  • 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那麼戰國與春秋究竟有什麼不同?
    歷史學家們將三家分晉這件事當做劃分春秋與戰國的界線,那麼為什麼要把春秋和戰國劃分出來呢? 難道是歷史學家們吃飽了撐的? 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春秋和戰國大不相同。 因為不同,所以區分。 那麼春秋和戰國究竟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