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就是戲曲,不是歷史教科書務必對於歷史事實求實求嚴,力求不偏不倚;戲曲就是戲曲,不是報告文學,通訊報導不能無中生有,造謠生事;戲曲藝術在民間口口相傳,源遠流長,她就是她,有著自己的秉性風格,聽風就是雨……
戲曲藝術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肥沃的民間土壤裡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是的,戲曲藝術的出發點也是抨擊邪惡,弘揚正氣,她可以嬉笑怒罵,指桑罵槐,她可以雷霆狂風,直抒胸臆,她可以哀婉悱惻,為民請命!所謂的高臺教化,就是她的出發點,也是贏得父老鄉親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來有人針對戲曲舞臺上的一些「歷史錯誤」發表了許多慷慨陳詞,很是義憤填膺!這些專家懂歷史,明是非,發現了戲曲舞臺上「冤案累累」,感到天要塌了,於是不僅僅是發表理論文章進行口誅筆伐,還有的直接就是創作了與已有劇目內容截然相反的「新編歷史劇」對劇種人物進行「平反」!
是的,如果真要認真以歷史的眼光嚴格審視我們的戲曲劇目,我們真的會很尷尬地看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劇目——特別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古裝劇——還真是不多!
正像有些專家說的那樣,我們的戲曲劇目的「歷史問題」泛濫成災,令人頭疼!
最典型的一個戲就是《秦香蓮》!
這部戲可以說是中國戲曲舞臺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完全可以說的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上世紀中期,戲曲劇目被拍成電影那可是相當的不容易!可是,在當時,評劇的《秦香蓮》,京劇的《鍘美案》,豫劇的《包青天》就都是極為精彩的電影作品。特別是豫劇的《包青天》製作精美,無論是演員的精挑細選,劇本的淬鍊升華,配樂的美妙絕倫,可以說是不可超越的一部經典!
就是這部戲,有人提出了歷史上的陳世美受到了莫大的冤枉!歷史上的陳世美不僅僅沒有這些罪狀,而且還是一個知恩圖報,公正不阿,廉潔勤政的存在。於是,遠在四川的廣元豫劇團也就要為老陳翻案了,創作上演了一部《陳世美喊冤》,也就是在當時的一本《河南戲劇》雜誌上看到了有關報導,後來也沒有見第二個劇團演出此劇。
其實,戲曲劇目是真的不能和歷史劃等號的。
戲曲的主要功能就是藝術享受,不是傳播歷史知識。
戲曲藝術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一個娛樂形式,她是「歌舞演故事」,唱念做打是她的基本功,生旦淨醜是她的群肖像,觀眾坐在臺下就是在欣賞臺上的唱念做打所散發出來的藝術魅力!
看戲的不僅僅只是鄉野村夫,也有那鴻學大儒,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臺上劇目的「歷史錯誤」,可是他們更明白自己就是來聽戲的,不是來參加歷史研討會的。
陳世美被冤枉了有幾百年了吧?但是,歷史上的陳世美又有什麼損失呢?幾百年了,也沒有把他的歷史真實影響磨滅了,有人替他喊冤,就說明戲曲藝術的作用僅僅只是在戲曲舞臺上的那個「陳世美」(而且還是宋朝的那一個陳世美,據說歷史上的陳世美卻是清朝的),如此而已。
不必學究氣太濃了,如果真要以歷史真實來要求,我們的劇目估計就會徹底完蛋!包公戲,海瑞戲,劉庸戲,楊家將,呼家將……又有幾個能經得起歷史真實的檢驗?
估計就是一部《海瑞罷官》了。
戲曲就是戲曲,就是現在的新編歷史劇也不會是歷史的教科書。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那些沒有歷史依據的新編戲卻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有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戲是商洛花鼓《屠夫狀元》,當年這部戲在河南可以說是反響強烈,胡希華的演出最為精彩,甚至唱到了北京,其他的丑角名家也都不甘人後,紛紛搬演。另一個戲就是京劇《徐九經升官記》,崔少奎把這部戲移植的相當成功,還是在全國巡迴演出……
戲曲如果被綁在了歷史的身上,那將是戲曲藝術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