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戲劇到戲曲——中國戲曲是怎麼發展的

2020-08-27 秦腔鬚生

「戲劇」和「戲曲」的概念區分是首先需要辨析清楚的。

「戲劇」一詞最早見於晚唐杜牧《西江懷古》和杜光庭傳奇小說集《仙傳拾遺》,「戲曲」則始見於元人劉壎《水雲村稿》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等,是宋元戲曲形成後的稱謂,就概念的出現而言,「戲曲」晚於「戲劇」三四百年。

唐參軍戲

  • 王國維先生《宋元戲曲考》開始把我國傳統戲劇定名為戲曲,以此區別於西方傳來的話劇等舞臺藝術形式。吳新雷先生將王靜安先生此論置於充分考證了中國古代文獻中「戲劇」「戲曲」之分的基礎上,於《中國戲曲史論》中明晰提出:「戲曲」「戲劇」含義完全相同,概念有所區分,「戲劇」是總稱,是屬概念;
  • 「戲曲」則是宋以後形成的戲曲藝術形式的專稱,之所以謂之「戲曲」,表明是通過演唱來體現其藝術特色的,而單方面的說白表演不能稱為戲曲,「戲曲」是被「戲劇」包含的種概念。依王、吳二先生所見,結合今天約定俗成的觀點,可以這麼區分「戲劇」和「戲曲」的概念:「戲劇」是歌劇、話劇、舞劇以及戲曲的總稱,狹義「戲劇」也常專指話劇。戲曲則是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的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專指全國性的京劇、崑曲和各種地方聲腔,如河北的評劇,山西的晉劇,陝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劇,湖北的漢劇,湖南的花鼓,浙江的越劇等。

陝西韓城宋墓雜劇壁畫

中國戲曲是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演故事的舞臺藝術樣式,這些藝術因素聚集在戲曲中是為了一個目的,即遵循美的原則來表演故事。其藝術品貌為「以歌舞演故事」。具體說來中國戲曲有如下特徵:

  • 首先,劇中人物分別由生、旦、淨、醜等不同臉譜的腳色行當充任,以示被簡單化固定化了的不同人物類型的不同性格。後世批評概念化類型化了的小說人物就常用「臉譜化」來譏諷。事實上,戲曲舞臺上的臉譜行當很有它存在近千年的合理性,其藝術價值也不應低估。將大千世界的各色人等進行科學分類,概括為生、旦、淨、醜等腳色行當,按其性格繪製不同臉譜,使舞臺形象忠奸分明,文野有別。如此,觀眾看戲領會劇情,自會一目了然,毫無歧義幹擾,很是鮮亮明快,痛快過癮!戲曲是大眾化的藝術樣式,臉譜和行當體系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容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它有最為深厚的群眾基礎。
  • 其次,中國戲曲採用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來表情達意,傳達劇情,用音樂化的語言表現生活,即戲曲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前兩項藝術手段。劇中曲詞唱段自不必說,它是音樂和文學最好的結合體,聲腔音樂為曲詞插上了翅膀,有了聲腔音樂,曲詞內涵的傳達才能夠盡興「飛翔」起來。因此,用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和文學曲詞的完美結合,就成了中國戲曲的核心,民間盛傳「聽戲」之說,強調的就是「曲」是戲曲的主要因素。另就「念」而言,韻白所」念「出的韻感、律動、節奏、強弱、起伏變化,幾乎分辨不清是吟誦還是歌唱。這需要極深厚的藝術功力,一個戲曲演員的功底如何,往往在一聲韻白拖腔中自見分曉。
  • 第三,運用把生活動作加以誇張化、節奏化、舞蹈化、固定化的動作程式來進行舞臺表演,即「唱、念、做、打」中的後兩項藝術手段。這是一套技術含量很高而絕不同於其他戲劇的戲曲藝術表演體系。「做、打」功夫講究五法——手法、眼法、身法、發法、步法,簡稱「手、眼、身、發、步」,是指如何運用手勢、眼神、身段、頭髮甩動、臺步來表現人物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感情,這是一套提煉美化後的完整程式,把武術、雜技技藝舞蹈化藝術化,如捋髯、甩袖、打鬥、圓場、亮相等。動作程式遠離生活,形體語言融化於音樂的節奏之中,是追求舞臺完美和諧的造型藝術。
  • 第四,採用「取其意而棄其形」虛擬手法,運用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來完成對大千世界的生動描繪,從而製造出彈性的時空藝術效果。如方寸舞臺間的開門闔門、啟轎行舟、馭馬徵戰……都採用虛擬的手段,藉助鼓板弦索之勢在空曠的舞臺上營造出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無傷亡之戰場,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是也。

中國戲曲起源於上古期的歌舞與俳優,從秦漢到隋唐五代,經歷了角牴武打戲、娼妓伶人的說唱歌舞、滑稽表演的參軍戲,這是中國戲曲的孕育階段。到了宋代,隨著「宋雜劇」的出現,中國戲曲宣告形成。

  • 其間經歷了從敘事體到代言體,從第三人稱講故事到劇中人物表演故事這樣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宋金南北分治後,一部分雜劇藝人隨朝廷南遷;另一部分雜劇藝人被擄北方,進一步將宋雜劇舞臺藝術發展為「金院本」,金院本孕育了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時期。
  • 由祝允明《猥談》說南戲出現在「宣和之後,南渡之際」可知,宋元南戲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溫州一帶民間。南渡後的宋代官本雜劇在表演形式上影響了南戲,使宋元南戲成為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戲成熟化與規範化的結果即是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創造了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

清代奉百戲之師崑曲為雅正之聲;清中葉興起的地方戲的聲腔稱「花部」「亂彈」,因其多為花雜不純的野調俗曲,故稱「花部」。乾隆以後持續出現的「花雅之爭」,沿襲了中國歷代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成為彼時戲曲發展的主體,「花雅之爭」促成了京劇的形成。

崑曲博物館崑曲演出描繪

要之,中國戲曲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宋元之前(包括宋金)和宋元之後(包括元代)。

  • 前一階段主要是以「戲」為中心,即以「戲弄」或「雜耍」為主的滑稽說笑逗趣表演,王國維謂之「古劇」、「非盡純正之劇」,指不成熟的戲劇形態,如滑稽戲、歌舞戲、傀儡戲、影戲等。
  • 後一階段則指以「唱曲」為主的戲劇表演,王國維謂之「真戲劇」、「純正之戲劇」,亦謂「戲曲」,指成熟的戲劇形態,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等。

綜合兩個階段可見,中國戲曲起源於秦漢,形成於宋代,成熟定型於元代,發展繁榮於明清。


若從「古劇」起源算起,至晚清京劇形成足有2000餘年的發展歷史;若從「真戲劇」形成出現算起,前後約歷800年。

清末京劇演出照片


說中國戲曲具有輝煌的歷史,是因為她積澱形成了中國古典戲曲文學劇本的三大體式——雜劇、南戲、傳奇;造就了前後輝映,各領風騷的元雜劇與明清傳奇的兩個黃金時代;創造了崑腔、秦腔、京劇等300多種聲腔劇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這一切構成了中國戲曲文化汪洋恣肆的萬千氣象,使她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從戲曲到戲劇,中國古代戲曲的「藝術理論」有怎樣的發展?
    它是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戲曲藝術從最早期的歷史故事加上音樂、舞蹈而形成的簡單歌舞表演慢慢發展成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成熟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但真正實現戲曲單一論到戲劇綜合論的真正跨越是在清代李漁戲曲理論誕生的時候,自此,中國的戲曲藝術理論才正式走向了成熟與自覺
  •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有哪些不同?
    西方戲劇是離不開表現的再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意,大寫實」;中國戲曲是離不開再現的表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實,大寫意」。 詩歌、寫意畫、交響樂及器樂曲、舞蹈及舞劇、戲曲等對生活的自然形態變形較大,我們稱之為表現性藝術。 / 編劇 / 中國戲曲具有劇本文學的詩賦性,而西方戲劇則具有劇本文學的散文性。
  • 歷久彌新的國粹,看中國戲曲發展到成熟
    直到宋代劉壎曾在其所著的書中提出「永嘉戲曲」,但並未用其命名「戲曲」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直到漢朝開始,才逐漸在民間當作一種娛樂的形式,開始"角牴"、"參軍戲"和"踏搖娘"等戲劇,他們代表了戲曲的萌芽狀態。唐朝中期,唐玄宗時期。戲曲藝術逐漸形成,當時實行對外開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得以飛速的發展。
  • 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
    戲曲概念和定義的本質一扮演故事戲曲的概念似乎很簡單。有一個很流行的提法: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或者說戲曲就是中國民族戲劇。但嚴格說這實際上只是指出了戲曲概念涵蓋的界限,即解決了外延問題,但這遠遠不夠。科學的概念更需要把握的是內涵。而戲曲的特有屬性是什麼呢?對此最早進行探討的是近代戲曲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王國維。
  • 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史:淺析中國戲曲文化發展演變進程
    其中很多經典的橋段,很多戲曲愛好者也是信手拈來,戲曲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中一直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戲曲的發展歷程時間悠久,其起源的說法也不盡相同。一種說法是戲曲文化源自宗教祭祀儀式,在古代社會中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眾對鬼神的重視程度很高,因此會出現很多祭祀活動,戲曲文化的雛形就在這些活動中逐漸顯性。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在藝術學學科整體風起雲湧的當下,京劇學的建立和發展是必然的,然而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的、全面的,是與藝術學、戲劇學的整體發展緊密相關的。建立京劇學,要從藝術學,尤其是戲劇(戲曲)學談起。戲劇、戲曲與京劇在現有的學科劃分中,藝術學下面的「戲劇戲曲學」,有點不倫不類,它反映了戲曲研究的複雜性和現狀的尷尬。
  • 淺析:戲曲角色的發展趨勢
    而角色本身的演化規律恰好也和開場演化的規律一樣吻合了盧冀野所謂「橄欖狀」的中國戲劇史,尤其是通過其自身的演化揭示了中國古代形態演化的規律:中國古代戲劇的形態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對應戲曲角色發展存在的三個階段:從歷史悠久的演藝活動中產生的「雜劇色」在扮演人物時就自然具有了「腳色」的含義,這是第一個階段即角色的演進階段;角色形成後會隨著戲劇故事內容的豐富和形態的發展分櫱出自身的老、小、副等名目
  • 戲劇與真正戲曲的定義與區別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又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諸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等。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戲劇原文作「Theatre",足見西方社會對戲劇舞臺性、劇場性的關注。
  • 中國傳統藝術,戲曲音樂的發展與分類
    但對於音樂戲劇來說,音樂就是不可或缺的,一旦沒有了音樂、該藝術形式也就無法存在了。戲曲就是音樂劇中的一種。戲曲是音樂劇中的一種,雖然在表現形式上與歌劇、舞劇好像是大相逕庭,但是如果缺少了音樂,也就不稱其為戲曲了,因為戲曲形成的關鍵就是戲劇與音樂的結合。這一點從戲曲發展歷程上,我們就可以窺知一二。
  • 上戲舉辦「中國戲曲教育高峰論壇」:戲曲教育當家人,齊聚上海謀發展
    昨今兩日,來自全國18個省市,29家藝術單位,包括綜合類藝術院校、戲曲職業藝術院校、戲曲中職校和國家重點院團和科研院所的院校領導、教授、專家與演員等齊聚上海戲劇學院蓮花路校區,參加中國戲曲教育高峰論壇,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教育的經驗,共同研討新時代戲曲教育發展策略。
  • 中國戲曲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滑稽戲、說唱藝術等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所以說起它的起源,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說出它具體起源於何時,因為中國戲曲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先秦、漢唐時期的孕育、發展,直到宋金時期才形成較為完整的戲劇形態。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在東方戲劇文化中間,中國戲曲有其極大的特色。東方戲劇一般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本國的傳統戲劇,另一為近現代由西方傳入的話劇和歌劇、舞劇等。中國近現當代的戲劇文化也如此。金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在戲曲文學方面,遵循中國詩歌詩、詞、曲的發展道路,將劇曲發展到藝術高峰階段,成為公元12到17世紀,這五百年中的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典範之一,且其戲曲音樂和藝術服飾(此指明清傳奇)亦在中國和世界音樂、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藝術成就無疑是領先的。
  • 打造戲曲之都 共享戲劇盛宴
    以婺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是金華文旅的一張金名片。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兩年一屆的中國(金華)李漁戲劇會演是我市充分發揮金華歷史名人和地域特色文化作用推動文化繁榮的重要抓手。活動旨在「凸顯時代精神、體現金華特色、融合旅遊發展、推動全民參與」,以「金華有戲」為切入點,打造「中國戲劇之都」為目標,積極推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 外國戲劇變成中國戲曲,竟然會是這麼精彩!
    中國戲曲作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在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驕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中國戲曲傳承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強大包容性,並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積極和全世界範圍內的優秀文化進行融合。文化是相通的,優秀的文化一定是兼容並蓄、博採眾長。
  • 中國戲曲發展史是怎樣的?
    這些經典名句的出現就是中國戲劇發展史的一部分。中國的戲劇源遠流長,始至先秦,到明清發展出各種流派,再到如今的電影電視劇的表現形式,原本固有的越粵豫崑曲黃梅戲等等似乎已經式微。要釐清戲劇的發展史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大致分成了幾個階段。一、先秦至漢魏的優伶。
  • 古典戲曲 戲曲研究 戲曲起源
    從原始社會的歌舞形式到如今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以生活為基礎,加入豐富的舞蹈、文學、音樂、美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元素,構成了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
  • 戲曲走向衰落的今天,戲曲文化該如何發展?
    中國是戲曲大國,戲曲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其主要代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 加上各個民族地區的戲曲種類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使得中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彩。但是,現在戲曲文化已經陷入低迷狀態,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在加上歐美文化以及韓流文化的衝擊,使敘事方式緩慢的戲曲越來越不受待見,到現在只剩下老一輩的人和很少的年輕人才能夠欣賞戲曲的魅力。
  • 戲劇專業乾貨 | 戲曲劇場
    戲劇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劇本文學,一方面是舞臺演出。戲劇史中較多談論的是劇本文學的發展歷史,對於舞臺演出的劇場則涉及較少。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中國戲曲劇場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類別。中國戲曲的表演場所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神廟裡面搭建的戲臺,另一類是城市裡面專門構建的商業劇場。神廟演戲是中國戲曲相當古老,也是最為普及的活動方式,但它不是專門化的演劇場所。北宋中期以後,一些商業化都市裡面出現了營業性劇場。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由異域舶來的話劇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成長不同中國本土戲劇文化結合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話劇早期奠基人就強調話劇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漢曾呼籲在話劇與戲曲之間架起一座金橋。「五四」對新劇的倡導以全盤否定傳統戲曲為其開路,這種偏激留下了話劇處在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戲曲長期培養的中國觀眾審美心理定勢相對抗的境地的隱患。
  • 2019國家公務員公安類考試公安基礎知識:中國戲曲、戲劇的發展及種類
    2019國家公務員公安類考試公安基礎知識:中國戲曲、戲劇的發展及種類 甘肅公安輔警司法群 648534106對於招警公共基礎知識的考試,戲曲的考察也不容忽視,本篇文章主要戲曲的發展歷史和中國五大戲劇分析來讓考生對戲曲這個考點有個清晰的思路,甘肅中公招警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