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2020-12-13 綜合快報清淨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瑰寶。中華民族向來十分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發揚。魯迅先生早在1934年4月9日《致魏猛克》的信中就曾指出:「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

由異域舶來的話劇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成長不同中國本土戲劇文化結合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話劇早期奠基人就強調話劇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漢曾呼籲在話劇與戲曲之間架起一座金橋。「五四」對新劇的倡導以全盤否定傳統戲曲為其開路,這種偏激留下了話劇處在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戲曲長期培養的中國觀眾審美心理定勢相對抗的境地的隱患。但進入二十年代中期就連胡適等人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對戲曲大加讚賞了,說明中國知識分子是出於一種接受西方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否定傳統,可骨子裡仍懷有依戀傳統的難以割捨的「情結」。不單中國戲劇家重視民族戲曲精華,就連西方有膽識的革新家如德國的布萊希特、蘇聯的梅耶荷德也高度重視中國戲曲的藝術原則和方法,從中汲取養料。開闢了西歐戲劇向東方戲劇探寶取經道路的「布萊希特戲劇裡流著中國藝術的血液」。(布萊希特夫人、名演員海倫魏格爾語)中國兩大導演「南黃北焦」之一的焦菊隱早年就有這樣的夙願:「一是要把話劇的因素,吸收到戲曲裡來;二要把戲曲的表演手法和精神,吸收到話劇裡來。」焦菊隱及北京人藝立足戲曲來認識中外戲劇的差異,從而把戲曲同話劇加以融通來創建自己的演劇學派。」

而「南黃」的黃佐臨則一向主張將民族傳統藝術精神「化而用之」,他歸納出戲曲有四個鮮明的形式特徵:流暢性、伸縮性、雕塑性和規範性(程式化)並將它們靈活地運用到話劇中去。在啜吮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精神和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又借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兩大演劇體系的結晶,形成了融中外戲劇文化於一爐的「寫意戲劇觀」。他提出並努力創造一種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鮮明中國氣派的新型戲劇。上述事實表明話劇與戲曲之間早已出現整合運動的端倪,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探索戲劇問世,一出生就帶上了中國話劇這種遺傳基因,像個靈童似的早早開始睜開了眼睛東張西望:一眼瞄向了國外,借鑑西方現代派戲劇,為我所用;一眼盯住老祖宗的遺產,吸取戲曲美學精義,在選擇現代主義的同時也顯示出重新重視民族傳統藝術,注目於戲曲魅力的趨向。戲劇探索的先鋒高行健考察了長江上遊神農架地區古老的山野文化遺存,從老歌師吟唱的民族史詩裡看到了原始民間非文人文化的價值,從貴州的地戲、藏劇裡看到面具的生命力,從漢代「百戲」裡看到歌舞、說唱、相聲、相撲、傀儡、影子、魔術、雜技的融合。高行健立志要在大膽借鑑西方現代戲劇的同時向民族戲劇靠攏回歸,用民族民間藝術營養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的東方戲劇」。他的《野人》就是回歸到傳統戲曲觀念方面所進行的嘗試,其藝術價值不在鋪陳了那些錯綜複雜的現實情節,而在於包蘊著民族古遠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風俗習慣,充滿了濃鬱的民族風味神韻。他和合作者林兆華導演宣稱:「我們想取戲曲之所長來豐富話劇的表現手段。……為發展我們民族的現代戲劇、建設我們中國的話劇藝術學派,摸索出一些新的經驗。」[4]

高行健學習、繼承民族傳統的追求對西方劇界也是個不小的啟迪。1985年在巴黎「21世紀的交流與藝術」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高行健作了《要什麼樣的戲劇》的專題發言,引起與會者的興趣。法國戲劇家說,沒想到中國戲劇家所探索的,也正是他們所追求的。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說,高行健在舞臺上實現了他夢想在電影中所要實現的東西。高行健重傳統帶動了法國、瑞典、德國的現代派戲劇家向各自的民族藝術傳統靠攏和復歸。[5]另一著名探索戲劇家李龍雲也表達了對傳承戲曲藝術精神的看重:「創造中國氣派話劇的出路,或許是話劇與戲曲在某種意義上的合流,是古典戲曲與西洋話劇的遠緣雜交,這種雜交決不僅僅是表演形式上一招一式的粘貼。古老的戲曲需要當代世界文明蓬勃精力的刺激,而引進來的話劇則需要化為中國所有。」[6]探索戲劇著名導演胡偉民指出:探索戲劇強調「對於自己民族古典戲劇傳統的重視、吸收和利用」[7]。探索戲劇著名導演徐曉鍾追求的是:「在運用某些新的藝術手法、藝術語彙時,儘可能讓它們與民族、民間藝術的審美取向相貼近。……儘可能給觀眾以民族、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8]

由此可見當代探索戲劇與傳統戲曲的整合是由來已久的話劇與戲曲整合運動的延伸,也可說是這一整合運動軌跡的終端。這種整合是兩者從美學思想、戲劇觀念到藝術手法、舞臺語彙各方面整體性的互滲、融匯。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精髓的繼承首先表現在對戲曲藝術的精神內核———深刻雕鏤民族生活、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這一根本特性的繼承上。類型繁多、琳琅滿目的探索劇目相當廣泛全面地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民眾現實世相百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群體和個體生存狀態。從天之南的八閩「風流鎮」到地之北的關外「青紗帳」,從東海之濱的大都會上海到西部黃土高原上的偏僻小山村,探索戲劇對民族生活的描寫是極為廣闊而深刻的。

(一)精細刻繪民族魂、民族性格

「只有來自深深蘊藏在民族內部的東西,才是藝術中最好和最有價值的東西。」[9](P5)這種民族內部的東西即民族魂,正如高行健所說:「以新的形,以新的色來寫出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國向來的靈魂。」「中國向來的靈魂」不難理解即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性格、心理、思維方式等。作為上海工人文化宮創作員的賈鴻源、馬中駿擅長表現上海工人的生活、勞動、愛情和心聲;「農村生活漚出了」的錦雲的探索劇反映的都是農村生活、地道的農民性格,在濃重的歷史滄桑感中寫出泥土地上刨食的人生的艱辛、苦難、歡欣與愛欲;農民出身、黑土地哺育的農民作家李傑寫出了青紗帳遮掩的小小村落、平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莊稼人、北國農民特有的風俗和心態、時代大潮衝擊產生的洄流餘波;李龍雲、王培公則記錄了一代知青在特定的災變年代的苦難歷程和奮發求索的心路歷程;女作家白峰溪緊密跟蹤當代婦女的思維演變趨勢,實錄了新女性在事業上、生活上找到自身的舒展、追求點、苦澀、煩惱,鑄就了一面「女性心理的鏡子」;文化型探索劇重新審度傳統文化對當代人文化心理結構形成的正負面影響效應。負面影響者如《阿Q正傳》對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集體無意識」的精神勝利法劣根性的抉剔和批判,再如《紅白喜事》對封建傳統觀念習俗毒害農民文化心理的揭示;正面影響者如《古塔街》彰顯苦難艱辛的關東人堅忍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關東人粗獷、厚重,豪放的性格氣質;《天下第一樓》塑造了傳統文化精神所造就的人格範型———實幹、精明、矩度嚴謹、宅心仁厚的盧孟實形象、典型的幹練的東方京都商人形象。約言之,舉凡探索劇所塑繪的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身上無不流淌著我們民族原生的血液,烙上了我們民族特有的性格、氣質、心理的鮮明印跡,探索戲劇的藝術精神正契合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神內核。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藝術,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介紹
    到宋代,「雜」已經表現出很高的綜合性,有了「旦」「孤」「末」等多種角色,演唱時用鼓、板伴奏,其唱腔與伴奏音樂,如《伊州》《梁州》《六么》等則取自歌舞大曲,《啄木兒》《黃鶯兒》等則取自民間曲子、唱賺、諸宮調等樂種,但是它們已經全是經過加工、能夠符合角色及劇情需要的戲曲音樂了。
  • 戲曲是綜合了這些姐妹藝術的表現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
    它用鮮明的民族形式來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內容,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從內容到形式自成一個體系,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和外來的歌劇、舞劇、話劇相比有明顯的區別。它不像歌劇、舞劇、話劇那樣,僅僅用一個字-歌、舞、話-就可以概括那種戲劇樣式的藝術特徵。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近年來戲曲探索的一個高峰,湘劇《山鬼》,有什麼創新表現?
    《山鬼》劇照在很長時間裡,現代戲曲的探索主要是集中在表現內容方面,人們對於新的表現內容必須尋找和創造一種新的表現形式這一-問題的認識,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才明確起來的,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我們說《山鬼》劇是近年來戲曲探索的一個高峰,是因為它無論是在強化現代意識方面,還是在創造新的表現形式方面,都表現出一種超前意識。《山鬼》 劇藝術家們的思維方式突破了原有劇種的特點,在傳統演劇模式中尋求某種新的變化的成規;新的藝術思維使他們立足於變革和創新,他們是在通過演劇形態的現代化而實現戲曲劇種的現代化,以此來完成現代戲曲的建構。
  • 戲曲繼承與革新的辯證規律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板式變化體與曲牌聯套體,它們雖然結構形式不同,但藝術方法則一。戲曲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但形成戲曲這種特殊藝術樣式的構成原理,卻又是共同的,有它一定的歷史傳統。曲牌聯套體中的這種表現程式與藝術處理方法,也就是後來板式變化體的分場形式的基本藝術表現手段。由此可見,分場形式對分出(折)形式說來,它當然是一種變革,不過這種變革並非憑空而起,它的淵源是在曲牌聯套體的分出(折)形式之中,所不同的是它運用得更為靈活,打破了套曲分折的形式束縛罷了。
  • 傳承戲曲意境之美 探索戲曲教學新路
    傳承戲曲意境之美 探索戲曲教學新路  ——以山西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為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試析:戲曲藝術基本功
    說明了戲曲藝術是在繼承古代歌舞遺風,一步步傳遞發展下來,是在遠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個需要傳遞發展的基礎,應該說就是戲曲演員的「歌舞」基本功。戲曲藝術的「歌舞」基本功,就是戲曲演員的聲腔藝術和形體表演,也就是說,一個人從不會演戲,到能夠演戲,再到擅於演戲,直到獨創戲曲藝術流派,就是一個學習繼承基本功,發展提高基本功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戲曲藝術的前進和發展。
  • 從戲曲到戲劇,中國古代戲曲的「藝術理論」有怎樣的發展?
    導語:我國文化瑰寶眾多,而戲曲藝術正是其中之一,此外,戲曲藝術還是世界戲劇藝術的重要分支。它是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戲曲藝術從最早期的歷史故事加上音樂、舞蹈而形成的簡單歌舞表演慢慢發展成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成熟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但真正實現戲曲單一論到戲劇綜合論的真正跨越是在清代李漁戲曲理論誕生的時候,自此,中國的戲曲藝術理論才正式走向了成熟與自覺
  • 戲曲,中國特有,藝術形式
    「戲曲」這一名詞,曾在元末明初( 14世紀)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已有提及,其中明確提出「宋有戲曲」。近代學者、著名戲曲史家王國維又將多種舞臺表演藝術概稱為「戲曲」,於是這一名詞約定俗成,被廣泛使用。
  • 新編戲曲《傾國》蘊含大立意 多藝術形式完美融合
    《傾國》容顏背後的故事    《傾國》這部融合了多劇種的跨界創新戲曲,之前的演出中,都斬獲了不菲的口碑。第二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11月19日在繁星戲劇村舉辦以來,引發了戲曲界的熱烈反響。藝術節中的多個劇目,在小劇場這種新興的戲劇演出形式中,以其強大的題材包容力、不拘一格的探索創作能力,通過小劇場的靈動性、趣味性,吸引了許多青年觀眾的青睞。
  • 「尋源」舞臺「問道」大師:戲劇展帶你探索戲劇本質
    「尋源」舞臺,「問道」大師--2012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帶你探索戲劇本質■中國的戲劇傳統,源在本土時值中國小劇場話劇誕生30周年,作為「中國小劇場話劇之父」的「大導」林兆華從未停止對戲劇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無論是《絕對信號》《趙氏孤兒》《大將軍寇流蘭》《櫻桃園》,還是像《窩頭會館》這樣已成經典的保留劇目,他一直在不斷挑戰自我。
  • 對話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探索話劇的中國學派
    選擇魯克這部戲,不客氣地說,是對我自己的批判:魯克頑強地表現他對戲劇的認識,有獨特的劇場藝術表達方式,而且引領甚至強迫演員和觀眾接受他的戲劇藝術。  坦率地說,我對莎士比亞沒什麼研究,我對他的劇本只作刪減。但是莎士比亞戲劇是我建造自己的戲劇的基石,它給我心靈的自由——我要說什麼,在舞臺上可以說了。
  • 從戲劇到戲曲——中國戲曲是怎麼發展的
    ,以此區別於西方傳來的話劇等舞臺藝術形式。吳新雷先生將王靜安先生此論置於充分考證了中國古代文獻中「戲劇」「戲曲」之分的基礎上,於《中國戲曲史論》中明晰提出:「戲曲」「戲劇」含義完全相同,概念有所區分,「戲劇」是總稱,是屬概念;「戲曲」則是宋以後形成的戲曲藝術形式的專稱,之所以謂之「戲曲
  • 劉厚生:加強對傳統戲劇的認識和繼承
    記者:您一直致力於傳統戲劇在現代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這些年您先後擔任過四本崑劇《長生殿》的顧問,為新編歷史京劇《曹操與楊修》、都市新淮劇《金龍與蜉蝣》等優秀戲劇作品出謀劃策。您是如何看待傳統戲劇在當下的狀態?  劉厚生:我覺得,戲劇界還需要加強對傳統戲劇的認識和繼承。在當下,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們對傳統戲劇的重視都還不夠。
  • 戲曲表演藝術的形式,以及如何發展,漲知識了
    近年來,在對待如何提高戲曲表演藝術這一問題上,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情況,即是許多同志想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來解決我國戲曲表演藝術問題。這原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學習這種先進經驗時,不是從中國戲曲的實際出發,而是從教條出發。本來想藉此剔除摻雜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形式主義的東西的,由於錯誤地對待這個問題,結果連戲曲的表現形式也被反對了。
  • 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
    目前有關藝術概論方面的著述論及分類學時倒是大多暗合王國維的說法,將「演」與「故事」緊密結合起來將戲劇當作綜合性藝術看待。如王宏建主編的第二編「藝術門類論」中就明確規定:戲劇是由演員扮演人物,當眾展示故事情節的藝術門類。
  • 林風眠通過戲劇理解了畢卡索 關良把最唯美的瞬間表現傳神
    ,元代之後,戲劇逐步發展,畫家以此為題材更為顯著,但真正把戲劇題材作為一生探索或者重要課題進行研究的,則當選關良和林風眠。隨著中國繪畫藝術的成熟、戲劇藝術的發展,戲劇題材的繪畫作品日益增多,例如宋代的《眼腰酸》《雜劇圖》《骷髏幻戲圖》《雜技戲孩圖》等都是戲畫的代表作。 明清時期也有陳洪綬、任伯年等創作了眾多戲曲題材繪畫,而任伯年首次採用沒骨的形式刻畫戲曲人物,形象生動,筆墨酣暢淋漓,對後來使用水墨畫來表現戲曲人物有很重要的意義。
  • 中國傳統戲曲是本土積澱的審美藝術形式,與西洋戲劇風格理念迥異
    如果說旗花與火箭還有那麼一點聯繫,而在人文科學與文化藝術領域,非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到根據,在多數情況下,往往讓人感到牽強附會。說白了,還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西方中心論在作怪,如果不把西洋各類事物發展模式奉為金科玉律,不認為它好,不認為它是唯一的,就不會千方百計殫精竭慮非要與之爭發明權不可。
  • 塑說戲曲,凝固的戲曲藝術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複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
  • 戲劇專家探索電視戲曲方向:用時尚方式傳播
    從1983年創立的《戲劇大舞臺》,到之後的《越女爭鋒》、《非常有戲》,再到三網合一後有了上海電視史上第一個全天候播出的數位化戲劇頻道「七彩戲劇」,電視人的努力在讓老觀眾看到傳統戲曲發展的同時,也讓年輕觀眾看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蘊。隨著節目內容在全國播出,上海電視戲曲也終於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