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2020-12-06 春眠的不覺曉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為什麼說藝術是虛?因為中國戲曲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用來表現藝術創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即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育為詩」。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已經是經過藝術家改造過的生活,是在生活的實的基礎上溶入了藝術家的「意」的結果。

西方戲劇美學的正統是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當然,我們不能把亞里斯多德說的「模仿」理解為只是仿效事物的表象,他說:「如果以對事實不忠實為理由來批評詩人的描述,詩人就會這樣回答:這是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描述的」。所謂「應當有的樣子」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還是說戲劇來自對自然的模仿。

就是在這一戲劇美學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西方寫實戲劇的藝術體系。中國戲曲的美學思想則與之不同,明代的王驥德在《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上》中明確提出了戲劇應該虛用實。戲劇之所以稱為藝術,不在於求真模仿,而在於求夢(「虛」),沒有夢就沒有戲劇藝術。我以為構成虛用的關鍵在於藝術家的「意」在創作中所起的作用,借用玉弼的兩句話就是:「夫象者,出意者也。」「象者所以存意」。我們所說的「意」並不是唯心的東西,它是從作者的現實生活感受中孕育出來的,植根於生活。是藝術家長期的生活經驗(包括藝術實踐經驗)被某一事物觸動而生的想法,這當然不是把戲劇藝術說成藝術家唯心的產物。

王驥德特別指出「戲劇之道,出之貴實」。中國戲曲美學所追求的「虛」和「夢」也並沒有脫離「實」和「物」。它和模仿說的區別在於:一旦藝術家受「實」、「物」 觸動而產生「意」,他就不再拘泥於對「實」、「物」的模仿,而是按照「象者所以存意」的原則,虛用實以求出「意」,用「意」去統率戲劇藝術的諸「象」,使「象」服務於「意」。湯顯祖給《拍案驚奇》的作者凌濠初的信中說:「不佞啞然笑曰: 昔有人嫌摩詰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則冬矣,然非王摩詰冬景也。」就是笑那「割蕉加梅」的人只知求實,不懂「寫意」。

沈際飛《牡丹亭題詞》說:「當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王驥德也說:「臨川尚趣,直是橫行」;所著重的都在一個「意」字。湯顯祖的偉大傑作從情節結構到語言的運用,一切都被「意」統率起來了,真可稱得起是任意橫行。正是基於這種以意為主的原則,戲曲藝術才可能用歌、舞、臉譜去表現生活。總而言之,就中國戲曲藝術來說,沒有實,生不出虛來,沒有虛,不成其為藝術。概括起來,即以實為本,以虛為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或者說「戲是生活的虛擬」。這就是中國戲曲美學的「虛擬說」。

在這一戲劇美學思想的指導下,構成了中國寫意戲劇(戲曲)的完整藝術體系。它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程式化、裝飾化開拓了道路,可以說虛擬是產生程式化的理論根據,程式化是虛擬在藝術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虛擬說」和「模仿說」是中國戲曲美學和西方戲劇美學的根本區別。現在,我們是否把虛擬和程式化的關係搞清楚了呢?我認為還沒有。我們常常在概念上發生混淆,常常認為虛擬是一種可見的東西,常常把虛擬和程式分割開來,並列起來,好像舞臺上有兩種動作,有虛擬的動作,又有程式化的動作,虛擬的不一定是程式的,程式的也不一定是虛擬的。

有時又認為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名字,就好像張飛又叫張翼德,虛擬的就是程式的,程式的就是虛擬的。以上兩種認識有一個共同點,都把虛擬錯當作是和程式一樣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我們如果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虛擬和程式不是並列的,而是一種表裡的關係。虛擬和程式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程式是表,虛擬是裡。我們在舞臺上實際是看不到虛擬的,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唯一的程式,我們只有通過程武才能認識虛擬,離開了程式就不能認識虛擬。因為程式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物質的可見的東西。

而虛擬是一種非物質的屬於精神領域的藝術思想,虛擬只有附在程式的軀體上才能被人認識,立於程式之外的虛擬是沒有的。所以會產生上述概念上的混滑,是因為有人往往把戲曲藝術的虛擬和外國的「無實物動作」等同起來的緣故。外國人所謂的「無實物動作」是一種訓練演員的方法,在臺上是不用的。而中國戲曲藝術在演出中卻經常離不開「無實物動作」,例如我們在前面談過的開門程式,那就是在舞臺上沒有實物的門的情況下由演員作「無實物動作」,這當然就是虛擬了。

再細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說戲曲藝術的開門程式,或者說戲曲藝術的一個無實物程式動作就是外國人所謂的「無實物動作」實在是似是而非。它們有本質上的區別,「無實物動作」雖沒有實物,但它要求演員心中有實物的物質感,既要明確實物的體積、質量、位置、重量、結構等等,並要通過動作把這些如實地表現出來。比如作「無實物動作」的外國演員表現自己拿一張紙,他就要明確表現出紙的厚度,紙的輕飄,紙的脆弱等等特點,一如有實物在手中一樣。

而中國戲曲藝術的無實物程式卻並不要求演員表現得如有實物一般,而只要求交代清楚,在意思上表現明白,點到為止,做到能夠使觀眾看懂就夠了,對瑣碎細節並不苛求,不去斤斤計較。換句話說:外國的「無實物動作」力求寫實,中國戲曲藝術的無實物程式則著重寫意而不拘泥於形似。中國戲曲藝術的這一特點正是在虛擬這種美學思想的指導下產生的,它和如實模擬生活的外國的無實物動作是兩種不同美學思想的產物。再進一步說,中國戲曲舞臺上不僅無實物的程式,就是有實物的程式,甚至其它一切形 式都是在虛擬這種美學思想指導下產生的。

相關焦點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其表演的程式不但用於動作表演,而且是用於舞臺藝術呈現的一個整體性,同時又是戲曲藝術教學程式動作的表演手段、技能的訓練方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一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是在把繁雜的生活動作經過加工、提煉、升華、舞蹈化、再度誇張甚至變形,成為戲曲表演特有的風格,同時以戲曲舞合特定的格式、規則等表演形式清晰、明確、有力地表達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節及劇情所設定的特有的規定情境,並形成戲曲特有的藝術風格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布萊希特夫人、名演員海倫魏格爾語)中國兩大導演「南黃北焦」之一的焦菊隱早年就有這樣的夙願:「一是要把話劇的因素,吸收到戲曲裡來;二要把戲曲的表演手法和精神,吸收到話劇裡來。」焦菊隱及北京人藝立足戲曲來認識中外戲劇的差異,從而把戲曲同話劇加以融通來創建自己的演劇學派。」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 戲曲對自然現象的表現,是在虛擬藝術思想指導下通過程式進行的
    在現實生活中,種種自然現象的變化,都要和人的生活發生必然的聯繫,所以在舞臺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現它們。戲曲藝術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表現,都是在虛擬這一藝術思想的指導下通過程式進行的。只有個別的自然現象如打雷用鼓聲來表現,實際上也是在虛擬原則下採取的一種程式化表現方法。冷熱是戲曲舞臺上一般很少涉及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回憶一下自 己看過的戲,恐怕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說不出戲裡的季節是冷天還是熱天,因為只要冷熱對情節沒有直接關係,戲曲藝術就會毫不猶豫地捨棄它,不予表現。並且就戲裝來說,既不分皮棉夾單紗,季節的特點當然就不容易看出了。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從戲曲搬演的舞蹈性來看,首先,舞蹈是指一種憑藉人的肢體動作,通過其姿勢、律動、節奏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塑造藝術形象,並以此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門類。其次,戲曲舞蹈是指戲曲藝術中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戲曲舞蹈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刻畫人物形象的舞蹈化了的生活動作,描敘故事情景的舞蹈動作,以及舞蹈化了的武術、雜技等動作。
  • 評: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程式化
    原標題: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程式化  寫意性和虛擬性賦予戲曲表演極大的自由,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觀眾理解與接受的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麼能夠讓每個觀眾都看懂臺上的表演呢?
  • 戲曲是綜合了這些姐妹藝術的表現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是在音樂的氣氛中虛擬地表現生活。研究中國的戲曲藝術,僅僅這樣籠統地釋名當然是不夠的。從宋、金時代算起,雖然中國戲曲只不過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它的醞釀期卻可以一直上溯到中國文化的黎明時期。它用鮮明的民族形式來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內容,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從內容到形式自成一個體系,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和外來的歌劇、舞劇、話劇相比有明顯的區別。它不像歌劇、舞劇、話劇那樣,僅僅用一個字-歌、舞、話-就可以概括那種戲劇樣式的藝術特徵。
  • 戲曲表演藝術的形式,以及如何發展,漲知識了
    近年來,在對待如何提高戲曲表演藝術這一問題上,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情況,即是許多同志想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來解決我國戲曲表演藝術問題。這原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學習這種先進經驗時,不是從中國戲曲的實際出發,而是從教條出發。本來想藉此剔除摻雜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形式主義的東西的,由於錯誤地對待這個問題,結果連戲曲的表現形式也被反對了。
  • 中國戲曲藝術,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介紹
    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包括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俗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稱為「正本,是主要部分,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撿、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有內容卻互不連貫。
  • 戲曲,中國特有,藝術形式
    它通過長期的演變有機地綜合了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共同來表現戲劇主題思想、戲劇矛盾衝突及塑造各種人物形象。戲曲表演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以高度概括、誇張、精美的藝術手段,並用寫意為主、寫實為輔、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形象生動、愛憎分明地來展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為了這樣一種充滿矛盾的結合,由中國評劇院和深圳市駿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深圳市萊斯達廣告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6集評劇電視劇《生死場》使出了渾身解數。
  • 《中國藝術報》:地方戲曲改革重在本體創作
    在信息世界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多門類多形式的舞臺藝術形式不斷湧現,中國戲曲獨領風騷的格局受到衝擊,戲曲創新往往只注意外表形式上的變化……借鑑吸收其他藝術特長無可厚非,但時下戲曲舞臺「三輪車踩上舞臺」 、「放一段電影表現天上仙境」 、「真雨真雪直接呈現」等手法卻時有出現,甚至「整臺戲曲以交響樂取代鑼鼓經」也不乏其人,難道傳統戲曲中「騎馬」 、「推車」 、「抬花轎」還需把真馬、真車
  • 戲曲演員在表演教育中,要承認戲曲綜合性和「三位一體」美學觀
    戲曲的綜合性使戲曲的表現力大增,在戲曲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武術、舞蹈、雜技、魔術、說唱藝術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正是這些藝術形式的滲入與融合,使得戲曲在舞臺上可以表現「坐興雲霧,立成山河,騰雲吐火」等其他戲劇藝術形式在舞臺上難以表現的內容,也正是因為戲曲的綜合性,才決定了戲曲這種「以歌舞演故事」的獨特表演藝術形式。在戲曲綜合性的規範下,戲曲發展成了集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於一身的舞臺表演藝術。
  • 離我們遙遠的不是藝術而是藝術家本身。藝術源於生活。
    作為一個農家走出的優秀藝術工作者,他始終堅信離我們遙遠的不是藝術,而是藝術家本身。他說他們不應該叫被抬的太高,不應該被叫什麼藝術家,他們只是將思想,生活,轉換為藝術的表現者和傳播者。畫家作品不論是文學,還是藝術,他使用堅信以人為本!這個以人為本我理解為以藝術家為本,卻服務於大眾。藝術作品雖然源於生活,確忠於藝術家本身。
  • 塑說戲曲,凝固的戲曲藝術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複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
  • 季國平: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造成戲曲藝術邊緣化
    戲曲與話劇、歌劇、音樂劇等西方舞臺藝術在演繹故事、創造人物、傳達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共同點,但在審美風範和表現方式上又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對戲曲的審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戲曲美在哪裡,好在何處。顯然,戲曲欣賞的要義正在於理解戲曲獨特的表現方式,懂得戲曲的審美風範,知道看戲曲與看話劇、歌劇、音樂劇的差異所在。
  • 戲曲反映現代生活,要揚棄古代的表現材料,而吸取現代表現材料
    現代戲曲在根據傳統的美學原則運用現代的表現材料,進行新的藝術綜合時,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傳統美學原則與傳統表現材料之間構成的平衡、和諧、統一。因此,存在一個如何達到新的平衡、和諧、統一的問題。不少現代戲曲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都有所感受、有所積累,而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 中國傳統戲曲程式面對當代生活該如何創新?
    他從中西戲劇的對比中分析這種延續性:西方戲劇是求新的,他們的原則就是不重複以前的,所以現在的西方人也不知道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是怎麼演的,因此只能用基本寫實的方法來演莎士比亞劇。「有見識的導演都知道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無奈他們的老辦法已經沒有了。」他說。相比之下,中國現在還保留著幾百年前的表演方法。「在世界戲劇文化的坐標系當中,應該說中國戲曲有最好的潛力,但同時也需要有人來推動程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