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2020-12-06 說說藝術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

關良 《白蛇傳》 67.5 70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6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關良 《遊龍戲鳳》 99.9 80cm 紙本設色 1944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戲曲藝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鮮明的程式性,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李白解表

蓮花湖

而中國畫的表達技法因著傳統審美情結與表意系統本身的影響,在工具選擇、材料定製、筆墨運用等層面有著嚴格的限制,同樣形成了程式化的風格,這使其能夠在相對穩定的演變體系內得以較好地傳承。可以說,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在藝術表達上均具有程式化的特徵,這使得二者之間的相互契合成為可能。

馬忠賢的戲畫

圖源網絡

基於中國戲曲與中國畫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畫—應運而生。中國戲曲畫以中國畫為形式載體,表現內容則主要取材於中國傳統戲曲,它以戲曲故事為基本情節,以圖像的形式傳達了傳統戲曲的藝術理念。就戲曲畫與戲曲演出的關係來說,前者的創作主體一方面能夠真實、客觀地再現舞臺演出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熔鑄自我的創造性意念,創作出獨具藝術表現力的藝術符號。戲曲人物形象便作為藝術符號中獨特的形式,為戲曲畫家們所青睞,由此產生了戲曲人物畫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

連臺三國

斬子

中國戲曲人物畫最早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此一時期的重要代表。此後儘管有所發展,但整體數量較少,如西周的《角牴戲圖》,漢代的《百戲圖》《對舞圖》《歌劇圖》等。宋元時期,由於戲曲的鼎盛發展,戲曲人物畫也呈現出繁榮的發展面貌。明代則出現了專門的版畫藝術流派,如徽州派(安徽)、金陵派(江蘇)、新安派(浙江)、建安派(福建)等,這些流派在戲曲劇本繪製插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清代前期,明代出現的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不斷擴大、增長,形成了楊柳青(天津)、桃花塢(蘇州)、楊家埠(山東濰縣)等年畫生產基地,這些作坊為適應人們的審美追求,尤其為戲曲人物畫的長足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年畫 《空城計》 清末 山東平度

年畫 《桂蘭盜印》 清末 河北武強

相關焦點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中國古代舞蹈史源遠流長,從大約一萬年前的原始祭祀舞蹈,發展到唐代舞蹈達到古代舞蹈的高峰,再到宋代傳統舞蹈走向衰落而民間舞蹈盛況空前,古代舞蹈融入戲曲乃順理成章。宋、元、明、清時期,戲曲舞蹈逐漸成為古代舞蹈的主流,而傳統的獨立的古代舞蹈走進尾聲。明人姚旅在《露書》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戲場歌舞之遺意也。近世歌舞,道絕直雲戲劇耳。」
  • 淺談:中國畫對戲曲形象的運用
    當代以戲曲人物形象入畫的中國畫作品,因由畫家們在創作中進行的獨立思考和頗具個性特徵的藝術表達而形成更為豐富多樣的藝術面貌,表現出了明顯的多元文化特徵。南京畫家劉紅沛是近年來常畫戲曲題材的中國畫家,畫風多樣,筆墨俱精。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為了這樣一種充滿矛盾的結合,由中國評劇院和深圳市駿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深圳市萊斯達廣告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6集評劇電視劇《生死場》使出了渾身解數。
  • 132幅全國各地戲曲人物畫亮相「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
    展覽作品分為兩部分,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繪畫作品124幅,特邀作品8幅,以多向度和多樣化的藝術語言,描繪戲曲繁榮,歌頌時代風採。藝術家們以多向度的觀察視角和多樣化的藝術語言,讓家鄉戲曲劇種躍然於紙,進一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希望各位畫家可以在崑山與戲曲碰撞,找到不一樣的創作靈感,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崑山市副市長張橋表示,今天展出的132件藝術作品,不僅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反映了這些專家、創作者對戲曲百戲的關注,也對傳承弘揚中華傳統藝術展現出了擔當和熱情。
  • 畫系教授:中國畫程式化是好事嗎?
    賈廣健:不求形似是表達中國文人畫思想的技巧,但它本身不應是表達過程中畫不到位的藉口。繪畫不是畫得像與否來評判,繪畫既可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也可以畫得很接近自然,細緻描畫,同樣都能夠達到高格調的效果。>收藏周刊:您曾說當代文人畫繼承的多是程式化的東西。
  •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戲曲史界以文物文獻互證,認為戲曲塗面形成「譜式」大約在明清時期,故稱「明清戲曲臉譜」。「畫臉」即「塗面」,看起來簡單,學理上卻返璞歸真,回到了臉譜的原本狀態。「畫臉」是視覺藝術,屬於美術造型。視覺語言能跨越聽覺語言,明代以後的戲曲劇種以「聲腔」為界定,訴諸鄉語鄉音,所以明清以後所有戲曲聲腔劇種都使用臉譜式的塗面,各劇種的臉譜沒有明顯差異,只能從地域文化和流派的角度來解讀分析。
  • 朝華出版社《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在眾多臉譜圖集出版作品中,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朝華出版社這版《中國戲曲畫臉全譜》與眾不同,包括「畫臉」和「臉譜」兩個方面,故而本文從該書談起。「畫臉」的提法,在學理上頗為嚴謹:作為塗面化妝,戲曲成熟之前稱「畫臉」,戲曲成熟之後稱「臉譜」。
  • 中國動畫影視片有聲語言的戲曲表演特色探析
    摘要:動畫影視片中,有聲語言具有鮮明的釋義作用,其表演形態是意義闡釋的重要環節。中國動畫影視片中,配音演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傳統戲曲表演觀念的影響,在語言表演聽覺形態的處理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這種戲曲現代化的發展趨向,才能真正地引導戲曲藝術擺脫困境,走向新的繁榮。舞蹈化,「以歌舞演故事」是戲曲藝術的本質屬性。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則只是其本質屬性的派生特徵。因此幾百年來戲曲僵硬的程式化表演已改變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本體意義。
  • 「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開幕 132幅精品力作盡展戲曲之美
    鮮活描繪人物出嫁時一顰一笑的《嫁妹》、生動還原戲劇場景的《長生殿》、逼真展現戲曲演員秀髮、臉龐的《刀馬旦》……11月6日,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之「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在崑山藝術宮開幕。展覽作品分為兩部分,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繪畫徵稿作品124幅,特邀作品8幅,以多向度和多樣化的藝術語言,描繪戲曲繁榮,歌頌時代風採。
  • 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九歌》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徵,也是中國戲曲的起源。戲曲指是一種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在內,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演出藝術。它是綜合歌唱、念白、舞蹈等手段,將人物和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藝術。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中國的國粹戲曲是這麼來的呀!
    戲曲中的音樂有什麼特徵?戲曲音樂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形式的音樂藝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於戲劇性的要求上面。中國戲劇的音樂要求能推動劇情發展,能夠營造情景氛圍,能夠表現戲劇人物的主要性格。這是一種戲劇化了的音樂,有著自身特有的表現手法、藝術形式和結構技巧,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
  • 網絡中國節·端午——中國畫·戲曲人物組畫作品展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發揚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推進戲曲藝術發展。《中國畫·戲曲人物組畫》通過繪畫形式選取了傳統戲曲中最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人物形象,以百姓喜愛和了解的戲曲人物描寫中華民族的卓越風採,抒寫多彩中國、激發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戲曲文物與中國戲曲史的建構
    )  主持人:今天在這裡進行「戲曲文物與中國戲曲史的建構」學術對話,不是偶然的。現存戲曲碑刻約有四五千通。第三是戲曲雕塑。它的存量極多,統計不易,還沒有準確數字。漢代眾多的畫像石與陶俑展示出漢代百戲藝術的發達。宋金時期,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墓葬中出現了雜劇、社火磚雕。明清戲曲雕塑表現為建築裝飾雕刻、工藝雕刻和小品雕塑。第四是戲畫。宋代繪畫中發現有兩張雜劇圖,周貽白先生辨認出其中一幅為宋雜劇「眼藥酸」。元代傳世繪畫中尚未發現戲曲繪畫,明清兩代捲軸畫中的戲曲內容主要集中在宮廷畫。
  • 淺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探析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詩」的國度,比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等,通過幾千年凝聚以及升華,古代文人中已經形成了以「詩」為主體的一種審美模式。中國傳統戲曲蘊含了幾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散發著強烈的「詩」一般的氣質以及神韻,不管是表演還是文本,其審美思維都和西方戲劇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傳統戲劇之所以在世界戲壇上大放異彩,主要是因為傳統戲劇自身具備中華民族特有的「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