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2020-12-06 看多少風景才能遇到你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人物故事可以千變萬化,但終不離這個體系,這是戲曲藝人幾百年來總結和提煉的精華,絕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因時代而變化的不斷繼承、創新與發展。戲曲藝術在內容上褒貶分明,懲惡揚善。

由於舞臺空間、表演時間、接受群體的各方面制約,不可能展開現今所說的人性的複雜的一面,但正因為如此,其弘揚的正能最才更顯得更為充足、概括、簡約,負能量才能得到抑制和約束,而易於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從而達到移風易俗,教化社會的目的。比如包公的造型與表演,一上臺便給人一種正義、威嚴、堅毅、果敢的印象。曹操的造型都是陰森的白臉,三角眼下吊,眉頭緊鎖,顯示了奸詐、陰險。其實這類臉譜造型是程式化的、藝術化的、臉譜化的,其目的是通過演繹傳說與故事來匡扶道德,教化人心,不是再現歷史。

當然,這其中宜揚了封建道德與皇權思想,這是其歷史的局限性,不過,對於一門民間藝術而言,其在自身領域與歷史條件下,能成熟至此,也是彌足珍貴的。冀東皮影戲屬於民間戲曲形式,是一種傀倡藝術,在影人造像和演唱上具備生、旦、淨、末、醜等行當,自清中期至民國初,已經逐步成熟並繁盛。就其人物及砌末的造型來看,也表現出程式化的特徵與民間美術的特徵。冀東皮影的程式化特徵首先表現在頭茬上,「生」和「小兒」的頭茬面部造型都是通天直鼻梁,環狀的細長眉毛,丹風眼,閉口小嘴,紅唇,嘴角上託,頰尖鼻直,這樣的造型顯得白淨清秀,俊氣疏朗,美麗無比,這種特徵是冀東皮v影所獨有的,也代表了北方皮影的特徵。

這個造型的面部適用於影戲中眾多人物,公子、小姐、忠良、老生、皇帝、公主等,都是這個形象。區別只在頭茬冠戴、衣服、裝飾上。比如「生」和「小兒」的區別,僅在於「小兒」的髮際線處,多出一皓齊整彎曲的劉海兒,額部也微彎一些,並佩戴女性獨有的耳環。這樣,嫵媚迷人、溫柔大方的性格美便體現出來了。羈行和生行的面部造型也一樣,只是為了體現年齡、身份、性格等特徵,輯多了不同樣式的鬍鬚,有三尖黑須、五縷長輯、黑白滿長等。「花生」、「花小」的頭茬造型又屬一類,這類造型以五分臉居多,也有六七分臉。

前額較鼓,不是通天鼻梁,有蒜頭圓鼻,嘴巴為兩片張開,呲牙咧嘴,眼睛周圍有象笑紋的白圈,眉開眼笑,眼角下垂。有小紅臉蛋,模樣頗似戲曲中的三花臉。七分臉造型有雙目單耳,兩眼逼近,眼正嘴歪,有的雕成花朵狀的麻子臉,幽默風趣,滑稽可笑。「花生」中的醜,有些奸邪狡詐,壞事做盡,醜態百出,面目可僧,但大部分「花生」與「花小」面部造型區別不大,只是髮式冠戴與截子不同而已。「大」和「淨」的造型近似,多是掃帚眉、臥蠶眉、大圓眼、鷹勾鼻,額頭外突。以「陽刻」為主的白臉「大」,一般表現內藏奸詐,外露兇相的角色,如曹操,秦檜等奸相。

其餘「陰刻」頭茬的造型多以黑、紅、綠上色,塑造那些正面人物,如黑臉的包公。「毛淨」的造型與「大」相近,多為陰刻、肉臉,也有上紅綠色的,以表現勇武英俊。「文生」與「武生」造型相同,區別只是角色頭茬上,前方有個燕尾狀的「武翅子」,有「武翅子」的是「武生」,沒有的是「文生」。「文羈」與「武器」的造型區別也在「武翅子」上。為了表示身份的不同,頭茬冠戴裝飾紋樣的造型中也有明顯的程式化特徵。帝王、娘娘、公主、騎馬等一般冠戴上都有龍、鳳的形象。

大家閨秀髮替上都有複雜美麗的珠花紋飾,而平常人家的婦女只帶譬環或貼一兩朵花兒。反(番)王相帥頭茬的冠戴多有狐狸尾,僧多戴五佛冠,道多頂八角卦巾。神仙頭飾上都有花草樹葉。妖魔鬼怪的頭飾則是其原型動物形象。比如姐己,頭飾上便是一隻狐狸。太子多戴太子盔,書生多頂學士巾或窮生巾,如此等等。人物一出場,便有形象可以明確地表示其身份特徵,所以,影人形象才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欣賞基礎。其次,影戲造型的程式化特徵還表現影人戳子,即衣服上。

如身穿蟒袍的是大臣,穿掩衫的是元帥,穿褂子的是下級官員,穿黃龍蟒的是皇帝。如果頭戴風巾子,身披鬥篷,說明這是行路之人的造型,頭纏布條,腰系素裙是病人的打扮,穿花短衣的大多是醜兒,著硬靠的肯定是武將。在皮影戲的色彩運用上,也呈現出和戲曲藝術一樣的程式化特徵。冀東影戲運用的色彩不多,主要黑、白、紅、綠、黃等,其中白色是鏤空格子所呈現的白色幕布的色彩,黃色為驢皮的本色,實際運用的只有紅,綠和黑色。在色彩的運用規律中,紅、黃、藍為三原色,對比最為強烈。

冀東影戲中的綠色接近藍色,所以效果也絢麗多彩。黑白的運用能壓住對比過分豔麗的色彩,所以黑白的穿插使用使影人色彩豔而不俗,雅俗共賞。其中紅色用在頭茬臉譜上,表示忠勇,如關公的面部色彩。黑色表示剛正,如包公。白色表示奸詐,如曹操。綠臉表示綠林豪傑,強盜反賊或者妖怪。這種程式化的造型易於辨認,善惡分明。頭茬與截子的搭配使用加上砌末的造境使影人造型豐富多公意彩,千變萬化,能演出名目繁多的人物角色,構成了燈影下、幕布上一出出悲歡離合,世態萬象,感人肺腑,百折幹回的人生大戲。

相關焦點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淺析:戲曲角色的發展趨勢
    中國古典戲曲的程式化特徵本質是「伎藝化」的扮演而非自然化的模仿:自然化的模仿及其故事扮演屬於泛戲劇形態,④伎藝化的扮演即使是片段的演出卻依然屬於成熟的戲劇形態。其中從雜劇色到角色的演化對應戲劇形態走向成熟的歷程,角色的分化對應著戲曲敘事文學蓬勃發展的階段,而戲曲角色的行當化則對應著古典戲曲花部化及各地方劇種遍地開花的現象。⑥ 可以看出,角色的演化雖與開場演化不是同步發生,但在反映中國古代戲劇形態演化規律的方面有著內在的相通之處,因為除了開場形式自身的特性外,開場者屬於戲曲角色的特性決定了開場必然同樣反映戲劇形態的演化規律。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當人們一談到戲曲的表演特性時,就必然會涉及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寫意性等。正因為是這幾點特性構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美學特色。其實,戲曲的美學特性最終都歸結到了「程式性」這一點上。戲曲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經過了藝術的加工提煉後,成為搬上戲曲藝術舞臺的、被藝術化了的相對固定的生活表演方式。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為了這樣一種充滿矛盾的結合,由中國評劇院和深圳市駿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深圳市萊斯達廣告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6集評劇電視劇《生死場》使出了渾身解數。
  • 宋朝時期中國戲曲逐漸走向成熟
    就在宋代理學家們約束人的自由,抑制感性慾望,精心地建構起一個玄妙精巧、冷寂蒼白的抽象世界「天理」世界之時,與其相對立的另一個世界—真實、熱鬧而充滿了人情味的世俗世界的瓦舍勾欄之中,戲曲藝術正走向成熟:摹寫人性,宣洩人情,鬨笑躁動,人聲鼎沸。中國戲曲起源甚早,中間經過漫長的孕育、成長期,至十二世紀走向成熟。
  • 程式化,明式家具的末路?
    >這三個字概括了明式家具的特點。 當你看到國產電視劇中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旁邊必然有一個扶著,用著最後的氣力說著很多話,如果是偵探片,固定臺詞一定是——兇手是~是~,就斷氣了。 這就是程式,用現在更流行一點的話講,叫「套路」。
  • 季國平: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造成戲曲藝術邊緣化
    黑格爾說:「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誌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已經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顯然,戲劇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而形成的極為深入人心的藝術品種。中國戲曲藝術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長期活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更是傳播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 戲曲舞臺上演員下跪為什麼要面朝觀眾?
    戲曲是程式化藝術,舞臺上的一顰一笑,甚至一動一靜,都嚴格的程式化要求。表演過程中對於跪拜的程式化表演,更多是考慮到觀眾們的需求。 戲曲舞臺上,對於跪拜,有一個交代銜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大寫意。
  • 評: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程式化
    原標題: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程式化  寫意性和虛擬性賦予戲曲表演極大的自由,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觀眾理解與接受的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麼能夠讓每個觀眾都看懂臺上的表演呢?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戲曲程式包含著藝術自由的因子,展示著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高度集成。歷代戲曲前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新的程式元素不斷豐富和創新,努力打造表現歷史生活、展示人物形象、構建程式的語言體系,為戲曲藝術保持獨立品格不懈奮鬥。一句話,構建符合寫意戲劇觀的程式體系成為推動戲曲自身不斷發展的根本力量。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如駕雲、潛水、上樓、下樓……等等,這是戲曲舞臺上最常見的空間虛擬的實例,它們都是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空間的高低變化的。如《天仙配》中織女駕雲,主要是用碎細的臺步,飄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擺動給人一種凌空蹈虛,冉冉而去的感覺。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戲曲走向衰落的今天,戲曲文化該如何發展?
    在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上,不僅有古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藝術遺產,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藝術成果。中國是戲曲大國,戲曲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其主要代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 加上各個民族地區的戲曲種類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使得中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彩。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從戲曲搬演的舞蹈性來看,首先,舞蹈是指一種憑藉人的肢體動作,通過其姿勢、律動、節奏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塑造藝術形象,並以此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門類。其次,戲曲舞蹈是指戲曲藝術中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戲曲舞蹈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刻畫人物形象的舞蹈化了的生活動作,描敘故事情景的舞蹈動作,以及舞蹈化了的武術、雜技等動作。
  • 戲曲演員在表演教育中,要承認戲曲綜合性和「三位一體」美學觀
    當演員們學到《廉錦楓》一劇時,劇中廉錦楓這個人物,在那個特定的規定情境下,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原因,並在現實生活中慈母與孝女,探求虔誠孝心形成與發展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戲曲的綜合性,是中國戲曲的演劇觀念向外界不斷延伸的結果。它使中國戲曲的視野不斷擴大,廣泛吸收藝術的長處為己所用,取彼之長、補己之短。正是在綜合性的引導下,中國戲曲得到了長足健康的發展。沒有綜合性,程式化的形成、發展也就成為了空談。戲曲之所以能夠形成其獨特的程式化,正是因為建立在融歌、舞於一身的綜合特性的基礎上。
  • 面對戲曲走向衰落的今天,戲曲文化該如何發展?
    在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上,不僅有古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藝術遺產,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藝術成果。 中國是戲曲大國,戲曲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其主要代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 加上各個民族地區的戲曲種類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使得中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彩。
  • 加強現實題材梆子聲腔戲曲創作研討會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也強調了戲曲現實題材創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梆子聲腔在戲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梆子是『百戲之祖』」,梆子戲的繁榮發展對於戲曲的繁榮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進行梆子聲腔戲曲現實題材創作,馬也闡釋了自己的觀點,「梆子聲腔戲曲現實題材創作需要緊扣時代脈搏,圍繞藝術本體和規律,打造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質量的作品。」
  • 從戲曲到戲劇,中國古代戲曲的「藝術理論」有怎樣的發展?
    它是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戲曲藝術從最早期的歷史故事加上音樂、舞蹈而形成的簡單歌舞表演慢慢發展成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成熟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但真正實現戲曲單一論到戲劇綜合論的真正跨越是在清代李漁戲曲理論誕生的時候,自此,中國的戲曲藝術理論才正式走向了成熟與自覺
  • 京劇小知識|戲曲中下跪的人為什麼要面朝觀眾?
    京劇戲曲是程式化藝術舞臺上的一顰一笑甚至一動一靜這樣的程式化處理,不僅是劇情需要,同樣也照顧到了觀眾們的感受。戲曲程式化的使用講究合情、合理和合法。舉例說明:晚輩拜見長輩時,是要面對長輩行禮,這是古代尊重長輩的一種表現;但是戲曲作為舞臺藝術,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慮觀眾們的感受,因此跪拜完後,立即轉換面向觀眾進行陳述,如不然整齣戲總不能讓觀眾們看的都是演員的背身,這就是戲曲程式表演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