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2020-12-09 春眠的不覺曉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如駕雲、潛水、上樓、下樓……等等,這是戲曲舞臺上最常見的空間虛擬的實例,它們都是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空間的高低變化的。如《天仙配》中織女駕雲,主要是用碎細的臺步,飄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擺動給人一種凌空蹈虛,冉冉而去的感覺。

黃梅戲《天仙配》舞臺劇照

《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筋鬥雲則是通過連續的翻跟鬥,給人一種來去如電、瞬息萬裡的感覺。也有時用道具(雲旗和雲片)來表現駕雲,這大多是既不能翻筋鬥,又不能走碎步的角色,如天兵天將、老君、玉皇、王母之類。他們駕雲要給觀眾一種雍容安詳的印象,所以藉助畫了雲彩的道具來表現。但在用平面表現立體空間變化這一點上,它和前兩類駕雲的性質是相同的。潛水、上樓、下樓的表現方法和駕雲的表現方法相同,都是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統統根據虛擬的原則。

《大鬧天宮》片段,表演:福建京劇院

戲曲藝術還借用道具表現立體空間的高低變化。例如用桌子代表高山之類。桌子和山的高度相差極大,簡直不成比例,所以這種表現方法只能說是根據虛擬的原則。如京劇《陽平關》中曹操站在山上觀看曹將和黃忠、趙雲在山下惡戰,這山就是用桌子來表現的。由於戲曲藝術坦白承認自己是在演戲,它才可能抓住山和桌子僅有的一個相似點(都比地面高),並利用這一點, 使桌子變為山的虛擬。這種處理方法並不是簡單的代用,它實際上起著縮短山和地面的高低距離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把山上的曹操和山下的黃忠、趙雲同時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才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關係。

京劇《陽平關》劇照

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即使把真山搬上臺,觀眾也只能看清楚山下的黃忠和趙雲,看不清山上的曹操,還是不能完美地表現人物之間的關係。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這塊固定的、不大的平面上表現出場面的大小、遠近的變化。有時用舞臺來表現很大的面積,如朝堂、校場、戰場;有時用舞臺來表現很小的面積,甚至是比舞臺小得多的面積,如寒窯,荒村野店的小客房,一條小船,甚至是一條小船的一部分。有時用舞臺表示很遠的距離;有時又用舞臺表示很近的距離。由於戲曲藝術運用了虛擬的原則,在這種表現上就可以隨意為之,完全突破了生活原狀的框框。

戲曲藝術還可以把固定的舞臺空間變為移步換形的多種不同環境,例如《柳蔭記》的十八相送。送了十八裡路,一路景色都是在同一塊固定的舞臺空間上虛擬地表現出來的,這種表現方法的優點就在於能夠保持情節發展和情緒變化的連貫性。戲曲藝術還常用演員的上、下場來變換舞臺所代表的具體空間。例如京劇《空城計》中司馬懿和趙雲的帶兵過場都是在同一塊舞臺平面上進行的,沒有任何點明環境的布景或道具,司馬懿的人馬和趙雲的人馬都是從上場門上場,經過舞臺前部,由下場門下場。

京劇《空城計》

而實際上這兩支人馬不是從同一條路上來的,司馬懿是從街亭而來,趙雲則是從列柳城而來。戲曲藝術在這裡把對空間的表現附在了演員身上,演員上場,舞臺就成了具體的環境。演員一下場,舞臺又成了不代表任何具體地點的白紙一張了。就是說,當司馬懿過場時舞臺是由街亭到西城的路,司馬懿一下場,舞臺就不再代表任何具體地點,它又還,原為舞臺,僅僅是舞臺。當趙雲過場時舞臺就成了列柳城到西城的路了。而觀眾對這一點絕不會混淆,絕不會認為司馬懿和趙雲是從同一條路上來的。戲曲藝術還往往用同一個舞臺平面,同時表現兩個居於不同平面的地點。如京劇《烏龍院》中的樓上樓下就是用這種方法表現的。

京劇《烏龍院》劇照

閻婆拉著宋江、閻惜姣上了樓,舞臺這時是代表樓上了,可是當閻婆下了樓表演關樓下的大門時,宋江和閻惜姣仍在原處未動,這時舞臺就在同。平面上同時表現了樓上、樓下兩個不同的平面。戲曲藝術有時還把相隔數裡乃至數十裡的兩個地點同時安置在臺上,就更是極為大膽的藝術處理了。例如京劇《一匹布》的第三場,張古董把自己的老婆沈賽花借給把弟李天龍去騙錢,李天龍和沈賽花被留在李寶家中過夜;張古董見老婆天晚未回,出城探望,又被關在甕城內。一個李寶家,一個甕城,同時擺在舞臺上,使在兩處同時發展的情節相互呼應,相互對比,取得了特殊的喜劇效果。

再如京劇《黃金臺》中,田單正為世子田法章的安全擔憂,這時候在舞臺前部來了一個伊立帶校尉馳馬而去的過場,誰都知道伊立和田單不是處於同一地點,這是把同時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兩件事在一起對比,這就造成了一種異常緊張的氣氛,把戲逼上高潮。當然戲曲藝術對空間的虛擬處理遠不止是這幾種類型,這裡不過擇要舉了幾點以見一班。有人說戲曲藝術用虛擬手法來處理舞臺空間,是由於戲曲藝術在舞臺技術上的落後造成的。事實並非如此簡單。認真研究一下上面所舉的幾類例子,就會發現採用這種處理完全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劇情,是為充分表達內容而找到的一種理想的形式。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如《烏龍院》,《一匹布》等。

在《烏龍院》中雖然閻惜姣留在樓上,宋江到了樓下,但兩個角色之間情緒上互相衝突的關係並沒有斷,宋江下樓後的一切表現是閻惜姣所關心的,也必然要引起閻惜姣的反應,如果不能把這兩個角色所處的不同平面在一個平面上表現出來,就無法全面表現這兩個角色在當時情緒上互相衝突的關係,無法表現出甲的行為在乙身上所起的作用。同樣,《一匹布 》用這種方法也是為了把身處兩地的角色在衝突中的關係表現出來,把他們不同的心理狀態對比在一起,以便鮮明地闡述戲的主題思想一揚善、懲惡,達到戲曲藝術寓教於樂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是演員在表演時本來需要附著實物來做的活動,而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所做的虛擬舞蹈動作。虛擬是戲曲藝術的特徵,虛擬動作在教學實踐中是戲曲演員進行藝術創作的一項主要手段。在戲曲舞臺上把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表現出來,必須是生活被藝術化了的一種反映。如「騎馬奔走」,完全以人體虛擬,用馬上舞蹈動作來表現馬的奔騰和人在馬背上的顛簸。
  • 戲曲舞臺時間上的虛擬原則,總的來說是時間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這就是說,內容對時間的要求與舞臺條件對時間的限制這二者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時間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在情節的選擇和結構上根據內容的需要儘量施展戲劇的表現能力。中國戲曲藝術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是相當成功的。總的原則是:時間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 戲曲對自然現象的表現,是在虛擬藝術思想指導下通過程式進行的
    只有個別的自然現象如打雷用鼓聲來表現,實際上也是在虛擬原則下採取的一種程式化表現方法。冷熱是戲曲舞臺上一般很少涉及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回憶一下自 己看過的戲,恐怕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說不出戲裡的季節是冷天還是熱天,因為只要冷熱對情節沒有直接關係,戲曲藝術就會毫不猶豫地捨棄它,不予表現。並且就戲裝來說,既不分皮棉夾單紗,季節的特點當然就不容易看出了。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
  • 戲曲的虛擬動作在創造虛實結合的舞臺形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摹象戲劇憑藉寫實的布景、道具顯示劇情規定地點,舞臺空間是固定的;舞臺時間與劇情規定時間是同一的。意象戲曲不憑藉寫實的布景、道具顯示劇情規定地點,要通過演員的唱念做J和虛擬表演來體現劇情規定地點,舞臺空間是不固定的;舞臺時間與劇情規定時間是不統一的。因此,它們獲得了表現上的高度自由。
  • 戲曲的美學特徵是虛擬的,需要調動觀眾的主動性,補充演員的創作
    我國古典戲曲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徵是對生活的「虛擬」,是「寫意」。場景、道具、人物動作是虛擬的,常常是以無為有,以假為真,似無似有,似假似真。而這種虛擬又是以生活為基礎、為依據的。明代王驥德在《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下》中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這裡所說的「虛」,著重於戲曲藝術的「意味」的美。這與國外傳統戲劇的「事仿」、「寫真」大相逕庭。
  • 戲曲演員在表演教育中,要承認戲曲綜合性和「三位一體」美學觀
    在舞臺上,廉錦楓這個人物以眼神、手勢,以及載歌載舞的各種垂釣的眾多舞蹈身段和戲曲音樂文武場的運用等來表達人物情感,表現她為醫治母病而不顧自身性命,投身大海捕參刺蚌的動人情景。廉錦楓兩次舉起魚竿釣參都未獲取,決心潛入海中仔細尋找,此時為表現人物的急切的心情。
  • 戲曲的虛擬表演,要求演員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完成表演任務
    《黑旋風李逵》虛擬性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演員在舞臺上,不是靠燈光、布景來創造環境,而是主要靠自己的虛擬表演,來表現出角色所處的環境(燈光、布景、效果配合演員的表演,當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戲曲舞臺上,演員用虛擬表演來描繪景致,借景抒情的戲很多,這就要求演員必須根據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記憶,並按照生活的邏輯和事物存在發展的規律,積極進行形象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如京劇《黑旋風李逵》中,李達從梁山前往沂州。一路上看到山寨的秀麗風光,桃花舞兒飄落水中、順流而下,黃鶯兒在枝頭跳來跳去,一派眷光,使李逵不禁心曠神怡。
  • 戲曲演員以「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戲曲演員採用一種「寫意」的方式解決真與美的矛盾,在有些地方強調與生活某一細節的接近, 但在更多的地方強調靠觀眾想像完成。戲曲演員的表演衝破生活細節真實的約束,大處落筆,只要能夠「意到」就行。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 荀慧生:京劇的虛擬與真實
    簡單的說,就是演員在舞臺上不錯重實物而用手勢、動作來表現和摹擬生活中的一種活動。比如戲中做針線活,演員往往不拿針、錢,只表演做針線活的動作。觀眾看到這些動作,通過他自己的想像,就知道演員是在做針線活了。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兩個人談天,言不盡意,就以手勢比劃比劃,對方也能知道他是說什麼。不過比起生活中的手勢比劃,戲曲表演中的虛擬動作所表現的應該內容更豐富,意義也更深廣。
  • 戲曲反映現代生活,要揚棄古代的表現材料,而吸取現代表現材料
    現代戲曲在根據傳統的美學原則運用現代的表現材料,進行新的藝術綜合時,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傳統美學原則與傳統表現材料之間構成的平衡、和諧、統一。因此,存在一個如何達到新的平衡、和諧、統一的問題。不少現代戲曲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都有所感受、有所積累,而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 戲曲表演的虛擬性,把舞臺的局限性巧妙地轉化為藝術的獨創性
    什麼叫戲曲表演的虛擬性呢?簡單地說,就是戲曲演員在舞臺上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通過自身的形體動作和表演,來表現生活中的一些活動,諸如:划船、坐轎、做針線等等。但是,戲曲舞臺上的虛擬動作,它與話劇的「無實物練習」又有所不同。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應該說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在沒有景物造型的空舞臺上,運用虛擬動作來調動觀眾的聯想,共同創造包括環境、事件和人物關係等因素構成的特定戲劇情境。有時候,戲曲舞臺上也放置一桌二椅,但它們常常是並不表示任何具體的景物。只有當演員上場以後,依靠演員的想像,並通過角色的唱、做、念、舞等,才把時間、地點、環境具體化。再由觀眾展開聯想,加以認定。
  • 評: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程式化
    原標題: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程式化  寫意性和虛擬性賦予戲曲表演極大的自由,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觀眾理解與接受的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麼能夠讓每個觀眾都看懂臺上的表演呢?
  • 戲曲舞臺存在兩種不同的舞臺調度,它們在性質上存在怎樣的區別?
    《十八相送》把虛擬表演與有關唱、念結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舞臺面積上表現了十八裡途程中的獨木橋,池中雙鵝、土地廟、照影的水井等景物,不斷變化的劇情規定地點縱橫交錯地呈現於舞臺,人們]根本不可能去確定它們]的屬性,劃清它們之間的邊界。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戲曲表演的唱、念做、打都離不開舞蹈身段。唱時,演員要結合唱腔,做出動作姿態:念時,人物往往以比劃的手勢來註解詞意,做和打時,更要有成段的舞蹈或成套跌打翻滾的動作,來顯示高超的技巧。很顯然,戲曲服飾有助於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特別在誇張和虛擬方面有明顯的作用。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戲曲藝術包括「唱、念、做、打」其中「做、打」為舞蹈或舞蹈化動作,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寶庫,即如齊如山所說戲曲搬演是「無動不舞」。再次,戲曲搬演的舞蹈性是指演員在舞臺搬演時按照戲曲本質規定性的要求,進行音樂化、戲劇化、性格化、程式化的肢體動作,實現戲曲舞臺搬演與舞蹈的媒介異質融合。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表演藝術特徵,它的虛擬和人物特徵
    我認為真切自然的虛擬動作豫劇表演的虛擬性與其它劇種是相通的,但在具體運用上卻有它自己的鮮明特點。對於虛擬動作的運用,不象京,昆等劇種那樣具有高度程式化,它一方面注重動作的真切感,強調準確、鮮明的動作感覺,一方面講究動作的自然、流暢,無造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