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2020-12-18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服飾程式與表演程式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語)。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與表演中的舞蹈成分有密切的關聯。戲曲表演的唱、念做、打都離不開舞蹈身段。唱時,演員要結合唱腔,做出動作姿態:念時,人物往往以比劃的手勢來註解詞意,做和打時,更要有成段的舞蹈或成套跌打翻滾的動作,來顯示高超的技巧。很顯然,戲曲服飾有助於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特別在誇張和虛擬方面有明顯的作用。

戲曲

所謂誇張,是說人物通過服飾奪大動態並強化情感的表現。比如,蟒袍的一個特點是可舞性強,不束腰的袍式本身就是對生活形態的誇張。寬大的袍服可以任意擺動,闊袖加上續出一段的水袖, 豐富了表演動作,對傳達人物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靠的款式造型頗為別致,似深衣形制,具有長寬袍的莊嚴,但又衣分兩片,似甲非甲、似衣非衣,加上鎧甲紋樣裝飾,這種極度誇張的造型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使飾演武將的武生,憑著扎在後背上的四面三角靠旗,結合工架穩重的舞蹈動作,將統帥三軍、英勇善戰的大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蟒袍

再如,戴髯口是老生的誇張造型,當劇中人憤怒時,他會抖動或甩起髯口,以強化憤怒的情緒。一位蒙受冤屈被押赴刑場的劇中人,會散下發醫,舉起並抖動水袖,做半蹲橫移步動作,以表達鳴冤、抗爭的心理語言。所謂虛擬,就是舞臺人物借生活中的某一動作或 某種情感來發揮符號的指意作用,喚起觀眾相關的情感經驗,從而感受到人物動作的含義。表演是虛擬的,但感覺是真實的。比如,一位劇中人手持一條飾帶 當船漿,邊做划船動作,邊急切地跑圓場,這就表現出人物心急如焚、焦急地在湍急的河流中搖船趕路的情景。手中飾帶的虛擬和動作表情的虛擬。給觀眾以相關的情感聯想,最終認可為真實的情景。

服飾文化

戲曲服飾中的飾,往往也能延伸人物的形體語言,體現人物情感,通過特定的動作反映某些細微的情感。翎子是武生頭上專用的配飾,舞翎子不僅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有時也能用來刻畫劇中人物的情感。《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戴盔插翎子,在特定情景中,呂布把翎子的尾梢在貂蟬臉上輕輕拂過,並拋去一個含情脈脈的眼神,將呂布的輕狂及其對貂蟬的器意挑逗表現得恰到好處。上述例子說明,戲曲表演中的舞蹈性,大多是依靠或者說是藉助服飾得以發揮的。這種服飾程式與表演程式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關係,形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魅力。

五彩斑斕一強烈的視覺效果戲曲是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這種在觀眾看來是遠距離、仰視角的表演藝術,要求舞臺上所有的人物形象和舞臺裝置要全方位地控制觀眾的注意力,強調最完美的舞臺感知效應,即舞臺的形式美感。這是形成戲曲服飾裝飾性的重要因素。戲曲服裝主要運用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造型以及製作工藝等手段進行裝飾,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象徵性。用色彩塑造形象中國戲劇服飾的色彩和配飾,在程式化的基礎上,往往反映出創作者的褒貶意識。運用色彩來塑造人物的個性,是戲曲服飾中常用的藝術手法。

《呂布與貂蟬》

「所謂紅忠白奸,黑為剛強粗獷,黃為智謀聰慧,藍為猛,綠為怪,金粉表現神仙」就反映了戲劇服飾色彩的象徵意義。黑色古稱「」色,象徵天色,多有莊重威嚴的審美含義,是具有豪放剛直性格的人物如包拯、張飛、項羽等人服飾的專用色。紅色與綠色對比,使人有忠正、血氣方剛之感,把這種剛柔相濟的色彩用於關羽、趙匡胤的服飾上,更襯託出人物的個性。另外,作為配飾的帽子也寓褒貶之意。如烏紗帽,對稱的方形、菱形都為正面人物所戴,而丑角的紗帽翅多星圓形,並在圓帽一側插一 獨翎。 丑角的服裝穿著也往往被提起一角,顯出不對稱,以示居中人物的滑稽可笑和平庸無能。

同時,戲曲服裝還運用色彩效果來誇張和美化服飾。戲曲服飾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中的傳統色彩,用色大膽,色彩傾向鮮明,既講究色彩的協調,更注重強烈的對比。比如,貧困潦倒的人,身穿黑衣白領褶子,經過色彩效果的處理,形成獨特的固定程式,即在黑衣上補綴能散擺的雜色碎綢子,表示補丁,碎綢為黃、紅、藍、紫等各色純色,看似毫無聯繫,但被作為中性色的黑色所調和,產生出和諧的色彩效果。又如,《蔣幹盜書》中的周瑜,是一位青年儒將,頭戴武生巾,武生巾與文生巾的樣式相似,但武生巾頂部飾有用紅綢所結的「火焰」,兩側垂掛黃色穗子,點綴出武將的身份。用裝飾強化表演效果。

周瑜

運用裝飾圖案來規範角色行當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是戲曲服飾的又一特點。戲曲服飾的裝飾圖案是非常講究的,各類行當都各有屬於自己的紋樣和布局程式,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為觀眾所熟悉的藝術語彙。例如,皇帝的帔用團龍,皇后、貴妃用團鳳,太后用團龍鳳圖除此之外,根據人物的年齡、身份,或用團花、團壽字,或用梔子花不等,文小生中的書生秀才,用角隅紋樣,又稱「角花」,裝飾在褶的左下角,與右上角託領花紋構成對角呼應:武小生行當的將領,一般用二方連續紋樣裝飾褶的四周邊緣,文丑行當中的衙內等角色,用散點式小碎花紋,武丑中的英雄、俠士亦用散點式布局,唯不用花卉圖案,而採用飛禽紋樣。

皇帝

同時,戲曲服裝運用裝飾造型的效果來誇張、美化或醜化人物,此種裝飾效果多用於傳統神話劇中的人物服飾上。比如,《十八羅漢鬥悟空》之羅漢,是一個西天羅漢的形象,身穿大領大襟的「短跳」(其款式與褶相似),頭戴造型誇張的「臉子",足登雲頭展,飾以一長串誇張的佛珠。裝飾造型上的誇張,使人物具有了神話色彩。又如,鍾馗是神話劇中有文韜武略又相貌醜陋的人物,所穿戴服飾由紅官生的三尖領和靠甲兩部分組成,象徵人物的文武雙全,在裝扮鍾馗形象時則用墊肩、墊臀和內穿「胖襖」等輔助性服裝物品,使人體變形,象徵人物的奇異。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

相關焦點

  •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對戲曲服裝設計進行講述
    戲曲舞臺美術分支課程中戲曲服裝設計的個性很強,有,民族性,傳統性,因繼承傳統任務而帶來的創作上的艱巨性的三個專業特色。繼承傳統戲曲服裝是戲曲服裝設計的創造基礎,傳統戲曲服裝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藝術積澱豐厚。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 談近代服飾變遷的國際化歷程
    以衣食住行為主體的生活方式,衣冠服飾在中國處於第一位。這不是簡單的文字排列,而是社會制度所造就的文化模式。  ■服飾被提升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形成了衣冠之治的傳統;衣食住行都受到禮制的限定,表明生活方式的高度意識形態化,這是前現代中國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   西方學者認為服飾是人體的「第二張皮膚」,這是從自然性著眼,對衣服的認識重在保溫、舒適和美觀。中國突出的是社會性,《管子·君臣》說:「衣服所以表貴賤也。」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鞮是以革製成的鞋,高筒稱靴,矮筒稱鞋。靴在我國也有過廣泛的流行。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多是在漢代後出現,唐時普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服裝平面結構不僅用來蔽體和裝飾,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政治統治的工具。與明代極力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相似,清代統治者用強制的手段推廣滿族服飾,並根據本民族服裝制定了完整的服飾制度。經過初期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的過渡,滿漢服裝終於在清代中晚期完全融合在一起。清代服裝以袍為主,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共同特徵:窄長袖、寬下擺,高開衩。而馬蹄袖、缺襟袍、四開衩又是滿族服裝有別於其它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真正意義。上的服裝生產,應有紡織和縫紉技術為支撐。中國在新石器時期,原始農業出現的同時,紡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傳統文化:從延禧攻略中探尋清朝傳統服飾文化
    清代是由滿族人建立並統治的,在長達268年的統治時期,他們為中國服飾的歷史續寫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飾具有鮮明的特徵,這與他們的民族藝術文化是息息相關的,與民族生活環境與生產條件不可分割,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層次的內涵,所以才形成了清代服飾的獨特性。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見證光輝歷程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秋天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穹野,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搏克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酒泉市肅北縣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上,肅北各族人民群眾,在共同見證七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的同時,集中展示了肅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服飾的變化與政治有關歷史。上清朝及國民黨時期,統治者實行過強制同化政策,逼迫苗族改裝,結果遭到苗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當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開展,共展出約100件各式傳統服飾。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見證光輝歷程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 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長調表演秋天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穹野,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搏克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酒泉市肅北縣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上,肅北各族人民群眾,在共同見證七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的同時,集中展示了肅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民族服裝外輪廓的借鑑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裝的造型是構成服裝的要素之它與面料、色彩並駕齊驅,成為服裝設計的重要因素。>(緊身連衣裙)、古希臘的希頓(連衣裙)和希瑪純(外套)廓形都是最傳統的H型。
  • 河北服裝輔料智能網——從古至今服裝的發展歷程
    漢服風格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特點。二是借鑑發展的規律,即使服裝會因時代不同而表現出相應的變化,但由於長期相近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鑑和不同民族間的融合,漢式服裝也一直保持著基本狀態和特色。對於一個民族的服裝來說,借鑑的發展模式是隨著民族文化的延續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服裝借鑑,只局限於較鄰近的民族和國家之間進行。
  • 結藝文化,中國結的發展歷程
    現代的中國結也作為我國對外宣傳的「文化大使」,當其他國家的人看見它的時候,就知道這是屬於中國的,它就好比中國的書法、剪紙等,極具民族文化特色,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現在的中國結也代表著華夏悠久的文化,在過去的結藝文化的演變歷程中,所蘊含的含義也都是不一樣的。在上古時期的結藝可不是這樣的,那個時期也不能將它稱之為結藝,應該說是「打結」,在當時的人們只能使用一些粗糙簡易的枯草、皮毛來結成繩索,它的作用是用來記數的,後面出土的文物中也能為此證明,而這也可以說是文字的起源。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服飾伴隨人類文明而興起,簡析傳承千年的服飾文化
    在這裡講述的是最近幾年裡流行起來的古裝風格,這古裝風格對於一些資深的古玩家來說,隨便出現哪一個朝代的服裝給他們辨別,他們都能答對如流,但對於菜鳥級別的人們,可能拿一套大長今服裝,他們都可能認為這是隸屬我們哪一朝代的服裝。下面將帶領大家乘上時光梭機,遨遊各個朝代那讓人為之驚嘆的服裝史歷程。
  • 關於中國傳統服飾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