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2020-12-19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鞮是以革製成的鞋,高筒稱靴,矮筒稱鞋。靴在我國也有過廣泛的流行。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多是在漢代後出現,唐時普及。它的特點是保溫性強,便於在泥地、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在中原地帶先是軍隊和獵人所穿,後普及到各行業和官吏百姓。以上鞋之種類實為以製鞋材料所分的。在製作工藝上,前期的鞋除革制的外都是編織而成的,後期才多以面料縫製而成。木屐是用鐵器削挖而成的。在整個古代時期,我國的鞋有兩大特點:一是長期以來一直不分左右腳,也就是左右腳的形制一樣,直至民國才吸收了西方的鞋型,有了左右之分。二是古時的鞋,鞋頭多高高隆起,其隆起的高低、隆起部位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同時也依此使許多鞋而得名。

古代鞋

古人穿的襪子,不像現在有彈性,很容易下滑,所以穿的襪子要用帶子系住。富貴人家有穿絲羅制的襪子的。整個襪子的形制自古至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材料上的變化。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它被認為具有十種高尚的品質,如「溫潤而澤」象徵著「仁」,「縝密似慄」「 象徵著智",等等。

古代玉佩

因而,玉成了君子的特有象徵,所以凡君子必佩玉。佩玉者除了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君子外,同時玉還能不時地告誡佩者,為人品行要似玉一樣,要做一個真正的君子。玉的佩法很多,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隨朝代介紹。佩刀、佩劍也是古時風尚佩刀、佩劍也是古時的風尚,它們既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裝飾,在現在的一些少數民族裝飾中還能見到。另外,還有一種更重裝飾性、表現性的是榮刀或榮劍,它們是特殊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功績的標誌。其他佩飾古時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佩飾中還有佩巾,也稱作悅,或寫作帥。佩巾也同樣既有裝飾意義,又有實用意義。與此相同還有「鱈(xi)"。騰是一種骨角做的錐形物,作用是用以解繩或帶的系扣,這種器物在現今的東北車倌身上還能見到。

佩刀

古人還喜歡在身上佩香袋,裡面放香草、香料。香袋古時稱「香囊",多是命婦、小姐和貴族、文人所佩。在古時的官服中還有佩綬、魚袋、玉帶等佩飾物,我們將在具體朝代的官服中詳述。總的說,佩飾與服飾一樣,既有實用目的,又有美化和標誌社會地位的作用,因而,其變化與時尚隨各代多有變化,種類也較多,我們在後面還要陸續講到。

髮式與化妝一、髮式我國古代髮式,概括起來講,周代以前和清代梳辮,其餘大多數時期的絕大部分人的髮式是向上梳的髻。從整個歷史來看,髮式可分四類:一為向上梳,二為向後梳,三為向下梳,四為三種混合使用。男子的髮式大多數時期以髻為主。這一髮式是將長發上梳至頭頂,然後繞系打結,這個結就稱髮髻。然後貴族男子以冠罩髻,平民百姓裹巾帕蓋其髻。女子的髮式也是頭髮上梳打成髻,系的方法有兩種:一實一虛,實者為髻、虛者為環。而且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有高低、大小、正偏之別,時而高高聳起,時而左傾右垂,千姿百態,並有單環、雙環、多環之分。未成年男女多留丫頭,左右各一小結,餘發下垂,十分天真動入。

古代髮式

化妝面部化妝自文身的意義之後再次進入人類的修飾之中,它與中國完整豐富的服飾結合一體,具有新的形式美與精神美的意義,成為女子表現美的三大部分之一。這三大部分即:髮式、服飾、化妝。由於我國傳統文化與習俗很重視頭,所以在外表方面化妝又顯得格外重要。面部化妝起於周末的春秋戰國之際,當時的化妝材料現在所知的有粉、胭脂、黛。這三種材料也一直是我國女子化妝的主導材料。粉我們從粉的結構可看出,它是將米類分之而成面狀,故為粉。古時化妝的粉有兩種:一種是鉛粉,它是將鉛製成片後捲成筒,然後再加醋,高溫燒制七天,鉛便化為白色的細粉,然後再加些白色的有機植物粉,目的在於起粘合作用。這也就是胡粉。

化妝

胡粉並非胡人之粉,這個「胡」字是指製作時呈現糊狀而言。此類粉含毒,用的時間長了面部皮膚發青黑色。第二種是一種用米制的粉。它是選純白米放入水中浸數日,然後以水去酸味,研開進行過濾,濾去水後研成糊狀,再加蜂蜜,幹後即成。這種粉對人無害,如買得起,還可以當糕點吃。粉在當今的化妝中仍是主要材料,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改變膚色和使皮膚顯得細膩滑潤,只不過現在的粉與古時的製法和取材都不同。在上古之後,我國化妝用的粉又出現了鹿角粉和桃花粉等。

胡粉

胭脂戰國時代宋玉的賦中說:「敷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他所說的朱就是氧化汞(硃砂),合劇毒。用硃砂化妝大概自遠古一直沿用到漢代中期,而胭脂則是從西北地區傳入中原的。古文一種寫為燕脂,說產於燕國;一種寫為焉支,後寫作胭脂。不論是燕脂、焉支,還是胭脂,都是戰國時各國文字不同所致。無論稱作何名,胭脂都是以紅花製成。紅花,漢族稱紅藍花,菊科植物,自西域傳來,用其制後的胭脂呈深紅色,其與粉共用,塗後為桃紅妝,使人感到既不慘白,又不火紅,十分美麗淡雅。這種妝和這種胭脂自唐至清並沒有什麼改變,民國初還流行在鄉間,解放初鄉間也仍有使用的。現在的民間節日,藝人們仍化此傳統妝。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

相關焦點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這是形成戲曲服飾裝飾性的重要因素。戲曲服裝主要運用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造型以及製作工藝等手段進行裝飾,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象徵性。用色彩塑造形象中國戲劇服飾的色彩和配飾,在程式化的基礎上,往往反映出創作者的褒貶意識。運用色彩來塑造人物的個性,是戲曲服飾中常用的藝術手法。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秦漢服飾研究
    秦漢時期的思想,秦時的思想秦由變法迅速強大起來,揮戈滅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統一了華夏,並把各自發展了二百多年的七國文化融為一體;統一了法律、制度、語言文字、度量衡、曆法等多種文化、多項制度,包括服飾文化與制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大工業生產之前,傳統服飾一直都採用量體裁衣的手工過程來完成,如手工測量、手工縫製與手工裝飾等。但自從大工業生產被廣泛實行後,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的服飾設計與製作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服裝在工廠裡通過機器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它為服裝的製作節約了許多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考慮服裝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設計應用,從而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同時,通過工業化新科技技術的推動,也使之前人工製作不容易達到的服裝效果變得輕鬆簡便,至此服裝商業化發展起來。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
    中國古代服裝能形成並發展為龐大的服飾體系,如果沒有傳統紡織業為基礎,是很難做到的。中國傳統紡織業及服裝生產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我們注意是以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中國古代普遍用於服裝的紡織品主要是麻和葛織物(古代稱之為布)以及絲織物(古代稱之為帛和錦)。棉布雖然在漢代的邊遠地區已有生產,但傳播到中原是宋末元初,以後才逐漸成為服裝的主要面料。
  • 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服飾
    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服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 淺談:中國古代服飾蘊涵的傳統文化理念,真是長見識了!
    服飾,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符號,是人類文明和審美思想的指向標,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風貌、人們思想和傳統理念。服飾作為一個民族演進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也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承載著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禮制審美和生活習俗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服裝平面結構不僅用來蔽體和裝飾,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政治統治的工具。與明代極力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相似,清代統治者用強制的手段推廣滿族服飾,並根據本民族服裝制定了完整的服飾制度。經過初期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的過渡,滿漢服裝終於在清代中晚期完全融合在一起。清代服裝以袍為主,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共同特徵:窄長袖、寬下擺,高開衩。而馬蹄袖、缺襟袍、四開衩又是滿族服裝有別於其它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服裝的性別差異大體形成於漢代。商周時期制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漢代服裝樣式有了很大發展,除了傳統的深衣,上衣下裳也出現了分化,形成了衣身日見寬大的男裝和衣袖漸長的女裝兩種不同風格的服裝樣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美學思想
    郭沫若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我國傳統服飾經過歷代的積累和交融,不斷豐富和發展,融合不同時期人們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服飾文化系統。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國傳統服飾文化在世界服裝文化舞臺大放異彩。而傳統服飾文化的美學思想,正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著裝心理、趣味愛好和審美風尚。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民族凝聚力,男女不通衣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所謂中國服飾的小傳統,是相對於大傳統而言的。在本書前面三章中,著重探討了古代佔主導地位的服飾觀。因為這些人不但掌握著政權,也掌握著大部分財富,甚至主導者服飾文化的發展方向,稱其為「大」也不為過。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方面也就稱之為 「小」了。無論是代表上層服飾觀念的「大傳統」還是象徵平民百姓審美心態的「小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但是在受到外來侵略時,這些民族服裝的美好傳統和突出成就,都遭受到極大的破壞,甚至被無情地毀滅,直至滅絕。服飾的社會化、政治化傾向,促使中國古代服飾與封建政治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延續而延續。這種憑藉社會力量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中國服飾傳統的保持,服飾風格的成熟和定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表徵
    在學術界,經常能聽到中國古代服飾「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物化體現」一類的讚美。這些說法究竟是對中國古代服飾的隨意誇讚,還是確實如此?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服飾的幾個文化表徵著手稍作論述。信仰體現  衣裳指的是上衣和下裳,是古今日常生活中提及較多的服裝詞彙,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服裝種類。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在藝術設計範疇中指物體之間因為具有共同運用規律特點而形成的美的效果,強調整體上的美。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 服裝服飾常用的裝飾工藝技法有哪些?
    在服裝及服飾上的裝飾技法常用的有扎染、蠟染、鏤空型版印花、潑染印花、手繪、刺繡、抽紗、摺疊、編織、幟綴等。它們可用於各種機織品、針織品、皮革等服裝材料,使普通服裝材料擁有較為豐富的藝術魅力,形成一種新的視覺衝擊。
  • 中國華夏文明,古代服飾,商周服裝式樣
    這樣一個完整龐大的支付系統形成之後,中國古代對於服裝的概念和基本的服裝式樣就完全確立起來了。下邊,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支付系統中最典型的一系列服裝一帝王冕服的結構式樣吧。在流傳至今的西周銅器銘文中,常常出現周王賞賜臣下衣飾的記生動的商代人像、大量出土的紡織品以及古代文獻的記載都告訴我們:商周時期,華夏民族不僅已經樹立了牢固的著裝觀念,把服裝當作了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且產生了經過長期穿用改進定型的民族服裝式樣。各種華麗精美的絲織品質料使得中國古代服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服裝。
  • 傳統文化:從延禧攻略中探尋清朝傳統服飾文化
    清代宮廷服裝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來源於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清王朝一統天下後,借鑑吸收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同時又融入本民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以皇帝后妃為主體的清代皇家服飾,包括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場合穿著的各種服飾。禮服肅穆莊嚴,吉服喜慶熱烈,行服方便實用。
  • 關於中國傳統服飾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