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鞮是以革製成的鞋,高筒稱靴,矮筒稱鞋。靴在我國也有過廣泛的流行。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多是在漢代後出現,唐時普及。它的特點是保溫性強,便於在泥地、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在中原地帶先是軍隊和獵人所穿,後普及到各行業和官吏百姓。以上鞋之種類實為以製鞋材料所分的。在製作工藝上,前期的鞋除革制的外都是編織而成的,後期才多以面料縫製而成。木屐是用鐵器削挖而成的。在整個古代時期,我國的鞋有兩大特點:一是長期以來一直不分左右腳,也就是左右腳的形制一樣,直至民國才吸收了西方的鞋型,有了左右之分。二是古時的鞋,鞋頭多高高隆起,其隆起的高低、隆起部位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同時也依此使許多鞋而得名。
古人穿的襪子,不像現在有彈性,很容易下滑,所以穿的襪子要用帶子系住。富貴人家有穿絲羅制的襪子的。整個襪子的形制自古至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材料上的變化。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它被認為具有十種高尚的品質,如「溫潤而澤」象徵著「仁」,「縝密似慄」「 象徵著智",等等。
因而,玉成了君子的特有象徵,所以凡君子必佩玉。佩玉者除了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君子外,同時玉還能不時地告誡佩者,為人品行要似玉一樣,要做一個真正的君子。玉的佩法很多,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隨朝代介紹。佩刀、佩劍也是古時風尚佩刀、佩劍也是古時的風尚,它們既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裝飾,在現在的一些少數民族裝飾中還能見到。另外,還有一種更重裝飾性、表現性的是榮刀或榮劍,它們是特殊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功績的標誌。其他佩飾古時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佩飾中還有佩巾,也稱作悅,或寫作帥。佩巾也同樣既有裝飾意義,又有實用意義。與此相同還有「鱈(xi)"。騰是一種骨角做的錐形物,作用是用以解繩或帶的系扣,這種器物在現今的東北車倌身上還能見到。
古人還喜歡在身上佩香袋,裡面放香草、香料。香袋古時稱「香囊",多是命婦、小姐和貴族、文人所佩。在古時的官服中還有佩綬、魚袋、玉帶等佩飾物,我們將在具體朝代的官服中詳述。總的說,佩飾與服飾一樣,既有實用目的,又有美化和標誌社會地位的作用,因而,其變化與時尚隨各代多有變化,種類也較多,我們在後面還要陸續講到。
髮式與化妝一、髮式我國古代髮式,概括起來講,周代以前和清代梳辮,其餘大多數時期的絕大部分人的髮式是向上梳的髻。從整個歷史來看,髮式可分四類:一為向上梳,二為向後梳,三為向下梳,四為三種混合使用。男子的髮式大多數時期以髻為主。這一髮式是將長發上梳至頭頂,然後繞系打結,這個結就稱髮髻。然後貴族男子以冠罩髻,平民百姓裹巾帕蓋其髻。女子的髮式也是頭髮上梳打成髻,系的方法有兩種:一實一虛,實者為髻、虛者為環。而且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有高低、大小、正偏之別,時而高高聳起,時而左傾右垂,千姿百態,並有單環、雙環、多環之分。未成年男女多留丫頭,左右各一小結,餘發下垂,十分天真動入。
化妝面部化妝自文身的意義之後再次進入人類的修飾之中,它與中國完整豐富的服飾結合一體,具有新的形式美與精神美的意義,成為女子表現美的三大部分之一。這三大部分即:髮式、服飾、化妝。由於我國傳統文化與習俗很重視頭,所以在外表方面化妝又顯得格外重要。面部化妝起於周末的春秋戰國之際,當時的化妝材料現在所知的有粉、胭脂、黛。這三種材料也一直是我國女子化妝的主導材料。粉我們從粉的結構可看出,它是將米類分之而成面狀,故為粉。古時化妝的粉有兩種:一種是鉛粉,它是將鉛製成片後捲成筒,然後再加醋,高溫燒制七天,鉛便化為白色的細粉,然後再加些白色的有機植物粉,目的在於起粘合作用。這也就是胡粉。
胡粉並非胡人之粉,這個「胡」字是指製作時呈現糊狀而言。此類粉含毒,用的時間長了面部皮膚發青黑色。第二種是一種用米制的粉。它是選純白米放入水中浸數日,然後以水去酸味,研開進行過濾,濾去水後研成糊狀,再加蜂蜜,幹後即成。這種粉對人無害,如買得起,還可以當糕點吃。粉在當今的化妝中仍是主要材料,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改變膚色和使皮膚顯得細膩滑潤,只不過現在的粉與古時的製法和取材都不同。在上古之後,我國化妝用的粉又出現了鹿角粉和桃花粉等。
胭脂戰國時代宋玉的賦中說:「敷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他所說的朱就是氧化汞(硃砂),合劇毒。用硃砂化妝大概自遠古一直沿用到漢代中期,而胭脂則是從西北地區傳入中原的。古文一種寫為燕脂,說產於燕國;一種寫為焉支,後寫作胭脂。不論是燕脂、焉支,還是胭脂,都是戰國時各國文字不同所致。無論稱作何名,胭脂都是以紅花製成。紅花,漢族稱紅藍花,菊科植物,自西域傳來,用其制後的胭脂呈深紅色,其與粉共用,塗後為桃紅妝,使人感到既不慘白,又不火紅,十分美麗淡雅。這種妝和這種胭脂自唐至清並沒有什麼改變,民國初還流行在鄉間,解放初鄉間也仍有使用的。現在的民間節日,藝人們仍化此傳統妝。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