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2020-12-13 是偉大的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然而,當角色在音樂聲中出場後,手持一支木槳、表演一段舞蹈,立刻就能把觀眾引上一葉扁舟,在滔滔江水上顛簸。觀眾和角色似乎同舟共楫,一起體驗秋匯的情懷。當角色出場,一鞭高揚,表演一段「蹦馬」,有時再加上馬童的翻騰跳躍,立刻又能把觀眾帶進金戈鐵馬的沙場。觀眾和角色一起體驗著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廝殺搏鬥。

戲曲表演

角色一下場,舞臺上依然空空如也。然而,觀眾承認舞臺上出現過的蕩舟與馳馬都是「真」的。應該說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在沒有景物造型的空舞臺上,運用虛擬動作來調動觀眾的聯想,共同創造包括環境、事件和人物關係等因素構成的特定戲劇情境。有時候,戲曲舞臺上也放置一桌二椅,但它們常常是並不表示任何具體的景物。只有當演員上場以後,依靠演員的想像,並通過角色的唱、做、念、舞等,才把時間、地點、環境具體化。再由觀眾展開聯想,加以認定。

《牡丹亭·遊園驚夢》選段劇照

戲曲舞臺是易變的。空蕩蕩的舞臺,隨時可以被想像成劇情和人物所必需的特定空間。這個空間又是隨著演員的運動而轉換,即所謂「景隨人移,人走量動」。《牡丹亭·遊園驚夢》中,春香伴同杜麗娘唱兩支曲子,就「實遍了十二亭臺」。觀眾跟著她們看到畫廊金粉、池塘蒼苔、斷牆頹垣、雲霞翠軒、煙波畫船、茶蘑架、牡丹亭,聽到嚦嚦螢歌,看到滿山杜鵑。可謂一步一景。但是,演員唱完了,舞完了,這一切也就不存在了,依然是空舞臺。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虛的。

戲曲表演

戲曲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決定了戲曲表演的虛擬性。戲曲表演的虛擬性,體現了戲曲舞臺的假定性。這種假定性使得戲曲舞臺上時間、空間的轉換十分自由。一個上場,一個下場,可以是瞬息之間,也可以是十年八年。長翎大靠的四員大將,往臺上一站,便可以構成一個森嚴的「帥營」。八個「龍套」,即可表示千軍萬馬。主將出臺,和眾將士在臺前一列隊,喊聲「發兵前往」,龍套隨著吸吶吹奏的曲牌,繞主將轉一個圈子。主將再喊一聲「人馬列開」,就是一個千軍萬馬的戰陣。真所謂「七八步五湖四海,三五人百萬雄兵」。

《唐明皇遊月宮》仿古畫(局部)

在演員和觀眾的意識中,空舞臺一下子變成戰場,一下子變成高山,一下子變成公堂、庭院、客廳、洞房……變化無窮,奇幻莫測。中國戲曲就這樣演出了千百年。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有人曾經追求過在舞臺上布置實景。如明末張岱《陶庵夢憶》所記述劉暉吉家班為演出《唐明皇遊月宮》而製作了一個相當逼真的月宮。李漁在《蟹巾樓》傳奇劇本中,也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蜃樓,配合火彩煙霧,推上舞臺。然而,這些畢竟沒成大氣候,沒成為主流。

蘇州留園崑曲 《牡丹亭·遊園驚夢》現場

因為戲曲舞臺上對環境的描寫,本質上不是寫實的。它選擇的環境、事件、關係,與劇中人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關。戲曲不追求對客觀現象的如實再現,而是通過劇中人的感受來表現。景物、事件、環境,一般都是由人物來呈現,是人物內心活動的對象化的結果。可以說,戲曲舞臺上出現的意象化的環境,本身滲透了強烈的主觀色彩。這一切都是由戲曲藝術公開承認舞臺假定性這一點出發的。戲曲老實承認自己是在演戲,公開宣布戲是假的,所以有人說戲曲是萍「虛」作「假「的藝術。

戲曲表演

這種在中性舞臺上弄「虛」作「假「的藝術方法,發揮了最強的空間表現力和時間表現力,最能給觀眾留下藝術聯想的餘地,最能為演員提供用武之地。戲曲演員不受舞臺實景的限制,可以「創造」出場景和環境來。對這種特殊的舞臺方法,當然也可以做一些物質性的解釋。比如說,宋、金、元時期勾欄瓦肆的戲臺和農村廟臺,舞臺裝置簡單。由於物質條件簡陋,布景藝術不發達,時間和空間的表現都受到限制,所以戲曲藝人只好開闢一條表現生活的特殊途徑,以虛擬手法來創造舞臺藝術的真實。

戲曲表演

但是,能否透過這類純物質的認識,為中國戲曲特殊的藝術觀念尋求一種更深層的哲學上的原因呢?我想佛教們「無常無我」學說,可以作這個問題較給當的答案。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時,為了論證人生無常,就建立了「十二因緣」學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互相聯繫而沒有質的規定性。由此而產生「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認識。

戲曲表演

兩漢之交,佛教傳入中國。這些哲理也隨之引進,影響者士大夫中的「善知識」們,也無形中影響著廣大民眾。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進入集大成階段,而且形成不同的宗派。名宗各派的作風不同,但都在「空」字上大做文章。天台宗的先驅慧文,創「一心三觀」禪法,調和空宗和有宗,說一心可以同時觀見事物的空、假、中,也就是說一念中同時既能看到事物空無的一面,又能看到其假有的一面,並能將這兩面統一起來,產生「非空非假」的「中」的認識,這種認識和戲曲藝術是相通的。

戲曲表演

一個演員在上臺時必須認識到自己活動的那個環境是「真」的,但實際上它是空無的,但演員又必須在這個非空非假的環境中行動,三論宗強調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而是無白性、性空、無所得的。但是為了引導眾生,只好用假名以說其有。由這種理論,正可以引出戲曲舞臺假定性的觀念。戲本來就是假的,舞臺也是空的,但在演員的唱做念舞中又告訴觀眾臺上存在的一切。如果用演員在舞臺上的心理活動來印證,那就是舞臺上本來空無一物,角色心理活動中有什麼內容,就會唱出什麼內容,演出什麼內容。

戲曲表演

演員心理活動停止了,舞臺上的一切也就不存在了,依然空空如也。同時,舞臺形象的出現,舞臺環境的構成,還要加上觀眾心理的活動和具有想像力的創造。禪宗也拼命宣傳事物的相對性。禪宗三祖陷僧璨《信心銘》云:「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右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若是,何慮不畢。」深受寺廟煙火薰染的戲曲藝術,從而獲得了虛擬性、假定性的舞臺原則,實踐了圓通無礙的哲理,從而得到了舞臺活動的極大方便。可以說,佛教諸宗的理論都可以做中國戲曲舞臺原則的註腳。

相關焦點

  • 戲曲是綜合了這些姐妹藝術的表現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
    它用鮮明的民族形式來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內容,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從內容到形式自成一個體系,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和外來的歌劇、舞劇、話劇相比有明顯的區別。它不像歌劇、舞劇、話劇那樣,僅僅用一個字-歌、舞、話-就可以概括那種戲劇樣式的藝術特徵。
  • 讀者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之一,也是有案可稽的最主要欣賞者
    本文系作者年輕那麼短暫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讀者也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之一,而且應該說是流傳下來的有案可稽的最主要的戲曲藝術欣賞者。雖然戲曲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一般都會認為是從戲曲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到戲曲舞臺作品的觀眾,這是一個比較圓滿的過程,但是,中國古代的大量戲曲作品,或者說是戲曲藝術的半成品戲曲文學作品就直接成了戲曲欣賞者的欣賞對象,並且欣賞者欣賞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這部分戲曲藝術欣賞者,基本上完全等同於文學作品的讀者,他們靠閱讀戲曲文學作品來完成戲曲的欣賞與審美。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如駕雲、潛水、上樓、下樓……等等,這是戲曲舞臺上最常見的空間虛擬的實例,它們都是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空間的高低變化的。如《天仙配》中織女駕雲,主要是用碎細的臺步,飄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擺動給人一種凌空蹈虛,冉冉而去的感覺。
  • 戲曲演員以「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戲曲演員採用一種「寫意」的方式解決真與美的矛盾,在有些地方強調與生活某一細節的接近, 但在更多的地方強調靠觀眾想像完成。戲曲演員的表演衝破生活細節真實的約束,大處落筆,只要能夠「意到」就行。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使舞臺時空的轉換獲得了高度自由。
  • 多姿多彩的中國戲曲藝術
    選擇了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聲情並茂表現出的人物特性的綜合藝術,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 戲曲對自然現象的表現,是在虛擬藝術思想指導下通過程式進行的
    只有個別的自然現象如打雷用鼓聲來表現,實際上也是在虛擬原則下採取的一種程式化表現方法。冷熱是戲曲舞臺上一般很少涉及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回憶一下自 己看過的戲,恐怕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說不出戲裡的季節是冷天還是熱天,因為只要冷熱對情節沒有直接關係,戲曲藝術就會毫不猶豫地捨棄它,不予表現。並且就戲裝來說,既不分皮棉夾單紗,季節的特點當然就不容易看出了。
  • 中國古典藝術,獨特民族風格,古代戲曲成就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鑫,今天和大家來探討一下中國古典藝術,獨特民族風格,古代戲曲成就。我國戲曲藝術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到宋金時期漸趨成熟,為元人雜劇的產生準備了充分的條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清代傳奇、雜劇是明代戲曲發展的繼續。《桃花扇》繼承並發揚了明中葉後《鳴鳳記》等作品的現實主義傳統;《長生殿》在繼承傳奇創作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部分吸收了《牡丹亭》等戲曲的浪漫主義手法。
  • 從戲曲到戲劇,中國古代戲曲的「藝術理論」有怎樣的發展?
    它是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戲曲藝術從最早期的歷史故事加上音樂、舞蹈而形成的簡單歌舞表演慢慢發展成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成熟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但真正實現戲曲單一論到戲劇綜合論的真正跨越是在清代李漁戲曲理論誕生的時候,自此,中國的戲曲藝術理論才正式走向了成熟與自覺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中國戲曲,是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生活習俗出發而創造的一門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它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中國國畫寫意的特點,即是不追求對實際生活的真是模仿,而求其神似,於「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藝術形象的理論相似。中國戲曲是在姊妹藝術的影響、薰陶下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的。
  • 戲曲藝術助力構建「中國電影學派」
    從電影誕生至今,戲曲以其豐富、獨特的藝術表徵,成為增強電影民族性、承擔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為「中國電影學派」的建構作出了貢獻。  戲曲與電影聯姻形式多樣  中國電影的誕生,始自以電影的影像記錄功能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的武戲場面。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舞臺表演實錄是電影與戲曲聯合的主要途徑,隨後又產生了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戲曲電影,並在世界影壇大放異彩。
  • 戲曲對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糅合,最初主要功能是實用與美化
    本文系作者沒法得到幸福的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一、戲曲舞臺美術特徵的初步形成中國戲曲的起源,是以表演故事為中心,將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成分逐漸吸納、融化戲曲對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糅合,最初主要在實用與美化兩個功能方面。從劇本構思到舞臺演出,離不開人物化妝、服裝和必須的用具的配合,這就是舞臺美術最基本的屬性--實用功能。《趙氏孤兒》開頭的提示便為「淨扮屠岸賈領卒子上」,一個「扮」字包含著全身的裝扮,淨腳面塗白粉,勾花臉,著晉國侯臣武將的冠帶裝扮。人物登場便可辨其善惡忠奸。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藝術,舞臺美術藝術
    由講唱藝術而敷演出的人物故事,保持著結構靈活,以說唱比劃介紹環境的假定性特徵。戲班在廟會戲樓上演戲,即以戲樓上木格柵或隔牆作為背景,演員通過隔牆或格柵兩邊的上下場門,上場表演,下場換裝,在那一席之地上,說出、唱出、比出、示意出戲劇發生的環境。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其次,戲曲舞蹈是指戲曲藝術中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戲曲舞蹈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刻畫人物形象的舞蹈化了的生活動作,描敘故事情景的舞蹈動作,以及舞蹈化了的武術、雜技等動作。戲曲藝術包括「唱、念、做、打」其中「做、打」為舞蹈或舞蹈化動作,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寶庫,即如齊如山所說戲曲搬演是「無動不舞」。再次,戲曲搬演的舞蹈性是指演員在舞臺搬演時按照戲曲本質規定性的要求,進行音樂化、戲劇化、性格化、程式化的肢體動作,實現戲曲舞臺搬演與舞蹈的媒介異質融合。
  • 中國戲曲舞臺到底需要怎樣的布景?
    因為戲曲是以表演為中心的,戲曲中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都要靠表演來傳達給觀眾。而我們的表演方法,又與話劇、新歌劇有那麼大的懸殊,稍一不慎,布景與表演就會有牴觸,就會破壞劇情。 第三,也要向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方法學習。中國繪畫在創作方法上,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布景設計者學習。
  • 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
    這與摹象戲劇所塑造的舞臺形象成為鮮明對比,它不是採用摹象化的創造方法,而是採用意象化的創造方法來完成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和環境形象的塑造的。戲曲舞臺形象的意象化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對神似的追求,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內在追求。其二,離形得似的外部造型,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外在追求。
  • 戲曲的虛擬動作在創造虛實結合的舞臺形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劇場和舞臺又都是存在於特定歷史階段的生活時間流程中的劇場和舞臺。總之,演出場地和演出時間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空間和時間,舞臺空間和舞臺時間是戲劇規定的空間和時間,具有藝術的假定性。把舞臺空間、舞臺時間與劇情規定地點、劇情規定時間相對分開,有利於明確描述不同類型戲劇對舞臺時空的不同處理和由此產生的不同舞臺時空形態。
  • 《中國藝術報》:地方戲曲改革重在本體創作
    在信息世界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多門類多形式的舞臺藝術形式不斷湧現,中國戲曲獨領風騷的格局受到衝擊,戲曲創新往往只注意外表形式上的變化……借鑑吸收其他藝術特長無可厚非,但時下戲曲舞臺「三輪車踩上舞臺」 、「放一段電影表現天上仙境」 、「真雨真雪直接呈現」等手法卻時有出現,甚至「整臺戲曲以交響樂取代鑼鼓經」也不乏其人,難道傳統戲曲中「騎馬」 、「推車」 、「抬花轎」還需把真馬、真車
  • 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
    藝術的表現正在於一鱗一爪具有象徵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裡。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裡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
  • 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
    20 世紀初王國維第一次試圖科學地解釋戲曲,他稱戲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由於「歌舞」、「表演」、「故事」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的本質,在語言表達上義比較精練作為戲曲的概念應當是不會有問題的這實際上也是多數戲曲研究者的共識。
  • 戲曲,中國特有,藝術形式
    中國的人文精神和藝術中國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經過漢、唐時期逐漸發展成帶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表演,到宋、金( 12世紀)戲曲才算初步形成。「戲曲」這一名詞,曾在元末明初( 14世紀)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已有提及,其中明確提出「宋有戲曲」。近代學者、著名戲曲史家王國維又將多種舞臺表演藝術概稱為「戲曲」,於是這一名詞約定俗成,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