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

2020-09-20 思想與社會



先秦哲學家荀子是中國第一個寫了一篇較有系統的美學論文——《樂論》的人。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由於「粹」,由於去粗存精,藝術表現裡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惲南田語)。由於「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嗎?

   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裡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在兩千年前所正確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趙執信在他的《談藝錄》序言裡有一段話很生動地形象化地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是藝術的最高成就。他說:

   「錢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長生殿》曲本的作者)久於新城(按即王漁洋,提倡詩中神韻說者)之門矣。與餘友。一日在司寇(漁洋)論詩,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耳!』餘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洪昉思重視「全」而忽略了「粹」,王漁洋依據他的神韻說看重一爪一鱗而忽視了「全體」;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的表現正在於一鱗一爪具有象徵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裡。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裡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

   但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象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象趙執信所要求的,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很早就掌握了這虛實相結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士的晚周帛畫鳳夔人物、漢石刻人物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宋李公鱗《免胄圖》、元顏輝《鍾馗出獵圖》、明徐渭《驢背吟詩》,這些赫赫名跡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們見到一片空虛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現人物行動姿態,刪略了背景的刻畫,正象中國舞臺上的表演一樣。(漢畫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戲劇表演)

   關於中國繪畫處理空間表現方法的問題,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這是中國繪畫美學裡的一部傑作)裡說得很好,而這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於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這段語扼要地說出中國畫裡處理空間的方法,也叫人聯想到中國舞臺藝術裡的表演方式和布景問題。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是有獨創性的,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而這種藝術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國獨特的繪畫藝術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國詩中的意境相通。(我在一九四九年寫過一篇《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見本書)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動,「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於劇中環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環境布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這個「真境逼」是在現實主義的意義裡的,不是自然主義裡所謂逼真。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也就是美。「真」、「神」、「美」在這裡是一體。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不須藉助於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排除了累贅的布景,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例如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時顯示了手勢的「美」,因「虛」得「實」。《秋江》劇裡船翁一支槳和陳妙常的搖曳的舞姿可令觀眾「神遊」江上。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宮陳列齊白石畫冊裡一幅上畫一枯枝橫出,站立一鳥,別無所有,但用筆的神妙,令人感到環繞這鳥是一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

   中國傳統的藝術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民族的獨特的現實主義的表達形式,使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反映這藝術發展的美學思想也具有獨創的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結合藝術的實踐來深入地理解和汲取,為我們從新的生活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提供借鑑和營養資料。

   中國的繪畫、戲劇和中國另一特殊的藝術——書法,具有著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它們裡面都是貫穿著舞蹈精神(也就是音樂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唐朝大書法家張旭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書法,吳道子畫壁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而舞蹈也是中國戲劇藝術的根基。中國舞臺動作在二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一種富有高度節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風格,這種風格既是美的,同時又能表現生活的真實,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鍊而又極典型的姿式,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例如「趟馬」這個動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馬在跑,同時又能叫人覺得是人騎在馬上,是在什麼情境下騎著的。如果一個演員在趟馬時「心中無馬」,光在那裡賣弄武藝,賣弄技巧,那他的動作就是程式主義的了。——我們的舞臺動作,確是能通過高度的藝術真實,表現出生活的真實的。也證明這是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經過廣大人民運用他們的智慧,積累而成的優秀的民族表現形式。如果想一下子取消這種動作,代之以純現實的,甚至是自然主義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傳統,取消戲曲。」(見焦菊隱:《表演藝術上的三個主要問題》,《戲劇報》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號)

   中國藝術上這種善於運用舞蹈形式,辯證地結合著虛和實,這種獨特的創造手法也貫穿在各種藝術裡面。大而至於建築,小而至於印章,都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而表現出飛舞生動的氣韻。《詩經》裡《斯幹》那首詩裡讚美周宣王的宮室時就是拿舞的姿式來形容這建築,說它「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裡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徵,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它是和西洋從埃及以來所承受的幾何學的空間感有不同之處。研究我們古典遺產裡的特殊貢獻,可以有助於人類的美學探討和藝術理解的進展。


   (原載《文藝報》1961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用宗白華的藝術「價值結構」理論觀點,來審視中國書法藝術
    作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最擅長在藝術精神與內涵方面思考的美學家和哲學家,宗白華對中國書法的看法也是頗為獨特的。宗白華將中國書法看作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藝術,認為中國書法是表達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是反映生命的藝術形式。宗白華被讚譽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公認為是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家。
  • 美學家宗白華:中國藝術中禪境的表現
    西洋藝術裡面的印象主義、寫實主義,相等於第一境層。 浪漫主義傾向於生命音樂性的奔放表現,古典主義傾向於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啟示,都相當於第二境層。至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後期印象派,它們的旨趣在於第三境層。
  • 宗白華:漫步在美學和藝術的林間花徑
    漫步在美學和藝術的林間花徑——宗白華的《流雲》、《美學散步》、《藝境》及其它   它和謝冰心的《繁星》、《春水》,康白情的《草兒》,同是20世紀初期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最早的幾部詩集,它的出版奠定了宗先生在中國新詩詩壇上的地位。   1929年9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再版印行前,宗白華將它重新編過,為每首詩增加了標題,並改名為《流雲小詩》。1947年11月,上海正風出版社又將它重新編排出版,書後收錄了宗白華寫的《我和詩》(1937年)一文。
  • 宗白華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
    《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豆瓣評分:9.0作品簡介:《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為作者代表性文章的最新選本,凡58篇,大體按照「中國美學與中西藝術比較」、「美學與藝術理論」、「藝術與文學」三類遴選編排,展現了宗白華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思想方式。文筆意趣橫生,給人以澄明愉悅的精神享受。
  • 離形得似,氣韻生動,宗白華講解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美
    藝術總給人一種玄妙而又神秘的感覺,尤其對廣大非專業的人來說。去欣賞一幅優美的畫或者聆聽一首動人的曲子,能感覺到美的享受,卻無法用語言說清美在哪裡。藝術的神秘感就來自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狀態,我國傳統藝術尤其如此。想要理解傳統藝術的美學思想,美學大師宗白華的解析不可錯過。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大師」,與朱光潛並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
  • 西方藝術的寫實,中國詩畫的空靈與意境|宗白華《美學散步》
    還有一點,則是因著宗白華先生對美學和藝術的功底之深,文章裡每每引詩據典,也就難免有讀者看的興致盎然,也有讀者會有些費勁……之於我個人,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讓我對中國美學有更全面和全新的認識,因為在宗白華先生的筆下,對美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園林建築、中國山水畫的深刻理解…… 寫的真是太棒了。
  • 《美學散步》今天的我們如何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憧憬和情絲
    在這一問題上,儒道分殊,老莊由虛入實,孔孟由實入虛,並指出儒道兩家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因而兩家並不矛盾。接下來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話"實景清而空景現","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的話不是"由實入虛"嗎?莫非宗先生認為儒家的哲學和美學觀念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源泉?及至讀到宗先生這樣一句"晉宋人欣賞山水,由實入虛,即實即虛,超入玄境。
  •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宗白華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他對中國魏晉玄學中的美學思想給予了特殊的注意,還著重研究了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和空間意識問題。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學散步》,譯著有《判斷力批判》和《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現已出版《宗白華全集》。
  • 宗白華: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
    印度詩哲太戈爾,在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小冊裡,曾說過這幾句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中國文化使人民喜愛現實世界,愛護備至,卻又不致陷於現實得不近情理!他們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學權力的秘密,而是表現方法的秘密。這是極其偉大的一種天賦。因為只有上帝知道這種秘密。
  • 談論宗白華的《流雲》詩集
    從21歲(1918)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時起,宗白華便發願為建設未來中國的新文化而奮鬥終身。在此後六十餘年的漫長歲月裡,他矢志不移,默默從事著他以為應做的那份工作。他有意避開政治漩渦的裹挾,以邊緣地帶自處,不求聞達,甘於淡泊,唯獨對他的學問——藝術境界的追求,至死難忘。   宗白華唯一的詩集《流雲》初版於1923年。
  • 湖畔行走的美學《宗白華講美學》
    宗白華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驅和先驅,被稱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被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他留下的《美學散步》和《藝境》是中國美學史上的兩個重要作品。為什麼宗白華沒有被公眾記住?這可能是因為他對美學的態度就像走在湖畔中一樣悠閒而零碎,這讓人忘記了他對中國美學的貢獻。
  • 以虛求韻的詩畫瑣陳
    化景物為情思,這是對藝術中虛實結合的正確定義。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惟有以實為虛,化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幽遠的境界。  詩與畫這兩個能讓人觸魂動心的字眼,千百年來不知多少人與其神往,無數人被它迷醉。
  •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形上學」的難題
    二十多年前,葉朗教授有言:「宗先生對中國美學的理解和把握,精深微妙,當代學術界沒有第二人能夠企及。」①這一判斷似乎尚未過時。不僅宗白華的一系列觀點仍被廣泛引用,「宗白華範式」也越來越成為學界的共識。我曾概括出這種範式所包含的五個要點:「形上體系」,宗白華以中國形上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溝通文史哲的相對完整的體系;「比較方法」,宗白華通過中西美學不同規律的比較探求中國古典藝術的獨特意境;「文化關懷」,宗白華以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關懷作為其美學的精神內核和最後歸宿;「詩性文體」,宗白華開創了貼近藝術、緊扣體驗的「散步美學」,以詩性的體悟而非抽象的思辨展開他對藝術規律的深刻探詢;「知行合一」,宗白華的生活是藝術化的生活
  • 往事丨傅抱石客蜀時,郭沫若宗白華等對他藝術創作的影響
    抗戰客蜀時期,傅抱石以學者和畫家的身份寓於陪都重慶的核心文化圈,與同時活躍於文藝界的文人、學者和藝術家們酬唱往還,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文藝組織和藝術活動。抗戰客蜀時期,是傅抱石學術研究深化與藝術創作成熟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他筆下故實畫的集中生成,從外部壞境分析,與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交遊因素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內在關聯。
  • 這次,大師宗白華將美學講透了
    1920 年,宗白華赴德留學,外祖父還有詩相贈:「一方天地妨寬步,萬裡波濤壯遠勤」。傳統文化遇到宗白華,真可謂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學貫中西,將德國古典哲學精神和現代藝術思潮中的理性、邏輯、思辨,與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藝術中的意境、智慧、靈韻比較互釋,打通壁壘。
  • 太極競爭—虛與實
    太極的招式中要宣布虛實,一處虛一處實,相輔相成,時刻轉化。從初練太極的大虛大實,逐漸發展成令人難以察覺的小虛小實,乃至最後的內有虛實而不見虛實的境界,虛虛實實一直都是太極中不可少的關鍵。這裡的虛與實均是動詞,虛,即柔軟的防守,實,即為強硬的進攻。虛實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虛實,通常情況下,虛虛實實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相互滲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一點從太極圖中不難看出,陰與陽即相互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一在一起。單純的陰或陽都有些偏頗,也很難發揮出最好的作用。 太極中的虛實是一層功夫,也是一層體會。
  • 宗白華《藝境》中的美學思想探析
    宗白華《藝境》中的美學思想探析 2017年10月31日 18:05 來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高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宗白華講美學》:一代宗師畢生尋美的思想結晶
    美學類的著作大多充滿概念和邏輯,而宗白華則用詩人的靈動筆觸,描述了美的本質與境界。他把中國體驗美學推向極致,並把藝術與人生結合起來,讓美不僅是一種研究概念,而是深入到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體驗。方氏是當地的名門,宗白華的外祖父方守彝就是桐城派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宗白華從小就在這種古典文化的浸潤中成長。1920年,宗白華赴德留學,外祖父還有詩相贈:「一方天地妨寬步,萬裡波濤壯遠勤」。傳統文化遇到宗白華真可謂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學貫中西,將德國古典哲學精神和現代藝術思潮中的理性、邏輯、思辨與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藝術中的意境、智慧、靈韻比較互釋,打通壁壘。
  • 宗白華《美學散步》精華濃縮
    ●藝術境界主於美。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我們要把整個情緒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裡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藉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
  • 【書法】坤山墨語 | 虛從實中來,虛實相生
    【坤山墨語】1686文:張坤山編:昕虹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它以線條為基本表現語言,具有極強的概括性,是一種「虛」的體現。但同時它又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使它同時具有實指性,是「實」的化身。書法融虛實於一體,兼收古代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學科的諸多因素,表達物象更為獨特、深邃,更加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