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美學特徵是虛擬的,需要調動觀眾的主動性,補充演員的創作

2020-12-17 和你擁有個很長的未來

當戲曲演員在舞臺上演出的時候,他是處在怎樣的一個狀態呢?是意識的還是下意識的?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這是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聯到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徵和戲劇觀。在現代世界劇壇上,有兩種頗具代表性且又基本對立的體系: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藝術」體系和貝·布菜希特的「史詩戲劇」、「間離效果」體系。斯氏把「如何自然地激起有機天性及其下意識的創作」作為他整個體系的真。他要求劇中人的生活和演員的生活完全溶合在一起,而且他說:那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的腦筋迷迷糊糊的。」

你的頭昏了,這很好,因為這可以證明角色裡的和你心靈裡的許多東西已經摻合起來,都很難辨清哪裡是演員,哪裡是他所扮演的人物了。可是,在布萊希特那裡,卻要求演員必須對今天的事件和行為方式保持距離,正象歷史家對過去的事件和行為方式存在著距離一樣。他必須像歷史家那樣跟事件和人物保持距離,演員跟他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語和動作保持相當的距離。雖然,有人曾找出布氏「敘事劇戲劇理論」與斯氏傳統戲劇理論的相同和相近處,但許多基本方面他們是不相同的。在關於戲劇舞臺上的意識活動的研究方面,他們正好截然相反。

中國古典戲曲藝術有它獨立於世界戲劇之林的美學特徵和戲劇觀。我國古典戲曲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徵是對生活的「虛擬」,是「寫意」。場景、道具、人物動作是虛擬的,常常是以無為有,以假為真,似無似有,似假似真。而這種虛擬又是以生活為基礎、為依據的。明代王驥德在《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下》中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這裡所說的「虛」,著重於戲曲藝術的「意味」的美。這與國外傳統戲劇的「事仿」、「寫真」大相逕庭。

戲曲舞臺,上的意識活動也是任何其他戲劇藝術表演體系所不能替代、不能概括、甚至仿佛是不可思議的。戲曲演員在戲曲舞臺上的意識活動和其他戲劇樣式相比,要複雜得多,意識活動的集中、興奮、緊張、激烈程度要強得多。那麼,當一個戲曲演員在戲曲舞臺,上表演的時候,他究竟是處於自覺意識狀態還是下意識狀態呢?他有哪些意識活動呢?他可能會意識到觀眾,也可能會意識到人物和人物的情感;意識到戲曲程式,甚至會意識到對手,意識到他自身所在的舞臺,意識到師父,有時候還可能會碰到突發事故,來個即興表演。

這其中,有些雖與其他戲劇舞臺藝術相仿但仍然有其特殊性,有些則強烈地表現了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特質觀眾。戲是表演給觀眾觀聽的,當然不能忘掉觀眾;能與觀眾直接交流,使觀眾產生一種親切感,這是戲劇(包括戲曲)藝術所特有的藝術特徵和藝術魅力;而戲曲演員在這方面比其他戲劇演員則更加自覺。戲曲表演,處處在告訴觀眾。京劇《拾玉鐲》,當傅朋與孫玉姣以玉鐲傳情的時候,劉媒婆是躲在暗處偷看的。你劉媒婆躲就躲唄,為什麼要抽空檔跑上舞臺來呢那是給觀眾看的,有意識地讓觀眾覺察到暗處還有個劉媒婆。

同樣,越劇《胭脂》的開頭,胭脂與鄂秋隼眉目傳情的時候,那王春蘭為什麼要閃上舞臺且又閃後即藏呢?這也是給觀眾看的。在戲曲舞臺上瞞住劇中人的情形很多,可不能瞞住觀眾,再細的細節也得讓觀眾看清。與其他戲劇藝術不同、顯示戲曲藝術特徵的一種特殊的表演方式是,直接把心裡話告訴觀眾、直接與觀眾交流內在思想感情。人物可以通過大段的直抒胸臆的唱和念,把內心獨白直接傾訴給觀眾;或者配以動作,把人物內在情感和言語直接敘述、傳遞給觀眾3直接向觀眾表白內心的喜怒哀樂,直接向觀眾傾吐深藏多年的心靈的奧秘,直接向觀眾道出人物的心思、願望、理想、內心衝突。

越劇《胭脂·尋思》

甚至自我介紹姓名、籍貫、年齡、身份、性格特……「打背供」,就是為了瞞住劇中人而直接向觀眾表白甚至跳出角色,游離於情節之外,對人物和事件作出評介。戲曲演員的富於表情和藝術造型美的面部和身段,也常常首先是觀眾目之所及,給觀眾以深刻的強烈的印象。馬師曾說過:「粵劇觀眾是要求角色一出場就能辨別出你是忠是奸,是怎樣的一個人的。」這種要求和其他戲劇樣式很不相同。蓋叫天更是自覺地把劇場觀眾席分為橫的左中右三面,縱的上中下三層。演員在臺上表演,一般說來,眼睛應該對著中層,也就是說看住花樓第一排的座位,這樣上下觀眾都可以照顧到了,都看得清楚你的臉上表情。

在橫的方面,應該按著左;中右的方向依次照顧到。這樣自覺意識到觀眾的存在,如何面對觀眾確定演員的方位的藝術現象,最能說明戲曲演員舞臺意識的自覺程度。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徵是虛擬的、寫意的,在空蕩蕩的舞臺上,場景可以瞬息萬變,因此就更需要調動觀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需要觀眾進行聯想和想像,以補充演員的藝術創作。觀眾的這種藝術性聯想是古典戲曲藝術所不可缺的。觀眾可以通過演員的演唱和身段表演聯想出當時當地人物所處的背景和環境,聯想出人物的特定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可以這麼說,戲曲藝術缺了觀眾的聯想也就無法創造特定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狀態,無法創造特定場景和特定藝術境界。馬克思說得好:「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戲曲藝術也創造出了憧得戲曲和能夠欣賞戲曲美的觀眾。戲曲觀眾既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服務對象,也是演員藝術創作的補充者,演員創作中的夥伴,戲曲觀眾和戲曲演員的關係可算得是最親密的了。戲曲演員在舞臺上有個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當然要意識到向人物靠攏,向人物感情靠攏以及儘可能縮短與劇中人的距離。

這不同於布萊希特的保持相當距離,更不同於體驗派的完全溶合在一起。我們是尋找儘可能與劇中人感情相類似的感情,並要設法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通過戲曲化的外形動作流露出人物內在的感情和心理。這樣,不排斥向劇中人作感情上的靠攏,縮短與劇中人的距離而不是保持這種距離,把我們和布萊希特分開尋找與劇中人感情相類似的情感,而不是完全從所謂內心體驗出發,自然而然與人物感情「溶合」為一,把我們和體驗派分開。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寫意戲劇觀」對京劇美學特徵的概括,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嗎?
    藝術和生活的關係,是美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任何形式的藝術創造必然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美學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專用範疇,這就是「虛」與「實」。實,指實有、實寫、逼真、充實等;虛,指空靈、虛寫、虛擬、捨棄等。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補充、發展和提煉。中國古典哲學從先秦時期就提出了「虛實」的概念,樸素地意識到「有無相生」的辯證關係。
  • 淺談:中國傳統戲曲的美學特徵探討
    一、中國傳統戲曲的歌舞性特徵中國傳統戲曲的歌舞性特徵源於古代祭祀過程中的傳統歌舞,為原始民對神仙圖騰、生殖的敬重,凸顯出原始民族「憑藉可見的外在特點,讓大家對人體外在與音樂的鑑賞水平有所上升,彰顯出人的天然性與社會性交融聯繫的初期藝術狀態
  • 戲曲要強調時代特徵適應觀眾
    魏明倫等四位大咖暢談川劇未來: 戲曲要強調時代特徵適應觀眾 「名人論川劇——川劇傳承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 趙季平:中國歌劇可以借鑑川劇高腔  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樂、交響音樂、歌劇、舞劇、戲曲音樂……作為中國音樂的掌門人,趙季平幾乎涉及了音樂創作的各個領域。他先後為《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笑傲江湖》等幾十部影視劇作曲,深受觀眾喜愛。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
  • 加強現實題材梆子聲腔戲曲創作研討會舉行
    現實題材是中國戲曲的主流創作題材,在現實題材戲曲創作中需要把握兩個關鍵點,既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群眾生活,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戲曲精品,還要堅持戲曲的表意主義美學原則。2.從生活中 提煉創造出「新程式」「程式」是戲曲塑造舞臺形象的基本語彙,也是戲曲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徵,戲曲要求演員在舞臺上唱念做打都在程式化中,在戲曲特有的韻律節奏裡進行。「短衣短衫西裝領帶如何表現出戲曲的神韻?」
  • 戲曲舞臺時間上的虛擬原則,總的來說是時間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編、導、演在創作時就更自由一些,可供選擇的情節就更多,就會給創作的成功提供有利的條件。這就是說,內容對時間的要求與舞臺條件對時間的限制這二者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時間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在情節的選擇和結構上根據內容的需要儘量施展戲劇的表現能力。中國戲曲藝術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是相當成功的。總的原則是:時間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 戲曲創作與劇作家的修養
    近年的戲曲創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出現了很多受到觀眾歡迎的優秀劇目。在現有的基礎上怎樣進一步提高,從高原向高峰攀登,是大家最為關切的問題。我認為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劇作家必須加強生活積累、思想修養、美學修養。  湯顯祖的作品為什麼能流傳千古?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如駕雲、潛水、上樓、下樓……等等,這是戲曲舞臺上最常見的空間虛擬的實例,它們都是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空間的高低變化的。如《天仙配》中織女駕雲,主要是用碎細的臺步,飄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擺動給人一種凌空蹈虛,冉冉而去的感覺。
  • 戲曲的虛擬表演,要求演員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完成表演任務
    《黑旋風李逵》虛擬性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演員在舞臺上,不是靠燈光、布景來創造環境,而是主要靠自己的虛擬表演,來表現出角色所處的環境(燈光、布景、效果配合演員的表演,當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戲曲舞臺上,演員用虛擬表演來描繪景致,借景抒情的戲很多,這就要求演員必須根據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記憶,並按照生活的邏輯和事物存在發展的規律,積極進行形象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如京劇《黑旋風李逵》中,李達從梁山前往沂州。一路上看到山寨的秀麗風光,桃花舞兒飄落水中、順流而下,黃鶯兒在枝頭跳來跳去,一派眷光,使李逵不禁心曠神怡。
  • 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
    黃聖依首次跨界京劇表演照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說,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其三,舞臺時間和舞臺空間的意象化,具體論述虛擬表演與心理時間、心理空間的關係。並且從舞臺時空自由與模糊化思維的關係,進一步對舞臺時間和舞臺空間的意象化加以剖析。另外,採用意象化的方法塑造舞臺形象,必然使戲曲舞臺呈現出同戲曲文學所把握的真實不相同的另一種真實,使戲曲具有了兩種真實。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美學特徵形成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豫劇作為一種傳統的戲曲類種(包括傳統的舞臺美術體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潛力、很有民族美學特色的戲劇創作方法論。
  • 戲曲的虛擬動作在創造虛實結合的舞臺形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意象戲曲不憑藉寫實的布景、道具顯示劇情規定地點,要通過演員的唱念做J和虛擬表演來體現劇情規定地點,舞臺空間是不固定的;舞臺時間與劇情規定時間是不統一的。因此,它們獲得了表現上的高度自由。在戲曲的舞臺時空形態中最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舞臺空間形態。舞臺空間形態與戲劇環境的創造有關。
  • 戲曲美學的「活態」傳承與創新
    【摘要】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傳統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其表現過程中的寫意性體現出了深厚的美學精神。現代戲曲是共通性、時代性以及統一性相結合的全新戲曲創作範式,能夠讓人從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真諦。
  • 懂戲曲 還要懂觀眾
    戲曲更是如此。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多是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流傳,高度依賴於人,傳承、繁榮、發展都離不開人——需要演員及其他創作者,需要觀眾群體,也需要演員與觀眾的互動與促進。某種程度上而言,戲曲本質是由「創作—觀賞」這一對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關係構成。演員及編劇等創作者是戲曲藝術的生產者,觀眾群體是戲曲藝術的接受者。
  • 文化博覽丨傳統審美在戲曲中的表現
    要了解傳統戲曲,首先要了解它特殊的審美創作方法,關於這一點,有幾個話題要跟大家交流。  (一)中國式觀演關係觀演關係指的是觀眾和演員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戲曲上主要表現為觀眾和演員的共同創作。最基本的是觀眾要讀懂戲曲唱詞的詞彙和語法,這樣在看戲的時候就知道它大概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關於戲曲在藝術方法上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戲曲創作,十分重要。戲曲和話劇、歌劇、舞劇一樣,有自己的藝術規律,有自己的特長和局限。我們寫現代戲,不能放棄戲曲的特點,硬搬他人,泯滅自己。這體現了我們民族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古典美學的辯證觀點。民族戲曲充分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它的人物形象,既來自生活,又經過高度的概括和誇張。其目的是高度加工客觀生活之「形」,充分表達思想感情之「神」,以形寫神,力求達到形似和神似的辯證統一。為了更好地傳「神」,戲曲對於「形」的描寫,採取了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方法。實是直接描寫,虛是間接描寫。
  • 祭祀戲劇的美學特徵
    祭祀戲劇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戲劇類型,有著自身的美學特徵,主要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實用色彩、融儀式性與戲劇性於一體、外在形態上樸拙與雅致共存、表演的原生性與程式性共生和內部結構的延展性五個方面。作者李志遠,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029)。
  • 試論當下中國戲曲舞美創作的美學追求
    中國戲曲舞臺美術在總體上所具有的這些中國藝術元素與西方的結構主義、極簡主義造型融合,越來越引起了觀眾的審美關注,並且成為世界上任何民族都可以理解和欣賞的富有東方文化符號特徵和象徵意義的舞臺美術造型語言。  在當代中國戲曲演出中,我們常常看到具有文人氣質的徽派建築及蘇州園林中的白牆黑瓦被不斷重新解構和重組,生發出無盡的視覺含義。
  • 回溯文學經典,尋找當代戲曲創作的支點
    當代戲曲創作屢屢在爭議中前行,幾經波折,時至今日,除了明確以「歌舞演故事」的原則重建戲曲美學的風貌,也需要在審美的共識之上,尋找充分現代的核心精神——那是宋元戲劇曾爆發過的光芒,也是田漢和歐陽予倩等人在「新戲舊戲」的紛爭中有過的探索,即挑戰固有的倫理秩序而進入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用文學的手段賦予舞臺以新文體、新觀念和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