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美學的「活態」傳承與創新

2020-12-13 人民論壇網

【摘要】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傳統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其表現過程中的寫意性體現出了深厚的美學精神。現代戲曲是共通性、時代性以及統一性相結合的全新戲曲創作範式,能夠讓人從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真諦。只有將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與現代視角相結合,才能實現戲曲美學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文化自信 戲曲美學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炎黃子孫經過數千年艱苦奮鬥創造出來的文化養分以及歷史積澱,是新時代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也是走向美好未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為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以及科學價值。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戲曲藝術是我國文藝寶庫中具有獨特品質的寶貴財富,已經成為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傳統戲曲的美學構建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風格

傳統戲曲藝術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包容了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在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展現華夏文明的獨特審美風範。傳統戲曲的美學主要體現在表現過程中的寫意性。

傳統戲曲不似西方戲劇直接對人物的現實動作進行模仿,而是通過音樂、舞蹈等再現人物、意境,呈現美感。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創排《天女散花》時,為了演好「天女」這一角色,認真分析借鑑敦煌壁畫,把傳統壁畫的元素應用到劇目所創造的人物身上。梅蘭芳大膽創新,把傳統戲曲服裝的水袖改為兩條長綢,用舞動的長綢來表現各類場景。同時,他設計了不同的板式唱腔配合表演。可以說,梅蘭芳創造的且唱且舞的「長綢舞」,不僅很好地塑造了天女御風而行的美妙形象,同時也通過清新別致的設計給予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此可知,傳統戲曲的歌舞設計對於美學構建具有重要的「結構作用」。

傳統戲曲的劇目通常是根據神話傳說或者歷史典故進行再創作的。劇目要根據演員的表演實現意境和身形的結合,進而表現出傳統戲曲的美感。在劇場(以前多為戲樓)中用簡單的「一桌二椅」來寫意化場景,給予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從而體現出傳統戲曲的美學特質。傳統戲曲不僅要通過舞臺布置營造意境,還要通過演員對劇目內容的表現實現意境的再構,最後將綜合性的舞臺呈現交由觀眾去理解、聯想。比如,在京劇《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服飾充分體現了其得寵的地位。在表演過程中,由掩袖而飲過渡到隨意而飲的狀態表現了楊貴妃失寵之後的心理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戲曲結構還是戲曲語言,意境都是傳統審美情趣中較為重要的情態。

總之,傳統戲曲美學既是一種審美趣味,也是較為高級的審美期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民族性格以及哲學思想範式。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不僅是指表演直接呈現的美感,還反映和表達了很多觀眾及演員的特定感情、精神追求以及家國情懷。

傳統戲曲美學精神的創新發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些年來,我國戲曲工作者創作出了一大批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並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

事實上,現代戲曲之所以能夠為人們所接受,主要是因為其充分吸收了傳統戲曲的美學元素,同時又形成了共通性、時代性以及統一性相結合的全新戲曲創作範式,能夠讓人從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真諦。現代戲曲的時代性表現主要是指通過與時代的結合,戲曲能夠充分表現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風格。現代戲曲的統一性表現主要是指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新型的藝術表演形式與傳統戲曲美學作用的統一,充分體現了現代戲曲的魅力。讓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逐漸進入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能夠增強現代戲曲的吸引力。此外,「高臺教化」能夠實現藝術展現與道德教化的完美統一。以傳統戲曲的方式傳遞中華傳統美德,是戲曲藝術的現代意義。

做好戲曲美學的「活態」傳承,是文化自信建設的積極實踐

傳統戲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方式不僅限於文字、音頻、視頻等(這些傳承方式不能充分體現出傳統戲曲獨特的美學精神),更應堅持「活態」傳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為了更好傳承與發展傳統戲曲,應將其與時代相結合,進行「活態」傳承。

戲曲的「活態」傳承是指將傳統戲曲與時代相結合,穿插到人們的生活中。這不僅能夠使傳承方式更為靈活,也能夠讓傳統戲曲廣泛傳承下去。比如,為了將傳統戲曲的影響從封閉的劇場發展到開放的公眾傳播領域,可以以舞臺為核心,藉助更多的現代傳播手段、先進傳播技術進行推廣,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只有讓普通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傳統戲曲的元素,才能夠使傳統戲曲真正深入人心。「活態」傳承不僅能夠讓傳統戲曲在藝術文化生態保護的大環境中得到整體保護以及持續傳承,也能夠讓普通大眾從歷史、人文等多種角度去了解傳統戲曲。

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研究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可以發現其多元價值,即既具有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也具有美學價值。美學精神是貫穿於傳統戲曲與現代戲曲之間的重要線索,因此應認真賞析、研究。此外,還應發掘、闡釋、總結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戲曲美學體系,彰顯戲曲演繹世界的獨特美學以及戲曲賦予表演個性的內在邏輯。戲曲藝術的當代振興、戲曲審美風範的當代彰顯,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做好戲曲美學研究和傳承工作,使其成為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新動力。

(作者分別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導)

【註:本文系2018年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bu2018bs1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鄒元江:《梅蘭芳的「表情」與「京劇精神」》,《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

②高小康:《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③沈勇:《在當代傳播中『失真』的中國傳統戲劇》,《民族藝術研究》,2015年第5期。

④《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為傳統文化「代言」》,新華網,2017年5月29日。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相關焦點

  • 戲曲傳承創新的可貴思考
    《梨園春》秉持「大梨園」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縱向上深耕細掘本地戲曲文化資源,橫向上對兄弟省份劇種兼收並蓄,薈萃全國優秀戲曲劇種能量,聚集電視戲曲行業精華,具有深廣文化意義。作為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為「大豫劇」出謀獻策。在《拓展中華豫劇發展傳播空間》一文中,作者建議,共謀傳承發展大計,共同推動豫劇走向世界。
  • 豫劇的活態傳承核心在於人
    尤其是在戲曲文化發展日益艱難的今天,我國的豫劇仍然發揮著其特有的優勢,在眾多的戲曲劇種之中脫穎而出,顯示了其特有的生機與活力。 一、豫劇概述 豫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戲劇種類,主要發源於中原地區,因此在豫劇文化當中保留了濃鬱的河南地域特色以及民俗特徵,整個豫劇文化的發展折射了河南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 《梨園芳華》:戲曲傳承創新的可貴思考
    《梨園春》秉持「大梨園」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縱向上深耕細掘本地戲曲文化資源,橫向上對兄弟省份劇種兼收並蓄,薈萃全國優秀戲曲劇種能量,聚集電視戲曲行業精華,具有深廣文化意義。作為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為「大豫劇」出謀獻策。在《拓展中華豫劇發展傳播空間》一文中,作者建議,共謀傳承發展大計,共同推動豫劇走向世界。
  • 讓「台州亂彈」活態傳承
    浙江越劇團 王濱梅 韓斌作為文藝工作者,我時刻關注當下浙江文化發展狀況尤其是地方劇種的傳承保護。今年我回到台州老家,觀看了幾場台州亂彈的演出,並實地走訪了浙江台州亂彈劇團。那麼,如何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呢?一要突出人才培養,著力加強表演人才、創作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 首創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設計論壇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
    本次論壇以「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設計」為主題,聚焦探討在政策利好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借勢借力推動非遺保護與薪火相傳,以及如何將傳承與創新進行有機交織,讓傳統技藝在當代設計作品中呈現風尚魅力。致辭環節之後,在以「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設計」的主題演講中,七位重量級嘉賓從政策引領、學術指導、市場反推等維度群策群力,探討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大計。他們為參會者回溯歷史的過往,把握迷茫的當下,開啟希望的未來。
  • 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裡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
  • 傳統文化「活態」在身邊 戲曲插上新媒體翅膀
    」在身邊 戲曲插上新媒體翅膀  ——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成功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 趙豔豔)8月21日,由光明網主辦,酷狗音樂、秀色娛樂協辦的「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直播平臺代表以及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等行業主管部門代表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快戲曲傳播與普及等方面的問題。
  • 文化傳承之路——戲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
    四位主講嘉賓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講述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如何將傳統戲曲文化在創新性中傳承發展,並帶領聽眾們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  戲曲傳承與網絡的融合,不僅能拓寬傳統戲曲傳播渠道,還能豐富網絡平臺的內容、提升網際網路生態的內涵,更能有效擴大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的影響力。所以,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對傳統戲曲進行數位化保護,讓傳統文化「活態」在身邊,是需要探索的話題。
  • 美獅美高梅酒店舉辦活態傳承交流會
    為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美高梅劇院舉行「美高梅探索繡藝之旅——活態傳承交流會」。四位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代表聚首一堂,探討如何以創新方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使之薪火相傳和發揚光大,助力提升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 利用地方戲曲資源 助推山西文化創新
    利用這些寶貴的戲曲文化資源,助推山西文化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就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三大品牌建設年」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山西戲曲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 一要樹立戲曲生態發展觀念,促進戲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多元互動。
  • 非遺美學:傳承、創意與互享
    「非遺」概念的這種特殊內涵決定了關於非遺保護觀念的特殊性:這種保護不是如同物質遺產保護的固化、封存或以符號、影像等方式記錄觀念,而是傳承——使傳統文化從編年、文獻、遺物和遺址的搜尋、封閉、固化和單向闡釋行為中解脫出來,從特定文化群體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形態特徵中發現特定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內涵,尋求在當代社會文化環境中繼續以活的文化形態延續和發展。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 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建造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工程
    建造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藝文觀察)  袁慧琴  中國戲曲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意義重大。戲曲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品牌特徵和民族魅力。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各富特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 戲曲傳承要有創新精神
    周龍之所以說出這番話,就是因為在當下戲曲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寧願抱殘守缺也不願意創新發展的現象。一些人覺得,戲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它的魅力就在於其表現形式上所彰顯出的獨特個性。所以,傳承戲曲就應該尊重傳統文化,這樣才有利於保留戲曲本身原有的風貌,這樣的戲曲才能散發出傳統文化特有的味道。
  • 新時代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大力加強我國戲曲劇種的傳承與創新,加快推動我國戲曲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戲曲藝術內在生命力、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戲曲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傳承發展,就必須有創新。
  • 嵊州:近距離感受戲曲魅力 越劇小鎮首次舉辦中國上下五千年戲曲活態展
    一位來自山東的遊客一邊看著越劇小鎮的戲曲表演,一邊感嘆道,來越劇小鎮讓他感受了濃濃的戲曲文化,也長了見識。據了解,國慶假期,越劇小鎮首次舉行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戲曲活態展,以特有的展示展演方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前來打卡。
  • 擔當起戲曲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使命
    展演期間舉行了「戲曲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研討會」,來自國內外戲曲界的近30位藝術家、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戲曲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現狀,研究中國戲曲的藝術特質和未來發展方向。 重視戲曲表演藝術的傳承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戲曲藝術家和工作者需要認識中國戲曲本身的藝術特質,思考中國戲曲的發展方向,共同交流戲曲傳承發展的經驗。他認為,中國戲曲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
  • 「戲曲進校園」利於學生身心發展與戲曲的傳承創新
    ,也助力了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陳澄認為,戲曲故事中折射出的積極成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戲曲進校園」活動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在師資力量方面,陳澄表示,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推動,一些戲曲傳承人和專業的戲曲工作者已成為該活動的重要師資來源,他們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教學,另一方面為學校的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擴大戲曲教學的師資隊伍。
  • 在傳承與創新中堅守戲曲本源
    在傳承與創新中堅守戲曲本源 專家研討原創黃梅戲舞臺劇《徽州往事》 地方戲曲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堅守戲曲的本源?正在上海演出的原創黃梅戲舞臺劇《徽州往事》提供了一個可以研究的案例。昨天,在圍繞該劇舉行的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指出,主創一方面打破了戲曲的傳統敘事節奏,為作品爭取到了大量新觀眾,同時也保持了黃梅戲的韻味,傳承了戲曲的精髓。 《徽州往事》是著名黃梅戲演員韓再芬「徽州故事」系列劇目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清朝晚期,陷入戰亂的徽州城裡,徽女舒香一邊等待做生意的丈夫回家,一邊撐起全家。10年過去,傳來丈夫被殺的消息,她又遭遇一連串變故,之後隱姓埋名另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