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覽丨傳統審美在戲曲中的表現

2020-12-17 宣講家網

  一、中國式觀演關係與戲曲表演中的美學特徵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審美是不同的,這和我們的國情有關。要了解傳統戲曲,首先要了解它特殊的審美創作方法,關於這一點,有幾個話題要跟大家交流。

  (一)中國式觀演關係

觀演關係指的是觀眾和演員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戲曲上主要表現為觀眾和演員的共同創作。最基本的是觀眾要讀懂戲曲唱詞的詞彙和語法,這樣在看戲的時候就知道它大概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另外,戲曲的舞臺表現、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等技巧都體現出了戲曲的形式美,只有充分了解構成戲曲的基本元素及它的審美特點,我們才能真正地看懂戲。

那麼觀眾如何參與到演員的創作中去呢?看戲跟其他藝術不太一樣,看到演員表演到特別精彩的地方和情節特別激動人心的時候,現場的觀眾要拍手叫好。這個「好」一定要叫出聲來,像我們平常隔著熒幕看戲那樣理性是不行的,一晚上的演出就特別冷場。具體應該怎麼叫、在什麼時候叫,觀眾一定要注意。好比我們寫文章時會點標點符號一樣,「叫好」要在最關鍵的時刻,在演員亮相或是鑼鼓敲打節奏的節點上。在關鍵點上「叫好」既是對演員的鼓勵,也表明觀眾是懂戲的人,這就使觀眾間接參與了創作。還有一點是鼓掌的節奏,叫好和鼓掌要密切結合好,唱到高腔或亮相的關鍵節點時我們先要叫好,緊接著要鼓掌,儘量做到一氣呵成,把內心的參與感爆發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叫好合適時,不能胡亂鼓掌叫好,否則不但會嚇到表演者,還會影響整個藝術的創作和別人的欣賞。

我們經常說的劇評也屬於觀眾和演員共同創作的結果,在對演員的表演給予鼓勵、讚揚的同時,我們還要對不足的地方予以評介或批評。同時,對於那些在舞臺上經久不衰的經典名段,觀眾也可以學唱傳唱。

  (二)戲曲表演中的美學特徵

關於戲曲美學,有幾點需要明確:

  第一,戲曲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係。

戲曲美學來自中國傳統美學,更來自中國哲學。其實不單戲曲美學是如此,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美學也都來自中國哲學的觀念。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樸素的思想是我們的老祖宗對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闡釋,這一點在戲曲美學上也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戲曲舞臺的搭建要做到陰陽對稱、左右對稱、高低對稱。這種平衡對稱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念在整個戲曲藝術中發揮著指導作用。

  第二,戲曲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戲曲舞臺上是怎麼體現的呢?戲曲舞臺上演繹的許多故事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展開的。比如說儒家倡導的「和為貴」的平和心態,忠孝節義、溫良恭儉讓等美好品質,以及儒家中庸思想中講究的「度」,都在戲曲舞臺上有所體現。當代的戲曲表演者要繼續講好儒家思想的故事,繼續傳承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三,戲曲是傳承傳統思想道德的載體。

戲曲通過立體表演的形式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思想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傳說、傳奇以及不同題材的作品演示給臺下的觀眾看,這就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傳承傳統思想道德的載體。

  第四,戲曲表演重在寫意。

戲曲的表現形式與其他藝術門類差異較大,雖然它也來源於生活,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提煉、誇張、概括和美化,甚至還有一定的變形。因此,我們在看戲的時候不要用真實的生活去對照戲曲舞臺上的表演,而是要通過一種寫意的感覺去欣賞。

作者:張堯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張堯:傳統審美在戲曲中的表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傳統戲曲的改革
    所謂「審美節奏感」,其實是觀眾欣賞心理的感受,也就是審美感受。傳統戲中有一些表演程式套子很繁瑣,影響表演的節奏。當代戲曲觀眾的審美心理節奏,青睞於精練、緊湊、流暢,而不耐煩重複鬆散、拖沓的節奏。面對21世紀的觀眾,戲要簡練乾淨。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因為只有現代戲能夠及時反映改革的主潮,表現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社會與人生,所以唯有現代戲才具有更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而與當代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處理新編歷史戲的題材及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時,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意識,在古代人與現代人之間架起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在改編傳統戲時,要剔除一切封建性的糟粕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摒棄更多的道德評價代之以審美評價。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特別是青年一代,他們更要尋求具有時代的美感、時代的節奏感的藝術,才能夠使他們從藝術的美感中得到理性的啟迪,喚起他們對藝術對人生的新思考。戲曲要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意識的特點和審美心理的變化,就必須通過戲曲藝術全面地改印創新,進行綜合治理,使中國戲曲古樸的藝術美同時代美很好的融合起來,才能刺激青年觀眾對戲曲產生審美感應,才有可能把他們吸引到劇場中來。
  • 以現代審美展現傳統戲曲之美 湖南戲曲春晚再度開唱
    晚會共15個節目,共同展現著「戲曲青春,青春戲曲」的創意主題。開場秀《梨園開啟新時代》裡展示了「開箱」這一傳統戲曲習俗,既是對傳統戲曲習俗的繼承,也預示著湖湘戲曲事業開啟了新時代、新徵程。  緊接著,新創跨界戲曲皮影《夢臨影畫》通過新穎編排向經典致敬、向藝術家致敬;戲曲聯唱《十九和弦——老腔老調新人唱》集中展示了湖南19個地方劇種中代表性的唱段唱腔,演繹新人唱老戲的主題;湘劇高腔聯唱《四季》、花鼓戲表演唱《九連環》、戲曲聯唱《芙蓉國裡盡朝暉》唱盡湖湘戲曲的韻味和情趣;此外還有器樂合奏《湘女湘樂》、崑曲雅樂《牡丹亭》、京劇《青衣》盡現戲曲之雅、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雷佳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作品音樂形式豐富、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從戲曲、民歌等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營養,呈現出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第十九期,邀請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以歌劇《運河謠》為例,帶領大家揭開中國民族歌劇的面紗,不僅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有哪些藝術特色,還能賞析到很多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
  •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對戲曲服裝設計進行講述
    戲曲舞臺美術分支課程中戲曲服裝設計的個性很強,有,民族性,傳統性,因繼承傳統任務而帶來的創作上的艱巨性的三個專業特色。繼承傳統戲曲服裝是戲曲服裝設計的創造基礎,傳統戲曲服裝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藝術積澱豐厚。
  • 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在內容改革上,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戲曲反映我們的時代,使之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時代精神。為此,在堅持「三並舉」方針時要強調和提倡創作更多更好地與時代同步的戲曲現代戲。無論改編得怎樣好的傳統戲和優秀的新編歷史戲,都不可能深刻地反映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內容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面臨的新抉擇
    ,自然便給予傳統的戲曲藝術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使之觀眾日趨減少。審美客體的戲曲藝術戲曲發展中出現的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引起了戲曲理論家、實踐家及各界人士的關注。見諸於報紙、刊物的大致有如下幾種說法:一種認為,中國戲曲產生於農業社會,建構於封建時代,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一種與封建時代特定的政治經濟,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心理定勢相適應的並具有超穩定性的藝術形態,這必然與現代社會、現代生活之間有本質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形成嚴重的審美錯位,引起現代觀眾的本能反感,所以有人說:「中國戲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已經開始步入歷史文化的積澱層,它是中國古典藝術舞臺立體延續體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聽指揮家呂嘉分享熱愛舒伯特音樂的理由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1000多部作品,涉及歌劇、交響曲、藝術歌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等多種體裁。舒伯特是位自學成才的作曲家,他對音樂痴迷的熱愛,使他的作品創作由心有感而發,表現為洋溢的才華和清新脫俗的情緒。他遵循古典主義音樂傳統,同時在創作中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在音樂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打擊樂不只是「咚咚鏘」
    我們可以在「雲端」提高藝術審美力,享受藝術的滋養。「審美力,是一個人是核心競爭力」,近日來,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國家大劇院共同推出的【審美力·藝術微課堂】將為您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由藝術名家給為您奉上一堂堂妙趣橫生的文藝欣賞課。說起打擊樂,你對它有怎樣的印象?
  • 新時代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守護
    中國戲曲是以表演為核心的一門綜合藝術。這門藝術裡匯聚了歌唱、舞蹈、音樂、滑稽、武術、雜技等中國古代多類成熟的演藝內容。宋元時期,中國古代文學中最精粹的古典詩歌以及說唱文學也被吸收到戲曲綜合體之中。戲曲綜合體吸納了古典詩歌之後,獲得了中國文化中核心審美價值觀的直接引導,也得到古典詩歌審美精神、審美手法以及美感元素的直接滋養。
  •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戲曲煥發時代光輝
    希望戲曲百戲博物館能成為戲曲藝術的博覽園、戲曲人的後花園、市民百姓的遊藝園、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  將來,與戲曲百戲博物館配套的還有崑山意欲打造的中國首個戲曲文化博覽園,博物館只是其主館。百戲盛典以其史無前例的盛況和巨大輻射力,帶動了崑山文化的硬發展。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現代戲的回顧與思考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山西戲曲現代戲的創作與演出有優良的傳統早在戰爭年代,山西幾大根據地的戲曲團體都演出現代戲。1985年前我省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數量少,題材面比較窄,對生活的評價觀念比較舊,塑造人物簡單化、概念化、臉譜化,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缺乏創新和突破,仍然因襲了不少陳舊的表現手法,出現了一些雷同化的作品,因此多數作品娛樂性較差,審美價值比較低,對廣大觀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 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辦
    陳寅社長也在致辭中表示,論壇以「科技與文化」為主要議題,響應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新使命、新要求,努力藉助科技力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增強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在隨後進行的研討中,連輯院長及各位專家學者結合自身學術專長,就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積極為提升大眾審美能力、促進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建言獻策。連輯院長站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高度,以《提升大眾審美能力》為題做了主旨發言。
  • 戲曲的傳統美學元素跨界掀開文化新市場
    但當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新時代課題,如何在對接時代審美,構建自身文化多渠道、多形態的產品矩陣的同時,為美好的城市生活和消費升級加強文化內核,提供精神支撐,也成為傳統文化從業者的使命所在。在跨界動漫遊戲中拓展受眾新增量傳統戲曲、非遺文化跨界動漫遊戲,其實並不稀奇。戲曲創作中,就出現過專為遊戲迷打造的劇目,而不少遊戲換裝中,更是把戲服作為其中的特別道具。
  • 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並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使戲曲舞臺呈現了一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這些劇目與我們新時期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及人們的審美需要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是傳統戲曲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枯菱和衰亡。比如有些劇目通過統治階級內部謀政纂位、爭權奪寵鬥爭的描寫,狂熱地宣揚了父傳子、子傳孫的封建正統觀念。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發展之路,它的思考問題
    比如有的劇目已大膽地將現代舞蹈、現代歌曲、雜技、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引進戲曲中來,有的還創造了地方劇種的輕音樂,這些改革都是嘗試,應該得到支持,受到鼓勵。現在我省已湧現出了一批戲曲改革家、開拓者,他們是振興與發展社會主義戲曲的希望所在。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預測,「振興」定會給山西戲曲的發展帶來繁榮昌盛的新局面。
  •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走進校園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走進校園 2019-03-27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山西藝術創作情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戲曲藝術方面,面對觀眾減少,劇目陳舊貧乏的不景氣現象,省文化廳黨組於1983 年提出了「振興山西戲曲」的口號關公與貂蟬其中能夠經常上演的優秀劇目已經出現和正在追求著的新的審美流向:1.有一定的文化思辨色彩。2.富有時代感的歷史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上世紀末至今,戲曲創作人員都在探索戲曲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不少劇目的「契合點」找得比較成功;但有的找得不夠準確;還有的拋開戲曲的美學精神另闢「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