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式觀演關係與戲曲表演中的美學特徵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審美是不同的,這和我們的國情有關。要了解傳統戲曲,首先要了解它特殊的審美創作方法,關於這一點,有幾個話題要跟大家交流。
(一)中國式觀演關係
觀演關係指的是觀眾和演員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戲曲上主要表現為觀眾和演員的共同創作。最基本的是觀眾要讀懂戲曲唱詞的詞彙和語法,這樣在看戲的時候就知道它大概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另外,戲曲的舞臺表現、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等技巧都體現出了戲曲的形式美,只有充分了解構成戲曲的基本元素及它的審美特點,我們才能真正地看懂戲。
那麼觀眾如何參與到演員的創作中去呢?看戲跟其他藝術不太一樣,看到演員表演到特別精彩的地方和情節特別激動人心的時候,現場的觀眾要拍手叫好。這個「好」一定要叫出聲來,像我們平常隔著熒幕看戲那樣理性是不行的,一晚上的演出就特別冷場。具體應該怎麼叫、在什麼時候叫,觀眾一定要注意。好比我們寫文章時會點標點符號一樣,「叫好」要在最關鍵的時刻,在演員亮相或是鑼鼓敲打節奏的節點上。在關鍵點上「叫好」既是對演員的鼓勵,也表明觀眾是懂戲的人,這就使觀眾間接參與了創作。還有一點是鼓掌的節奏,叫好和鼓掌要密切結合好,唱到高腔或亮相的關鍵節點時我們先要叫好,緊接著要鼓掌,儘量做到一氣呵成,把內心的參與感爆發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叫好合適時,不能胡亂鼓掌叫好,否則不但會嚇到表演者,還會影響整個藝術的創作和別人的欣賞。
我們經常說的劇評也屬於觀眾和演員共同創作的結果,在對演員的表演給予鼓勵、讚揚的同時,我們還要對不足的地方予以評介或批評。同時,對於那些在舞臺上經久不衰的經典名段,觀眾也可以學唱傳唱。
(二)戲曲表演中的美學特徵
關於戲曲美學,有幾點需要明確:
第一,戲曲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係。
戲曲美學來自中國傳統美學,更來自中國哲學。其實不單戲曲美學是如此,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美學也都來自中國哲學的觀念。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樸素的思想是我們的老祖宗對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闡釋,這一點在戲曲美學上也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戲曲舞臺的搭建要做到陰陽對稱、左右對稱、高低對稱。這種平衡對稱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念在整個戲曲藝術中發揮著指導作用。
第二,戲曲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戲曲舞臺上是怎麼體現的呢?戲曲舞臺上演繹的許多故事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展開的。比如說儒家倡導的「和為貴」的平和心態,忠孝節義、溫良恭儉讓等美好品質,以及儒家中庸思想中講究的「度」,都在戲曲舞臺上有所體現。當代的戲曲表演者要繼續講好儒家思想的故事,繼續傳承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三,戲曲是傳承傳統思想道德的載體。
戲曲通過立體表演的形式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思想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傳說、傳奇以及不同題材的作品演示給臺下的觀眾看,這就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傳承傳統思想道德的載體。
第四,戲曲表演重在寫意。
戲曲的表現形式與其他藝術門類差異較大,雖然它也來源於生活,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提煉、誇張、概括和美化,甚至還有一定的變形。因此,我們在看戲的時候不要用真實的生活去對照戲曲舞臺上的表演,而是要通過一種寫意的感覺去欣賞。
作者:張堯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張堯:傳統審美在戲曲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