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電視劇、電影盛行。可在過往的幾千年中,人們又以何種方式放鬆心神,又以何種樣貌活靈活現地講述一個個傳奇故事呢?
戲曲,我們一定聽說過。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歷史,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可以說中國作為碩果僅存的最後一個文明古國,在悠久的歷史中,一直存在著他的身影。
悠悠長河,從遠古堯舜到明清封建頂峰。他像一個孩童,從咿呀學語逐漸成長為一個年富力強的朝氣青年。
「戲曲」這名字是從何而來呢?原始社會並沒有「戲曲」一說,但卻有著「戲曲」的雛形。人們打獵過後心情愉悅,便會在篝火旁,圍成一圈歡快的歌舞,這就是最原始的「戲劇」。直到宋代劉壎曾在其所著的書中提出「永嘉戲曲」,但並未用其命名「戲曲」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先秦時期,社會的主流便是「神論」所以人們多把戲曲用來做敬神的表演,像《詩經》裡的頌、《楚辭》裡的九歌。直到漢朝開始,才逐漸在民間當作一種娛樂的形式,開始"角牴"、"參軍戲"和"踏搖娘"等戲劇,他們代表了戲曲的萌芽狀態。
唐朝中期,唐玄宗時期。戲曲藝術逐漸形成,當時實行對外開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得以飛速的發展。同時,和平盛世也使得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其中以戲曲藝術為最,唐朝盛行詩詞歌賦,詩詞歌賦講求押韻平仄,其特點正好與戲曲的特點不謀而合。給戲曲提供了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讓歌舞的戲劇化歷程加快,誕生了一個個聲情並茂的戲曲劇目。
但要說到戲曲的璀璨巔峰,還是要說道元朝。正是之前有著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為元代雜劇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才使得元曲有了綻放的機會。元滅南宋後,由於元氏王朝本身為蒙古族人,不希望漢族人推翻他們的統治,並且有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前車之鑑,使得元朝極力打壓傳統詩文的發展,傳統詩文,在經歷了唐宋鼎盛與輝煌之後,走向衰微。
有志之士在詩詞上無用武之地,便選擇在曲賦上大展拳腳。劇壇藝苑是一塊尚未翻掘的新土地。再者,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斷絕了寒窗苦讀之人躋身仕途的可能,把他們貶到低下的地位。原先,所謂士農工商,士的地位最高,戲子為下九流的職業。如今,讀書人的地位卻無比低下。這些有才之士,被斷絕了從仕報國的可能,一身才華無處施展。無奈,他們只有到勾欄瓦捨去打發光陰。是金子在哪都發光,他們雖未在詩詞上千古留名,可卻創造了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
詩詞以抒發情感類居多,但元曲不同,元曲以反映社會現實為己任。例如關漢卿所作的《竇娥冤》,取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生動悽慘地反映出當時社會上被壓迫、剝削的民間婦女,把其中的主人公竇娥樹立成善良、堅強、敢於反抗的婦女代表。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元曲中的典範,當然,其他的優秀作品也數不勝數,如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幽魂》、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他們四位可以說是元曲的代表,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戲曲到了明朝,便發展成為傳奇,它的前身便是宋元時期的南戲,經過了文人墨客的加工改編,使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韻味悠長的長篇劇作。像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典型的由南戲向傳奇逐漸轉變的作品。這部作品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浩如雲海。其中湯顯祖的作品得以廣為流傳,他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前《還魂記》、中《紫釵記》、後《南柯記》和末《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的《牡丹亭》更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口口稱讚,而且在西方的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該劇講述了一個女子與夢中書生情投意合,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傷情而死,化為鬼魂重返人間,尋找書生,最後起死回生的故事。在當時的年代,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敢於尋找真愛的女子少之又少,大多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部戲劇正好表達出她們敢想而不敢說的訴求,直擊她們的內心世界。這個劇作傳承幾百年,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遊園"、"驚夢"等片斷依然在傳唱不朽。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 《長生殿》這三部雖說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把他們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直到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京城捧旦之風盛行,隨後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並在京城中紮下根來。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戲曲表演宗師和民間有名的戲曲表演者,通過對不同的地方戲曲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京劇。它標誌著戲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之後京劇向全國發展,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1927年,投票選舉出: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他們靠著各自的成名之作,榮獲"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誌。他們各自的特色不同,以至於後期形成不同的流派。梅蘭芳的淡雅莊重,尚小雲的瑰麗剛硬,程硯秋的沉穩柔和,荀慧生的嬌滴嫵媚。他們四人共同開創了京劇舞臺上以旦為主的格局。
國劇強盛,人才湧現,是京劇鼎盛期的又一標誌。這一時期除名聲大噪的生旦淨末醜各自的幾個派別之外,還有一眾京劇大家如雨後春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近代,有人說這是戲曲凋零的年代,除了老一輩人,沒有多少年輕人喜歡戲曲。我認為不然,像于魁智、張建國、耿其昌等一批批戲曲愛好者,取得了傲然的成就,他們大多被招攬在國家京劇院,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隨著影視劇的熱播,戲曲藝術也成為了一個熱門題材,向最近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等一系列影視劇,讓京劇再一次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現在的許多流行歌曲,也通過戲腔的唱法唱出,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法國的讓·熱內曾說過:「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之精妙絕頂」。
梅蘭芳的海外演出讓外國人對中國有所改觀促進了國家間的友好往來,使中國京劇這一千古藝術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戲曲的訓練還要從小練起,梅蘭芳8歲學藝,刻苦鑽研古典文學、民族音樂和舞蹈等多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把他們融入到自己的藝術裡。最終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的成就不止在中國,還名揚海外。外國的報紙上曾這樣說過「梅蘭芳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精彩的演出。」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戲子」卻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魅力。他的事跡將永載史冊,他的名字將永垂不朽。
建國後,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曾多次派遣京劇團奔赴世界各地代表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廣受讚譽。同時也對西方的戲劇和影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