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蘇妲己是一隻狐妖,她魅惑了商紂王,導致商朝滅國,一代禍水禍國如此,實在是狐狸精中的典範。
但是今天讀了《詩經》,看到春秋時期的狐狸,又查了查歷史,突然發現,這隻九尾妖狐,可能是明朝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發現呢?我們首先需要看最早的時候,狐狸是怎麼樣的。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在中國最早期的時候,所有被記錄在文字之中的生物都是有一定象徵作用的,比如野鹿象徵婚姻,關雎象徵愛情等等,《詩經》中會出現狐狸,自然也是有其象徵作用的。
首先看詩歌大意:
有一隻美麗的狐狸,在淇水邊慢悠悠地走著。我的心中十分擔憂,你的身上沒有像樣的衣裳。
全詩共分三章,意思相似,在立意上自古都有一些爭辯。
比較符合春秋時代的一個立意是:
在春秋時期的衛國,由於遭逢大亂,人口驟減,很多已婚男女失去了配偶,這時候衛國的當政者需要安排鰥寡者相互結合,以增加人口,而如果失偶男女相投,便可以自然地在一起。
所以《有狐》,是一首成年人的情詩。
成年男女,已經有過一任愛人,共同擔起過生活的重擔,所以比起縹緲的愛情箴言,更喜歡偏向實在的物什。
比如說在《有狐》中,這個寡婦看上了一個失去妻子的男子,看著他走在河邊,心裡想的是,他的衣裳實在是太不像樣了,如果我們在一起,我一定幫他做很多的衣裳,幫他打理好家中的瑣事。
如果他們能在一起,她一個是一個完美的妻子。
而這首情詩用「狐狸」起興,多多少少可以看出,至少在春秋時期,狐狸的象徵意義是十分正面並且美好的。
在上古神話之中,狐狸便是帶有神話色彩,伴隨著青丘之國誕生的,一代聖王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就是一隻九尾天狐,那個時候,狐狸是帶有婚姻的象徵的。
及至後來,在《詩經》與其他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狐狸,也往往與婚姻與結合相關,這個信仰一直持續到唐朝,在唐朝的前期,狐狸是被立廟祭祀的,甚至出現了「無狐魅,不成村」的諺語,可見與狐狸相關的信仰在民眾之中的鼎盛。
一切事物,必定符合盛極必衰的定理,狐狸的信仰同樣,在初唐享受香火的狐狸到了晚唐之後,開始慢慢衰落,話本出現之後,狐狸變成了精怪,專門用來拯救一些長久單身的男性,文人書生們將狐狸身上的神性剝離,套上狐媚、淫亂的標籤,產出了一個個有名的狐狸精。
這些狐狸精中,最出名的便是明朝許仲琳(有爭議)的長篇歷史小說中的妲己,以一己之力顛覆了一個國家,甚至引起了封神之戰。
到了清朝蒲松齡的《聊齋》,狐狸精便更加猖獗了,不過由於所犯錯誤大多圍繞於書生之間,所以顯得沒有妲己那麼強大的魅力。
從唐末開始的狐狸成精一說,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過由於文學的復興,現代的狐狸種族比較多樣,成妖成精的有,天生為神的也有,種族的豐富性大大加強了狐狸文學的可讀性,也將狐狸這一形象真正刻在了中國玄幻文學的篇章之中。
綜上所述,我們解答標題中的問題,狐狸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精的?從文學史上追溯,時間線上至少在晚唐。
因為在這之前,狐狸都是成神的!
本文由一古文點小原創,每天會分享一篇古文,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