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武俠,是中國男人的夢,是所有中國人的童話。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中國武俠文化自先秦諸子便已經出現,到漢代史書《史記》的「刺客列傳」。
唐宋傳奇和明清長篇小說,武俠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直到清末和民國時期大量舊派武俠小說的出現。
當代中國人最熟知的武俠世界,仍然金古梁溫黃五大家所打造,當中又首推金庸和古龍。
金庸,古龍兩位武俠宗師,與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等等。這短短的百年時間,華夏大地裡眾多的武俠宗師們。
他們創造出一部部經典流傳的武俠小說。
他們描繪了一個個光怪陸離的武俠世界。
他們刻畫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武俠故事。
他們講述了一個個悽美動人的武俠愛情。
武俠文化的浩瀚博大,經典的武俠故事,武俠人物,一如百多年來武俠作家的經典武俠小說一樣,對於中國人根本數之不盡。
武俠文化是獨特的,根植於中國特有的文化土壤,從而誕生出全世界都獨一無二的文化。
武俠文化也是幸運的,在金古梁溫黃武俠宗師,將武俠文化推到巔峰時期,正巧遇到全世界影視文化的崛起。
中國武俠文化,也得以在大小熒幕上實現中國人的成人童話。
人在江湖,生不由己。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經典的武俠影視有多少?真的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以金古梁溫黃幾位宗師舉例,金庸的武俠作品一直最為矚目。
金庸武俠小說從50年代中期開始,貫穿整個60年代,70年代早期就已經封筆。
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在50年代誕生之初就已經拍攝過電影,但現在的觀眾了解不多。真正令現在觀眾銘記於心作品,都在80年代過後。
83年TVB版《射鵰英雄傳》的黃日華和翁美玲的經典形象,主題曲《鐵血丹心》更是家喻戶曉。
95年TVB版《神鵰俠侶》古天樂和李若彤的神仙眷侶,留下最美好的「神話情話」。
97年黃日華版《天龍八部》,《難念的經》訴盡佛家的「愛恨貪嗔』。
TVB拍攝了大量經典金庸武俠影視作品,後來大陸張紀中版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不失為創造另一種經典方式。
更不用提,80,90年代在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時期。
香港武俠電影的驚豔絕塵。
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香港武俠電影鼎盛時期,因為有胡金銓,張徹,楚原,徐克,黃霑,顧嘉輝,等等大師,完美的將中國人的成人童話,武俠完美展現在了大銀幕上。
它是胡金銓《俠女》在坎城捧回首個華語電影技術大獎的飄逸出塵。
它是徐克《笑傲江湖2》裡電影技術重現金庸原著「獨孤九劍」的神乎其技。
它是徐克《黃飛鴻》裡裡俠士在傳統文化和西方科技交替大時代下的民族脊梁。
它是徐克《新龍門客棧》裡漫漫黃沙的江湖情仇和恣意縱橫。
它是徐克《斷刀客》裡真實江湖殘忍血腥的廝殺。
沒錯,徐克是華語武俠電影最大的功臣,但當然也不能忘了徐克背後的黃霑,顧嘉輝,袁和平,程小東等等,還有無數香港電影人,對於武俠文化的貢獻。
我們自然更不能忘了,除了徐克其它經典的武俠電影。
李安的《臥虎藏龍》讓華語武俠文化的光彩在全世界綻放。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讓眾多俠客陷入現代都市的愛恨情仇。
何平的《雙旗鎮刀客》極具古龍神韻的一擊必殺。
張藝謀的《英雄》重訴先秦刺客的胸懷天下,與秦王一統華夏的博大胸襟。
華語武俠電影,華夏武俠文化值得書寫的作品和故事,太多,太多了。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像美國電影輝煌時期的西部片,日本電影鼎盛時期的劍戟片一樣,華語武俠文化,同樣隨著時代逐漸衰落了。
武俠作家有金古梁溫黃的高峰,在2000年的大陸新武俠和臺灣作家 孫曉《英雄志》後。
中國通俗文學完全被網絡小說取代,有的「俠」文化,也成為「武俠」升級的「仙俠」,「修真」和「修仙」。
武俠電視劇大陸張紀中版金庸劇,在當時受到大多數中國觀眾的群嘲。
直到今天還在翻拍,卻越來越爛的金庸劇證明,張紀中版金庸劇已經是武俠劇最後的輝煌。
武俠電影進入新世紀後,經過2000年到2010年前十年張藝謀類武俠大片時代後。除了偶爾出現的《劍雨》,《一代宗師》,《繡春刀》幾部電影。
華語電影市場上,武俠早不是中國電影市場上的重磅類型。
武俠電影和武俠文化,仿佛就被中國人給拋棄了?
日出東方,唯我不敗。
成也金庸,敗也金庸。
武俠電影和武俠文化,與其說是被中國觀眾給拋棄,倒不如說是中國人已經將武俠文化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巔峰,不可能再突破了。
深究原因,無非也就是基礎科學的應用科學的問題。
武俠的基礎科學:自然是其源頭的武俠文學。
武俠的影視劇雖然原創作品也有很多,但從武俠小說汲取營養還是佔了最大頭。
但中國武俠小說,金古梁溫黃的武俠作品創造太高的山峰,新世紀短暫出現的大陸新武俠運動和孫曉的《英雄志》。
這些武俠作家的作品,不是受到前輩的影響太深,如鳳歌的《崑崙》,完全就是金庸的復刻版。
便是各方面根本都無法超越,《英雄志》已經非常出色,但整體水準達到不四大宗師早期水準,遑論巔峰時期,何況《英雄志》現在還爛尾。
武俠的應用科學:自然是電影工業技術
武俠文學裡光怪陸離的世界,神乎其技的武功,盪氣迴腸的故事,悽美動人的愛情等等。
70,80,9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在最好的時代將最好的武俠文化,完全的還原在大小銀幕之上。
2000年之後。
李安的《臥虎藏龍》西方自由思想和東方傳統俠義文化造成的衝突。
張藝謀的《英雄》利用繽紛色彩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下。
陳可辛的《投名狀》裡小官在動蕩時代裡的命運浮沉。
周星馳的《功夫》裡漫畫式的草根小人物的涅槃成佛。
成龍的《神話》,徐克的《七劍》,馮小剛的《夜宴》,陳可辛的《武俠》等等。
2000年後的武俠電影,不管現在觀眾喜歡與否。除了硬體場面的全面升級,也不能否認這些華語電影人,對於武俠文化在新時代精神內核的探索。
武俠電影和武俠文化的衰落,始終是歷史環境的原因。
一如武俠電影巔峰時期的香港武俠電影,卻沒有在國際上面大放異彩。
新世紀過後,李安以《臥虎藏龍》將武俠帶入全世界,再搭上內地經濟和電影市場起飛的東風,張藝謀《英雄》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古裝大片時代,最終讓多少大導演轉行拍攝武俠電影,最終只譜寫了一曲夕陽悲歌。
武俠電影並沒有沒落,只是經過輝煌和狂歡過後,回歸冷靜。
更多關於武俠電影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