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十六國、北朝、隋時期法門寺創建, 具體年代無史可稽,只知周魏以前為阿育王寺。從 清順治十年(1653)法門寺《修鐘樓記》碑文中 載:「從聞法門寺建自西典東來,藏牟尼舍利於浮圖, 歷六朝,效修以迄唐。」從此文中考稽,如果這可 靠,它當與洛陽白馬寺同齡,也應是東漢明帝永平 十年或十一年(67——68)的建築。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戰火連年,阿育王寺與塔 被毀。這一時期佛教盛行,不少人出家為僧,王公 庶人也多有私養和尚、巫師的,這樣寺院與王府 「蔭庇」了大量勞動人口,逃避賦役,使在混戰中的 統治階級財力和兵源遇到了困難。北魏太平真君七 年(446)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司徒東郡公崔浩的奏 言,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坑殺僧人7阿育王寺 也遭到了「斷佛道經像毀場」的厄運。阿育王寺成 了廢墟7人稱「聖家」。 到了北魏孝文帝時候,由於 他崇信佛教,寺院佛事才得以逐漸恢復。 北魏孝文帝主改拓跋為元姓,史稱元魏,元魏 二年,即孝文帝延興二年(472),岐州牧拓跋育曾 重修阿育王寺,使舊有規模「形新意廣」,殿臺高大, 軒堂宏麗;並資助度僧,初啟塔基,肇申供養佛骨 (有說元魏二年為555年和558年者)。 佛教重興後,寺院擴大,僧侶增多,又與統治 階級發生了矛盾。佛寺佔有大量土地和農耕勞力,北 周武帝宇文邕又採取了禁佛措施。首先於建德二年 (573)十二月召集群臣、和尚、道士,親自宣市三 教次序:先儒、次道、末佛;建德三年(574)正月, 命令寺院按人口向朝廷納稅服役;同年五月嚴禁佛、 道二教,把佛經佛像悉毀,並限令和尚還俗。阿育 王寺所有的和尚被放逐到太白山九林寺。為了不準 隨意到佛寺祭把,阿育王寺再次被焚毀,僅餘兩座 佛堂。北周大成元年(579),宣布字文 取消禁佛, 沼令阿育王寺恢復佛事。楊堅代北周建隋朝,一反 北周武帝反佛的策略,起勁倡導佛教,並沼令佛寺 和尚享受免除賦役的特權。這是為了借宗教鞏固統 治。另外還有個原因,是他本人生於尼姑淹裡4尼 姑把他撫養到13歲,楊堅當皇帝第一年,就普沼 天下,聽任出家當和尚尼姑,下令計口出錢營造佛 像,官寫一切佛經置於寺內,天下風靡竟相景慕。楊 堅在位23年,凡度僧尼達23萬(此與《續高僧傳 ·靖崇傳》載開皇七年即制度僧50餘萬不合)造佛 像60餘萬軀,修治故像1,509,000餘軀,營造寺 塔5,000餘座;寫經46藏13萬卷,修治故經400 部。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倍,阿育王寺於此時佛 像佛經也有增加。 由於「成實宗」教派(亦稱「成實師」)在阿育 王寺的活動,開皇三年改阿育王寺為「成實道場」。 這是根據南北朝時期「成實宗」佛教派在關中傳播 而改名的。大約在四世紀的時候,印度佛教徒河梨 跋摩著作一部《成實論。》佛經,內容宣揚「我空」 (人物自性)和「法空」(客觀世界無自性)。後秦弘 始三年(401),後秦主姚興把生於西域龜茲國(今 新疆庫車)天竺和尚鳩摩羅什迎至長安,鳩摩羅什 和僧肇等八百餘人翻譯《成實論》等74部佛經,其 中《成實論》在此以後就風行一時,阿育王寺改名 為「成實道場」,說明這裡是《成實論》派佛教活動 的重要場所。由於教派的關係,楊堅對「成實宗」並」 不感興趣,他於仁壽元年(601)在「成實道場」 北部15公裡的西觀山龍泉寺修了座舍利塔,為了 「普度一切法界幽顯生靈」,祈求皇帝、皇后、皇子、 30 皇孫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因」。而「成實 道場」雖改名很早(隋場帝楊廣大業元年,才識令 全國佛寺改名道場,此時,阿育王寺改為道場已經 22年),但到了隋大業五年(609)「成實道場」的和 尚還不滿50數。不過「成實道場」這一階段也有大 的佛事活動,就是隋仁壽四年(604)右內史扶風郡 牧李敏,是個佛教徒,崇仰「成實宗」,他奏請修葺 「成實道場」,並奏請啟開地宮供養佛骨,楊堅還是 允許了他的奏請,殘破的「成實道場」寺院得到了 一番修復。 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殺父即位稱隋場帝,驕 奢淫逸,殘忍好殺,不象他父親一樣沉迷佛事,他 下令省並寺院,廢除皇朝管理。「成實道場」趨於冷 落。大業五年(609)而降為州一級佛寺,由扶風郡 管理,佛事寺產配屬於京師長安寶昌寺,成為寶昌 寺的寺莊,僅有50名和尚;也被驅逐,「成實道 場」被荒廢。不過在大業年間成實道也有修建,由 於隋場帝楊廣暴虐,激起了全國農民大起義,扶風 郡先後也發生了向海明、唐弼等的起義,成實道場 增築了城牆,護衛寺莊。 唐、五代時期原信仰佛教的隋朝唐國公李淵, 當了皇帝,由於自己姓李,為了攀宗結姓,特別尊 奉道教,以鞏固新朝政權。也由於寺院本身佔有大 量土地和憎侶,享有免賦役等特權,一部分中小地 主為了自身的利益也開始反對佛教,太史令佛奕就 31 是以此理由請求裁減天下僧尼。李淵於武德八年 (625)繼北周武帝以後,再一次詔今排敘三教先後, 道先、次儒、末佛。成實宗教派更開始向衰。在李 淵沒有登上唐皇帝寶座之前,當他還是隋朝大丞相 的時候,隋義守二年(618)因寶昌寺憎人普賢之奏 請,大丞相李淵允許將原寶昌寺莊(即成實道場)恢 復為獨立寺院,命其名為法門寺,這是法門寺名首 次出現。李淵準奏,可能由於李淵曾作過隴州(今 隴縣、岐州)(今鳳翔)刺史有關,對法門寺熟悉而 偏愛。同年他當了唐高祖以後,對法門寺不如以前 那麼重視了,法門寺遭到火焚,損壞慘重,塔基殘 露,多年得不到修葺。法門寺命名是在唐政權建立 的前夕, 李淵在隋朝為官時還是十分崇敬佛教的。隋開 皇11年(599)4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出生武功慶善寺 宅第,身體贏弱,李淵曾託請佛神佑護,並向佛神 許願,後來他在鄭州刺史任上!因李世民已健壯成 長,他還專程到戶縣敬向佛神還願。這樣,李世民 對佛教比起他的老子來更有一層特殊的感情。唐武 德元年,他打敗薛舉凱旋歸來駐軍 川時,這個英 俊的少年統帥騎著高頭大馬「白蹄烏」,還特地去法 門寺燒香拜佛。李世民當了皇帝後念念不忘法門寺, 岐州刺史張德亮是個虔誠的佛徒,常到法門寺降香 拜佛,見到寺院倒毀,塔殘基破,於貞觀五年 (631).奏請李世民下沼重修法門寺。除舊制規模外, 另外還增築了殿堂和鍾、鼓二樓。修葺了殘塔,在 塔基殘露部位修瞭望雲殿,為供養佛骨修築了寢殿, 並派寶昌寺高憎惠業和尚擔任了法門寺的住持,剃 度了80名憎人,可能法門寺在這時已從州寺又升級 為朝廷管理的獨立寺院。 唐高宗李治在武則天的影響下(她由尼姑過度 為皇后),崇信佛教,熱心於佛事活動。為了迎佛骨 於東都洛陽供養,於顯慶四年(659)就派智琮、惠 辯二和尚夥同朝臣王長信攜錢5,000貫,絹5。000 匹(後又派遣常侍王君德送去3,000匹絹)修葺寺 塔、地宮和作為迎佛骨的費用。次年迎佛骨到東都 洛陽供養三年,於龍朔三年(662)送佛骨歸法門寺, 同時賜絹千五百匹,沼令惠恭、意方等禪師經辦重 修法門寺事。他們徵購宏材作梁棟,徵求能工巧匠, 「不日不夜,載營載葺」,修葺寺院殿宇與增建宮閣 佛堂。《無憂王寺真身塔銘》與《感通錄》都有描述: 「莊嚴輪免,制置殊麗,危檻對植,曲房分起,奕護 鬥拱,枕坤而盤鬱」;編織成序的「雕梁畫棟,名隨 期勢,拓乾抱闊,既壯麗輝煌,且玲瓏剔透,神工 鬼斧。巧奪天工」。惠恭、意方稱號為「檢校佛塔大 德師」;惠恭後來亡故於法門寺,於寺內建「支提之 塔」貯葬。約在景龍二年(708)妙藏和尚為法門寺 住持,他曾與法門寺都維那(憎職,統攝憎眾,總 管寺院一切修持事務),仙嘉、為上經辦中宗李顯及 韋後等的落髮供養佛骨事宜。唐景龍四年(710),唐 中宗李顯旌表法門寺為「聖朝無憂王寺」,題舍利塔 為「大聖真身寶塔」,又稱「真身護國寶塔」,意在 祈求佛神佑護唐朝社程穩固。唐玄宗李隆基當政後 (712—755年),採取了與李淵同樣態度,抑佛揚道。 他採納宰相姚崇的建議,淘汰全國僧尼12, O00多 人,禁止創建佛寺,不準添塑佛像,以故法門寺43 年間佛事平常。雖然如此,但在玄宗朝臣中仍不乏 佛門信徒。如詩人韋應物、以三衛郎作過唐玄宗李 隆基的近侍。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韋應物晚年 鮮食寡慾,掃地而坐焚香誦經。他常到扶風精舍 (指佛指骨 貯的法門寺塔)拜佛,寫有《過扶風精 舍舊居》詩,詩中抒發了再次來法門寺觸景生情惜 老憶舊的情懷。茲抄錄原詩如下: 佛剎出高樹, 晨光閭井中。 年深念陳跡, 造此獨仲仲。 零落逢故老, 寂寞悲草蟲。 舊宇多改構, 幽篁延本叢。 棲止事如昨, 芳時去已空。 佳人亦攜手, 再往今不同。 新文聊感舊, 想子意無窮。 唐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後,曾於上元元 年(760)迎佛骨於京師供養。《無憂王寺真身塔 銘》中記載了法門寺形制:「門樓及鍾經等閣,及東 西行廓,星霜殆改,岡克厥構,此時法門寺住持 和尚為元上人,號稱「禪林之秀」發大慈悲,修 葺了寺院。唐代宗十三年(778)法門寺住持法筠和 尚,神林稱之為「法將之右」,他與唐興寺住持上座 僧昭泉、都維那澄演「同力致用,誓相為謀」,何檢 校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張公增等眾多佛徒化緣求 施,對法門寺進行了一次大修葺,使佛家聖地法門 寺成了「極樂之所也」。這件事在張或撰的《大唐聖 朝無憂王寺大聖真身寶塔碑銘並序》中有詳細記述。 唐文宗李昂開成三年(838),有信佛臣人向唐 朝廷上奏4說天空出現五色雲,飄浮法門寺上空,經 久不散,李昂認為是祥瑞徵兆,下詔令改法門寺為 法雲寺。 唐中葉以後,賦役苛重,兵役頻繁,富人出錢 可度碟免兵役,窮困人民投靠寺院為「蔭託戶」和 佃戶,僧尼也日浙增加。社會矛盾尖銳。唐武宗李 炎即位後,為了緩和矛盾,又一次力倡道教,嚴禁 佛教,於唐會昌四年(844)毀佛教道場,壞佛像, 焚佛經,安置天尊老君像位於佛寺殿堂,勒令僧尼 26萬人還俗;繼而禁止供養佛牙、佛骨;令五臺、終 南及泅州普光寺、法門寺等有佛骨處都不許敬奉供 養,違者如送一錢脊杖二十。法門寺遭到極大的破 壞,地宮也被搗毀。 李炎禁佛三年後,他的皇叔李忱即位初當了皇 帝,與皇侄相反,他從不想國家人民實際利益,唯 想借佛神佑護自己延年益壽,永保皇位,遂大力倡 復佛教,修復法門寺殿堂,佛事又開始興復。懿宗 李 時基本上恢復了法門寺舊有建制。從《大唐鹹. 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監送寶物帳》碑文中看出 法門寺此時名「歧陽重真寺」,以表明釋迦牟尼指骨 是真的,確實 於寺中塔下。僖宗李儇於鹹通十五 年(874)正月送佛骨於法門寺地宮安置時,曾沼派 朝臣高呂彭延魯、內養馮金璋頒賜給法門寺大量金 銀錢絹等並詔令鳳翔節度使令狐絢。監軍使王景 督工重修法門寺地宮、寶塔、寺院。當供養施物隨 佛骨安置石道(地宮)時,法門寺三綱(統轄寺院 僧眾的僧職,稱上座、寺主、維那)義方、敬能、從 涅和法門寺真身字院與隧道主持宗爽、清本、敬舒 等查驗經手。 唐末五代時期,原唐節度使吱王李茂貞居鳳翔, 改稱秦王,仍尊唐為正朝,照舊使用唐年號。從唐 天復元年(901)起到天復l9年(後梁貞明六年)多一 次修葺法門寺。共增修堂舍12間,在塔的周圍繞塔 修復階舍28間。修築護藍(寺)圍單面廈房400餘 間(這是從西周以來周原上房院結合的特有建築形 式)。並將塔庭兩廊均用磚築砌,寺院規模形制十分 宏大。碑載唐時法門寺佔地百畝,內有24院4即塔 院、禪院、修造院、五王院、圓覺院、十五會院,真 身院、吉祥院、菩薩院、法華院、羅漢院、經像院、 淨土院、地藏院、天王院、浴室院、潔室院、涅 院、經閣院、九子母院、待院、楞嚴院;外加三聖 閣院,城隍廟院共24院。唐朝廷在法門寺設「監寺 使」,二十四院都置多名僧人主持。可見法門寺在唐 代形制規模之大,地位之高,不是一般寺院所能比 擬的。普通塔院,在寺南郊外,為北宋所建,應算 在唐24院中,北宋年間或已建成25院了。法門寺 廟院之多在國內寺院中可居首位,這可以說法門寺 是中國宗教文化的綜合融匯點。就佛教而言,法門 寺以 貯佛指骨的特殊廟院而吸引著佛教各宗派同 在法門寺大會聚。如嚴華院是屬於嚴華宗的;法華 院是屬於天台宗的;禪院是屬於禪宗的;律院是屬 於律宗的,楞宗院是屬於密宗的等等。還有小乘派 的羅漢院,大乘派的淨土院。各宗派雖然在法門寺 中各主門戶,各誦佛經,卻都中「佛教」總管統須 下共處同一寺廟內,其核心當是供奉佛指含利骨,敬 尊釋迎牟尼佛神使他們園融而和諧。這在小乘、大 乘教派曾經相互排斥鬥爭的天竺(印度)國是不 可思議的,但在中國法門寺內卻相安而交融,這可 以說中國文化的寬宏容量對佛教的影響,不僅中國 文化容納從外傳來的佛教,而且使佛教各教間浙趨 於諧和。和佛教性質有區別的道教的三聖閣和城隍 廟(還有後來建立的丹霞觀)在法門寺中也都佔有 一席之地,也獨立成院,成為法門寺組成的一個部 分,這更說明了佛教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宏偉氣 氛中鑄就了調和園融的品格,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 教文化,或者可以稱謂法門寺佛教文化,也可見法 門寺宗教文化的特點。 天復年間佛像也添置很多,有天王2鋪,塑42 尊賢聖菩薩像,彩畫西天24佛祖,鑄造8個銅爐, 內外塑畫功德8龍王像,在重修中,後梁鳳曆元年 (913),雷電驟起,狂風大雨,沙湧塔基,地宮金佛 顯露,隨即掩埋封閉,故碑載有「吹沙,湧出寶塔9 化成金象」之說。李茂貞修葺法門寺,天 十九年, 亦即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92)薛昌序撰《秦王重修 法門寺塔廟記》碑文中有詳細記述。從碑文中得知 五代時法門寺又稱塔廟,又名「雲禮法門寺真身塔 殿。」 李茂貞重修法門寺過程中,於後梁乾化二年 (912)賜給法門寺舊寺主寶真大師紫袈裟一領。竣 工後於後梁貞明六年(920)四月八日派了一個顯赫 人物功德使特進守左街上將.軍上柱國隴西縣開國伯 李繼 。賜給普勝大師等紫架裟各一領,在塔前舉 行施儀,施梵夾金剛經一萬卷,時有十方僧眾持香 油蠟燭絡繹不絕前採參加。此時法門寺不僅亭臺堂 殿、牆舍木塔樓閣煥然一新,而且和尚也由500人 劇增到5,000人,法門寺佛事熱鬧了35年。這期 間法門寺住持為安遠和尚,他曾與法門寺住寺僧賜 紫沙門共同主持刻制《大唐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 記》碑。誰知好景不長,到了後周顯德二年(955), 周世宗柴榮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改革政治,整頓軍 事,獎勵生產,曾統一北方和江淮地區,勢力擴展 到長江北岸,為後來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由 於佛教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力,靡費巨額錢財,阻 礙財力兵源,柴榮下詔廢除寺院,禁止度人為憎尼, 毀熔銅佛像、銅鐘磬以鑄錢。共廢除佛寺30,336座, 全國只留寺院2,694所,法門寺雖存,但受到很大 影響。 宋、金、元時期周世宗在軍、政、財各方面, 雖有雄才大略。但在用.人上對野心警惕不夠,他所信 任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掌握兵權後於公元960年 發動「陳橋兵變」,廢除了後周恭帝柴宗訓,黃袍加 身當了北宋太祖皇帝。他為了依靠佛教以維護新政 權,一反北周禁佛政策轉為大力倡盛佛教:修廢寺, 造佛像,制佛具,度僧尼,並派遣行勤等57人赴印 度求法取經。宋朝皇帝無不崇敬佛教,到了他的弟 弟趙光義時全國僧尼已增到170,000人,法門寺和 尚也過萬數;太平興國三年(978)四月,法門寺擴 修了浴室院,可日浴千數,從形制上看可以說是法 門寺的鼎盛時期。是年浴室院還發生了暴雨洪水跳 越而過的靈異7於是刻立了《法門寺浴室院暴雨衝 注唯浴室鑊器獨不漂沒靈異記》碑,立碑是常年結 緣社佛眾,第一名為楊延昭。因時代和姓名相吻合, 有傳說此一楊延昭就是楊家將中的楊六郎。主持此 事的是法門寺賜紫和尚志實。《琅琊宗元與勃海遵 贊皇宗古彭城舜卿汝南永錫同遏道者廣秘》中的廣 秘,是北宋名憎,曾在皇 年間(1049一1053年) 為法門寺住持。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二年(999),改法門寺為 「崇真寺」意為崇敬真身佛骨。由於法門寺僧人劇增, 又鹹平六年購置寺田。法門寺兼都修治主賜紫大德 志口和尚與師兄志永、師弟志元,在寺北購置寺田 四頃多。寺田列段為寺南20畝;寺東北五段,共217 畝,寺東北還有一段數目不詳,寺北7畝;寺西北— 有地三段,共105畝,上述共有349畝寺田,加上 未知數的一塊,新置寺田可能在四頃以上。此外,寺 西南七星河渠邊還有水田,那裡有水磨一所;寺西 北有田莊一所,房舍8間,具有耕牛大車等,大小 碌碡5顆,加上原有寺田,估計寺田當在八至九頃 之間。管理寺田的和尚、還有法遂(稱小師侄)法 滿、法遵、法遇、法岸、法因、法頤、法輪、法沼、 法義、法遂(稱小師)、法明、法海、法宗、法泰、 法全、—法氳、法慶、法月、法演、法口、法口等20 多人。這都標明法門寺蓬勃發展,寺大業大的情況。 立碑刻以記其事,碑名《重真寺買田地莊園記》,可 知此時法門寺又稱重真寺。 北宋時法門寺十分興盛,在當時名聲遠流,四 方遊僧前來拜佛取經日眾,不少和尚死於寺中。當 時有一和尚原李姓,武功人,號智禺的,是法門寺 吉祥院的主持,他於仁宗慶曆二年(1042)二月二 十一日『在法門寺城南一裡募地一塊,修磚塔一座,高 丈餘,名普通塔,以埋葬遊憎遺骨四十餘具,並起 築道場,誦經念佛超度「遊魂」。「普通塔院」始名 於此。智禺「行善」為了留名,在慶曆五年 (1.045)二月一日寧州從事盧9R過法門寺時,不惜磨 壞寺中北周碑刻,請其撰寫《普通塔記》置於寺中。 在此碑上署名的法門寺和尚還有瓊玉(法門寺吉祥 院主僧)、澄演(法門寺五會院住持)、智光、智仙 (上二人為澄演師弟)、智全(澄演師侄)、義光(法 門寺地藏院主僧)等。同年重修了法門寺九子母殿, 殿堂明麗,母子形象生動可愛。主持重修九子母殿 與刻立《法門寺重修九子母碑》是廣隨和尚,他是 慶曆五年時法門寺主持之一,同他一起承辦此事的 還有正辯(法門寺真身塔主兼都修造主)、法能(法 門寺賜紫沙門)、廣嚴(法門寺九子母殿院主持)等。 《扶風縣誌》記載:「宋微宗趙佶嘗有贊,又手 書皇帝佛國四字額於山門」。說明法門寺是宋室 皇家寺院。從北周殘碑算起歷代碑文中也多有記載 ——各個朝代的皇親國戚來法門寺禮佛迎佛7其用 心都在說明「皇權神授」。趙佶祈求佛神降福降壽, 保佑趙家社程興旺發達,國泰民安,豈知北宋末年, 金兵人侵加劇,國事日非,國亂有日。他治國無能, 壞事有餘,任用貪婪橫暴的奸臣蔡京,童貫、高依 等人;他自己也荒淫奢侈無度4弄得北宋滅亡,自 己也做了俘虜,不久死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縣)。相傳他還親自到法門寺降香拜佛,在大雄寶殿 前一方青石上坐過。石長52釐米,寬48釐米,厚 20釐米,現今仍放置在正殿簷下東首。這方青石的 來歷,據住廟人說是隋文帝楊堅從 遊仁壽宮運來 送給「成實道場」的臥虎石。恰好趙佶是屬「虎」的, 一碗清水灑潑,石紋就會隱隱約約顯出虎的輪廓。遊 人來時,法門寺住廟人,總要用一碗清水潑在石上7 出現虎形,而津津樂道。至於趙佶來沒來過法門寺, 《宋史·微宗本紀》不載,那方趙傳親書「皇帝佛 國」石刻,或由北宋禮佛朝臣捎來也未可知。政和 八年(1118)北宋名畫家楊傑曾為法門寺添置秘本 佛經並增塑觀音佛像,還將其秘本觀音畫像一軸送 給寺院。 金、元兩代雖經長年戰亂,法門寺卻未遭到多 大破壞。金大安二年(1210)還有詩僧師偉寫《贊 法門寺》詩,刻石寺內,頌揚法門寺勝景與佛事盛 況。金泰和六年三月十八日(1206.4.27)法門寺發 生一件重大佛事:法門寺淨土院金燭和尚原名爽公, 在寺郊築壇自焚供養佛骨,觀禮者有數萬憎眾。元 代版刻大量經典送藏法門寺塔所。 明、清、民國時期明清兩代由於社會矛盾的 複雜劇烈,統治階級遂大力提倡宗教。和尚出身的 明太祖朱元漳更是祟信佛法,曾改「重真寺」為 「崇正寺」,以表明法門寺是佛教正宗,更應特別崇 敬。扶風知縣楊瞻也將地名改為「崇正鎮」。從法門 寺文物看4明代鑄造的銅佛像最多,有明王府的,有 一般信徒獻的。明永樂八年(1410)前後,原聖和 尚為法門寺住持。明正德五年(1510)相傳宦官劉 理侍奉皇太后來法門寺拜佛降香,演了一出「法門 寺平獄冤」事。明時法門寺雖很得皇家重視,唯修 建統由民間出資出人,朝廷不再經管。法門寺木塔 倒塌,明萬曆七年扶風信民楊禹臣、黨萬良等重修 法門寺,改建磚塔,並鑄造馳名關中的法門寺大鐵 鍾,重三千六百斤,身鑄《金剛經》一部,鑄造技 術精湛,音響宏亮,住寺和尚每當曉晨撞鐘,聲聞 四方十裡,稱為「法門曉鍾」,是扶風八景之一。清 順治六年(1649)扶風知縣劉翰芳寫《法門寺曉 鍾》詩一首,描繪了法門寺在天曉鐘聲中的自然景 色;同時抒發出對人事流逝的感慨。此抄錄原詩如 下: 瞳瞳曉色未全分,無限鐘聲人夢聞。 京兆虛傳佛骨表,浮屠依舊矗青雲。 和劉瀚芳同時還有一個叫陳允錫的,曾任過扶 風縣丞,他也寫了一首五言律詩《法門曉鍾》,原詩 如下: 不妨葬佛地, 諫表兩並存。 而我千年後, 西 登法門。 深山負夙志7 淺學墜名根o 默省方多疚, 寺鐘曾曉昏。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法門寺還在山門南街 口處重建了三聖閣。明末農民起義烽火也波及到法 門寺,殿堂被毀,法門寺中僧人,幾乎被殺戮淨盡。 清朝時法門寺變化不大。順治十年(1653)扶 風信民黨國柱重建法門寺鐘鼓樓、大雄寶殿和銅佛 殿。重修的大雄寶殿7畫新彩豔,棟梁油漆閃亮,釋 迎牟尼金身光燦;銅佛殿彩簷玉楹,飛角高翹1回 廓軒敞。清同治元年回民起義軍攻佔法門寺時再度 遭到破壞,反對起義的僧人被殺不少。到了光緒十 年(1884)殘破的法門寺得到了重修。光緒十二年 (1886)春天重修了禪佛院,光緒十四年(1888)重 修了北極宮,這兩次重修是繼光緒十年大規模重修 之後的小修小補,都是民間佛徒捐募資財而修。 封建家天下的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在 辛亥革命的風暴中法門寺僧人流散,地方人士在寺 內辦起一所私塾庫學。民國十年(1921)軍閥陳樹 藩一度盤距法門寺,寺院更加殘毀:此後法門寺在 軍閥混戰與國民黨不斷駐軍中,殘破幾盡,寺中無 一和尚住持。在歪斜將傾的舍利塔周圍,塔北的大 雄寶殿楹殘舊,塔南銅佛殿雖存,但層頂瓦爛4牆 壁磚殘,棟梁畫圖煙燻火燎,漆皮削落,;虧穢一片。 另有小耳房兩間,鐘鼓二樓,碑亭一座.無不裂縫頂 露,不遮風雨,搖搖欲坍;山門額毀,門扇裂縫,門 內外荒草覆地,坑凹不平;碑石倒臥,文字缺損,階 長苦藥,荒涼衰敗。當時寺院面積僅剩六畝。寺東 北的臥佛殿,正東的禪佛殿,東南的涅 殿和山門 外的城隍廟與三聖閣也是殘損不全。寺前有街一條 居民百餘家,商戶小館十多家,平時冷落無人光顧; 逢集日街上來人也寥寥無幾。民國二十八年 (1939),「華北慈善會」「華洋義販會」朱子橋募捐 修葺法門塔寺,預計需籌款五萬大洋,當時上海實 業家李祖紳兄弟慷慨資助三萬,其餘由五臺山普濟 佛教總會贊助兩萬,由慈善會扶風災童教養院崔獻 樓主持,趙夢瑜工程師負責設計施工。3月開工,歷 時年餘,將破殘的塔和殿堂、山門修葺一新,還以 磚石鋪砌了寺內外道路,添置了佛經佛像,並委請 大乘法師住廟主持此事,直到1949年。大乘和尚安 徽籍人,原是北洋軍閥孫傳芳部的軍官,在爭權奪 利的血腥混戰中幡然悔悟,進入佛門,他上過佛學 院,耕種寺田,自食其力主持法門寺佛事,探受佛 徒們的好.評。解放初年返回安徽九華山居住。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在憲法「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實行下,法門 寺塔得到維護,先是由佛徒居士劉伯齡住法門寺經 管寺事。後來(1950)終南山南五臺大香寺住持良 卿和尚應邀帶領澄觀、慧明、常慧法師來法門寺任 住持,在早他曾但任過·洛陽白馬寺住持。良卿精誠 駕守佛戒,給人印象是溫良清貧。1964年;月中共 45 中央書記處書記楊尚昆還到法門寺來視察觀光。不 料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開展了「破四 舊」,「紅衛兵」進入寺院毀殿堂,壞佛像佛經,還 要挖地宮取寶,逼良卿和尚交待問題,良卿自焚身 亡;澄觀、彭一兩個師徒也遷避他鄉,流落山野。法 門寺成了「扶風地區無產階級造反派臨時總指揮 部」。在「造反派」的內戰中,法門寺又一次遭到了 劫難。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 命」,法門寺得到了新生,而且成了佛教信仰的正常 活動場所,成為「旅遊資源」開發的重點地區。1979 年前後政府還撥款修葺了大雄寶殿和銅佛像。1982 年前後政府又撥款整修了法門寺的圍牆,恢復重建 了鐘樓鼓樓。1985年6月11日美國、英國、日本、 西德、瑞士、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旅遊 者一行52人到法門寺參觀遊覽,法門寺首次接待了 外國旅遊者01987年澄觀離開水壽縣義井鄉應邀到 陝西省圖書館整理佛經,1980年重返法門寺任住 持01985年12月9日中國教協會寶雞市佛教協會 在法門寺成立,澄觀當選為會長,他還是陝西佛教 協會副會長、扶風縣佛教協會會長。澄觀1915年生 於遼寧丹東,二十一歲時在吉林德惠彌陀寺出家,受 戒後遊歷華北各地。1950年從山西五臺山來南五臺 大香寺為僧。法門寺除澄觀外,還有靜一、印元、本 良、本功、本明五僧。政府十分重視法門寺的重修 與擴建,1986年後又增修了接待室和僧舍;寺院面 積增至近20畝,在山門外還平修了停車廣場。 法門寺原有田地約60畝,土地改革時留剩6 畝,農業合作化時寺僧參加西坡生產隊勞動維持生 活,看管寺院o 1980年以後佛事逐漸增多,寶雞開 放後又成了旅遊點。法門寺僧人有六個,工作人員 十多名4費用開支增加,寺院本著「農禪並舉,以 寺養寺」的原則,除參觀門票收入和佛徒供給香錢 外,開展了多種經營。如辦起織席、照像、經書、佛 像藝品、苗圃、花卉等有償生產服務項目;又辦起 了衛生香廠。寺中經濟可以自足自給,略有剩餘。 1987年4月法門寺塔基地宮發現了佛指骨和 大批唐代的稀世珍寶,震動了國內外,引起了佛教 徒和旅遊者以及佛學研究家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 視。1988年古歷十月法門寺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 會、陝西省佛教協會、寶雞佛教協會和扶風縣佛教 協會聯合舉辦國際性的佛事活動,在寺內設道場,舉 行盛大的儀式。國內僧尼佛徒和新加坡、緬甸、泰 國、日本和美、英等國佛教界名流前來法門寺參加 這一活動。 政府撥款上千萬元,進行旅遊投資。法門寺建 設已初具規模,基本上恢復了唐代百畝寺院的面積。 寺院工程以「真身寶塔」為寺院的中軸主線,整個 結構古今結合,鋼筋水泥為骨架以青磚砌包,屋頂 為飛簷筒形青瓦,形制以仿唐為主。南為山門。為 了使遊人有個開闊的感覺和突出佛殿與寶塔的宏偉 47 高大,將原設計高達1.0多米的城樓式的山門改為三 明兩暗五楹廊房唐式建築。山門外為廣場,廣場南 為寶塔路,路旁建花壇,兩邊為上下行道,寶塔路 中段十字路口處。有園潭水池,池中有假山。奇石 怪巖中泉水淋漓,叮咚作響。十字路北。正對寶塔, 有騎路牌樓一座。三門並列,三層相疊,油漆紅柱, 彩畫橫桅。翹簷筒瓦,十六頭脊獸。乞勢昂然地.仰 視著藍天白雲。寶塔路西南角有停車場、可以容納 百多輛旅遊車。進山門來到宏麗壯觀的五大間天王 殿(原為銅佛殿、銅佛「文化大革命」中被賣了廢 銅);過天王殿、撲入你的眼帘的就是突兀矗立的十 三級舍利磚塔。它是以唐塔為基礎,以明塔為標準 的具有樓閣式風格的磚塔,仰看使你張口目眩。塔 周有迥廊,廊內有雲龍圖案,中有金粉彩畫,浮雕 蓮花象徵祥瑞,形成以寶塔為中心的塔院。西為鼓 樓,東為鐘樓。這布局正是薛呂序在《秦王重修法 門塔廟記》中描述過的。繞廊北進,就來到放置佛 家神物佛指骨的舍利殿,塔下舍利地宮保持唐懿宗 封閉時的控制原貌,舍利殿的建制規模7間3進二 層建築,高近14米,8根紅漆大柱周圍廊底環繞。具 有唐代.宮殿風格。舍利殿正中是供佛教信徒舉行佛 事的寬闊活動室,香菸燎繞,鐘磬擊響,誦經聲不 絕。舍利殿後為藏經樓,樓前兩側分別設有優雅的 客廳,整潔的察舍。在這窗明几淨軟椅沙發布滿的 48 房間裡,四方遊客吸菸喝茶,談笑風生。寺東是大 片苗圃,天南海北的奇花異木在這裡培育,茁壯後 就會被栽植在寺院各個部位。
你想了解法門寺的歷史嗎?法門寺院的西側建 立有宏大博物館。館的大門是三間殿堂,坐西向東, 造型古美。正對大門是一座華麗敞亮的報告廳,外 形古樸,內部有現代化設施,頂、牆為吸音板裝嵌, 兩米高的木質牆腳,天花板上裝置亮度柔和燈具,約 每一平方米一盞,星羅棋布。在這裡你可聽到法門 寺的歷史與現狀的生動而有趣的報告和有關珍寶來 歷的介紹以及看到法門寺地宮稀珍文物出土的有關 錄像等等,你便會對法門寺塔有個概括的了解,然 後進入珍寶閣參觀。珍寶閣本身就是一座珍寶,分 為三層建築,上層為珍寶展廳,基本上和地宮出土 的鎏金式舍利方塔造型相仿,閣頂為方形寶塔攢尖。 中層為陳列廳,頂、牆有吸音板鑲裝,四面都有寬 暢過廳,形成整體十字形;下層形體如中層,廣大 而宏闊,為文物庫;周有各種服務性設施如修復室、 、研究室、文物管理室,可以提供了解、參觀、研究 法門寺的一切資料。珍寶閣總建築面積為1670平方 米,通高24米,各部位建築高低大小配合巧妙和諧 井然有致,層層都是鬥拱飛簷。周有繞廊,廓柱粗 壯,欄柱頭上有人造漢白玉桃形柱頭,空中鳥瞰猶 如一朵綻開的海棠花。
法門寺旅遊區的市政建設工程也有突飛猛進的 發展。南向公路寬闊而平整,東西一條街已非昔日 面貌;新鋪的馬路散髮油香,街兩旁新栽小樹,嫩 芽綠裳,楚楚動人;一座座閣樓大廈鱗次櫛比拔地 而起,座座商店貨架上的貨物琳琅滿目;賓館招待 所一個接著一個,服務員笑容可調,飯店裡飯菜飄 香,川菜、廣味、東北風味,還有刀釵勺進餐的洋 飯店。古裝法門寺塔寺換上了新古裝。原來穿著土 氣的法門寺人,姑娘們登上了高跟鞋,小夥們穿起 了新西裝,結上了漂亮的領帶。他們在這莊重神聖 不可侵犯的所在,手拉手相偎進出,嘻笑宴宴。
寶塔路南端有一條公路橫過,隔路有一莊嚴肅 穆的高大建築,即天竺宮四面大佛,按其部位是在 法門寺故城文明門外,宋建普通塔院也在其附近。四 面佛高35米,寬14米,為法門寺宏偉高大建築物 之一,它和法門寺塔,珍寶閹成為三角鼎立之勢,為 法門寺增色不少。釋迎牟尼大佛面對寶塔;面南的 為蘆舍那佛象;面迎旭日東升的為東方琉璃世界藥 師佛象。朝著「西典東採」方向的為西方淨土阿彌 陀佛象。大佛底座為正方形,周圍雕塑八大金剛佛. 大佛座底有1,360平方米的大地宮,宮裡塑有神態 各異的五百羅漢和其他佛象,佛教故事也在宮中展 布。另有小地宮建築,宮內為文學藝術界、佛教界 人士活動的場所,宮內配置壁畫、書畫,雅致幽靜, 幾淨茶香。天竺宮精心設計後,加緊施工,主體工 程四面佛完工後,可迎接四方遊人。此一工程的難 能可貴處先是由法門寺熱的各界民間人士集資數百 萬元,購置十三畝多地修建的,他們為法門寺旅遊 事業和宏揚法門寺佛教文化作了件大好事。 從法門寺的碑刻和有關法門寺的史志文獻中, 可知法f1寺的建毀、興廢、榮衰的發展歷史分兩個 階段:以前法門寺基本上屆皇家御用寺院,它的建 毀、興廢是取決於皇帝對佛教的態度,所以它的興 衰是波浪式的;末以後法門寺逐漸成為民間經營,這 個階段建修都是民間募資,佛事活動也多為民間所 倡導,雖也受政局的影響,但一般比較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