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雕塑,是在立體空間中,運用實體的物質材料進行造型的一門藝術。雕塑藝術和其他門類的藝術形式一樣,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研究雕塑技法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點雕塑藝術的規律和特性,懂得一點雕塑的語言;同時分析一些國內外歷代雕塑家流傳下來的雕塑名作,這會對我們學習和掌握雕塑藝術的基本技法大有益處。所以我們說雕塑藝術的全部意義,就是使形體在空間中富有生動的表現力。因而,雕塑藝術所採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即離塑藝術的語言),就是借無生命的形體來表達生靈的形態相貌和精神面貌,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念。這一特性正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也是難以企及的。

當然,一件雕塑藝術作品,除了形體和空間這兩個要素外,還有材料的選擇,構圖的處理等多種因素。但是,最為關鍵的仍是對形體的理解與處理。所以我們說學習雕塑,首先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和研究形體的奧妙,掌握形體的規律,然後才能把形體和諧的作品置於空間之中,使形體成為有表達力的語言。說到形體,首先要明確一點, 雕塑中的形體決不是完全照搬客觀對象的形體。在一般人的眼裡,對雕塑往往有一種錯覺(特別是對雕塑習作的理解),認為雕塑只是用泥或其他材料把對象的形體臨摹準確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客觀形體與雕塑作品中的形體在本質上的區別。不用說人的臨摹或寫生難以十分準確,就是做得很準的話,形體不進行必要的藝術處理,也很難達到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再把抽象雕塑對形體的理解,擺進去看的話,就更可見形體與雕塑的關係了。因此我們認為,學習雕塑的方法和訓練的目的,應該明確地確立在探討如何把自然界客觀對象的形體,通過藝術的處理,而轉變成具有雕塑藝術語言的形體。對於這一點,從我們前輩雕塑家們留傳下的作品中,能夠看到他們已經作了多種多樣的探索過程和艱苦努力。從古希臘到現代,從現實的描寫到抽象的表現,這中間雕塑家對於形體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雕塑從以模擬自然形態開始,到有意識地處理客觀對象的形體,再到完全拋棄自然的形態,運用抽象的形體表現客觀對象,這完全是一種對形體認識的升華過程,是雕塑語言的發展與進步。

我們今天學習雕塑藝術,應該很好地了解一下在雕塑藝術中,對於形體的認識,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到現在的。了解從原始雕刻開始,到古希臘、古羅馬;從米開朗基羅到羅丹、摩爾,以至到現代藝術中各種流派、風格的現代雕塑,是如何處理形體關係的。從而,我們也可很好地看一下前輩雕塑家們,是如何將自然界客觀的形體,轉換為雕塑形體的。我們知道,雕塑藝術和其他一些美術形式一樣,在20世紀之前,基本上都是以寫實為主的具象雕塑。雖然具象雕塑都是以自然界的客觀形態為範本的,但是,由於各個時代的不同,各位雕塑家的目的和追求不同,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對形體的認識和處理手法。例如:歸納概括形體,使形體具有一種裝飾性的美感的方法;早在早期的希臘雕刻中就採用這種處理。

再如加強體積的起伏對比,使形體產生跳動感,產生生命力;在羅丹的很多作品中就這樣處理,達到了很好效果。還有把形體的表面起伏完全減弱,產生一種流動的、和諧的、單純的體面關係,具有「碩」和「寧」的感覺;馬約爾就運用這一方法創作了很多力作。到19世紀末20世紀之後,現代藝術的產生,雕刻家對於形體認識更加多樣化,形體的處理也更加不拘一格,出現了五花八門的抽象形式,甚至把運動著的形體也與雕塑聯繫在一起。這以至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雕塑概念,使形體的語言向著更為廣泛的領域邁進。因此,我們說雖然雕塑藝術主要是形體的語言,似乎是過於單純了一點;但實際上形體語言的變化也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我們也就能創造出更多的雕塑形式。

作為睢塑語言的另外一個要點,就是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空間。我們知道雕塑形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它必定處在一定的空間之中。同樣,當它以形體的形式佔據空間時,空間也緊密地包圍著形體。空間似乎是無限無形的;但由於形體的存在,和形體對空間的限制,而空間也就被限定出各種各樣的「形」。所以我們說形體與空間是相互表現的。形體存在於空間,空間環抱形體,空間襯託形體,空間表現形體。空間也由於形體的存在和限定,而使無限變為「有限」,使無形變為有「形」。所以在雕塑藝術中,也只有當形體與空間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時,才能算一件雕塑作品的真正完成。因此我們把雕塑藝術既稱為「造型藝術」,又稱「空間藝術」。

從這一點上說,我們認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就不能僅僅局限在它自身所佔有的空間裡,而應該同時在視覺上打破形體所佔據的有形空間,創造出「虛幻」的,具有「擴張」感的無形空間。從這一點上也說明,雕塑中的形體與自然界中的客觀形體有著本質的區別,即雕塑的形體應具有「主動」佔有空間的能力和融合空間的作用。但這不是說空間和形體二者之間只有形體的作用,而空間完全是被動的,其實空間與形體的作用完全相等;形體好像具有一種威力(似一種內聚的能量),作用於周圍的空間,而空間也同樣好像有一種力量擠壓著形體。這種作用力的相互對抗與平衡,是兩者共同存在的關鍵。因此可以說是空間與形體共同組成了雕塑藝術的基本語言。這是雕塑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基本特性。
當然,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離塑藝術的特性,不僅是形體和空間這兩方面。還有其他的多種因素,如非敘述性的特性、象徵性的特性、構圖的特性、材料的特性等等。這些特性同樣都影響著雕塑藝術。因此,我們說對於雕塑藝術的特性應該這樣去理解:正是雕塑藝術的這些特性,而同樣成為雕塑藝術的局限性,這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也就是說,當我們發揮了雕塑藝術的特性時,就等於克服了雕塑的局限性;相反,當我們在雕塑作品中把它的局限性暴露出來時,也就等於沒有很好地用雕塑的語言去說話,也就很難使雕塑具有藝術感染力。因此我們只有辯證地看待和認識雕塑藝術的特性與局限性,才能全面掌握和運用雕塑這一特有的語言規律。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