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拙政園僅僅是因為景觀美而被被列為中國四大園林,似乎顯得不合情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若單論景觀美,嬌嬌者不在少數。而拙政園之所以在古典園林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它好在哪裡?
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意思是說園林景觀雖然是人為建造的,但卻看不出人工的痕跡,宛若天然形成的一般。而談及拙政園,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便是他精妙的布局。

拙政園的布局藝術
拙政園是以水面為中心,全園分為中部和西部兩部分,北部以景觀為主,南部以建築為主,整體布局較為疏散。然而,疏散並非是散亂,實則亂中有秩。在中園的最東側的梧竹幽居和西側的別有洞天兩兩相望,互為對景。
所謂對景是古典園林當中常用的一種造景手法。互為對景的兩個景觀相互觀望,互為對方觀望之景。

中園南側的遠香堂和北側的荷風四面亭,同樣為一組對景,形成南北方向的景觀軸線。這樣一來,南北東西兩個景觀軸線,使整個園子的景觀相對穩定。這便是我們為什麼在遊園的過程當中,雖然覺得景觀舒展,卻從不覺得散漫無章的原因。

其次,西園內的倒影樓,宜兩亭,留聽閣、與誰同坐軒等同樣採用對景手法,使園內景觀相互聯繫,相互成景。

拙政園的歷史背景
五百年前,一位男子因官場失意而被貶還鄉,厭惡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於是他便萌發了造園的想法。他便是拙政園的第一個園主人——王獻臣。

歷經20年傾注了無數的心血,終於把園子建成了。王獻臣把園子取名拙政園,正是暗喻自己不善於處理官場事務,從此歸隱江湖的心態。然而,花費數年苦心經營的園子,卻在他死後被其嗜賭成性的子孫一夜豪賭輸於外人。百年來,幾經輾轉離合,拙政園先後被20多個主人經營。不論是哪一個主人亦或是哪一種風格,都力求把自然之景搬到自家園中,渴望以山林竹樹養心,借詩酒琴畫宜性。

拙政園的詩文楹聯
百年來,拙政園歷經興衰起伏,歷經了太多的陳年往事。這裡曾經是一些歷史中叱吒風雲人物的活動場所,如明代尚書錢牧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王心一 ,江蘇巡撫李鴻章,張之洞等。這些人物多為文人雅士,因此拙政園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必然留下了眾多的優秀詩文楹聯。這些詩文楹聯是拙政園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園內最珍貴的財富。


相傳拙政園的設計者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文徵明素來清高,常人向他求畫他都不應,然而此次設計他卻十分重視。甚至在園子建成之際他十分得意,為了永久地留下這些美景,他還專門為拙政園創作了《拙政園三十一景圖》。


拙政園的人文景觀
欣賞一個園子,不僅僅要觀景,更要懂景。所謂懂景,就是說要明白這些造景背後用意。明白才能真正領悟景觀之美,才算不虛此行。

▲聽雨軒聽雨軒為拙政園中的一個園中小園,軒前栽植一株芭蕉樹,每到下雨之際,人坐在軒內便能聽到雨打芭蕉的聲音。


▲遠香堂建築四周場地開闊,前方水池中栽植成片荷花,盛開之際,每當清風徐來,便能感受到陣陣荷香。

▲宜兩聽宜兩聽是全園的制高點,拙政園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取名「宜兩」意味在此處觀景,中西兩園的美景皆能收之眼底

▲曲廊臨水而建的曲廊在牆上闢有幾十個不同的漏窗,花紋別致,透過漏窗可窺牆外之景,增強了景觀的連通性,使長廊不顯得單調
結語
拙政園在蘇州算是面積最大的園林,縱觀國內眾多優秀的古典園林,像拙政園這樣在造景,植物,詩文,建築等各個方面都有極高造詣的園子並不多,作為江南園林一派的代表作,拙政園可謂是眾多明珠中最璀璨的那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