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合爐」鑄打贏「鐵拳」(國防視線·軍民融合發展(2))

2021-01-08 人民網

  濟南戰區立項對亞洲最大滾裝船貫徹國防要求,提高戰區海上輸送能力。圖為部隊在「渤海翠珠」號上進行裝卸載訓練。
  王 坤提供

  完成4艘亞洲最大客滾船軍事功能改造、成功實施我軍首次在高速公路上起降新型戰機、建成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交通戰備訓練基地、在全國率先建立光電夜視等5類戰區級動員中心……

  在軍民融合實踐中,軍轉民、民參軍的情況如何呢?記者近日在山東、河南採訪發現,濟南戰區積極協調魯豫兩省政府和企業,統合規劃、整合資源、聚合效能,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有機統一,在魯豫大地掀起了一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熱潮。

  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深度發展

  前不久,膠東半島一場聯合裝載演練正在進行。某集團軍所屬部隊剛開赴某民用碼頭,「敵」空襲就如影而至。空襲一過,裝備維修人員與碼頭民兵保障隊,一起對受損裝備進行搶修。看到兩艘登陸艦被擊傷,指揮員迅速徵調一艘萬噸級民用客滾船,供部隊繼續裝載航渡。

  看到部隊順利完成裝載,集團軍領導舒心不已。要知道,幾年前類似的裝載航渡,曾經讓各級指揮員「愁眉不展」。民用碼頭設施與部隊裝備不配套,有的訓練課目無法展開;徵調民船承載力小,部隊重型裝備上不去、下不來。經過四處奔走,雖然贏得了地方很多單位的幫助支持,對一些設施進行軍事功能改造,但類似碼頭改建這種重大項目,「零敲碎打」顯然是「杯水車薪」。如今,伴著軍民融合發展不斷深入,難題已經不再難:一批民用碼頭完成軍事功能改造,上百艘大型民船納入國防動員範疇。談起這些變化,戰區領導一語道破:「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深度發展。要解決重大難題,必須完善制度,科學規劃,確保軍民融合有機運行。」

  在戰區調研發現,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確立伊始,魯豫兩省從政府到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熱情都很高,但由於缺少規劃設計,一些軍民融合發展項目往往是因為部隊需要臨時抱佛腳的「應急項目」。某高速公路建造時專門給駐軍預留了緊急通道,可由於對部隊裝備缺乏了解,出口僅能通過一般車輛,重型軍事裝備無法通過。為此,戰區與魯豫兩省分別出臺《關於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意見》等40餘部法規制度,軍地各級建立了雙向通報、聯席會議、協調立項等制度,實行軍地規劃常態「對表」,及時通報發展規劃和國防建設需求。

  如今在魯豫兩省各項重大工程項目中,處處可見國防建設的元素。2014年,我軍新型戰鬥機在河南某高速公路成功實施起降,引起廣泛關注。其實,早在高速公路立項之初,其國防功能就被寫入意向書。「軍地規劃『對表』,解決了部隊一系列重大難題。」戰區聯勤部領導告訴記者,通過實施軍交運輸「暢通工程」,魯豫兩省完成80多項國防公路建設,為部隊「拉得出」提供了便利條件。

  「硬」「軟」兼施,借「腦」解決瓶頸問題

  4月中旬以來,該戰區所屬部隊陸續展開野外駐訓。最遠的某旅需要機動千裡,穿越魯豫兩省10多個地市。要是以往,旅領導早就該為機動行軍、駐訓點選址操心了,可如今這一切變得異常輕鬆:打開某指揮信息系統,連結魯豫兩省的國防動員綜合信息系統,行軍途經地區的氣象、水文、食宿、維修、油料等信息一覽無餘,稍加篩選就能得出最佳方案。按「圖」索驥,這種變化得益於戰區在信息數據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

  「軍民融合發展要靠需求牽引,需求越準確融合發展越高效。」前往駐訓點檢查野外駐訓情況的戰區司令部領導告訴記者,用數據說話,實現了部隊需求與地方供應之間的精確化對接。前幾年,戰區在調研軍民融合發展情況時發現了一個尷尬現象:有的行業和設施出現重複建設,而有的部隊急需的項目卻無人問津。一番深入調查,解開了「謎底」:部隊提出需求後,地方政府在引導過程中,往往以宏觀的指導性意見為主,對軍民融合的國防潛力掌握不夠具體,造成了需求與供應的脫節。此外,各地存在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往往基礎設施貫徹國防要求,但對具體項目是否滿足部隊需要考慮較少。

  「軍民融合既要重『硬』也要重『軟』,必須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該戰區要求各級國動委依據部隊作戰需求,每年至少組織1次全面的國防潛力調查,相關數據全部輸入國防動員綜合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魯豫兩省投入上億元,在省、市兩級構建聯通交通、財政、氣象等國防動員各職能部門的信息平臺,貫通對接資料庫,使部隊不出營區就了解各地能夠提供的保障信息。

  前不久,某裝甲旅進行拉動考核,全員全裝僅用一個半小時就出動完畢,讓做好長時間等待準備的考核組驚訝不已。出動速度慢,過去一直是裝甲部隊的難題。電瓶充電速度慢,需要統一充電存放。每逢出動都需要先領取電瓶,再進行安裝,嚴重製約了裝甲部隊的出動速度。去年,該旅引進地方先進技術,有效解決了坦克電瓶充電問題,讓該旅戰備出動從此奔上了「高速路」。

  地方先進技術,還有多少可以成為部隊突破戰鬥力「瓶頸」的「敲門磚」?戰區調研認為,魯豫兩省是經濟和科技大省,經濟總量均居全國前5名,從事高新技術裝備生產、研發和服務的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近千家,湧現出了浪潮、海爾、新飛、安鋼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具有很強的產業和技術優勢,必須善於充分運用。在摸清兩省技術底數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地方企業把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山東某光電企業研製的引導系統,被「遼寧艦」採用。洛陽某企業的新技術被直接用於某新型戰鬥機。

  互利共贏,激發持續發展活力

  在魯豫兩省採訪,記者有種強烈的感受:地方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對國防建設的熱情高漲。

  去年,戰區邀請魯豫兩省高新技術企業參加國防潛力展示,受邀企業全部攜帶最新的高技術產品參會。「軍民融合發展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濟南市一位領導告訴記者,該市人防工程就是最好的實例。

  在濟南市市區地下,有幾條長達數千米的人防工事。在部隊領導看來,這是戰時可以容納上萬人躲避空襲的重要工程。但在地方領導眼裡,這裡是一座大型的商業購物中心,每年為政府貢獻大筆財政收入;一位鞋店老闆說,這裡是他賴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每月可以淨賺幾千元;一位顧客說,這裡離家很近,而且商品全、價格低,是他首選的購物場所。

  不同答案的背後,是一串喜人的數字。近年來,濟南戰區人防工程增長了300%,平戰結合利用率達56%,影響覆蓋率達到100%,累計利潤產值11.9億元,利稅32.2億元,向社會提供就業崗位43.4萬個。一座人防商城,迸發了超量軍民融合紅利:給地方政府帶來GDP,給商戶帶來真金白銀,給老百姓帶來方便實惠,給國防建設帶來強大實力。

  今年5月底,曼寶企業順利進入我軍物資採購體系,成為軍隊物資採購網的供應商。位於山東臨沂的曼寶過濾器公司是家民營企業,主要生產機柴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等。由最初的汽車配件代理商發展到初具規模的生產科研型企業,曼寶已經成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產業品牌。「我們看重的,是軍民融合對於我們科技創新的牽引,以及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曼寶公司董事長華俊說。

  民營資本參與軍工建設,軍工企業發展相關產業,只有享受融合紅利才能激發融合活力。為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熱情,戰區利用軍隊加大社會化保障力度的有利時機,廣泛實行物資集中訂購、採購的同時,積極推薦魯豫兩省企業和產品「參軍入伍」。據統計,目前魯豫兩省有200多家企業被國家和軍隊列入「首批軍用物資採購動員供應商名錄」,400多家企業成為「給養應急保障動員企業」和「戰備藥品器材代儲企業」。

  「軍民融合靠熱情不能長久,互利共贏才能激發持續活力。」濟南戰區領導感慨地對記者說,當前軍民融合發展仍然是以政府主導驅動,通過優惠政策激發企業熱情。但相信隨著這一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未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求將不斷走向市場,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分享這塊「大蛋糕」。

  (李東星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5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許達哲: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局長 許達哲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戰略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把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把健全國防工業體系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內容。
  • 壯闊40年|新時代人民戰爭思想:國防動員+軍民融合
    我國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採取兩大戰略舉措:國防動員、軍民融合。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國防工業處在恢復和建設之中,毛主席就要求國防工業要學會既能搞軍品,又能搞民品兩套本領。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聽取有關部門的匯報後,作出「軍品優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民養軍」的重大決策,並針對國防軍工各部門的實際作出具體指示,要求國防軍工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市場上去求發展、謀振興。
  • 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聚焦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合力
    現場籤署合作協議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趙傑、趙建軍、劉欣偉 閆嘉琪)2018年元旦前夕,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批軍民融合項目籤約儀式在京舉行,共籤署5個方面軍民融合項目合作協議,涉及重大課題申報、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資料共享、科研平臺建設及高層人才培養等方面。
  • 黃國柱:軍民融合是鞏固國防增強國力的必由之路
    攝影:楊鐵虎【環球網軍事報導 特約記者 楊鐵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鞏固國防,增強國力,拓展發展空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月20日,解放軍報社原社長黃國柱少將在出席首屆裝備安全防護領域軍民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並致辭時說。當日上午,首屆裝備安全防護領域軍民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 趙克志:齊心協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原標題:趙克志在參加解放軍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齊心協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攝 1月11日上午,省委書記趙克志在參加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也是強軍興軍發展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軍地雙方要共同努力,齊心協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奮發有為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審議中,李芳才、徐建勇、張廣戰、陳玉茹、李克雙、陳劍飛、吳小華等代表先後發言。
  • 軍民融合 產業升溫
    隨著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我省去年成立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加強對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有效凝聚軍地工作合力。  今年4月我省放出「大招」,出臺《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五大措施、17條政策,全是「乾貨」:  對牽頭承擔國防領域重大科技項目、武器裝備總體型號等任務的單位,項目驗收後給予最高300萬元的獎勵;  對軍工單位依託軍工技術新開發的民品在湘產業化
  • 各地兩會聚焦哪些軍民融合發展熱點
    從各地兩會話題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千帆競發的態勢令人振奮。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解放軍報》今起將陸續推出系列新聞調查,以期深化理解軍民融合這一國家戰略,更盼望能夠提供觀察、思考軍民融合實踐的一些事實、若干視角。
  • 劉繼賢: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建議
    這是劉繼賢委員作《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建議》的發言。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繼賢]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就軍民融合問題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 ...打造融合發展的軍民兩用產業新體系,2019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
    她指出,為構建紡織行業和軍需單位的高層交流與合作,推動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促進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籍此召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第309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開展交流與研討,意義重大。期待以此次大會為契機,立足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在科技研發、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產業創新,以及產、學、研聯合等方面,推動紡織行業與國防軍工的深度融合。
  • 劉繼賢委員:從實際出發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 齊中熙、安蓓)劉繼賢委員9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說,要從戰略高度深化認識軍民融合發展,從實際出發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劉繼賢說,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建設面臨新的複雜局面,要求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國防和軍隊建設步伐。世界範圍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顛覆性創新不斷湧現,要促進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 湖南形成六大軍民融合主導產業
    涵蓋核、航空、航天、特種裝備製造、船舶、民爆化工    湖南日報6月12日訊(記者 李偉鋒)省經信委今天發布,我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 「融」字是篇難寫的大文章——專家建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劉慧、餘曉潔、吳晶晶)7月16日,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在京開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大文章究竟怎麼寫?有何難點?如何突破?聽聽政企研各方怎麼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芮曉武認為,軍民深度融合是提高國防能力的重點發展方向,也是我國進一步提高製造業能力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軍民兩大領域在基礎產品上共享共用,有利於我國核心技術和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發力,快速跟進,彎道趕超。
  • 創新驅動,永康經濟開發區軍民融合發展邁入「深水區」
    2018-10-11 13: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徐敏自從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就意味著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新徵程已經開啟,軍民融合的發展也進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
  • 全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原標題:全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本報訊 特約記者李強、通訊員盧興順報導:打造自主創新產業鏈,構建一體化網絡防禦體系,建設平戰結合專業力量……9月下旬,記者從全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研討會上獲悉,軍地有關部門加速力量整合,進一步理順各系統各部門職責分工,為全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支撐。
  • 劉繼賢委員:深度發展軍民融合 增強軍事鬥爭主動權
    劉繼賢委員:深度發展軍民融合 增強軍事鬥爭主動權來源:國防部網作者:康哲 毛志文 李嫻責任編輯:劉上靖2017-03-09 16:54其中,軍隊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劉繼賢在題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建議》的發言中提出,要把握國家利益拓展新機遇,積極推動海洋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戰略性、基礎性的軍民融合重大工程,增強國家經濟發展和軍事鬥爭的主動權。劉繼賢委員強調,應該從戰略高度深化對軍民融合發展的認識。
  • 軍事科學院專家眼中的軍民融合戰略管理
    伴隨《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等黨和國家一系列軍民融合頂層文件出臺,各領域、各區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國民經濟發展「一五」計劃時,毛主席作出「學兩套本事」的重要指示:「在軍事工業中練習民用產品的本事,在民用工業中練習軍事產品的本事。」這確保了我國在相對貧困時期取得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科技重大成就。當代中國,軍民融合創新實踐和顯著成效令人鼓舞,但仍然面臨諸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軍工突圍民企進軍,湖南軍民深度融合大步向前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會見與會代表時指出,作為軍工大省,湖南將以建設長株潭衡「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沙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基地為契機,以脫貧攻堅、轉型升級、環境治理等為軍民融合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進一步推動軍工企業融入地方經濟圈、地方企業融入軍工產業鏈,實現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更深程度的軍地合作,更好促進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
  • 打通軍民融合「最後一公裡」
    構建軍民融合服務保障體系,旨在著眼「戰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運用信息化等多種手段,為融合參與者提供決策諮詢、信息發布、資金扶持等專業化的服務保障。加強軍民融合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有助於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融合發展環境,有助於進一步激發融合活力、降低融合成本、提升融合效率,打通軍民融合「最後一公裡」。
  • 2019中國北京科博會軍民融合裝備展示會
    ,軍民融合發展著眼於全球大格局下進行探索與思考。「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機遇,以全球戰略眼光謀劃發展,進一步擴大協作配套,搭建軍民供需信息平臺和供應鏈管理平臺,有序推動配套產品開放競爭,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 陝西省發布9項軍民融合科技成果
    陝西傳媒網訊(陝西日報記者侯燕妮)陝西省科技廳和陝西省國防科工辦近日在陝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聯合舉辦陝西軍民融合科技成果發布會,向社會公開發布了9項軍民融合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