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區立項對亞洲最大滾裝船貫徹國防要求,提高戰區海上輸送能力。圖為部隊在「渤海翠珠」號上進行裝卸載訓練。
王 坤提供
完成4艘亞洲最大客滾船軍事功能改造、成功實施我軍首次在高速公路上起降新型戰機、建成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交通戰備訓練基地、在全國率先建立光電夜視等5類戰區級動員中心……
在軍民融合實踐中,軍轉民、民參軍的情況如何呢?記者近日在山東、河南採訪發現,濟南戰區積極協調魯豫兩省政府和企業,統合規劃、整合資源、聚合效能,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有機統一,在魯豫大地掀起了一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熱潮。
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深度發展
前不久,膠東半島一場聯合裝載演練正在進行。某集團軍所屬部隊剛開赴某民用碼頭,「敵」空襲就如影而至。空襲一過,裝備維修人員與碼頭民兵保障隊,一起對受損裝備進行搶修。看到兩艘登陸艦被擊傷,指揮員迅速徵調一艘萬噸級民用客滾船,供部隊繼續裝載航渡。
看到部隊順利完成裝載,集團軍領導舒心不已。要知道,幾年前類似的裝載航渡,曾經讓各級指揮員「愁眉不展」。民用碼頭設施與部隊裝備不配套,有的訓練課目無法展開;徵調民船承載力小,部隊重型裝備上不去、下不來。經過四處奔走,雖然贏得了地方很多單位的幫助支持,對一些設施進行軍事功能改造,但類似碼頭改建這種重大項目,「零敲碎打」顯然是「杯水車薪」。如今,伴著軍民融合發展不斷深入,難題已經不再難:一批民用碼頭完成軍事功能改造,上百艘大型民船納入國防動員範疇。談起這些變化,戰區領導一語道破:「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深度發展。要解決重大難題,必須完善制度,科學規劃,確保軍民融合有機運行。」
在戰區調研發現,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確立伊始,魯豫兩省從政府到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熱情都很高,但由於缺少規劃設計,一些軍民融合發展項目往往是因為部隊需要臨時抱佛腳的「應急項目」。某高速公路建造時專門給駐軍預留了緊急通道,可由於對部隊裝備缺乏了解,出口僅能通過一般車輛,重型軍事裝備無法通過。為此,戰區與魯豫兩省分別出臺《關於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意見》等40餘部法規制度,軍地各級建立了雙向通報、聯席會議、協調立項等制度,實行軍地規劃常態「對表」,及時通報發展規劃和國防建設需求。
如今在魯豫兩省各項重大工程項目中,處處可見國防建設的元素。2014年,我軍新型戰鬥機在河南某高速公路成功實施起降,引起廣泛關注。其實,早在高速公路立項之初,其國防功能就被寫入意向書。「軍地規劃『對表』,解決了部隊一系列重大難題。」戰區聯勤部領導告訴記者,通過實施軍交運輸「暢通工程」,魯豫兩省完成80多項國防公路建設,為部隊「拉得出」提供了便利條件。
「硬」「軟」兼施,借「腦」解決瓶頸問題
4月中旬以來,該戰區所屬部隊陸續展開野外駐訓。最遠的某旅需要機動千裡,穿越魯豫兩省10多個地市。要是以往,旅領導早就該為機動行軍、駐訓點選址操心了,可如今這一切變得異常輕鬆:打開某指揮信息系統,連結魯豫兩省的國防動員綜合信息系統,行軍途經地區的氣象、水文、食宿、維修、油料等信息一覽無餘,稍加篩選就能得出最佳方案。按「圖」索驥,這種變化得益於戰區在信息數據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
「軍民融合發展要靠需求牽引,需求越準確融合發展越高效。」前往駐訓點檢查野外駐訓情況的戰區司令部領導告訴記者,用數據說話,實現了部隊需求與地方供應之間的精確化對接。前幾年,戰區在調研軍民融合發展情況時發現了一個尷尬現象:有的行業和設施出現重複建設,而有的部隊急需的項目卻無人問津。一番深入調查,解開了「謎底」:部隊提出需求後,地方政府在引導過程中,往往以宏觀的指導性意見為主,對軍民融合的國防潛力掌握不夠具體,造成了需求與供應的脫節。此外,各地存在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往往基礎設施貫徹國防要求,但對具體項目是否滿足部隊需要考慮較少。
「軍民融合既要重『硬』也要重『軟』,必須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該戰區要求各級國動委依據部隊作戰需求,每年至少組織1次全面的國防潛力調查,相關數據全部輸入國防動員綜合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魯豫兩省投入上億元,在省、市兩級構建聯通交通、財政、氣象等國防動員各職能部門的信息平臺,貫通對接資料庫,使部隊不出營區就了解各地能夠提供的保障信息。
前不久,某裝甲旅進行拉動考核,全員全裝僅用一個半小時就出動完畢,讓做好長時間等待準備的考核組驚訝不已。出動速度慢,過去一直是裝甲部隊的難題。電瓶充電速度慢,需要統一充電存放。每逢出動都需要先領取電瓶,再進行安裝,嚴重製約了裝甲部隊的出動速度。去年,該旅引進地方先進技術,有效解決了坦克電瓶充電問題,讓該旅戰備出動從此奔上了「高速路」。
地方先進技術,還有多少可以成為部隊突破戰鬥力「瓶頸」的「敲門磚」?戰區調研認為,魯豫兩省是經濟和科技大省,經濟總量均居全國前5名,從事高新技術裝備生產、研發和服務的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近千家,湧現出了浪潮、海爾、新飛、安鋼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具有很強的產業和技術優勢,必須善於充分運用。在摸清兩省技術底數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地方企業把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山東某光電企業研製的引導系統,被「遼寧艦」採用。洛陽某企業的新技術被直接用於某新型戰鬥機。
互利共贏,激發持續發展活力
在魯豫兩省採訪,記者有種強烈的感受:地方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對國防建設的熱情高漲。
去年,戰區邀請魯豫兩省高新技術企業參加國防潛力展示,受邀企業全部攜帶最新的高技術產品參會。「軍民融合發展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濟南市一位領導告訴記者,該市人防工程就是最好的實例。
在濟南市市區地下,有幾條長達數千米的人防工事。在部隊領導看來,這是戰時可以容納上萬人躲避空襲的重要工程。但在地方領導眼裡,這裡是一座大型的商業購物中心,每年為政府貢獻大筆財政收入;一位鞋店老闆說,這裡是他賴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每月可以淨賺幾千元;一位顧客說,這裡離家很近,而且商品全、價格低,是他首選的購物場所。
不同答案的背後,是一串喜人的數字。近年來,濟南戰區人防工程增長了300%,平戰結合利用率達56%,影響覆蓋率達到100%,累計利潤產值11.9億元,利稅32.2億元,向社會提供就業崗位43.4萬個。一座人防商城,迸發了超量軍民融合紅利:給地方政府帶來GDP,給商戶帶來真金白銀,給老百姓帶來方便實惠,給國防建設帶來強大實力。
今年5月底,曼寶企業順利進入我軍物資採購體系,成為軍隊物資採購網的供應商。位於山東臨沂的曼寶過濾器公司是家民營企業,主要生產機柴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等。由最初的汽車配件代理商發展到初具規模的生產科研型企業,曼寶已經成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產業品牌。「我們看重的,是軍民融合對於我們科技創新的牽引,以及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曼寶公司董事長華俊說。
民營資本參與軍工建設,軍工企業發展相關產業,只有享受融合紅利才能激發融合活力。為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熱情,戰區利用軍隊加大社會化保障力度的有利時機,廣泛實行物資集中訂購、採購的同時,積極推薦魯豫兩省企業和產品「參軍入伍」。據統計,目前魯豫兩省有200多家企業被國家和軍隊列入「首批軍用物資採購動員供應商名錄」,400多家企業成為「給養應急保障動員企業」和「戰備藥品器材代儲企業」。
「軍民融合靠熱情不能長久,互利共贏才能激發持續活力。」濟南戰區領導感慨地對記者說,當前軍民融合發展仍然是以政府主導驅動,通過優惠政策激發企業熱情。但相信隨著這一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未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求將不斷走向市場,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分享這塊「大蛋糕」。
(李東星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