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7: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從米軌到準軌再到高鐵
時速從每小時20公裡到160公裡
再到350公裡
火車司機王勁達
伴隨著中國鐵路一同成長
9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了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昆明機務段調度指揮中心應急臺主管王勁達。
他,用青春見證著中國速度。
王勁達今年38歲,國字臉、個不高,幹起活來總喜歡一路小跑。他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昆明機務段調度指揮中心應急臺主管,一名標準的「鐵三代」。
「雲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火車沒有汽車快,不通國內通國外」,說的是1910年開通,由法國人設計方案並規劃建設、由越南海防到中國昆明的滇越鐵路。王勁達的外公以前就在這條鐵路上工作。
王勁達說:「解放前就開始工作了。我外公就是在寸軌上工作,他主要負責車站上貨運裝卸這一塊。」
王勁達的母親在家裡排行老四,女承父業,也進入了鐵路系統,幹的是一份重體力活。王勁達說:「寸軌鐵路在八幾年沒有拆除之前,那車是蒸汽機車,到了每個大一點的中轉站的時候需要上水上煤,我母親負責那個工作。記得大概也就是三四歲吧,我母親上班都會帶著我去。」
懵懂小孩的童年記憶裡,不記得轟隆隆的火車冒著黑煙的模樣,只牢牢記住了坐在車頭時的神氣。長大了去開火車,成了少年王勁達心頭的夢想。王勁達說:「從小就是看著火車出去出來,在鐵路上長大的。男孩子對機械這一類的東西是比較感興趣的,那個時候就坐車頭之類的,感覺開火車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少年時候的夢想就是這樣。」
1999年,王勁達如願考進了昆明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後成了一名滇越米軌鐵路的內燃機車司機。內燃機車噪音大、震動大,發熱嚴重,司機要按線路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列車速度,否則就會有脫軌的危險。每小時20公裡,這是王勁達駕駛內燃機車的時速。王勁達告訴記者:「我小時候蒸汽機車從上車到下車基本臉就是黑的了,衣服也全是煤灰,因為蒸汽機燒煤,特別髒特別累,挺苦的,那一代司機是最苦的。再到後邊的內燃機車稍好一點,它是燒油的,天熱沒空調就是電風扇,夏天開一趟下來衣服都可以擰出水來了。」
兩年後,被調到昆明機務段,承擔準軌貨運任務。從內燃機到電力機,王勁達要從學員開始,一點點跟著師傅學習。王勁達說:「第一天坐上司機那個座椅的時候,挺激動的,心也特別慌。剛開始的時候滿頭大汗,腦子一片空白,主要是心態的問題,專業上的工作其實日積月累中已經掌握了,很長的一個過程,終於走到今天了。」
王勁達第一次知道高鐵是在2008年,速度快到他這個老司機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時他只想著能去坐坐高鐵,開高鐵他連想都不敢想。王勁達說:「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都是火車司機,電視上說京津城際跑300公裡(每小時)。真沒想過,我覺得火車怎麼可能跑這麼快呢?那個時候的想法可能也就是首都或者平原地區有條件去修這樣的鐵路,對於山區鐵路的火車司機來說可能這輩子最多也就是以後去北京玩的時候坐一次,是不可能開到這種車的。」
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竟然成真。2014年,隨著我國高鐵項目的快速推進,雲南開始選撥首批高鐵動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王勁達順利通過了選拔考試,2015年7月21日,33歲生日那天,他拿到了高鐵動車組駕駛證。
2016年12月28日,對於雲南鐵路而言,是裡程碑式的一天。滬昆客專、雲桂鐵路、新建昆玉鐵路同時通車,雲嶺高原沒有高鐵的歷史從此畫上句號。那天上午10點,作為第一批高鐵司機之一,王勁達駕駛的滬昆客運專列從雲南昆明南站啟動,加速,飛馳……王勁達說:「雲南高鐵從籌備到開通,我有幸見證了一個完整的過程。28日那天我們是滬昆客專、雲桂鐵路、昆玉鐵路三趟車,同一分同一秒開的。我覺得從那一天開始,雲南鐵路跨時代發展了。」
鐵路的快速發展,給雲南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也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城普者黑,因為有了高鐵,吸引到年產值100億元的光電科技項目落地。大(理)臨(滄)、大(理)瑞(麗)等省內在建項目開通在即,以中國寮國鐵路為代表的國際鐵路也在加速推進。
王勁達一家三代人的青春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百年巨變。他說,自己的人生就像坐著「時代的列車」,越來越快、越來越穩。
王勁達說:「咱們以後的鐵路會越來越多,車也越來越多。可以讓千千萬萬的外國友人來到我們中國,看到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老百姓送出去,感受東南亞附近這些國家美麗的景色,可以說是一個互惠互利、共贏的局面。」
來源:央廣網
撰文:王澤華 李健飛 李騰飛
圖片:「昆明鐵路」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靜
推 薦 閱 讀
●
● 正在公示!雲南省最美家庭候選名單來了
● 雲南省發布省管幹部任前公示公告 27人擬任新職
● 雲南鄉鎮基層需5349位專業技術人員,快來看看!
原標題:《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