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

2020-12-06 澎湃新聞

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

2020-09-08 17: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從米軌到準軌再到高鐵

時速從每小時20公裡到160公裡

再到350公裡

火車司機王勁達

伴隨著中國鐵路一同成長

9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了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昆明機務段調度指揮中心應急臺主管王勁達。

他,用青春見證著中國速度。

王勁達今年38歲,國字臉、個不高,幹起活來總喜歡一路小跑。他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昆明機務段調度指揮中心應急臺主管,一名標準的「鐵三代」。

「雲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火車沒有汽車快,不通國內通國外」,說的是1910年開通,由法國人設計方案並規劃建設、由越南海防到中國昆明的滇越鐵路。王勁達的外公以前就在這條鐵路上工作。

王勁達說:「解放前就開始工作了。我外公就是在寸軌上工作,他主要負責車站上貨運裝卸這一塊。」

王勁達的母親在家裡排行老四,女承父業,也進入了鐵路系統,幹的是一份重體力活。王勁達說:「寸軌鐵路在八幾年沒有拆除之前,那車是蒸汽機車,到了每個大一點的中轉站的時候需要上水上煤,我母親負責那個工作。記得大概也就是三四歲吧,我母親上班都會帶著我去。」

懵懂小孩的童年記憶裡,不記得轟隆隆的火車冒著黑煙的模樣,只牢牢記住了坐在車頭時的神氣。長大了去開火車,成了少年王勁達心頭的夢想。王勁達說:「從小就是看著火車出去出來,在鐵路上長大的。男孩子對機械這一類的東西是比較感興趣的,那個時候就坐車頭之類的,感覺開火車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少年時候的夢想就是這樣。」

1999年,王勁達如願考進了昆明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後成了一名滇越米軌鐵路的內燃機車司機。內燃機車噪音大、震動大,發熱嚴重,司機要按線路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列車速度,否則就會有脫軌的危險。每小時20公裡,這是王勁達駕駛內燃機車的時速。王勁達告訴記者:「我小時候蒸汽機車從上車到下車基本臉就是黑的了,衣服也全是煤灰,因為蒸汽機燒煤,特別髒特別累,挺苦的,那一代司機是最苦的。再到後邊的內燃機車稍好一點,它是燒油的,天熱沒空調就是電風扇,夏天開一趟下來衣服都可以擰出水來了。」

兩年後,被調到昆明機務段,承擔準軌貨運任務。從內燃機到電力機,王勁達要從學員開始,一點點跟著師傅學習。王勁達說:「第一天坐上司機那個座椅的時候,挺激動的,心也特別慌。剛開始的時候滿頭大汗,腦子一片空白,主要是心態的問題,專業上的工作其實日積月累中已經掌握了,很長的一個過程,終於走到今天了。」

王勁達第一次知道高鐵是在2008年,速度快到他這個老司機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時他只想著能去坐坐高鐵,開高鐵他連想都不敢想。王勁達說:「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都是火車司機,電視上說京津城際跑300公裡(每小時)。真沒想過,我覺得火車怎麼可能跑這麼快呢?那個時候的想法可能也就是首都或者平原地區有條件去修這樣的鐵路,對於山區鐵路的火車司機來說可能這輩子最多也就是以後去北京玩的時候坐一次,是不可能開到這種車的。」

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竟然成真。2014年,隨著我國高鐵項目的快速推進,雲南開始選撥首批高鐵動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王勁達順利通過了選拔考試,2015年7月21日,33歲生日那天,他拿到了高鐵動車組駕駛證。

2016年12月28日,對於雲南鐵路而言,是裡程碑式的一天。滬昆客專、雲桂鐵路、新建昆玉鐵路同時通車,雲嶺高原沒有高鐵的歷史從此畫上句號。那天上午10點,作為第一批高鐵司機之一,王勁達駕駛的滬昆客運專列從雲南昆明南站啟動,加速,飛馳……王勁達說:「雲南高鐵從籌備到開通,我有幸見證了一個完整的過程。28日那天我們是滬昆客專、雲桂鐵路、昆玉鐵路三趟車,同一分同一秒開的。我覺得從那一天開始,雲南鐵路跨時代發展了。」

鐵路的快速發展,給雲南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也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城普者黑,因為有了高鐵,吸引到年產值100億元的光電科技項目落地。大(理)臨(滄)、大(理)瑞(麗)等省內在建項目開通在即,以中國寮國鐵路為代表的國際鐵路也在加速推進。

王勁達一家三代人的青春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百年巨變。他說,自己的人生就像坐著「時代的列車」,越來越快、越來越穩。

王勁達說:「咱們以後的鐵路會越來越多,車也越來越多。可以讓千千萬萬的外國友人來到我們中國,看到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老百姓送出去,感受東南亞附近這些國家美麗的景色,可以說是一個互惠互利、共贏的局面。」

來源:央廣網

撰文:王澤華 李健飛 李騰飛

圖片:「昆明鐵路」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靜

推 薦 閱 讀

● 正在公示!雲南省最美家庭候選名單來了

● 雲南省發布省管幹部任前公示公告 27人擬任新職

● 雲南鄉鎮基層需5349位專業技術人員,快來看看!

原標題:《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一家三代見證郵政巨變
    杭州方文安之家三代投遞員的進取人生,見證了新中國郵政的巨變。  父親方文安:拉著板車走1078步  1952年12月8日,時年21歲的方文安被組織上安排進杭州郵政局工作。如今已經86歲高齡的他,說起自己的郵政之家,一般人插不上話。  老人記得,當時郵件的運輸方式比較落後,城際間的郵件運輸基本靠火車,而與火車站交接的運輸工具是大板車。
  • 雲南鐵路博物館,見證雲南鐵路歷史的博物館
    新的雲南鐵路博物館重建後,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車站上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車站」,裡面收藏了雲南米軌、寸軌、準軌三種鐵路的上萬件珍貴文物。現在新館由南館和北館組成,其中南館以百年滇越鐵路「雲南府站」法式古典建築為原型,而北館為萃取高鐵旅客車站元素的現代建築。
  • 雲南鐵路博物館——百年米軌的記憶
    並且,雲南的本地士紳也積極參與鐵路的修築和運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1936年,第一條完全由國人自行投資並設計製造的鐵路——個碧石鐵路全線竣工。鐵路在雲南的近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存下來的機車頭和火車廂就是那段自強不息歷史的見證。正因如此,雲南鐵路博物館才值得細細品味。
  • 百年京張鐵路,見證民族復興徵程
    從時速35km到350km,百年京張鐵路不僅記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史,更是演繹出一部近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史。 百年京張,變的是建設工藝,不變的是必勝決心。修建京張鐵路時,面對距離長、巖層厚的八達嶺隧道,詹天佑採用了先從山頂往下打兩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的中部鑿井法;而如今,我們不僅研發出「長城號」全液壓可調式超大斷面襯砌臺車等大型設備,還掌握了品字形開挖、精準微損傷控制爆破等獨特的施工方法,建設出最大埋深102米的八達嶺長城站,為世人矚目。 百年京張,變的是旅客體驗,不變的是智慧創新。
  • 歲月更迭,一家三代鐵路人守住了什麼?
    歲月更迭,一家三代鐵路人守住了什麼?接力與堅守今天我們走近「鐵三代」一家他們用青春、熱血詮釋著三代人近半個多世紀對鐵路的執著守候他叫李冰,是烏海車務段烏海運轉車間信號員,父親是烏海車務段的一名車站值班員,姥爺曾是烏海工務段巡道工。
  • 濃縮中國鐵路百年時光,尋找鐵路主題博物館
    如果唐胥鐵路建設的1880年算起,鐵路和火車走入中國,已經有140年了。百年時光,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依賴國外技術到今日成為世界高鐵第一強國,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高速動車組,鐵路技術和速度在不斷刷新。
  • 訪雲南鐵路博物館:感受邊疆雲南百年開放腳步
    >   中新社昆明3月30日電 題:訪雲南鐵路博物館:感受邊疆雲南百年開放腳步  作者 王豔龍  呼利克郭鋼軌、法國三面鍾、米其林機車、米軌木質客車、準軌春城號動車組……在位於雲南昆明市北市區的雲南鐵路博物館裡,萬餘件文物、文獻濃縮了邊疆雲南從百年前就開始的開放腳步。
  • 從祖孫三代機車駕照看鐵路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不論從人便其行的出行體驗,還是從貨暢其流的貨物發送來看,鐵路發展成果正在惠及民生。當然從一家三代不同的機車駕照,也可以看到我國鐵路發展日新月異。在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機務段,祖孫三人都是這個機務段的火車司機。爺爺姜福臨駕駛的是蒸汽機車,父親姜愛舜駕駛的是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孫子瞿俊傑駕駛的是復興號列車。中國鐵路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鐵路發展,不僅是運營裡程突飛猛進,鐵路裝備也在與時俱進,飛速發展。
  • 百年京奉鐵路地界樁現世:見證了中國鐵路文化的崛起與輝煌[原創]
    河北廊坊驚現清代京奉鐵路地界樁,夲就一塊再普通不過的水泥預製混凝石樁,經過百年塵封,重現天日,卻不經意間揭開了一篇文化秘史——中國鐵路是如何從誕生起步,歷經磨難曲折,飽受欺侮的沉痛往昔記憶,又是如何破繭成蝶,超越愚味思想文化禁箍咒,從爬行到直立行走,至止頑強崛起並騰飛的中國鐵路文化的輝煌篇。
  • 山橋:見證百年中國橋梁夢
    原標題:山橋:見證百年中國橋梁夢 [閱讀提示] 它製造了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鋼橋、第一臺架橋機、第一座長江大橋、第一座懸索橋、第一座斜拉橋; 它先後製造了33座跨長江大橋、19座跨黃河大橋和12座跨海大橋,創下了眾多的「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它負責製造了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大橋鋼結構項目最大標段
  • 【新春走基層】跨越歷史的「握手」:小站見證中國鐵路百年變遷
    新老京張鐵路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國鐵路百餘年實現前從無到有、百餘年後再度創造奇蹟的歷程。位於八達嶺長城腳下的百年老站青龍橋火車站則是這一輝煌歷程的見證者。已於2019年12月30日正式通車的京張高鐵在青龍橋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處穿越而過,與老京張鐵路的「人」字形線路組合成一個「大」字,新老兩條京張鐵路在青龍橋站實現了跨越百年的「握手」。
  • 【踐行四力 見證巨變】全球最美書店在大理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書店不應該只在城市裡,鄉村更需要一家書店。」說話的年輕姑娘叫劉雅婷,是一位書店店長。她工作的書店坐落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沙溪鎮黑潓江東岸的北龍村,喚作先鋒沙溪白族書局。先鋒沙溪白族書局。這便是獨屬於大理鄉村的驚喜,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的南京先鋒書局把全國第16家書店、第5家鄉村書店開在了這裡。
  • 【改革·印記】從0.5公裡到世界第一,感受鐵路發展巨變
    一百五十年前,鐵路曾被視為破壞風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作為「國民經濟命脈」的鐵路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跨越式發展。從0.5公裡的「展示鐵路」到「八縱八橫」的鐵路交通網構建完畢。這是幾代鐵路人的辛苦努力下才做出來的成就,中國的鐵路發展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百年巨變。  一張張哈爾濱鐵路局雞西工務段修築密東線鐵路的老照片將回憶帶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開發虎饒荒原,1000多名轉復官兵砸石子、修路基、鋪枕木、架鐵軌、建橋涵用3個月的時間晝夜苦戰密虎線開通,《人民日報》為密虎線的通車發了一條消息,標題是:火龍開進北大荒!
  • 從蒸汽火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高鐵動車 祖孫三代開火車見證中國速度
    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際,本報與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中國江蘇網今起在「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專欄,推出「史詩40年江蘇相冊」系列報導。我們將通過尋找徵集反映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變化的圖片資料,回訪老照片中的主人公,重溫40年那一個個歷史瞬間,與讀者網友分享塵封的光影記憶,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和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敬請廣大讀者網友關注,也歡迎投稿或提供報導線索。
  •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2020-09-11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踐行四力 見證巨變」全球最美書店在大理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書店不應該只在城市裡,鄉村更需要一家書店。」說話的年輕姑娘叫劉雅婷,是一位書店店長。她工作的書店坐落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沙溪鎮黑潓江東岸的北龍村,喚作先鋒沙溪白族書局。先鋒沙溪白族書局。
  • 102歲「老鐵路」話百年變遷:鐵路處處舊貌換新顏
    斯多林 攝中新網金華12月9日電(奚金燕 斯多林)鐵路是串聯現代中國的一條重要線索。從哐當哐當的綠皮車,到越織越密的高鐵路網,中國鐵路的百年巨變是如何發生的?談及此,「老鐵路」人徐榮庭感觸頗深。1919年出生的他與鐵路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已102歲高壽,卻仍靈敏健談。
  • 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遊客品味百年滇越鐵路歷史此前受疫情影響暫時閉館的雲南鐵路博物館於9日恢復開館,該博物館展現了雲南鐵路一百年來的歷史發展和大規模建設成就,遊客從中也可一覽雲南鐵路網未來規劃發展的宏偉藍圖。
  • 今天,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了
    雲南鐵路博物館由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和管理運營,是一座以雲南鐵路修建和發展歷史為主題的行業性專題博物館。總建築面積8360平方米,文物布展面積5155平方米,收藏或展示文物、文獻萬餘件。雲南鐵路博物館特色車站上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車站博物館由南館、北館和連接兩館的空中連廊三個單體建築構成。南館以百年滇越鐵路「雲南府車站」法式古典建築為原型。
  • 102歲「老鐵路」話百年變遷:鐵路處處舊貌換新顏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斯多林 攝中新網金華12月9日電(奚金燕 斯多林)鐵路是串聯現代中國的一條重要線索。從哐當哐當的綠皮車,到越織越密的高鐵路網,中國鐵路的百年巨變是如何發生的?談及此,「老鐵路」人徐榮庭感觸頗深。1919年出生的他與鐵路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已102歲高壽,卻仍靈敏健談。在其娓娓道來中,一段見證百年中國鐵路和社會巨變的故事穿越歷史煙波,徐徐鋪展。